• 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在人类常见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王绪萌;于鑫;翟爱霞;王燕

    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ationtransferases,DNMTs)是哺乳动物建立与维持基因甲基化的酶类家族,参与基因表达和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其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 Alpha,DNMT3A)是机体重要DNMTs之一,DNMT3A突变或异常表达所诱导的基因甲基化引起机体相关因子活性失调进而诱发疾病发生,DNMT3A介导的基因甲基化与人类常见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密切相关。本篇综述从人类常见病毒感染宿主的角度出发,对DNMT3A在促进病毒感染与诱发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究以DNMT3A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靶点提供参考和思路。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1 14:22:3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0 ]
  • 真核表达纯化的SARS-CoV-2 N蛋白在不同人群血清检测中的应用性能分析

    杨燕;王慧娟;黄梦婧;黄保英;赵莉;邓瑶;沈晓玲;谭文杰

    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纯化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全长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蛋白),分析其抗原性与应用性能。将SARS-CoV-2 N蛋白表达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验证蛋白表达以及表达定位。对N蛋白进行纯化后,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并采用多种血清样本(WHO参比品血清、正常人血清、新冠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对该N蛋白在血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真核系统与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抗原性上的差异,并分析基于真核系统表达N蛋白构建的IgG抗体ELISA检测体系与获批的商品化新冠RBD (Receptor binding domain)IgG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中和抗体的活病毒微量中和试验结果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真核系统表达的全长N蛋白主要定位于胞质,作为抗原检测新冠IgG抗体,具有比原核系统表达的N蛋白更高的检测灵敏度。针对新冠感染者恢复期血清,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N蛋白构建的ELISA体系检测的IgG抗体滴度与试剂盒检测的RBD-IgG抗体滴度以及中和抗体滴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真核系统表达纯化的SARS-CoV-2 N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检测性能,为SARS-CoV-2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进一步明确N蛋白诱发的免疫反应特点提供了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1 14:21:3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0 ]
  • 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ITGαV及ITGβ3敲除细胞系

    胡艺欣;吴兴一;李泽辉;靳晓慧;胡慧

    本试验旨在采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整合素αV(Integrin αV, ITGαV)及整合素β3(Integrin β3, ITGβ3)基因敲除的猪睾丸(Swine testicle, ST)细胞系,进而在细胞水平上研究ITGαV及ITGβ3在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virus, PDCoV)入侵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作用机制。根据GenBank上猪的ITGαV及ITGβ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三对引导RNA(sgRNA),并整合到LentiCRISPR-V2载体上,与辅助质粒pSPA×2及pMD2.G共转染293 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包装完成后感染ST细胞并用嘌呤霉素进行压力筛选。用T7酶进行酶切检测,选出编辑效率较高的细胞群体,进一步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出单克隆敲除细胞系。对分离出的ST-ITGαV~(KO)(敲除ITGαV基因的ST细胞)及ST-ITGβ3~(KO)(敲除ITGβ3基因的ST细胞)的单克隆细胞系进行测序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ITGαV与ITGβ3均被成功敲除。采用敲除细胞系进行PDCoV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敲除ITGαV、ITGβ3基因均可抑制PDCoV在ST细胞内的增殖,成功构建的ST-ITGαV~(KO)及ST-ITGβ3~(KO)细胞系为后续阐明ITGαV、ITGβ3在PDCoV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细胞模型。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13:55:0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1 ]
  • 乙型脑炎病毒NS1蛋白激活NF-κB通路诱导神经元细胞炎性焦亡

    赵晓燕;杨文静;高瑞娜;张勇刚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JEV感染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炎性损伤。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一种依赖于胱天蛋白酶的炎性细胞程序性死亡。非结构蛋白1(NS1)是黄病毒科类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的复制、致病及免疫逃逸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了阐明NS1蛋白是否影响JEV诱导的神经元细胞炎性焦亡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神经元细胞SH-SY5Y为研究对象,以转染pcDNA3.1空载质粒为对照组、转染pcDNA3.1-NS1为实验组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转染pcDNA3.1空载质粒组相比,转染pcDNA3.1-NS1组中JEV的病毒载量、焦亡相关因子NLRP3、Caspase1、IL-1β及IL-18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并且与转染pcDNA3.1空载质粒组相比,转染pcDNA3.1-NS1处理组中p-P65/P65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IκBα/IκBα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表明NS1蛋白能激活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随后使用NF-κB激动剂LPS及NF-κB抑制剂BAY 11-7082探究NF-κB通路对NS1蛋白诱导神经细胞SH-SY5Y焦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JEV+pcDNA3.1-NS1处理组相比,JEV+pcDNA3.1-NS1+BAY 11-7082处理组中焦亡相关因子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JEV+pcDNA3.1-NS1+LPS处理组中细胞内焦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是JEV的NS1蛋白可以通过激活细胞中NF-κB通路诱导神经元细胞SH-SY5Y发生炎性焦亡。本研究对JEV的感染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并表明JEV中的NS1蛋白具有开发亚单位疫苗的潜能。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11:13:27[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 ]
  • 抗SARS-CoV-2 S蛋白IgM单克隆抗体的表达及鉴定

