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旭琴;吴雅妮;李卉;李卓然;谈娟;乔文涛;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A组病毒的代表株,感染可引发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严重危害儿童健康。EV71 3C蛋白酶(3C)是其编码的主要蛋白酶之一,在病毒多蛋白加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切割细胞蛋白以利于病毒复制。为进一步了解EV71与宿主间博弈关系,本课题组前期以3C为诱饵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与3C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底物,钓取到锌指MYM型蛋白2(Zinc finger MYM-type protein 2,ZMYM2)。ZMYM2是一种具有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与细胞中重要的抗病毒小体PML核体(PML nuclear bodies,PML-NBs)的形成及稳定性相关。本文选择3C与ZMYM2关系展开研究,确证二者相互作用并初探生物学功能。首先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确证3C与ZMYM2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随后分析功能,发现过表达ZMYM2抑制EV71复制;敲减内源ZMYM2有利于EV71的复制;分析3C对ZMYM2影响,发现3C剂量依赖性切割ZMYM2,ZMYM2上至少具有2个3C的识别位点。本研究为解析ZMYM2功能及进一步了解EV71与宿主先天免疫间博弈关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2021年04期 v.37 77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许德星;万发银;张静怡;戴若竹;
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中药材中黄酮类物质被证实对病毒性心肌炎有治疗作用,但其中三七总黄酮对柯萨奇B3病毒导致的心肌炎发挥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以探讨三七总黄酮缓解病毒性心肌炎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采用RT-qPCR检测心肌细胞中miR-223-3p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细胞中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O1,FOXO1)蛋白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心肌酶谱磷酸肌酸激酶(Creative kinase,CK)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B型尿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验miR-223-3p和FOXO1之间的靶向关系。实验结果显示,三七总黄酮能够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并显著上调模型细胞中miR-223-3p的水平。敲除模型细胞中的miR-223-3p能够逆转三七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23-3p靶向负调控FOXO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过表达FOXO1可抑制三七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但同时过表达miR-223-3p后,过表达FOXO1对三七总黄酮疗效的抑制作用被逆转。由此得出结论,三七总黄酮可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细胞的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miR-223-3p/FOXO1分子轴实现的。
2021年04期 v.37 781-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 骆剑蛟;刘亚茹;陈文;
海马组织在学习、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马组织对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非常敏感,会使海马组织中的神经元大量丢失,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芍药苷可以减轻小鼠炎性脑损伤,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但是芍药苷在CMV感染小鼠中研究甚少。为探讨芍药苷对CMV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将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鼠巨细胞病毒组(MCMV组)、芍药苷低剂量组(Pae-L组)和芍药苷高剂量组(Pae-H组),后三组通过腹腔注射MCMV病毒悬液建立模型,之后对照组和MCMV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ae-L组经腹腔注射10 mg/kg芍药苷,Pae-H组经腹腔注射30 mg/kg芍药苷;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的变化;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指标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NeuN免疫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CMV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MCMV组比较,Pae-L组和Pae-H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减少,逃避潜伏期减少,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增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减少,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提示,芍药苷能够改善MCMV感染引起的脑损伤,减轻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的凋亡。
2021年04期 v.37 790-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易丽娜;肖红;郑焕英;黎薇;莫艳玲;苏娟;廖剑洪;柯昌文;
