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非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丙型)病毒NS3蛋白的部份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丛勉尔,刘崇柏,孟宗达,陈淑芬

    用15ml非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混合血清提取病毒RNA,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583个核苷酸的非肠道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HCV)NS3蛋白的cDNA片段.该片段与美国报道的同片段HCV cDNA原型比较,核酸序列同源性为80.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2%。与日本报道的同片段J1 HCV cDNA相比较,核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2.6%和95.2%。用α-~(32)P同位素标记该片段,与HCV病人血清出现杂交反应。

    199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35 ]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骨髓细胞中的存在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复制指标的关联

    鲁兵,任中原

    选择16例血清HBsAg阳性患者为实验组,19例血清HBsAg阴性患者为对照组,每一患者同时采取血清和骨髓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PAP)检测骨髓涂片细胞中的HBsAg。结果,实验组3例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其血清中HBsAg滴度都很高,而且HBeAg均呈阳性。而在抗HBe阳性或HBeAg/HBeAb阴性者中均无骨髓细胞HBsAg阳性者。在5例血清HBV-DNA多聚酶阳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2例;6例多聚酶阴性者中,骨髓细胞中HBsAg阳性者仅1例。 本研究结果证明,HBV可在肝外组织细胞中测出,骨髓细胞HBsAg阳性的出现有集中于HBV高水平复制感染者中的倾向,同时更常见于HBV感染的较早时期。

    1991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1 ]
  • 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可能重叠ECHO13型病毒感染

    焦永真,韩剑秋,王宪明,J.Chomel,F.Fuchs,R.Gibert,M.Aymard,R.Deloince,H.Kopecka

    继从毛蚶直接观察和分离到甲型肝炎(下称甲肝)病毒、并且证实1988年初上海甲肝暴发流行确系食用污染毛蚶所致后,我们又意外地发现,在所分离的5株甲肝病毒(毛蚶2株,急性期病人粪便3株)培养物中,还存在可致MRC-5株人二倍体细胞和PLC/PRF/5系人肝癌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ECHO 13型病毒。继之用原始毛蚶再分离,经RIA及核酸探针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对该毛蚶产地人群血清学回顾性调查也支持上述可能。甲肝暴发流行重叠ECHO 13型病毒感染,尚未见报道.

    1991年0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8 ]
  • 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法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血清学分型

    俞永新,姚智慧,安祺,董关木,刘文雪,何浩,倪大石

    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对分离自不同动物宿主和病人血液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病毒抗原性分型,以不同株的家兔免疫血清对国际上血清1型和2型参考毒株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株来自黑线姬鼠的毒株,其免疫血清对血清1型(76-118株)的效价较血清 2型(UR株)高≥16倍,而6株来自家鼠和大白鼠的毒株中,有5株对2型的血清效价高于1型2~16倍。提示来自黑线姬鼠的毒株符合国际上的血清1型,来自褐家鼠的毒株基本与国际上的血清2型一致,但个别毒株例外。以上结果表明,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特异性高,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准确血清学分型。 本文还发现,J10株(分离自锦州市褐家鼠)和HB55诛(分离自河南出血热病人)的血清型与过去文献报道的不符。经反复用不同免疫血清和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做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均表明这两株病毒的分型与血清1型相同。以上结果为我国首次应用空斑减少试验对我国出血热不同毒株进行准确分型的报道。

    1991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363 ]
  • 鸡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

    周维松,刘秀梵

    23株抗鸡新城疫病毒(NDV)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中,9株(10-1、15-1、L15-6、LA15-7、FHY-23、39-S-2、44-S-2、94-St 107-2具有中和能力。研究证明,有溶血抑制能力的单抗均有中和能力,表明病毒的溶血能力与感染性相关。该9株单抗对吸附前的NDV F48E8株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病变抑制中和试验和鸡胚中和试验的中和效价呈平行相关性。单抗L15-6对已吸附于细胞的F48E8 4℃作用1小时,使感染细胞荧光灶形成单位(ICFFU)减少了77.6%。单抗10-1、15-1、L15-6、LA15-7等分别作用于感染了F48E8的细胞,能抑制此感染性细胞产生病变.免疫荧光试验证实,在病变受抑制的细胞内仍有病毒抗原,一旦终止单抗的连续作用,孔内细胞在48小时内即产生病变。单抗对NDV的中和作用,可能包括阻止病毒的吸附、穿入或促使已吸附的病毒解离等,但单抗并不能完全中和细胞内存在的病毒。单抗15-1、L15-6均能保护SPF鸡不受100LD50 F48E8的攻击,15-1还对已出现鸡新城疫症状的实验性病鸡有治疗作用。