    张瑞雪;殷强玲;黄涛;钱振;芜为;王世文;梁米芳;孙丽娜;王晓芳

    为了寻求SARS-CoV-2 IgM抗体阳性血清质控品的替代品,本研究成功表达纯化出抗SARS-CoV-2 S蛋白IgM单克隆抗体。研究确定了IgM单克隆抗体最佳表达载体为含增强子sp163和信号肽2的组合以及第5d为目的蛋白收获的最佳时间。此外在研究J链的作用时发现转染细胞时不添加J链(nCoV-163-IgM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添加J链(nCoV-163-IgM3 J)时的表达量,J链对蛋白稳定性也无明显影响,且nCoV-163-IgM3和nCoV-163-IgM3 J抗原结合活性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nCoV-163-IgM3和nCoV-163-IgM3 J对本研究所检测的WTS1、Alpha-S1、Beta-S1、Delta-S1、Omicron-S1、BA.2-S1、BF.7-RBD、XBB.1-S1、BQ1.1-S1等九种抗原均有结合活性,只有一株(BA.2.75-RBD)逃逸。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经还原剂(β-ME)还原后显示重链分子量大小为70kD左右,轻链分子量大小为25kD左右。目的蛋白均可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INNOVITA)、SARS-CoV-2 S蛋白Ig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Elabscience)、抗SARS-CoV-2 S-RBD蛋白人IgM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Proteintech)等三种试剂盒反应。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11:00:1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 ]
  • 一种应对新冠变异株疫苗研制的免疫策略研究

    母昌勇;彭晓武;刘昌娥;郑丽春;李艳梅

    利用序贯免疫具有较高中和效价以及较低副反应效果的特性,探讨一种具有Wuhan株序列的小剂量S1蛋白编码mRNA疫苗和具有变异株突变特征的蛋白疫苗的序贯免疫策略。制备自主设计序列的mRNA和蛋白疫苗,经测序,转录表达及抗原鉴定后免疫小鼠,分别检测不同免疫策略诱导的中和抗体、抗S蛋白IgG抗体以及特异性T细胞增殖情况。实验用mRNA疫苗能够在293细胞中有效翻译且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具有多种变异株突变位点的蛋白疫苗能够为患者恢复期血清和抗S蛋白抗体所识别。两种疫苗组合经皮内和肌肉序贯免疫小鼠能够诱导较单剂免疫或同源加强策略更高的,包括中和抗体的抗体反应,其可以维持至加强免疫后的140d。另外,其诱导的血清能够识别不同变异株的S1蛋白。序贯免疫诱导的特异分泌IFN-γ T细胞增殖反应亦显示了类似的结果。mRNA/蛋白抗原组合疫苗进行序贯免疫的策略具有能够产生较高中和抗体、维持时间较长和易于针对不同变异株设计快速反应的优点,可以作为应对新冠变异株的候选疫苗策略。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10:30:2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8 ]
  •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及其验证

    宋晶晶;毛乃颖;李海;朱武洋;许文波;张燕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本研究旨在建立HRSV原型株Long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为载体骨架构建HRSV的Long毒株全长质粒(Long-BAC),以pcDNA3.1为载体构建分别表达HRSV N、P、M2-1和L蛋白(pcDNA3.1-N,pcDNA3.1-P,pcDNA3.1-M2-1和pcDNA3.1-L)的四个辅助质粒,将五个质粒共转染于表达T7 RNA聚合酶的BSR T7/9细胞系进行病毒拯救。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mmune fluorescence assay,IFA)和测序方法对拯救的病毒进行鉴定,并评价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以BAC载体为骨架的HRSV原型株Long感染性克隆,拯救的病毒在不同代数测序结果显示无突变,能够稳定传代,病毒滴度为3×10~6 PFU/mL;与实验室保存野生型Long株(Long-WT)相比具有相似的细胞生长动力学特性,在12~36h病毒呈指数增长,在36h复制达到最高峰;在感染小鼠后能引起明显的肺部病理变化以及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升高。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稳定的HRSV反向遗传学系统,为我国HRSV致病机制研究、疫苗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技术平台。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09:54:2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9 ]
  • 基于GEO数据分析的猪病毒源siRNA

