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补体类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在急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意义

    彭宣宪,方亮,谢天益,李兆瑞,李建生

    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 )的检出率,与HBV复制标志的关系,在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表现不同。在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和HBV感染指标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eAg阳性者,其HBsAg/C3-CIC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且随HBeAgS/N值的升高而增加。在由HBV e系统组合成的四种模式中,单纯HBeAg阳性模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模式;在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阳性者中检出率显著高于PHSAr阴性者。而急性乙型肝炎(AH)的HBsAg/C3-CIC检出率无类似差异。这些结果提示,HBsAg/C3-CIC在HBV感染的急慢性肝病中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意义。

    1990年04期 299-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57 ]
  •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连续纯化流程的建立

    梅雅芳,任贵方,朱既明

    研究了高效表达HBsAg的CHO-B43细胞系经转瓶培养所获液体的纯化流程,具体步骤是:细胞培养液经7 500r/min 4℃离心30分钟,除去脱落细胞及碎片,加固体硫酸铵达50%饱和度进行沉淀,离心后弃上清,再用45%的饱和硫酸铵重新悬浮,离心,保留沉淀物;正压超滤透析后,分别选用1.24g/cm~3和1.20g/cm~3的KBr浮力密度,相继进行两次32 000r/min 17℃ 46小时的平衡密度超速离心,收集HBsAg活性部分,过Sepharose 4B分子筛层析柱,再收集HBsAg活性峰,进行最后一次1.22g/cm~2 CsC1平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由此流程HBsAg最终回收率为50%~65%,所获纯品纯度达95%以上,经电镜检查,牛血清残余量(<8.430ng/Dose)和细胞DNA残余量(<32pg/Dose),均符合WHO规定的基因工程HBsAg人体接种的标准。

    1990年04期 305-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62 ]
  • 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中从毛蚶分离到甲型肝炎病毒

    焦永真,韩剑秋,王宪明,刘晶,刁武萍,杨菲茹,王菊萍,陈美征,王勇,刘求

    1988年初,上海市发生甲型肝炎暴发流行,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这次流行系市民食用未经煮熟的毛蚶所致。本文应用电镜、细胞培养技术,从上海市售毛蚶产地——江苏省启东县采集的毛蚶标本中直接检测和分离到3株甲型肝炎病毒(HAV)。该3株病毒在人二倍体细胞上可稳定传代,感染满度达7 0~9 0TCID50/ml。故从病原学角度证实,污染毛蚶可携带大量甲型肝炎病毒,并且酿致暴发流行。

    1990年04期 312-31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04 ]
  • Epstein-Barr病毒旱期抗原P138和P54基因的重组与表达

    纪志武,李洪波,H.Wolf,曾毅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EB病毒早期抗原(EA)P138两个抗原部位的基因片段和早期抗原P54的完整基因重组,构建成质粒pUC B,转化大肠杆菌JM109获得高效表达。其产物为分子量83kD的P83。经Western blot检验证实,P83能与鼠抗P138和鼠抗P54两种单克隆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用P83检测30份鼻咽癌病人血清IgA类抗体100%阳性,30份正常人血清全部阴性。

    1990年04期 316-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1 ]
  • 人α1型干扰素突变体(IFN-α1/86D)的组建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王伟,侯云德

    本文采用核苷酸指导下的定位突变方法,以Asp置换了人α型干扰素86位的Cys,构建成突变体IFN-αI(86D)。后者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比其母株(IFN-αI/86C)提高了2.8倍,IFN-αI(86D)在4℃的稳定性也较母株为高。

    1990年04期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57 ]
  • 云南省猪牛体内发现人源同型新环状病毒

    徐普庭,王逸民,左建民,车英,彭红,黄兆惠,汤国宁,徐丕模

    1987年夏,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医院采集的无名热和脑炎病人血清和脑脊液中,曾分离到多株新环状病毒。本文报道同年从版纳州医院附近的个体屠宰场采集到猪血清13份、牛血清53份,从中共分离到20株病毒。血清学鉴定,该病毒与人血清分离的新环状病毒BANNA582株病毒的两株单克隆抗体有很强的交叉反应。电镜观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颗粒,毒粒大小和结构与BANNA新环状病毒相同。20株病毒的基因组皆由12条RNA片段组成,其带形与BANNA新环状病毒完全相同。本文还就猪牛等脊椎动物传播和扩散该类环状病毒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1990年04期 327-33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75 ]
  • 兔出血症病毒(RHDV)蛋白亚基及免疫原性的研究

