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云德,林建新,周建华,段淑敏
本文利用人αD型干扰素基因信号多肽编码区内自身的TGATG序列,在大肠杆菌中有效地表达非融合的人αD型干扰素。其根据是:第一,纯化干扰素的分子量为19.5k,而不是27k的融合蛋白;第二,干扰素活性峰的分布集中在19.5k附近;第三,干扰素抗体的吸收峰与其活性峰相一致;第四,纯化干扰素N端序列分析证明DNA水平设计的准确性。同时,还证明大肠杆菌能够识别并加工人αD型干扰素信号多肽。 在探讨TGATG序列对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时发现,“翻译联结”(ATG-TGATG)方式起始的基因表达水平比一般ATG起始方式高约10倍;而在ATG-TGATG起始方式中,第一和第二种读码框架之间的距离,即使相差27个氨基酸编码序列,后一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无明显差异。
1985年04期 295-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5 ] - 孙文勇,邓瑞麟
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了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水平,以及1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发现前者体外诱生干扰素的水平显著下降,并与病程转归有密切关系;后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低于正常,但与干扰素水平之间无平行关系。本文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体外诱生干扰素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1985年04期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3 ] - 吴慎,赵新如,鞠连才,童少南,潜际源,宋志英,张瑞山,貌盼勇,孙中和,白燕平,徐庆,梁勇,邵惠训,邢玉兰,刘立荣,沈莉,周绍莲
应用由BJ-1株甲型肝炎病毒(HAV)制成的细胞片和羊抗人IgM(μ链)荧光抗体,组成间接免疫荧光(IF)诊断药盒。以此药盒检测250份疫区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抗体,与美国Abbott EIA HAVAB-M药盒的符合率达98.4%(246/250)。检测正常人和非甲型肝炎病人血清共76份,均阴性。用2-巯基乙醇处理抗—HAV IgM和IgG阳性血清,IgM被破坏,结果转阴,而对IgG无影响,说明检出的IgM是特异的。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对检测抗-HAV IgM也无影响。大量肝炎病人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证明,本药盒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都较好,操作简便,4小时内可报告结果,适用于甲型肝炎的早期快速诊断。 应用由BJ-1株甲型肝炎病毒(HAV)制成的细胞片和羊抗人IgM(μ链)荧光抗体,组成间接免疫荧光(IF)诊断药盒。以此药盒检测250份疫区病人血清中抗-HAV IgM抗体,与美国Abbott EIA HAVAB-M药盒的符合率达98.4%(246/250)。检测正常人和非甲型肝炎病人血清共76份,均阴性。用2-巯基乙醇处理抗-HAV IgM和IgG阳性血清,IgM被破坏,结果转阴,而对IgG无影响,说明检出的IgM是特异的。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对检测抗-HAV IgM也无影响。大量肝炎病人血清标本的检测结果证明,本药盒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都较好,操作简便,4小时内可报告结果,适用于甲型肝炎的早期快?
1985年04期 308-312+407-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9 ] - 闻玉梅,陈蕙珠,黄耀星,刘厚钰,胡德昌,段恕诚,徐华芳,邬祥惠
对29例肝炎,1例尸检肝组织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DNA(HBV DNA)进行了研究,发现HBsAg(+)/HBeAg(+)患者中,有9/17(52.94%)血清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患者中,2/6(33.33%)也为阳性。从30例肝组织中提取DNA经琼脂糖电泳,Southern吸印转移及分子杂交试验结果表明,27例HBV DNA阳性,全部有游离型HBV DNA。27例中有5例经用标记pBR322探针杂交排除非特异杂交带后,在高分子量区有HBV DNA特异的杂交带,提示有HBV DNA整合。
1985年04期 313-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5 ] - 韦北阳,朱既明
采用重组试验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把晚期甲3型流感病毒自然ts突变株齐防79-39的ts损害定位在膜蛋白(M)基因上。但互补试验表明,齐防79-39与M基因损害的WSN标准株ts51可以发生互补,这是基因内互补的一个证据。PAGE技术证实,新甲1型流感病毒自然ts株津防77-78的M基因上确有损害。互补试验证明齐防79-39属于一个互补组,而津防77-78与ts51同属于另一个互补组。 本文结果还表明,晚期甲3型齐防79-39的ts损害基因可能是由甲3型野毒株自发突变所产生,而并非通过在自然界与新甲1型重组而获得。
1985年04期 320-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0 ] - 田淑芳,龚新昌,范瑞莲,杨冬荣,王秀平,张珍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比较了7株不同阶段乙型流感病毒代表株的核酸电泳迁移率,发现不同阶段毒株的PAGE基因图是不同的。这种差别与乙型流感病毒血清学的结果基本相符。
1985年04期 33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9 ] - 李德荣,洪松芳,宋光昌,李钟铎,何锦芳,傅鸿鸣,潘春华,王宏霞,李予川,王叙甫,朱关福