    吴耀棠;吴洋;赵晋豪;卢丹青;林建;杨倩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宿主细胞抗病毒的关键方法之一,其核心切割酶Dicer会将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切割成长度为21-23 nt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病毒源siRNA可直接靶向降解病毒的mRNA,阻断病毒复制。本研究一方面筛选NCBI GEO(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有关猪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小RNA序列,分析比对病毒vsiRNA以探讨vsiRNA数量和其在病毒基因区域的存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RNAi系统中Dicer对正链RNA病毒有一定的切割偏好性,并且可以识别与切割DNA病毒转录过程中产生的双链RNA。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感染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后,宿主细胞的IFN-α、IFN-β与Dicer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表明PEDV通过抑制IFN及RNAi的产生来实现免疫逃避。综上,本研究以猪相关病毒感染细胞时所产生的vsiRNA为切入点,探讨RNAi在抗病毒过程中的作用,为猪相关疫病的研究以及防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20 09:35:0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 ]
  • 诺如病毒在我国鲜食农产品中污染情况的研究进展

    刘贤金;王少萌;谢雅晶

    本文结合近年我国多地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调查研究,总结了不同地区和不同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分布情况和发生季节特点,并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诺如病毒是一种新型食物安全危害因子。自2006年以来,我国由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数量逐年持续增长。鲜食农产品是诺如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之一,在生产中易被诺如病毒污染,且后期难以消除。我国对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数据积累较少,仅在少数地区检测并发现生菜和浆果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在国外被污染的灌溉水被证实是农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主要污染来源,在国内由于缺乏灌溉水中诺如病毒污染的相关研究,鲜食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源头尚无法明确。本文通过对鲜食农产品和污水/河水中分离出的诺如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初步分析了鲜食农产品的潜在污染来源,为后期开展农产品中诺如病毒的源头防控提供参考,以利于保障鲜食农产品的安全。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9 17:13:0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2 ]
  • 猫杯状病毒高致病性毒株特性研究进展

    桂亚萍;刘健;白艺兰;王建;赵洪进

    猫致死性全身系统性疾病(Virulent systemic disease, VSD)由猫杯状病毒高致病性毒株(Virulent systemic feline calicivirus, VS-FCV)引起。患猫感染后表现为全身性症状,累及多个器官组织,引起高致死率。由于尚未发现VS-FCV相应的临床和遗传标志物,且疫苗免疫效果有限,给猫杯状病毒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综述VS-FCV引起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病原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该毒株的判定方法进行讨论,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相应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9 15:17:59[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8 ]
  •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动物宿主和动物感染的研究进展

    程瑶瑶;陈佳丽;张娜;郭金鹏;陈勇;王长军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一种全新的病毒,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之后引起人类大范围感染的第三种冠状病毒。目前不少研究提示SARS-CoV-2可能来源于动物,动物在疫情的发生与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篇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SARS-CoV-2动物宿主和动物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现有研究提示,SARS-CoV-2很可能起源于蝙蝠,穿山甲是中间宿主。恒河猴,水貂、白尾鹿,动物园里的老虎、狮子,以及宠物猫、狗等动物可能在暴露后发生SARS-CoV-2感染,此外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也证明了一些动物对SARS-CoV-2易感,提示下一步需要加强对动物宿主中的SARS-CoV-2监测,为病毒溯源、变异进化规律与传播机制分析以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9 14:26:3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5 ]
  •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多肽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胡宏俏;李海;黄星湖;任虎;江洁;张亚楠;宋晶晶;郭宏;时雨晴;赵建楠;张燕;宋洋;许文波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引起全球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最主要病原体。hRSV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高度保守,是激发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主要靶向蛋白。目前,多种基于F蛋白设计的hRSV疫苗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未批准上市。本研究基于hRSV F蛋白设计的2条多肽PA(F蛋白,aa216-244)、PB(F蛋白,aa110-136),及其不同组合形式PM(PA和PB等量混合)、PL(PA和PB通过Linker连接),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和滴鼻免疫BALB/c小鼠,评价多肽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果。每只小鼠多肽的免疫剂量为25μg,分别于第0、14、28 d等剂量(加强)免疫一次。实验结果显示,与铝佐剂和CpG混合,多肽PA、PB、PM和PL肌肉注射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结合抗体,降低肺脏病毒载量,其中PB免疫组小鼠在hRSV活病毒攻毒后,体重恢复时间及肺病毒载量降低程度优于PM和PL免疫组和对照组;将多肽PM和PL通过不同途径免疫小鼠,滴鼻免疫组小鼠体重恢复时间和肺脏病理损伤程度优于肌肉注射免疫组。结果证明单独一条肽免疫对小鼠产生的保护效果优于混合肽或串联肽,且滴鼻免疫产生的保护效果优于肌肉注射免疫。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hRSV多肽疫苗临床前研究,为多肽疫苗研制奠定基础。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9 11:24:5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9 ]
  • 牡蛎热休克蛋白70吸附人源诺如病毒功能域的解析