    1991年01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03 ]
  • 病毒感染的草鱼细胞产生类干扰素物质的研究

    江育林,李正秋

    某些草鱼细胞系在双链RNA病毒诱导下能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并存在“超诱导”现象。这种抗病毒蛋白耐热、耐酸,对脂溶剂和核酸酶的作用不敏感,但其抗病毒活性能被胰蛋白酶破坏,160 000g超速离心不沉降。这种抗病毒蛋白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宿主特异性和广谱抗病毒特性。它是通过细胞内的RNA和蛋白质合成途径抑制病毒增殖的。该抗病毒蛋白在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和抗病毒机制等方面均类似于人干扰素。

    1991年01期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257 ]
  • 我国发生的一种香石竹斑驳病毒株系的生物化学特性及互补DNA合成

    于嘉林,刘仪,陈雪梅,陈章良

    以提纯的香石竹斑驳病毒BS株系为材料,抽提该病毒的R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其RNA除有一个分子量约1.4×10~6道尔顿的主要组分外,还有一个分子量约0.55×10~6道尔顿的较弱组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约38 000道尔顿,由17种共3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以上述RNA为模板,3’末端加多聚腺苷酸尾序后,以Oligo(dT)_(15)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平末端插入载体质粒P~(EMBL)9。经抗生素及杂交选择,共获得27个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后酶切鉴定,拼接,获得3.7kb近全长cDNA亚克隆P~(BSCY)35.~(32)P标记cDNA探针杂交检测,对香石竹斑驳病毒具特异性,灵敏度可达1ng RNA。部分cDN A序列测定证明,所得克隆包括全长外壳蛋白基因。

    1991年01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25 ]
  • 大尺蠖核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的物理图谱和部分序列测定

    张生家,齐义鹏,黄永秀,裴子飞

    分子杂交证明,大尺蠖核多角体病毒(Bs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ocu)定位在BamHI-H片段上。进一步构建了该片段的XhoⅠ,SmaⅠ,Hind Ⅲ及PstⅠ的物理图谱,测定了377个核苷酸序列。由于在所测序列中具有杆状病毒ocu基因的典型特征,如14bp保守序列和ATG上游的AT丰富区等,并经与AcNPV的ocu基因对比,我们认为,从BamH I-H片段5’端第26个核苷酸起始,包含了BsNPV ocu基因的全部序列。在ATG上游-15bp处有一个Xho Ⅰ位点,在此位点插入质粒pUC18的多聚接头,构建成带有多克隆位点的转移载体pBsA39。

    1991年01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81 ]
  • 一种新的无传染性的检测HBeAg抗HBe的单克隆酶联免疫吸附法(MonoLISA)的建立与应用

    詹美云,苏丽娅,张文英,田瑞光,汤少华,张满仓,刘崇柏

    应用我室自1988年5月以来建立的抗乙型肝炎e抗原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和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组装成检测HBeAg/抗HBe的酶联免疫试剂(简称Mo-noLISA)。测定了该试剂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并与用日本单克隆抗体和血清e抗原组装的类似的EIA试剂进行了比较。结果两种试剂检测92份乙肝病人血清e抗原和38份血清e抗体的总符合率,分别为97.8%和100%。用两种试剂同时滴定一份已知HBeAg阳往和一份抗-HBe阳性的血清,证明两者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重复性试验证实,该试剂的重复率为100%。由此证明,用抗-HBeMcAb和基因工程抗原组装的诊断试剂,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且无传染性。这不仅为诊断试剂原材料的更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而且将该类试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991年01期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9 ]
  • 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Digoxigenin)标记的探针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杂交中的应用

    郭可謇,BowdenD.S.