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肺炎的相关性。以67例符合严重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标准的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同时以81例流感样门诊病例作为对照,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巨细胞感染与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病例的关联。巨细胞病毒在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有较高的阳性率,阳性率随年龄呈下降趋势。80%以上巨细胞病毒阳性病例存在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共感染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多病原共感染是SARI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单独CMV阳性与SARI肺炎的发生没有显著相关性。SARI肺炎中CMV与其他呼吸道病原共感染概率高,临床上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巨细胞病毒检测。
2021年04期 v.37 798-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蒋英彩;韩毓;韦佩佳;杜就旧;韦先梅;陈婵;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能够影响胎盘绒毛外滋养细胞的增殖、侵袭,进而参与病理妊娠的发生,但具体的机制尚未阐明。在真皮成纤维细胞中的研究表明,HCMV能够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因此,为了观察HCMV感染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及侵袭的作用,本研究培养了人绒毛外滋养细胞株HTR8/SVneo。研究分为对照组、HCMV组、HCMV+LiCl组细胞。对照组细胞用培养液处理,HCMV组细胞用含有3个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HCMV的培养液处理,HCMV+LiCl组细胞用含有3MOI HCMV及50mmol/L 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剂LiCl的培养液处理。48小时后,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型糖原合酶激酶-3β(p-GSK-3β)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相比,HCMV组细胞的O.D490水平、侵袭数目及cyclinD1、MMP2、MMP9、β-catenin、p-GSK-3β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HCMV组细胞比较,HCMV+LiCl组细胞的O.D490水平、侵袭数目及cyclinD1、MMP2、MMP9、β-catenin、p-GSK-3β的表达量均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HCMV感染抑制人绒毛外滋养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且该作用与抑制Wnt/β-catenin通路有关。本研究阐明了HCMV感染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而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分子机制,为最终阐明HCMV先天感染的致病机理积累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2021年04期 v.37 803-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杜珊珊;赖丽金;李阿茜;黄晓霞;刘洋;王芹;李川;梁米芳;李德新;李建东;
建立可检测琉球病毒(Ryukyu virus,RYKV),索尔韦齐病毒(Solwezi virus,SOLV)以及苏里斯病毒(Souris virus,SOUV)等三种沙粒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分析三种病毒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从国际公共数据库搜索下载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检测靶标,借助primer premier 6.0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利用化学合成和体外转录方法制备模拟样本,比较评价三种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重复性特征。所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均可有效扩增检测病毒RNA靶标,检测限分别为40拷贝/μL、7拷贝/μL和15拷贝/μL,检测汉城病毒、汉滩病毒、登革病毒Ⅰ~Ⅳ型分离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病毒及30份健康人血清样本无非特异性扩增,三种病毒相互间以及其他8种出血热相关沙粒病毒RNA间无交叉反应,重复性比较分析显示变异系数均在2%以内。本研究建立的检测RYKV、SOLV和SOUV三种沙粒病毒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备用于相关疑似感染者临床样本、宿主动物标本以及进出口物品的筛查检测的潜力,但因未经基于实际病毒感染样本的比较评价,检测结果的解释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1年04期 v.37 809-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杜寿文;王宇航;张星艳;花群义;任琴;戴少波;李体远;金宁一;周伯平;李昌;吴诗品;