    王艳飞;张子蕾;罗广达;李静雯;王大鹏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 HuNoV)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食源性病毒之一,牡蛎是其主要的食源性传播载体。已有研究发现:牡蛎热休克蛋白70(oyster Heat shock protein 70, oHSP70)可吸附不同基因型HuNoV,但oHSP70吸附病毒的功能域不清楚。本研究对oHSP70的N端和C端分别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与不同基因型HuNoV主要衣壳蛋白P功能域的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成功获得N端和C端oHSP70的原核表达产物;N端oHSP70与不同基因型HuNoV P蛋白结合能力显著强于C端(P<0.05)。因此,N端oHSP70是结合HuNoV P蛋白的主要结构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oHSP70与HuNoV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9 09:11:3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 ]
  • 山东省2017-202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张元元;王建醒;袁璐;张艺琳;王在翔;寇增强

    分析2017-2021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其病原学特征,探讨新冠疫情形势下山东省手足口病疫情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获取2017-2021年山东省手足口病病例数据和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共采集28 367例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2017-2021年山东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24 658例,年均发病率为64.65/10万,2018年发病率最高(101.30/10万),其中重症759例,占总病例的0.23%,死亡7例,病死率为0.15%;山东省实验室共检测了28 367例手足口病的病例标本,其他肠道病毒为15 486例(54.59%),EV-A71为5 519例(19.46%),CVA16为7 362例(25.95%)。病例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高发年龄组为0~6岁,占总病例数的90.94%;高发人群以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主,在人群分类里占比分别为67.65%、26.17%以及5.24%;主要病原型别为肠道其他型病毒,占比为54.59%;16地区中济南市发病数最多,占比为16.69%。2017-2021年山东省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地域性和人群分布特征,主要病原EV-A71、其他肠道病毒、CV A16交替出现,在高发季节前应对济南、青岛、枣庄等地,散居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进行宣传预防,为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7 17:42:2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0 ]
  • Hsp70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梅佳佳;赵建元;刘倩;岑山;魏涛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子伴侣蛋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折叠、组装及降解等过程,还参与细胞抗逆境胁迫的响应,对细胞蛋白内稳态(Protein homeostasis)的维持和生物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sp70对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Hsp70的结构、Hsp70对病毒复制的促进及抑制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更深入地阐明Hsp70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为寻找以Hsp70为靶点的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路。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7 16:51:4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6 ]
  • 基于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研究进展

    刘夏飞;段招军

    轮状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2016年导致的儿童死亡病例为228047例,每年导致的住院病例则高达200万例。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基因组由11条分节段的双链RNA (dsRNA)组成,被三层衣壳包裹。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建立加快了病毒学的研究。2017年,完全依赖质粒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获得突破,随后在轮状病毒致病机制、疫苗研发、载体构建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将就此技术的建立、发展和应用进行综述,供相关领域人员参考,以期加快我国轮状病毒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我国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控制。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7 16:51:3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2 ]
  • 江西一例iVDPV病例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郭琴;刘晓庆;肖芳;祝双利;王东艳;赵鹤鹤;路环环;肖金波;杨倩;李晓嫘;朱晖;冀天娇;王雯慧;何云;孙强;张勇;许文波;严冬梅

    分析江西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连续采集的15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II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长VP1区基因特征。将从15份标本中分离到的14株III型iVDPVs进行噬斑纯化,每个病毒随机挑取10个噬斑,接着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获取到的154株iVDPVs全长VP1区序列。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BEAST程序探究iVDPV病毒的进化特征,估算其进化速率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oral polio vaccine,OPV)初始感染时间。14株iVDPVs与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株(Sabin III)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8%~98.7%和97.6%~98.3%。相较于Sabin III,14株iVDPVs VP1区第54位氨基酸发生了A→V的突变,这可能导致温度敏感表型和衰减表型的改变。根据拓扑结构系统发育树被划分为3个Lineages,其中17049-1-8,17049-2-2和17049-2-9分别属于Lineage 1和Lineage 2,其余属于Lineage 3。具有Lineage 3序列特征的克隆是优势克隆,呈现出随时间持续分化的特征。BEAST程序估算的14株iVDPVs全长VP1区核苷酸平均进化速率为9.29×10-3/位点/年(95%置信区间:2.81×10-3-1.59×10-2),OPV初始感染时间为2012年11月18日。MCC树(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 tree)显示前4个遗传分支的分化仅用了40 d。14株III型iVDPVs具有高度相关性,它们感染患儿后进化非常迅速,在慢性感染的早期便开始了谱系的分化。突变的不断积累和关键位点的改变可以引起iVDPVs神经毒力的变化,导致患儿出现AFP症状。iVDPV病例持续的排毒给脊灰根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脊髓灰质炎消灭的最后阶段及时调整免疫策略,继续维持较高的免疫覆盖率,保持iVDPV监测的灵敏性显得十分重要。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3-17 14:21:1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3 ]
  • miR-340-5p及PDCD4在过表达乙肝病毒X蛋白的足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丁广智;徐佳;刘畅;吴国志