    巫爱珍,夏兴中,杨颐,杨惠萍,陈嘉棣

    本文报道了兔出血症病毒RHDV蛋白亚基的组成及其分子量,并用Western-blot技术鉴定了RHDV抗原。研究结果显示,RHDV的外壳蛋白主要由四种蛋白亚基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52kD、17kD、16kD和14kD。其中分子量为52kD和17kD的两个蛋白亚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1990年04期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4 ]
  • 动物病毒的结构分类

    王继科

    本文报告了病毒的结构分类的一种新方法,即依据衣壳参数和核酸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着重介绍了动物病毒在其分类中的位置。首先,按照核衣壳构型将病毒分为四类,然后分别划分为有包膜病毒和裸体病毒,再一一列出参数值和核酸的形态结构特征,最后,与国际分类相比较。

    1990年04期 336-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1 ]
  • 香石竹斑驳病毒三种脱毒方法比较

    王蓓,陆妙康,于善谦,张若平

    本文通过花瓣愈伤组织培养、胚珠培养以及茎尖培养与抗病毒化学药物——病毒唑处理相结合等3种方法,进行香石竹斑驳病毒的脱毒试验。用指示植物法、电子显微镜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各种脱病毒处理后的试管苗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结果表明:(1)花瓣愈伤组织培养的脱毒率可达到78.26%;(2)胚珠培养法可以完全脱毒;(3)随着病毒唑处理时间的延长,茎尖培养的脱毒率增加,用病毒唑最佳浓度5 mg/L处理不同长度的茎尖,发现3mm以内者脱毒有效,1mm者脱毒率达80%。同时用显微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追踪检查病毒唑处理后病毒在茎夫区域的分布,发现病毒唑处理4周后,生长锥中已无病毒,仅小叶中含有病毒;5周后病毒完全脱去。讨论了香石竹3种脱病毒方法的应用以及病毒唑和组织培养相结合脱病毒的可能机理。

    1990年04期 341-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309 ]
  •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及抗原特性的分析

    张菁,于善谦

    采用杂交瘤技术建立了4株分泌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新疆株系(BSMV-Xj)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A_2、2B_3、7D_1、7D_7,经ELISA法测定亚类,其中单克隆抗体MA-2A_2、MA2B_3属IgG2b亚类,MA7D_1属IgG_(2a)亚类,MA7D_7属IgG_1亚类。ELISA测定MA-2A_2、MA2B_3腹水效价为10~3,MA7D_1,MA7D_7腹水效价为10~7,4种单抗与BSMV-Xj有较强的反应,而与BSMV美国株系(BSMV-Am)仅有微弱反应。BSMV-Xj经不同条件处理后,与4种单抗ELISA反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990年04期 347-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20 ]
  • 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毒株DNA的特性

    吴柏春,王行国

    VHA273毒株纯多角体经碱解、酶解及饱和酚一步法和二步法抽提的基因组,具有典型的DNA吸收光谱。吲哚法亦确证为DNA,无RNA。超离心沉降分析,扫描出主峰沉降常数为26S,次峰9.7S。热变性温度法测得Tm=89.6℃,计算(G+C)%=49.53。电镜观察DNA呈3种典型形态。大的闭环DNA平均长度29.8μ,计算得分子量是61.7×10~6;有少量极小闭环DNA存在。0.7%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主带清晰浓重,发现还有5条微弱次带,约2.5~3.7kb。该DNA用4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g1 Ⅱ、BamHⅠ、EcoRⅠ和HindⅢ分别酶切成11、8、14和13条带。用片段积加法求出的分子量彼此很接近,平均为67.0×10~6道尔顿。酶切图谱显示,5条弱带对4种内切酶概不敏感。

    1990年04期 352-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2 ]
  • 光敏生物素标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22株M片段cDNA探针的研究

    赵洪礼,汪美先,姜绍谆,杭长寿

    应用光敏生物素标记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22株M片段R3克隆cDNA,制备出生物素化的cNNA探针。用此探针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22株和陈株进行斑点杂交,结果R3克隆与R22株和陈株均出现阳性杂交信号,而与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B组病毒和正常对照细胞组的杂交结果均为阴性。光敏生物素标记探针可检出10pg的cDNA,并用此方法检测TEHF病毒在感染乳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1990年04期 358-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73 ]
  • 用光生物素核酸探针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吴时友,封启民,蒋正军,孙书华,宫云浩,李昌琳,张瑞珍