登革病毒作为一种重要的蚊媒传播病毒,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及时甚至实时了解病毒的变异和流行病学规律,对科学防控登革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利用广东省深圳市发现的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囊膜蛋白E基因的扩增、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病毒E基因进化特点。结果显示,应用Vero和C6/36细胞培养法从登革热病患血清中分离获得5株登革病毒,利用MEGA7软件对囊膜蛋白E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显示,5株均属血清Ⅱ型登革病毒,其中输入性SZ926株和本地株SZ38株同源性为99.5%,均与泰国16681经典毒株关系密切,可能衍生于同一祖先;SZ868株和SZ871株为境外输入性病患分离株,两株病毒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9.9%,说明两株病毒可能源于同一毒株;SZ29株与新几内亚的New Guinea C毒株同源性为99.8%,显示出进化保守、稳定传播的特点。基因型分析显示,SZ926和SZ38为基因型Ⅲ型,SZ868和SZ871为基因型Ⅳ型,SZ29为基因型Ⅰ型。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5株血清Ⅱ型登革病毒,分属于3个基因型,且不同基因型的E基因整体变异较低,而且我国存在多种基因型感染的潜在威胁,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和研究力度。
2021年04期 v.37 816-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刘金瑾;马淑焕;秦川;郑遂玲;王平平;霍玉奇;
收集2015年郑州市15个地区25~64岁之间的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样本50 050份。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样本进行HPV-DNA检测,进一步进行23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对不同年龄段感染差异情况进行比较。检出总阳性率9.38%(4 696/50 050),检出率最高的五种型别分别是HPV52型、16型、58型、53型和51型。单一感染在所有感染中占比67.65%(3 177/4 696),多重感染占比32.35%(1 519/4 696);高危型别感染占比94.66%(4 445/4 696),低危型别感染占比5.34%(2 51/4 696)。HPV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5~64岁感染率最高,达10.98%(659/6 001)。单一感染在各个年龄段中感染率差异不大。多重感染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5~34岁感染率最低(2.65%,54/2 041),55~64岁感染率最高(4.60%,276/6 001)。九价HPV宫颈癌疫苗以外HPV高危型别感染率为3.09%(1 545/50 050)。结果表明2015年郑州地区HPV感染率前五位的型别分别是HPV52型、HPV16型、HPV58型、HPV53型和HPV51型。HPV总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增加是发生HPV多重感染的风险因素。目前市场上推广使用的九价HPV宫颈癌疫苗不能为约32.90%(1 545/4 696)的高危感染者提供保护。对郑州地区女性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流行情况及基因型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研究,可以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021年04期 v.37 824-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王丽;邹月萍;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宫颈癌的重要病因学因素。肿瘤标志物能评估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宫颈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包括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相关抗原、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和CA19-9。为探索不同类型HPV对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肿瘤标志物的影响,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接受宫颈检查的受试者宫颈上皮细胞样本,提取不同种类HPV接种于HeLa细胞。根据所接种的HPV类型不同,将HeLa细胞分为高危型组、中危型组、低危型组以及阴性组。以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CC及CEA基因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ELISA法检测CA125及CA19-9表达水平。Q-PCR结果显示:与阴性组相比,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三组SCC与CEA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高危组表达量>中危组>低危组;Western Blot结果可见:与阴性组相比,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三组SCC与CE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高危组表达量>中危组>低危组;ELISA检测结果可见:与阴性组相比,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三组CA125与CA19-9其表达量明显增高(P <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其中高危组表达量>中危组>低危组。本研究提示,不同致病类型HPV与肿瘤标志物表达呈相关性,HPV危险程度越高,其肿瘤标志物表达量越大。
2021年04期 v.37 831-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莹;殷玥琪;胡海洋;卢静;张之;徐晓琴;傅更锋;
基于大样本量的亚型及治疗前耐药分析,更准确地掌握江苏省HIV-1流行亚型,更真实地评估江苏省治疗前耐药水平并为抗病毒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收集2017年全年全江苏省新报告感染者治疗前血样。逆转录PCR扩增HIV-1蛋白酶区(pol)基因并送测序。ChromasPro剪辑,拼接,合成序列。MEGA7做序列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亚型。序列在线比对耐药位点。治疗前耐药分析,耐药率达16.3%。蛋白酶区(PR)主要耐药位点是L33F,占44.4%。核苷酸逆转录酶区(NRTI)主要耐药位点是M184位点变异,占35%。非核苷酸逆转录酶区(NNRTI)耐药位点主要是V179位点变异,占59.2%。CRF01_AE亚型(456,37.7%)和CRF07_BC亚型(381,31.6%)仍为江苏省主要流行亚型;不同的是复杂重组体(CPXs)和独特重组体(URFs)数量极速上升至第三位(241,19.9%)。江苏省HIV-1复杂重组体大量出现,提示新入病毒或病毒交叉重组频繁,艾滋病的防制依然任重道远。在治疗前耐药比例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治疗前耐药检测成为个体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关键。