    应用异羟基洋地黄毒甙元标记的探针,检测了人和鸭的血清及肝脏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并与~(32)P标记的同位素探针做了比较。结果证明,该探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同位素探针一致(0.2pg)。它可用于各种核酸杂交试验,如打点杂交、Southern和Northern转印杂交试验等。恰当地从标本中提取待测核酸,是应用该探针的重要条件。

    1991年01期 54-5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46 ]
  • 用ELISA夹心法检测尿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抗原

    沈锡中,张咏南,龚蕴贞

    用聚乙二醇浓缩的巨细胞病毒(CMV)的无细胞培养上清液免疫山羊,获得高效价多克隆免疫血清。经细胞干粉吸收和过QAE-Sephadex A50柱,提取其IgG,用作ELISA夹心法捕捉CMV抗原的捕捉抗体,并以CMV-IgG抗体阳性的人血清作检测抗体,可检测10_(1·)TCID50/ml培养液中的CMV抗原。用此法检测105例临床尿标本中的CMV抗原,敏感性达92.31%,特异性为87.34%,与分离病毒结果的符合率为88.57%。结合血清学试验和特异性阻断试验证明,本法特异、敏感、快速、简便。

    1991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5 ]
  •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克隆的初步报告

    毕胜利,刘崇柏,汪媛,赵洪兰,曹学义,王光明,庄辉

    <正>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在南亚、中亚细亚和东南亚诸国,东非及我国新疆南部地区都曾发生过大流行,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 该病的病毒(HEV)为直径35nm的廿面体,核酸为正链单链RNA。病毒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明显不同于肠道病毒,在粪便中极易降解,在常温和-20℃也很快裂解,在组织培养上尚不能繁殖。在一般粪便标本中,HEV的量和RNA含量都较低。因此,用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不能从粪便标本中获得HEV的基因放大物。最近,美国基因实验室(Genelab.)建立了核酸序列非依赖性基因放大法(Sequence independent single primer

    1991年01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88 ]
  • 构建单纯疱疹病毒基因组BamH I C片段上有插入突变的重组病毒

    楚雍烈,房益兰,刘延娜,彭瑚

    <正> 单纯疱疹病毒(GSV)是重要的人类DNA病毒。国内外学者正在对其基因结构、功能和基因调控机制进行探索,以及利用其作为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等,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来,尽管对HSV-1的分子遗传学做了包括序列分析在内的大量研究,但对HSV基因组许多部位的功能,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某特定部位对活病毒生物特性的作用(病毒生长、繁殖、毒力等),所知很少。为了深入了解HSV-1基因组中Bam H I C片段这一未知部分的功能,我们对它进行了克隆、次级克隆和酶谱分析,并且利用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小Mu噬菌体系统(TK-mM)组建了在HSV-1的Eam H I C片段上有TK-mM插入的重组质粒。本文报道利用组建的重组质粒DNA和提纯的TK-HSV-1毒株DNA共同转染细胞,获得了在HSV-1基因组Burn H I C片段上有插入突变的重组病毒。

    1991年01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5 ]
  • 小鼠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轻链重链可变区基因的cDNA克隆

    叶群瑞,陈伯权,吴美英,黄华樑,孙黎

    <正> 狂犬病是一种全球性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用单克隆抗体(McAb)治疗病毒病可能有一定疗效,但是大多数McAb来源于小鼠或大鼠细胞,用来治疗人,必然会因种间差异带来变态反应。为克服这种障碍,将McAb技术与重组DNA技术结合,可能为利用McAb治疗病毒病开拓新的前景。

    1991年0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3 ]
  • 首次从云南卵形硬蜱中分离到抗原性与森林脑炎病毒相似的两株病毒

    侯宗柳,自登云,黄文丽,俞永新,王志伟,龚正达,刘丽华,吕秀华,雷亚民,纪跃生

    <正> 森林脑炎又称蜱媒脑炎,是由蜱传播的一组疾病。云南省西部属西部亚热带雨林气候,动物地理划区为西南山地亚区,与缅甸相邻的横断山脉地段为原始针阔叶林混交地区。该地区的地理条件适合多种蜱生长,但是否存在某些未知的蜱媒病毒循环尚不清楚。1988~1989年,我们调查了该地区蜱媒病毒性疾病,从两组卵形硬蜱中分离到两株抗原性与森林脑炎病毒相似的病毒,首次证实在云南存在森林脑炎一类病毒的自然疫源地。