    乙肝病毒X蛋白(HBx)引起足细胞损伤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有关,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miR-340-5p是受到HBx调控的miR,能够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基因4(PDCD4)基因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了过表达HBx的足细胞中miR-340-5p及PDCD4表达的变化及生物学意义。培养小鼠足细胞系MPC5后转染HBx质粒、miR-340-5p、si-PDCD4,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OD_(490)、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miR-340-5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DCD4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40-5p靶向PDCD4基因3’UT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HBx组细胞中miR-340-5p的表达、OD_(490)水平降低,PDCD4的表达、凋亡率增加;与HBx组比较,HBx+miR-340-5p组细胞中miR-340-5p的表达、OD_(490)水平增加,PDCD4的表达、凋亡率降低,HBx+si-PDCD4组细胞中OD_(490)水平增加,PDCD4的表达、凋亡率降低,miR-340-5p的表达无明显改变;PDCD4基因3’UTR中有miR-340-5p的结合位点,miR-340-5p降低PDCD4基因野生型3’UTR的荧光活力、不影响PDCD4基因突变型3’UTR的荧光活力。以上结果表明,过表达HBx的足细胞中miR-340-5p表达减少,进而可能通过增加PDCD4的表达引起足细胞损伤。本研究创新点为探究了HBx引起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国内首次发现miR-340-5p靶向PDCD4在HBx引起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为今后研究HBV-GN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2 10:38:12[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1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46 ]
  • 痘病毒非结构蛋白拮抗IFN-I介导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张天琦;昝晓慧;苏锐;王炜

    近些年,猴痘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等痘病毒给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痘病毒(Poxviridae)是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宿主范围广。在与宿主长期作用过程中,痘病毒通过编码非结构蛋白来逃逸宿主IFN-I介导的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痘病毒编码的非结构蛋白拮抗IFN-I天然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为防控痘病毒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为痘病毒新型疫苗研发及药物靶点筛选提供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2 09:12:3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60 ]
  • 朊蛋白体外扩增技术对不同种属朊病毒检测敏感性分析

    刘楚眸;杨微;肖康;武月章;陈冬冬;董小平;石琦

    朊蛋白体外扩增技术包括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eal-time quaking-induced conversion,RT-QuIC)技术及蛋白错误折叠循环扩增(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技术。为了分析朊蛋白体外扩增技术与传统的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于朊病毒毒株检测敏感性的差异,应用此三种方法对朊病毒小鼠适应株139A、ME7和S15以及仓鼠适应株263K毒株进行了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RT-QuIC方法以及三轮PMCA扩增方法,均可检测到10~(-9)稀释度139A小鼠脑匀浆中的朊病毒,比Western blot方法敏感度提高了10~6倍;应用RT-QuIC方法以及三轮PMCA扩增方法,分别可检测到10~(-7)稀释度及10~(-8)稀释度ME7小鼠脑匀浆中的朊病毒,分别比Western blot方法敏感度提高了10~4倍及10~5倍;应用RT-QuIC方法以及三轮PMCA扩增方法,分别可检测到10~(-8)稀释度及10~(-9)稀释度S15小鼠脑匀浆中的朊病毒,分别比Western blot方法敏感度提高了10~5倍及10~6倍;应用RT-QuIC方法可检测到10~(-9)稀释度263K仓鼠脑匀浆中的朊病毒,比Western blot方法敏感度提高了10~6倍,但三轮PMCA扩增方法可检测到10~(-3)稀释度的263K小鼠脑匀浆中的朊病毒,与Western blot方法比较敏感度没有明显提高。本实验为优化朊蛋白体外扩增技术的检测条件、检测敏感性及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2-21 17:24:23[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38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长期健康损害的研究进展