2021年04期 v.37 838-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苏萌;李丹;孙萍萍;王春阳;王蒋丽;王宏;章青;杜娈英;谢广成;
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明确HRV的致病机制能为有效防控该病毒感染提供科学依据。为确定1B型HRV(human rhinovirus type 1B,HRV1B)感染致宿主细胞的代谢组改变及差异性,本文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HRV1B感染人扁桃体上皮细胞UT-SCC-60B和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后代谢组的改变情况。HRV1B感染UT-SCC-60B细胞6h和12h分别有21个差异显著代谢产物(differentially significant metabolites,DSMs)(上调13个、下调8个)和51个DSMs(上调42个、下调9个),HRV1B感染UT-SCC-60B和BEAS-2B细胞6h和12h后,比较分析发现分别有303个DSMs(上调69个,下调234个)和324个DSMs(上调88个,下调236个),未知DSMs占据比例较大。脂肪酸、脂质、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的比例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酮基脱氧胆酸、溶血磷脂酰胆碱、垂盆草甙、组氨酸-甘氨酸、腺苷酸等涉及到胆汁酸代谢、脂肪酸和脂质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因此,细胞水平表明HRV1B感染改变了人上皮细胞的脂肪酸、脂质、氨基酸、核苷酸和糖类的代谢水平。
2021年04期 v.37 845-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曾小平;陈琴;李永武;林春燕;
海口市2017年至2019年流感暴发疫情呈持续增长,为了解海口市流行性感冒病原构成以及流行特征及趋势,特收集2013-2019年海口市2家国家级流感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监测数据,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研究分析显示海口市2013-2019年平均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为2.97%,在ILI中0~岁组占比最大为49.44%;流感网络实验室共检测ILI标本14764份,检出流感病毒阳性数2 577份,总检出率为17.45%;流感流行呈双峰分布,春夏季3-7月和秋冬流行峰10月-次年1月;流感病毒B型,新甲H1型和季H3型占比分别为35.04%、32.52%和32.21%;各监测年度优势毒株分别为新甲H1型和B型占79.55%、新甲H1型和季H3型占83.15%、季H3型和B型占98.71%、B型和季H3型占71.89%、季H3型和B型占86.38%、B型和新甲H1型占97.27%、B型和季H3型占76.04%;流感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以季H3型为主,占41.38%,暴发疫情起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线分析R2=0.79)。结果表明海口市流感流行呈春夏、秋冬双峰分布特征;各年度优势毒株不一,流感病毒亚型毒株呈现混合交替流行态势;流感的活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学校是海口市流感防控重点场所;应加强学校流感监测和提高学生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以利于海口市流感疫情的有效防控。
2021年04期 v.37 853-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陈琴;曾小平;李永武;
海口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地区,为阐明海口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2015-2020年海口市所有手足口病病例资料、重症病例个案调查及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2020年海口市重症手足口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R_(趋势)~2=0.77);发病呈现春末夏初(4-7月)和秋末冬初(9-11月)双峰型特征;91.67%的重症病例为3岁及以下婴幼儿;男性重症率高于女性;城区病例最多(占37.12%),其次是城乡结合部(占33.33%);病原体以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但EV-A71型病毒感染致重症率更高;93.18%的重症手足口病伴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男性、低年龄、就诊时病程短、EV-A71感染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加强病原学监测、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积极推广3岁及以下重点人群EV-A71疫苗接种,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021年04期 v.37 860-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 ] - 谢海;苏嘉恋;卢灿娣;
