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论著

  • 2007年内蒙古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

    张勇;南立娟;武桂森;檀晓娟;徐冬冬;顾苏仪;祝双利;严冬梅;安洪秋;许文波;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暴发了一起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大多出现发热症状,在手、足、口腔和臀部等一个或多个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患者以5岁以下散居幼儿为主,暴发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发病高峰。从28名住院儿童采集了23份粪便标本和6份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共分离到了15株肠道病毒,其中9株鉴定为人肠道病毒71型(HEV71,分离率为31.03%),1株鉴定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结合分析这起暴发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EV71可能是引起这起HFMD暴发的主要病原体。9株HEV71分离株在全长VP1区核苷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高于99.4%和99.0%,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同源性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这起疫情中分离到的HEV71属于C4基因亚型,而C4基因亚型自1998年首次在广东省深圳市报道以来,一直在我国持续流行,是中国大陆HEV71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提示C4基因亚型HEV71在中国大陆可能有较广泛的分布和传播。

    2009年03期 v.25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485 ]
  • 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人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生物学活性位点分析

    闫玉芬;赵丽;赵丽;王志玉;王志玉;Michael S.McGrath;侯霄煜;郑晓民;宋艳艳;姚苹;温红玲;王桂亭;许洪芝;

    为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和生物学活性位点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之间的关系,从一例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病例尸检标本的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组织(大脑5个部位:颞叶灰/白质连接处、脑室周围组织、脉络丛、枕叶白质及枕叶灰/白质连接处)提取不同组织来源的基因组DNA,经PCR法扩增HIV-1 gp120基因,经克隆后挑选阳性克隆菌株,对插入片段进行测序。用生物学软件处理并绘制系统发生树,分析糖基化位点,计算ds/dn值,分析V3顶端四肽及关键位点的氨基酸。结果显示,该病人感染的病毒是HIV-1B亚型;分离自不同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存在差异;与标准序列相比,分离自该病人的HIV-1 gp120基因的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存在改变,且源自外周淋巴组织与中枢神经组织的HIV-1 gp120基因中部分生物学活性位点也存在差异。结果表明,HIV-1 gp120基因多样性及与脑组织相关的某些生物学活性位点的改变可能与艾滋病痴呆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存在一定关系。

    2009年03期 v.25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58 ]
  • 中国首次分离到Kadipiro病毒

    孙肖红;孟维珊;付士红;冯云;翟友刚;王静林;王焕琴;吕新军;梁国栋;

    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进行的虫媒病毒调查中,从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中分别分离到5株病毒。全部病毒在C6/36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而在BHK21细胞不产生细胞病变;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70nm(n=7),无包膜、表面存在明显刺状突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分离的病毒为12节段双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带形呈6-5-1分布;用Kadipiro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可以扩增到目的条带,基因组第12节段全长758nt,与Kadipiro病毒原型株JKT-7075的同源性为9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在云南蚊虫分离的5株病毒均为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属(Seadornavirus)Kadipiro病毒。本文为我国Kadipiro病毒分离的首次报道。

    2009年03期 v.25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505 ]
  • 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表面抗原突变分析

    陈长荣;袁权;葛胜祥;欧山海;倪宏英;张永昌;裴斌;李安;闫强;林永财;陈清瑞;夏宁邵;张军;

    采用多种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我国南方某城市无偿献血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存在情况。结果在9023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无偿献血者中,共发现17例HBV DNA阳性,隐匿性HBV感染者的发生率为0.19%(95%CI:0.11~0.30%)。序列分析显示其中6例在HBsAg"a"表位(aa124~aa147)存在不同程度氨基酸突变,突变发生率为42.9%(6/14,有3例未扩增出"a"表位片段序列),G145R突变是该地区隐匿性HBV携带者中发生频率最高的突变(4/6,66.7%)。隐匿性HBV感染者中基因型C的比例(10/17)显著高于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0/15,P<0.01)。

    2009年03期 v.25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459 ]
  • 乙脑/登革2型嵌合病毒的构建

    韦艳;陆鹏;于建石;李建东;刘琴芝;张全福;李川;苗芳;张硕;杭小同;李德新;

    在乙脑病毒SA14-14-2株复制子载体pPartial△prM/E中克隆入DV2(Dengue virus serotype 2)的prM/E基因,构建乙脑/登革2型嵌合体克隆。将嵌合体克隆线性化后体外转录,获得的RNA转染BHK-21细胞,5~7d可观察到CPE。收获病毒上清液分别感染BHK-21细胞及C6/36细胞。接种于C6/36细胞中的嵌合病毒可使细胞出现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获得的嵌合病毒具有预期嵌合性核酸并能表达DV2的包膜蛋白,但不能在BHK-21细胞中传代培养。成功构建的乙脑/登革2型感染性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登革病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2009年03期 v.25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7 ]
  • 人巨细胞病毒即刻早期蛋白IE2在Tet-On系统调控下的表达及其抗凋亡作用

    白志强;王斌;刘志军;李玲;王海涛;钱冬萌;闫志勇;赵巍;宋旭霞;丁守怡;

    即刻早期蛋白IE2是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后最先表达的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周期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但IE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抗凋亡活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建立Tet-On系统调控下表达HCMVIE2蛋白的细胞株,在不同诱导条件下检测IE2蛋白对细胞凋亡和p53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IE2蛋白能抑制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抑制效应与IE2蛋白的表达量相关,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IE2蛋白不影响p53的表达,提示IE2蛋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细胞凋亡。

    2009年03期 v.25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9 ]
  • HCMV感染抑制人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