    陈祺;胡潇文;黄兴成;黄悦;吴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康复后可能会出现长期且持续的症状,受累器官系统广泛,给感染者造成健康损害。新型冠状病毒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流行且免疫逃逸突变株不断出现,新冠肺炎后综合征已成为人类与新冠病毒抗衡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挑战。本文对新冠肺炎长期健康损害的发生风险、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后综合征的管理及疫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1-11 16:40:04[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361 ]
  • 四次跨膜蛋白在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婉莹;叶伟;薛亚娟;张芳琳

    四次跨膜蛋白(Tetraspanins,Tspans)是一个作为“细胞膜主要组织者”的跨膜糖蛋白家族。它们与其他膜蛋白横向结合形成富含Tspans的微结构域(Tetraspanin-enriched microdomains,TEMs),在细胞表面建立了独特的平台,从而直接或间接参与病毒感染的多个阶段。Tspans在调控病毒进入、转录、复制和组装释放等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Tspans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可以为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本文综述了Tspans在病毒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网络首发时间: 2023-01-04 10:54:16[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76 ]
  • 2011—2019年我国腹泻住院患儿中G1P[8]型A组轮状病毒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魏宇航;孙晓曼;彭蕊;王萌璇;李静欣;庞立丽;范佳欣;李丹地;段招军

    了解2011—2019年G1P[8]型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在我国腹泻住院患儿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收集2011年1月—2019年12月我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数据。监测网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和Excel 2010,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011—2019年共采集到我国5岁以下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标本共计47 386份,结果显示G1P[8]型RVA阳性率为1.98%(938/47 386),G1P[8]型RVA感染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布特征。G1P[8]型RVA的流行季节为秋冬季,夏季该基因型有小暴发的情况发生。G1P[8]型RVA住院患儿在腹泻严重程度(χ~2=0.177,P=0.915,P>0.05)与非G1P[8]型RVA住院患儿无明显差异,G1P[8]型RVA相对于非G1P[8]型RVA患儿在发热(χ~2=22.572,P=0,P<0.05)、皮疹、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χ~2=12.921,P=0,P<0.05)少且轻。2011-2019年我国G1P[8]型RVA流行趋势逐渐下降,季节高峰为秋冬季,夏季偶有暴发,G1P[8]型RVA发热等并发症较非G1P[8]型RVA轻。本研究为RVA疫苗候选毒株选择提供数据参考,为G1P[8]型RVA防控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2-22 16:19:4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78 ]
  • 11种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保护效果的比较

    史春丽;黄中强;范晓瑜;肖艳群;王雪亮

    收集11种不同厂家的灭活型样本保存液,将甲型流感病毒加入保存液和生理盐水中,在4℃、25℃和37℃条件下保存0 h、2 h、4 h、6 h和24 h后,分别提取各组的病毒核酸,并通过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检测病毒载量变化,以探究不同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保护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样本保存液中的病毒载量随保存时间和温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可将11种灭活型样本保存液的保存效果分为四类:(1)优秀产品:在任一温度(4℃、25℃、37℃)条件下,即使保存24h时病毒核酸都未发生明显降解,占比27.2%(3/11);(2)良好产品:低温(4℃)和室温(25℃)情况下核酸未出现降解,但在高温(37℃)条件下6 h后保存效果明显下降,占比27.2%(3/11);(3)合格产品:低温(4℃)条件下对病毒核酸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在室温(25℃)和高温(37℃)情况下随保存时间延长其保护效果显著下降,占比18.1%(2/11);(4)不合格产品:任一保存条件下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都较差,甚至加入病毒后立即导致病毒核酸发生快速降解,占比27.2%(3/11)。以上结果说明不同厂家样本保存液对病毒核酸的保护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可能会导致病毒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需重点加强对样本保存液的质量监管,以有效保障病毒核酸检测,尤其是新冠核酸检测质量,以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2-22 16:09:2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77 ]
  • 6种呼吸道病毒RT-RPA检测体系构建与应用