用获自病人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H8205株感染Vero-E6细胞的培养液,感染1日龄小白鼠,自第3代起,感染鼠出现规律发病,潜伏期13~18天,个体瘦小,后肢麻痹,最后死亡。病理检查感染鼠脑有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免疫荧光及酶标抗体染色证实脏器中存在特异性抗原,血内有特异性抗体,感染鼠的血,尿及脏器悬液经Vero-E6细胞培养出病毒。电镜检查脑神经原细胞高尔基氏器内有病毒颗粒。实验结果说明1日龄小白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敏感的,可以作为该病毒的实验动物模型。
1985年04期 334-338+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1 ] - 张一鸣
<正> 编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的基因能直接合成389~4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起始的108~119个氨基酸由pre-S2基因编码,其后的55个氨基酸由pre-S1基因编码,最后为S基因编码的226个氨基酸。 对于由pre-S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以前研究甚少,直至最近一、二年才对其发生较为广泛的兴趣。在1986年5月冷泉港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会议上提出了几篇报告。
1985年04期 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7 ] - 陈伯权,王树惠,孙月英,范瑞莲,李泽林,吴美英,孟庆荣,刘琴芝,吴美英,孟庆荣,刘琴芝
实验发现,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PcAb)进行抗原分析时,我国分离到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P3、A2和高株的抗原性无明显差别,与从日本分离到的中山株有些差别,但仍被PcAb所中和;而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分析,情况就明显不同:SA14和P3株抗原性相似,高株和中山株不能被51-8McAb所中和,A2株则介于两者之间。A2和高顺生株的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高株比A2株多两个斑点,但大多数斑点是一样的,证实了上述结果。实验还发现不同毒株的保护效果不同,A2株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高株。
1985年04期 339-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15 ] - 曾毅,蓝祥英,王必瑺,范江,陈文杰,杨天楹,梁晋金,许贤芬,王毓銮,隋延方,胡仁义,Hinuma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明胶凝集试验,对10,013份血清标本进行了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抗体的检测,发现8例阳性。其中3例为日本人,2例是中国台湾人,2例分别是上述日本人和台湾人的妻子,均为中国人,从未离开过大陆;另一例是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人,原为浙江渔民,后当海员,常在日本港口居住。700例各类白血病病人和10例疑似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血清,HTLV-1抗体均为阴性。此结果证实,中国大陆正常成年人HTLV-1抗体阴性。少数阳性者均与密切接触日本人有关。HTLV-1病毒是由日本人传入的。
1985年04期 34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254 ] - 李刚,蔡宝祥,张振兴
本文调查了猫科动物一种以倦怠、厌食、呕吐、下痢、血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数减少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和流行情况。利用猫肾细胞培养,从自然病例中分离出我国第一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NF8毒株。从而证实了我国有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存在。
1985年04期 349-353+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3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76 ] - 李慧姣
本文系统地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分离的、有地区代表性的11株新城疫病毒分离物和北京株(国内攻毒株)的毒力范围,某些生物学特性,抗原性关系及对鸡的致病特征,结果所试验的分离株均属速发性嗜内脏型毒株。各株血凝素的热稳定性、凝集解脱速度、凝集哺乳动物红细胞的能力及对福尔马林的敏感性,均有明显差异。试验还表明,北京株和中监所分离株等对不同年龄鸡的致病表现也不同。 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鸡胚中和试验表明:各新城疫病毒株相互间的抗原性有较小程度的差异(r值0.66~1.11);其免疫原性也强弱不同,尤其是新疆株和内蒙株,其血清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高于其它毒株,与部分毒株的差异极为显著(P<0.01),可能是制造新城疫灭能苗的优良毒株。
1985年04期 35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53 ] - 崔星明