    李玲;王斌;李鹏;白志强;王海涛;宋旭霞;丁守怡;

    研究HCMV感染对体外培养的人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影响。体外分离、培养人海马NSCs,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NSCs标记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10%胎牛血清诱导NSCs贴壁分化,同时用MOI为5的HCMV AD169株感染NSCs,7d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es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HCMV即刻早期蛋白(IE)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比率。本实验所培养的细胞(4~6代)95±8%表达Nestin;分化诱导7d后,感染组86±12%细胞表达IE,未感染组和感染组Nestin阳性率分别为50±19%和93±10%(t=6.03,P<0.01),GFAP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1±11%和55±17%(t=3.77,P<0.01)。以上结果表明分化过程中的NSCs是HCMV的容许细胞;HCMV感染可以抑制NSCs的分化。

    2009年03期 v.25 196-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6 ]
  • 感染羊瘙痒因子263K株或139A株仓鼠脑组织中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变化的研究

    王桂荣;石崧;高晨;张宝云;田婵;董辰方;周瑞敏;李晓丽;陈操;韩俊;董小平;

    为探讨朊病毒病的神经病理特征,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感染羊瘙痒因子263K株或139A株的仓鼠脑组织中总tau蛋白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应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了tau mRNAs转录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总tau蛋白含量升高而Ser396和Ser404位点发生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降低,该现象与羊瘙痒因子毒株类型和临床潜伏期无关;感染羊瘙痒因子的仓鼠脑组织中Tau2和Tau4这两个异构体的转录水平升高。这些结果表明tau蛋白在Ser396和Ser404位点的去磷酸化可能与朊病毒病发病相关。

    2009年03期 v.25 202-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1 ]
  • 朊蛋白与信号蛋白14-3-3β的相互作用研究

    梅国勇;李媛;王桂荣;张宝云;田婵;陈操;周瑞敏;王新;李晓丽;王克霞;韩俊;董小平;

    为进一步确定PrP蛋白与14-3-3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PrP蛋白与14-3-3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利用免疫共沉淀、pull down和能量共振转移(FRET)实验检测PrP蛋白与人14-3-3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的部位。结果证明,PrP蛋白与人14-3-3蛋白在体外、组织水平及细胞水平均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且证实作用的部位在PrP蛋白的106-126位氨基酸。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14-3-3蛋白在Prion疾病中的影响及Prion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2009年03期 v.25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01 ]
  • 仙台病毒BB1株6个编码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张海凤;杨宇;董小岩;吴小兵;

    在仙台病毒BB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基础上,用反转录和PCR方法获得了核蛋白基因(N),磷蛋白基因(P),神经血凝素基因(HN),基质蛋白基因(M)、融合蛋白基因(F)和聚合酶蛋白基因(L)等6个编码基因全长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其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DQ219803)完全一致。为了提供仙台病毒基因组载体拯救和包装所需的反式作用蛋白,将N、P、M、F、HN和L分别克隆到腺病毒穿梭表达载体pDC316上,将它们分别与腺病毒基因组质粒pBHGlox△E1,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获得了6种复制缺陷性重组腺病毒Ad5-N、Ad5-P、Ad5-M、Ad5-F、Ad5-HN和Ad5-L。酶切结果表明6种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构建正确;用PCR方法证明所获得的6种重组腺病毒分别携带了上述6个编码基因;用重组腺病毒感染LLC-MK2细胞后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到了相应仙台病毒编码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仙台病毒BB1株全长基因组的拼接和病毒载体包装系统组建打下了基础。

    2009年03期 v.25 213-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68 ]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功能性受体的鉴定

    李宝贤;马广鹏;葛俊伟;李一经;

    为研究猪氨基肽酶(Porcine Aminopeptidase N,pAPN)是否作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细胞感染受体,通过转染技术,使PEDV非容许性细胞MDCK表达pAPN,并用PEDV感染转染细胞。结果发现转染的MDCK细胞可以感染PEDV,并且该病毒可以在转染细胞中连续传代。免疫荧光法鉴定存在病毒抗原。进一步实验证实,抗pAPN血清可以抑制PEDV感染转染的MDCK细胞。这些结果展示转染的MDCK细胞、pAPN表达及PEDV病毒复制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证明pAPN是PEDV的细胞感染受体之一。

    2009年03期 v.25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29 ]
  • 铜元素诱导烟草抗马铃薯Y病毒脉坏死株系机理研究

    李鑫;顾晶晶;赵秀香;李立梅;吴元华;

    采用病情指数调查、DAS-ELISA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方法,研究了铜(Cu)元素对烟草抗马铃薯Y病毒脉坏死株系(Potatovirus Y-vein necrosis strain,PVYN)的室内效果及对植株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铜元素均能延迟烟株显症和叶脉出现褐色坏死时间,降低发病程度,烟株体内病毒含量也明显减少,当Cu元素浓度为0.8mg/L时,效果最显著。单独喷施Cu元素(0.8mg/L)和喷施Cu元素后再接种PVYN的处理,均能提高烟株体内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另外,单独喷施Cu元素处理烟株后能诱导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提高,但喷施Cu元素后接种PVYN的烟株中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在接种处理后3d内迅速上升高于对照,随后下降,在6d后虽又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仍明显低于对照。总酚和类黄酮的含量与叶脉褐变密切相关,因此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降低可减轻植株褐变。研究表明,Cu元素具有诱导抗病性、增强烟草对PVYN侵染的抵抗能力。

    2009年03期 v.25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84 ]

微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