    徐聪灵;王静;耿合员;张阳;杨国平;陈峰;刘文干

    早期快速诊断是防控呼吸道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研发灵敏、特异、快速的分子检测技术方法是早期防控的前提和保障。本研究建立同时快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FluA)、副流感病毒1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1,HPIV-1)、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通用型、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通用型和腺病毒B型(Adenovirus type B,AdVB)6种呼吸道病毒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检测体系新的技术方法。选择人β-actin基因外显子区域序列作为内标基因,根据6种病毒特异性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探针,结合商业化的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vers transcript recombinases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T-RPA)反应试剂,优化体系的引物及探针浓度、温度、反应时间,构建6种病毒的RT-RPA检测体系。优化后病毒和内标基因的RT-RPA检测引物和探针终浓度分别为400nmol/L和200nmol/L,最佳反应温度为39℃,最优反应时间为15min。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RPA反应体系对6种病毒的敏感性为1.0×10~4拷贝/mL,其中,对AdV-B的敏感性高达1.0×10~3拷贝/m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病毒间特异性好,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6种病毒对高浓度(1.0×10~7拷贝/mL)和低浓度(1.0×10~4拷贝/mL)标准品检测出峰时间T变异系数小于5%,重复性好;对100例临床标本进行回顾性实验测试,与市售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体符合率均为100%。本研究提示,建立的RT-RPA检测体系可用于国境口岸对上述6种呼吸道病毒的日常监测与快速检测。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2-12 16:37:30[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221 ]
  • 2010-2021年杭州市儿童埃可病毒感染及流行特征分析

    邱晓枫;李钧;张国忠;于新芬;潘劲草;赵刚

    研究杭州市儿童感染埃可病毒(Echovirus,E)状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收集2010-2021年杭州市发热患儿咽拭子、肛拭子等临床样本。首先通过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通用筛查。选取Ct值≤30且EV-A71、CVA16、CVA6、CVA10均为阴性的EV阳性核酸样本,用普通PCR方法扩增EV VP1序列。获得VP1序列通过GenBank进行BLAST比对,确定埃可病毒血清型,并对埃可病毒优势血清型构建遗传进化树。通过回顾性调查埃可病毒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埃可病毒阳性患儿的采样时间、年龄、性别等进行分组比较。本研究共收集临床样本7 835份,获得EV通用阳性样本数共计2 023份。选取827份Ct值≤30且EV-A71、CVA16、CVA6、CVA10均为阴性的EV通用核酸阳性样本;共检出埃可病毒68份,8个血清型,阳性率为8.22%;分别为21份E30、12份E9、13份E6、7份E11、11份E18、2份E25、1份E7、1份E3。春、夏、秋、冬四季的埃可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37%、21.03%、1.75%、1.22%。0-4岁、4-7岁、7-14岁患儿的埃可病毒阳性数分别为29、23、16,在EV阳性病例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24%、10.09%、34.78%。男、女童埃可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48%、6.13%。埃可病毒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有29例占42.65%;其次是病毒性脑炎25例占36.76%;再是手足口病11例占16.18%。构建E30遗传进化树,发现杭州21株E30病毒株有多个不同进化分支,可能存在不同的流行传播链。E30杭州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8.0%~100.0%、97.3%~100.0%。2010-2021年期间,夏季是杭州市儿童埃可病毒感染的高发季;建议医疗机构在夏季加强埃可病毒监测,有效预防和控制夏季埃可病毒引起的疫情暴发流行。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1-16 09:38:41[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01 ]
  • 2016-2020年安徽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CVA6基因进化分析

    傅荔艳;葛盈露;马婉婉;冯明子;王鹏;罗婉蓉;孙永;史永林

    为了解安徽省2016-2020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与病原谱构成,及分析CVA6(Coxsackievirus A6,CVA6)VP1区基因进化情况。本研究收集2016-2020年安徽省HFMD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三间分布情况。随机选取480份HFMD其他肠道病毒阳性咽拭子样本,RT-PCR扩增肠道病毒VP1基因片段,测定基因序列并鉴定其他肠道病毒基因型别。生物软件分析部分代表性CVA6基因序列相似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16-2020年安徽省HFMD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但重症病例与死亡病例数有所减少,5个年度均以其他肠道病毒流行为主,五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要患病人群,男女性别比为1.50∶1。2016-2019年度发病均呈现为双峰流行模式。病原分型鉴定结果为CVA6 215例(215/245,87.76%),CVA10 16例(16/245,6.53%),CVA4 12例(12/245,4.90%),CVA5 1例(1/245,0.41%),CVA2 1例(1/245,0.41%)。选取的60株代表性CVA6 VP1区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各序列间VP1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1.6%~10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7.4%~100%;与D3基因型代表株之间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0.7%~98.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6.7%~100%;与CVA6原型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82.3%~83.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1%~96.7%。进化分析显示,CVA6划分为A-D四个基因型,60株CVA6毒株均属于D3基因亚型中的D3a分支,为中国大陆地区优势流行型别。应加强对安徽省CVA6及其他肠道病毒监测,这对制定减轻HFMD疾病负担以及防控HFMD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1-14 11:35:2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08 ]
  •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对不同人种轮状病毒胃肠炎免疫原性的meta分析