从伊犁地区采集的蚕豆花叶病和三叶草花叶病植株获得的病毒分离物,经接种子鉴别寄主,可系统侵染蚕豆、三叶草、豌豆,局部侵染苋色藜和菜豆。可通过蚕豆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不通过种子传播。电镜下,病毒粒体呈线条状,平均长度为756nm。在汁液中的热钝化温度是55℃。体外存活期3天。在感病蚕豆叶超簿切片中,可观察到风轮状内含体。血清反应结果证明,该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菜豆黄色花叶病毒和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有一定相关性。根据上述特性认为,从伊黎地区蚕豆花叶和三叶草花叶植株得到的病毒分离物,为豌豆花叶病毒(PMV)。
1985年04期 360-365+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1 ] - 董平,尹玉琦,李国英,崔星明
1984年,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实验站印度麻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Sc-1,经汁液摩擦接种试验表明,它可以侵染10种豆科植物和2种藜科植物。在印度麻、蚕豆、豌豆、箭舌豌豆、扁豆、山藜豆、田菁和红三叶草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豇豆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花叶,在苋色藜、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黄斑。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可经汁液和蚜虫传播,不通过种子传毒。病毒粒体为线条状,大小为13~15×750nm。光学显微镜检查可见,病叶表皮细胞内形成不定形的内含体。电镜下可见风轮状、环状内含体。分离物Sc-1与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我们将Sc-1归为菜豆黄色花叶病毒(BYMV),且为豇豆株系。
1985年04期 366-369+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8 ] - 金明洁,蔡宜权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法,结合Southern印迹法和核酸杂交技术,对茶毛虫、棉蛉虫,油桐尺蠖、斜纹夜蛾以及蓖麻蚕等5种昆虫的7株核型多角体病毒DNA,进行了基因组同源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昆虫多角体病毒DNA的酶切图谱不相同,DNA片段与不同源的DNA标记探针之间无杂交带出现。而同种昆虫病毒的不同分离株间,除少数DNA片段的电泳迁移率稍有不同,以及出现一些互不相同的亚克分子带之外,它们的DNA酶切图谱基本一致,並且几乎所有片段都可与同种的标记探钟杂交。对一些DNA片段迁移率的改变及亚克分子带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1985年04期 370-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2 ] - 李鹏
<正> 今年七、八月份,国际上研究痘苗病毒载体及其在重组疫苗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两家实验室的负责人,Bernand Mo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Enzo Paoletti(美国纽约州卫生处)先后访问了我国,在北京、上海进行学术交流。 在研究痘苗病毒的转录方面,Moss实验室已建立了能分别检测痘苗病毒早期或晚期转录系统,对目前
1985年04期 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0 ] - 王家驯,王丽雯,司穉东
在11种溶原性细菌系统中,以双层琼脂平板-纸片法检测药用植物肿节枫对前噬菌体的诱导作用,表明温和性噬菌体φ52 Ⅰ溶原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09,对肿节枫的诱导反应最为敏感。其它溶原性菌株,包括曾用以筛选抗肿瘤药物的大肠杆菌K_(12)(λ)-K_(12)S系统都呈阴性反应。化学成分的进一步分析说明,仅肿节枫黄酮糖苷组分Ⅰ具有诱导活性。并与丝裂霉素C作了比较。
1985年04期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9 ] - 吴淑华,张丽兰,张秀珍,侯云德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DNA和RNA肿瘤病毒具有一种可以增加某些基因转录活性的调控序列,称为增强子。但增强子只在真核细胞才起作用。侯云德等在研究SV40 72bp重复序列对干扰素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影响时,发现SV40 DNA Hind Ⅲ B片段对人αD型干扰素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有顺式(cis)的增强作用。本文进一步观察到,该片段对人β干扰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也有类似的增强作用。
1985年04期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21 ] - 景新
<正> 在1985年5月冷泉港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会议上,几个实验室小组报告了对乙型肝炎病毒及同族的动物肝炎病毒转录、复制中逆转录过程的研究进展。 1982年,Summer和Mason首先证实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基因组在复制中经由RNA中介(RNA intermediate)的过程。此后,一些实验室相继证实了,能够引起人类乙型肝炎和一些动物肝炎的病毒——包括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土拨鼠肝炎病毒(W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和
1985年04期 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6 ] - 陈伯权