    1991年01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954 ]
  • 一种简便高效的寡核苷酸指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技术

    王晓鸣,金奇,赵小侠,侯云德

    <正> 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发展,寡核苷酸指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筛选出所设计的突变克隆仍是比较耗时的。虽然,突变的理论值达50%,而在实际工作中则远远低于此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突变引物的设计是否合理,退火及合成是否完全,模板制备是否符合标准以及M13系统正链转染特性等。过去,人们为提高突变率曾对此方法进行过多次改进。例如,为了富集含突变引物的双链,有用S1外切酶消化法、碱性蔗糖超速离心法、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溴化乙碇存在下的凝胶电泳,以及用羟基磷灰石吸附单链,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比较复杂,流程又长。近来,PCR技术已经用于基因定位突变,并可将突变率提高至99%以上,但突变位点和突变方式的随意性仍有一定局限。为限制体外合成反应后异源双链分子中模板DNA

    1991年0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0 ]
  • 我国重要人类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微机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

    金冬雁,金奇,侯云德

    <正> 利用微型计算机对病毒的核苷酸和多肽序列进行检索和分析,是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新技术,而建立序列资料数据库是进行序列检索和分析的基础。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个核苷酸序列库GenBank(由美国政府支持)和EMBL(由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支持),以及另一最大的NBRF(National Biomedical Resource Foundation)蛋白质序列库,都可提供供IBM微机使用的序列资料。但由于上述数据库系统需要囊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序列资料,难免不能及时反映重要人类病毒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研究的最新进展。又因为上述几个序列库的序列资料均用二进制密码文件的方式存储,许多软件不能直接提取使用这些数据。因此,需要在吸取GenBank、EMBL和NBRF序列库资料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一套既及时反映分子病毒学最新进展,又便于同各种核酸和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联系的我国重要医学病毒的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库。

    1991年01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47 ]
  •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同源和异源细胞中复制效果的比较

    梁布锋

    <正> 自从昆虫细胞系建立以后,杆状病毒在体外系统中的复制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ozura suppressari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s一NPV)作为一种生物杀虫剂已成功地在茶园、杉木林中大面积使用,并已建立了对该病毒敏感的细胞系。多粒包埋型核多角体病毒(MNPV)在体外复制成功的报道较多。有的MNPV在体外感染的范围较宽,不仅能感染同源的细胞系,亦能感染异源的细胞系。单粒包埋型核多角体病毒(SNPV)在体外复制的报道较少,且大多数SNPV仅在同源细胞系内增殖。BsNPV是一种SNPV。本文用BsNPV接种1种同源细胞和3种异源鳞翅目细胞,比较BsNPV的感染和复制规律的异同。

    1991年01期 84-8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5 ]
  • 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调节

    吴淑华

    <正> 基因表达调节是分子生物学中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分子病毒学的一个中心环节。在有严格节奏的病毒繁殖周期中,何时与如何进行早期转录,如何起始基因组复制,何时与如何起始晚期转录,早期转录与晚期转录又是如何协调的,病毒复制与宿主细胞的代谢又是如何互相作用的,为什么有些病毒在这些细胞内可以繁殖,在另一些细胞中则不能繁殖,为什么有些病毒会有致癌性,等等,无一不涉及病毒基因组的转录调节这一根本机理。

    1991年01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6 ]
  • 以抗病毒作用为指标测定天花粉蛋白生物活性的微量方法

    许兆祥,李蕾琴,李楠

    <正> 天花粉蛋白是从祖国医药宝库中发掘的引产药物。近年来,研究者证明,天花粉蛋白在组织培养上可抑制人免疫缺损症病病毒(HIV)和其它病毒的复制。 天花粉蛋白生物活性的测定,一般用小白鼠等怀孕动物测定引产活性,也有人用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体外转译体系,测定其抑制蛋白合成的能力。前者天花粉蛋白用量大,后者用量虽小,但实验较繁琐而且需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和必要的设备。

    1991年01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