乙肝病毒X蛋白(HBx)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X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促癌作用且与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有关,但其发挥促癌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乙肝相关肝癌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过度激活并介导了促进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周期的效应。为了观察HBx是否通过β-catenin通路调控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本实验培养肝癌Huh7细胞株并分为对照组、转染HBx质粒的HBx组、转染HBx并用β-catenin抑制剂ICG-001处理的HBx+ICG-001组、转染HBx并用β-catenin抑制剂XAV939处理的HBx+XAV939组,检测细胞增殖活力OD490nm、细胞周期及生存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c-myc、β-catenin、磷酸型GSK-3β(p-GSK-3β)的表达量。结果显示,HBx组的OD_(490nm)水平、细胞周期S期、G2/M期的比例、survivin、bcl-2、cyclinD1、c-myc、β-catenin、p-GSK-3β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周期G0/G1期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HBx+ICG-001组、HBx+XAV939组的OD490nm水平、细胞周期S期、G2/M期的比例、survivin、bcl-2、cyclinD1、cmyc、β-catenin、p-GSK-3β的表达量均低于HBx组,细胞周期G0/G1期的比例高于HBx组(P<0.05)。结果表明,HBx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周期的作用与激活β-catenin通路有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阐明HBx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周期的分子机制,激活β-catenin通路是介导HBx上述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这也为今后乙肝相关肝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新靶点。
2021年04期 v.37 86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郑凝旋;陈致飞;张苏晗;李东;张海荣;杨秀惠;潘伟毅;周勇;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与全球另外154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实施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疫苗免疫策略转换,停用三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改用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探讨脊灰疫苗转换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结果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收集2012-2018年福建省AFP病例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数据,对脊灰疫苗转换前后AFP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AFP病例及其接触者粪便标本,并使用RD细胞和L20B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Poliovirus,PV)的型内鉴别(Intratypic differentiation,ITD),对PV衣壳蛋白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显示,2012-2018年福建省累计报告AFP病例1 776例,根据AFP病例分类流程确诊的AFP病例1 283例,排除的非AFP病例493例,疫苗转换前后报告发病率平均为2.83/10万和2.71/10万。实验室共检测3 123份粪便标本(包括AFP病例、非AFP病例及接触者),其中合格标本采集率为92.42%,7日及时送检率为97.85%,14日内病毒分离完成率接近100%,疫苗转换前后PV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91%(38/1986)、1.58%(18/1 137),非脊灰肠道病毒平均分离率分别为10.22%(203/1 986)、5.45%(62/1 137)。2016年5月1日之前分离出Ⅰ型PV 6株,Ⅱ型PV 13株,Ⅲ型PV 19株;2016年5月1日之后分离出Ⅰ型PV 6株,Ⅲ型PV 12株。本研究结果提示,脊灰疫苗转换前后福建省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及时性。2012-2018年福建省分离出的PV均为脊灰疫苗株,毒株血清型别以Ⅲ型为主,VP1编码区核苷酸以低变异为主,未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及脊灰野病毒,疫苗转换后再未检出II型PV,提示II型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已被阻断。
2021年04期 v.37 872-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汤晶晶;樊帆;李江嵘;李凯;张杰;柏桂珍;丁峥嵘;
为了解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AFP监测系数据资料,描述CV-B5感染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对CV-B5分离株进行完整VP1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显示,15例CV-B5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于7个云南省内州市、贵州省及缅甸;男女比例为1∶2,5岁以下儿童占73.3%,53.3%(8/15)的病例麻痹时伴发热,以双侧下肢麻痹(66.7%,10/15)为主,临床诊断多为肌炎(33.3%,5/15),1例病例残留麻痹。CV-B5云南株之间以及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5.0%~100.0%和77.2%~82.0%。云南本地存在两个基因型的CV-B5共循环,大多数云南株(16株)与中国大陆CV-B5分离株均属于D基因型(D3亚型),另外两株云南株属于国外优势流行的C基因型,与其他云南株之间存在较大的核苷酸差异(20.4%~25.0%)。本研究描述了CV-B5云南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首次发现我国存在C基因型。研究显示分离自不同疾病来源及健康人群的CV-B5在亲缘关系树上无特异性区分。
2021年04期 v.37 879-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王莹;曾洪艳;代雷阳;许彬;沈茹;贺晓丽;邱丽娟;