    魏宇航;彭蕊;王萌璇;范佳欣;吴铮;毛彤瑶;王明雯;孙晓曼;李丹地

    评价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RotaTeq对全球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免疫原性,为疫苗的使用提供循证参考。检索2006-2021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Live Attenuated Rotavirus Vaccine,ORV)RotaTeq(RV5)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纳入了8 015名研究对象,其中疫苗组纳入研究对象4 062名,对照组纳入研究对象3 953名,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共纳入6篇文献,对照组相比疫苗组血清IgA抗体、SNA-G1抗体、SNA-G2抗体、SNA-G3抗体、SNA-G4抗体、SNA-P1A[8]抗体的抗体阳转率分别升高了73%(95%CI:65%~81%)、35%(95%CI:19%~50%)、11%(95%CI:6%~16%)、12%(95%CI:5%~19%)、30%(95%CI:21%~38%)、23%(95%CI:8%~38%);与对照组相比,黄色人种疫苗组血清IgA抗体、SNA-G1抗体、SNA-G2抗体、SNA-G3抗体、SNA-G4抗体、SNA-P1A[8]抗体的抗体阳转率分别升高了75%(95%CI:66%~85%)、41%(95%CI:19%~62%)、14%(95%CI:4%~24%)、19%(95%CI:7%~31%)、28%(95%CI:9%~47%)、34%(95%CI:11%~58%);白色人种中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血清IgA抗体、SNA-G1抗体、SNA-G2抗体、SNA-G3抗体、SNA-G4抗体、SNA-P1A[8]抗体的抗体阳转率分别升高了82%(95%CI:77%~87%)、54%(95%CI:42%~66%)、15%(95%CI:5%~24%)、9%(95%CI:2%~16%)、38%(95%CI:26%~51%)、22%(95%CI:10%~33%);黑色人种中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血清IgA抗体、SNA-G1抗体、SNA-G2抗体、SNA-G3抗体、SNA-G4抗体、SNA-P1A[8]抗体的抗体阳转率分别升高了59%(95%CI:52%~67%)、19%(95%CI:14%~24%)、6%(95%CI:2%~10%)、5%(95%CI:1%~9%)、27%(95%CI:19%~36%)、10%(95%CI:5%~16%)。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RotaTeq在不同的人种中免疫原性有一定的差异,且在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中的免疫原性要比黑色人种的免疫原性更好。

    网络首发时间: 2022-10-08 15:32:5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05 ]
  •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陈雅萍;孙欣;王盛羽;敖弟书;宋鸿

    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导致宿主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探索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近年来,以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为核心的蛋白质组学已经为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以及其它病毒的出现,使得对病毒蛋白质的分子功能及感染后宿主蛋白质组的深入探索更加迫切。本文综述了应用不同蛋白质组学方法来阐明病毒蛋白质的组成、病毒-宿主蛋白质相互作用、宿主蛋白质组的改变以及感染诱导的翻译后调控方面的现状。并讨论蛋白质组学与其他组学联用的策略,总结了蛋白质组学的限制和优势,为寻找病毒感染生物标志物、抗病毒药物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9-26 10:02:35[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019 ]
  •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的研究进展

    孙泽宇;柴佳彤;许建成

    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发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B.1.1.529),随后世卫组织将该毒株定义为第五种关注变体(VOC)。与其他四种VOC(Alpha、Beta、Gamma和Delta)相比,Omicron是突变最多的毒株,更易传播和发生免疫逃逸。如今Omicron正发展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主要毒株,给预防和控制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章旨在对Omicron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突变及来源、传染性、核酸和抗原检测、临床致病性、疫苗反应性等信息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监测、预防和疫苗研发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网络首发时间: 2022-08-05 16:43:48[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1656 ]
  • 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鼻拭子、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浆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陈荣华;李勤光;赵敏;陈惠聪;康惠玲;柳丽娟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和血浆抗体检测是目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重要依据。为比较分析SARS-CoV-2感染病例鼻拭子与咽拭子的病毒核酸检测及其血浆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4例COVID-19确诊病例鼻拭子与咽拭子标本的SARS-CoV-2 ORF 1ab基因和N基因,并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浆标本中的SARS-CoV-2 IgM和IgG抗体。结果显示,在4例COVID-19确诊病例中,鼻拭子中病毒ORF 1ab基因及N基因的核酸扩增信号均强于咽拭子,Ct值均低于咽拭子;血浆病毒抗体检测仅发现1例标本SARS-CoV-2 IgG单阳性。本研究结果提示,鼻拭子标本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咽拭子标本,血浆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是COVID-19辅助临床诊断的有效工具。

    网络首发时间: 2021-04-08 17:02:37[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被引频次:0 ][下载次数:504 ]
  • 下载网络首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