    用光生物素标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virus,IBRV)9.6kb DNA片段做探针,可检测出10pg的IBRV DNA、1个TCID50的病毒和1~10个TCID50的实验感染牛精液。用核酸探针检测IBRV与分离病毒的符合率为84.4%。若将采集的样品在牛肾细胞上增毒一次,再抽提培养物的核酸,用核酸探针检测,则敏感性和符合率大为提高。

    1990年04期 363-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53 ]
  •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鉴别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血清型的初步研究

    汤一苇,Suyu L.Ruo,徐晓,Anthony Sanchez,Susan P.Fisher-Hoch,Joseph B.McCormick,徐志一

    <正>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为一组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布尼亚科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存在至少两种临床表现、动物宿主及流行特征截然不同的血清型别,即血清Ⅰ型(汉坦型)和血清Ⅱ型(汉城型)。这两型病毒间的血清学定型已有报道。近年来,除啮齿类动物外,从临床病人以及非啮齿类动物体内也分离到了HFRS病毒。同时出现两类型别毒株共存,以及从家鼠体内分离到野鼠型毒株或从野鼠体内分离到家鼠型毒株的复杂情形。为此,准确检定并鉴别不同来源毒株型别,将为深入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制定疫苗生产策略提供重要信息。

    1990年04期 368-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36 ]
  • 北京人血清中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

    蓝祥英,曾毅,D.V.Ablashi,M.Yavad,C.Zompetta,R.Gallo

    <正> 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Human B-lymphotropic virus,HBLV)或称为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6,HHV-6),是198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alahuddin博士从一例艾滋病合并淋巴细胞增生紊乱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分离到的。它属于双链D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和形状类似于人疱疹病毒,但与已知的疱疹病毒又无血清免疫学上的交叉反应。HHV-6有广泛的宿主细胞范围,可感染来源于人脐带血、骨髓和脾的新鲜白细胞。某些已建立的人血源性细胞株和来源于神经系统的细胞株,也可受其感染。EB病毒能诱导细胞产生HHV-6受体,有EB病毒基因的细胞极易感染HHV-6。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凡HHV-6感染的细胞皆可合并感染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1990年04期 373-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8 ]
  • 兔出血症病毒的独特形态结构

    吉传义,王永坤

    <正> 兔出血症病毒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并鉴定的新病毒。形态学特征是病毒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本病毒很小,其形态结构一直未能得到较为细致的观察研究。我们用病兔肝组织匀浆,经氯伤处理、冻融、PEG沉淀和Sepharose 4B柱层析,获得纯化病毒制剂。用1%醋酸铀(pH5.5)负染电镜观察。

    1990年04期 375-377+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8 ]
  • 应用免疫电镜吸附双修饰法检测植物病毒

    陈南海,杨立,裘维蕃

    <正> 免疫电镜技术是目前最为灵敏的血清学技术之一。该技术所需抗原和抗体均很微量,操作时间短,准确性高,可以直接观察与抗体结合的病毒,深受植物病毒研究工作者的欢迎。1981年,Kerlan等建立了一种称作免疫电镜双修饰法的新技术。该技术由于在处理过程中增用了羊抗兔免疫球蛋白而加强了修饰效果,双修饰后的病毒粒体在放大700~2500倍下即可看见。本文报道利用该技术成功地检测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PVY),获得了很高的灵敏度和明显的修饰效果。

    1990年04期 378-37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5 ]
  • 刺槐上分离的花生矮化病毒的初步鉴定

    张宗义,许泽永,陈坤荣,陈金香,杨书军

    <正> 刺槐花叶是我国北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常见病害。1987~1989年调查河南开封、河北滦县和北京部分地区,刺槐花叶发病率为20%~50%。该病害主要特征是:叶片出现浅绿与绿色相间带有疱疹的花叶症状,叶缘波状扭曲,叶片畸形,显著变窄、变小。对从北京密云刺槐花叶病树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做寄主范围、传播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研究,初步明确该分离物为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并称为PSV刺槐分离物,即PSV-R。

    1990年04期 380-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97 ]
  • 昆虫杆状病毒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齐义鹏

    <正> 昆虫杆状病毒(Insect baculovirus,简称IBV)作为生物杀虫剂曾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自八十年代初期Mocarski等用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NPV)构建基因工程转移载体以来,IBV在分子生物学上又起着另一种新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进行IBV研究的实验室多达150余家,一般均以AcNPV作为模型系统。本文仅就IBV基因表达调控和转移载体构建的最近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990年04期 383-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22 ]
  • 病毒学报 第6卷(1990年) 总目录

    1990年04期 395-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