了解昆明地区诺如病毒在儿童中的流行特征和分型特点。统计整理昆明地区哨点医院,2018年6月-2019年10月内的1 588例通过荧光定量PCR鉴定为诺如病毒(Norovirus,NV)阳性的病例资料,包括检测时间、年龄及性别,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收集到其中荧光定量结果显示病毒相对含量较高的485份儿童腹泻标本,通过逆转录PCR方法成功获得107-ORF1和94-ORF2基因序列信息,进一步进行分子分型。昆明地区2018年11月开始,检出NV的病例逐步增加,至2019年1月,NV检出率开始降低。NV相关性腹泻的易感人群为3岁前幼儿,其中1岁以下患儿占40%,1岁~3岁患儿占56%,其余3岁~16岁患儿仅占4%。分子分型结果显示,流行株根据ORF1分为GIIP16、GIIP12、GII31三种亚型,依据ORF2的结果,属于GII.4、GII.2、GII.3个分支。Tajima中性检验预测RdRp(GII.P16),RdRp(GII.P31),VP1(GII.3),VP1(GII.3)的D值分别为-2.03,-1.51,0.14,-1.13,其中大部分D值小于0。其中VP1(GII.3)的D值为正值,有别于其他大部分预测结果,原因可能是样本量不足,需要在未来扩大样本量开展研究。NV对儿童的感染率在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3岁以下儿童感染NV患病率较高。病毒呈季节性流行,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2月。针对儿童患者,昆明地区同时流行3种不同基因型病毒株,优势流行株为GII.P31-GII.4。对突变频率较高的样本进行分析,其基因进化不遵循中性模型,需要进一步对病毒间基因重组进行分析。
2021年04期 v.37 886-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喻芬;张征;彭友松;
病毒与受体相互作用对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至关重要。为了深入理解病毒对于受体蛋白的选择机制,本研究从结构、功能、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以及组织表达量等四个方面系统性地分析和比较了哺乳动物中包膜与非包膜病毒的受体蛋白差异。结果表明,包膜病毒和非包膜病毒的受体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域组成和功能,但是非包膜病毒的受体蛋白相对于包膜病毒具有更多的结构域数目、更高的N-糖基化水平、在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有更高的连接度和节点介数、以及在宿主中有更高的表达。本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哺乳动物中包膜与非包膜病毒受体选择机制的理解,同时也对病毒受体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1年04期 v.37 894-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曾喻兵;李飞;朱玲;徐志文;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动物传染病。由于ASFV基因组庞大,变异能力强,免疫逃逸机制复杂,至今无有效药物和疫苗。近年来,对多基因家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变区多基因家族拷贝数变化是导致ASFV变异的主要原因,且陆续发现多基因家族在决定细胞宿主范围、影响病毒毒力强弱、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抑制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和促进病毒蜱源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当前的ASFV多基因家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其在基因变异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期为非洲猪瘟免疫逃逸机制的探索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4期 v.37 957-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 ] - 张传美;张路宾;刘佳卉;赵辉;马清霞;杨海燕;单虎;
水貂冠状病毒(Mink coronavirus,MCoV)属于冠状病毒科α冠状病毒属的成员,通常会引起以卡他性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水貂流行性卡他性胃肠炎(Mink epizootic catarrhal gastroenteritis,ECG)。该病已在各国许多貂场暴发,给养貂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自1975年报道ECG以来,水貂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包括MCoV的基因组结构、遗传进化分析、受体特点及ECG的诊断及防治,以期引起人们对水貂冠状病毒的重视,为水貂冠状病毒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2021年04期 v.37 964-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李梦娇;刘伟;丁铲;孟春春;
禽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效的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该疾病。抗原转换和漂移是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两种主要机制。NA蛋白是流感病毒的表面纤突之一属于Ⅱ型糖蛋白,在病毒成熟时发挥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进而有利于病毒的成熟和释放,并在调控受体结合、病毒出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抑制NA蛋白活性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事实证实NA蛋白是一个抗病毒的有效靶点。此外基于NA蛋白设计流感疫苗,具有免疫保护期更持久和保护范围更广的优势。
2021年04期 v.37 969-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张林琳;谢正德;
细胞自噬是一种依赖于溶酶体的细胞内降解途径,用于细胞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自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研究发现自噬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多向化的过程,一方面自噬能够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发挥抗病毒效应;另一方面,细胞的自噬机制也可被病毒操纵,以利于其自身复制。本文对近年来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进展,尤其是病毒如何调控自噬以促进其复制和致病的机制加以综述。
