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报

2007, (06) 417-423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Rabies Virus in Domestic Dogs,Cats and Wildlife And the Immunogenicity Study for Rabies Vaccin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Cell Cultured Virus Strains

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凤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

摘要(Abstract):

选择我国狂犬病高发地区(湖南、贵州)、低发地区(江苏、武汉)和无狂犬病报告地区(沈阳)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开展针对家养犬、猫和啮齿类动物,以及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狂犬病病毒带毒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到的病毒株在抗原型别、基因变异以及与现行疫苗是否匹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狂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为犬,捕获犬总带毒率为2.56%;犬中狂犬病病毒的监测点最高阳性检出率达到20.0%;啮齿类动物及蝙蝠等野生动物在本次研究未检测到狂犬病病毒。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以aG株和CTN株为毒种的现行人用狂犬病疫苗,经应用研究发现,CTN株的糖蛋白基因与本研究分离到的街毒核酸序列更接近。为进一步评价现行疫苗的有效性,在5个观察点分别以aG株和CTN株毒种生产的疫苗接种两组人群(每组各约50人),结果显示均未出现中、强度反应,疫苗免疫后第7d和14d产生的中和抗体分别达到0.49IU/mL0.52IU/mL和6.7IU/mL0.52IU/mL和6.7IU/mL7.53IU/mL;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5.1%7.53IU/mL;抗体阳转率分别为45.1%47.9%和100%,表明这些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狂犬病;家养动物;野生动物;动物带毒率;疫苗;中和抗体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项目编号2004BA718B03)

作者(Authors): 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凤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