<正>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2-8株)和野毒株(SA14株)在生物学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嗜神经毒力方面,2-8株已丧失了对小白鼠、马,猴等敏感动物的脑内致病力。为了探讨这些生物学性质变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开展了乙脑强、弱毒株聚丙烯酰胺凝胶
1985年04期 389-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0 ] - 王必瑺,曾毅,Tsuchie H,Kurimura T,Hinuma Y
<正>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自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症(Aids)先兆症淋巴结病(LAS)分离到一种病毒,命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美国Gallo自Aids患者分离出逆转录病毒。后来证明,两者是相同的,但与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Ⅱ型不同,称为HTLV-Ⅲ病毒,是Aids的致病因子。 Aids是1981年发现的一种高死亡率疾病。HTLV-Ⅲ病毒侵袭人的OK74或辅助T细胞而
1985年04期 39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16 ] - 区宝珩,胡祥壁
<正> 1983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举行了国际禽病学术讨论会(简称国际禽病讨论会),1984年4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简称深圳禽病讨论会)。这两次会议上提出的研究论文,反映了目前国内外家禽病毒病的研究进展。现加以重点归纳,分析报道如下。
1985年04期 393-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1 ] - 刘崇柏
<正> 全国病毒性肝炎综合防治试点及乙型肝炎疫苗使用策略规划工作会议,于7月6日至9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会议由卫生部防疫司召集,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所主持。防疫司领导和十省防疫站的有关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是在全国肝炎流行病学摸底工作基本完成和血源性乙肝疫苗已批量生产,即将投入使用的情况下
1985年04期 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0 ] - 龚祖埙,曹天钦
<正> 在生物微观世界中,某些病毒的结构形态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比较透彻的一种。病毒的衣壳蛋白在完成其生物功能——即和病毒核酸的相互作用,而后形成包裹衣壳,是自然界中蛋白质聚合成高级结构(四级结构)的一种典型的有序模型。目前,为数不少的病毒,包括植物、动物及细菌病毒的衣壳蛋白一级结构已经阐明,因此病毒的衣壳蛋白是研究蛋白质的解离、聚合、装配和重组,蛋白质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及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相互作用等问题的一个极好对象。对于病毒衣壳蛋白的解离和重组过程,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综述和专著
1985年04期 401-404+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6 ] - 刘秀梵,周维松,张如宽,严定,甘军纪,骆春阳
<正> 我们于1984年开始以鸡新城疫病毒(NDV)强毒株F48E8为抗原,研究抗鸡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得到两株杂交瘤细胞系:NDV-Hy-23和NDV-Hy-33。经3次克隆后,这两株杂交瘤细胞系均能稳定地分泌高滴度抗鸡新城疫病毒特异抗体,培养上清中McAb的免疫荧光滴度为1:50~1:100,小鼠腹水中Mc-Ab的免疫荧光滴度为1:100,000~1:1,000,000。免疫扩散试验证明:NDV-Hy-23分泌小鼠IgG1型抗
1985年04期 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7 ] - 周泰冲
<正> 由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组织的“杂交瘤技术在农业和兽医学方面的研究”专题讨论会,于1983年11月在美国Maryland大学召开。主讲人是美国农业部动物科学研究所、动物寄生虫研究所、国家兽医实验中心、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及德国和法国的少数专家。本会内容涉及兽医学、临床医学、
1985年04期 405-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杨安道
<正> 核酸杂交是进行基因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常规使用的都是DNA探针。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RNA也可用作探针成功地用于基因探查。与同类DNA探针比较,它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单链RNA探针的主要优点是:(1)转录产生的单链RNA探针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活性。最适条件下其特异活性可大于6×10~(?)cpm/μg。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原位杂交的敏感性。Cox等人在应用海胆胚胎的实验中发现不对称的SP6 RNA探针要比对称的RNA探针或DNA探针分别敏感8倍和100倍。在Northern
1985年04期 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7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