2021年04期 v.37 974-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于淼;孙峥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已被证实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但不同型别的流行特征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型别,其基因组同样存在基因多态性。这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的差异,进而造成病毒生存能力,致病能力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差异。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HPV16和HPV18型基因多态性在病毒的生物学功能和导致临床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更多的相关研究围绕着HPV高危型中不同型别的基因多态性相继开展,本文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HPV18,HPV58,HPV52,HPV31和HPV33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2021年04期 v.37 983-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周睿;衣岽戎;岑山;
亲环蛋白家族是一类具有肽酰-脯氨酰顺反异构酶活性的蛋白。亲环蛋白不仅具有帮助蛋白质组装和折叠、参与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还在病毒感染及病毒的复制周期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亲环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更深入的阐明病毒的感染过程并为寻找潜在的抗病毒药物靶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路。
2021年04期 v.37 990-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韩月雯;吴瑞;马超锋;李园园;
病毒和宿主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贯穿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组的研究不仅可以阐明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体的防御机制,而且还可以揭示潜在的抗病毒治疗靶点。本文回顾了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组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并探讨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2021年04期 v.37 997-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毕英杰;谢晶莹;李倬;冯若飞;
病毒与宿主在长期的斗争中共同进化,病毒形成各种逃逸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应答。本文针对小RNA病毒科成员如何通过逃逸RIG-I样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先天免疫反应进行介绍,为深入了解RNA病毒的逃逸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相关疫苗及药物的研制提供思路。
2021年04期 v.37 1004-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佳佳;罗德炎;王慧;
从生物进化角度,天然免疫系统、凝血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依次产生,且三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病毒为研究对象对凝血系统作为免疫系统的一个独立部分进行研究,分两部分:感染初期,通过对凝血系统的调控来加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对话,以此"通畅气血""增强免疫力",清除体内病毒;感染末期合并细菌感染,对凝血系统进行快速干预,既调动该系统自身的免疫力,也疏通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交流通道,有效逆转DIC状态挽救生命,为此,首先要了解各凝血相关分子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本综述分别介绍了多种病毒侵入后,所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的特点,以及在感染过程中凝血相关分子与免疫关联性特征,即病毒毒力分子如何通过调节凝血相关分子的表达,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病毒毒力因子导致免疫系统的改变,又是如何间接影响凝血相关反应。将为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所有病毒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2021年04期 v.37 1011-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梁振普;王朝兴;王亮;孙笑颜;陈阳光;张小霞;
杆状病毒生命周期中会产生包埋型和芽生型两种病毒粒子,这两种病毒粒子的包膜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拥有相同的核衣壳结构。杆状病毒核衣壳是由衣壳蛋白和杆状病毒基因组两部分组成,核衣壳的正常组装对两种病毒粒子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核衣壳的正常组装在病毒的整个感染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越来越多参与核衣壳组装的蛋白被鉴定出来,目前还有许多核衣壳组装细节不明了,例如这些衣壳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是怎样的,宿主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到病毒核衣壳组装过程等。本文主要以杆状病毒模式物种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为例综述了参与杆状病毒核衣壳组装的相关蛋白,并对一些参与核衣壳运输有关的核衣壳蛋白也做了阐述。
2021年04期 v.37 1018-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