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靖威;杜娟;赵可;于晓方;
艾滋病是由于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在HIV-2/SIV中特异性表达的Vpx蛋白可以促进病毒在特定细胞中的复制。这种促进作用是由Vpx介导CRL4E3复合物形成,进而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抗病毒因子SAMHD1实现的。SAMHD1蛋白的多个结构域,包括N末端、入核信号、连接区、HD结构域、以及C末端对于Vpx诱导的降解都具有重要意义。缺少Vpx的HIV-1在进化过程中也逐渐获得了抵御宿主抗病毒因子SAMHD1的能力,如对低dNTPs水平的忍耐力及通过cyclin L2对SAMHD1进行降解。本文依据文献发表的时间进程,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Vpx介导SAMHD1降解并促进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16年03期 v.32 35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1 ] - 严冬;王志玉;
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一种新发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不仅严重危害当地人群的生命财产,也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从尼帕病毒包膜表面两种重要糖蛋白——附着蛋白G和融合蛋白F入手,简要介绍其结构形态和生理学功能,并联系尼帕病毒的组织趋向性,重点阐述G蛋白与其蛋白受体eB2/eB3(ephrin-B2/ephrin-B3)之间、G蛋白与F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回顾与展望。
2016年03期 v.32 36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7 ] - 蓝佳明;邓瑶;谭文杰;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最早发现于2012年,是继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之后,引起人类严重感染的又一种重要冠状病毒。对于该种新发现、致病性强、病死率高的感染性疾病,开发有效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过程、致病机理、评估预防与治疗措施的效果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到目前为止,非人灵长类动物如恒河猴、狨猴,小型动物如小鼠、仓鼠、雪貂、新西兰白兔等均被尝试作为MERS-CoV感染的动物模型。其中一些已经用于评估疫苗或药物的干预效果。本文就MERS-CoV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6年03期 v.32 369-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9 ] - 高菽蔓;靳红亮;张守峰;扈荣良;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慢性肝炎。由于HCV的宿主范围较窄,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该病毒的致病机制、免疫预防等,至今也无证据表明动物源的HCV同源病毒可能跨种传播给人类。最近,研究者在小型野生动物(如啮齿类动物、蝙蝠)和家养动物(如犬、马、牛)中相继发现了新型HCV同源病毒(HCV样病毒和GBV样病毒),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丙型肝炎病毒属(hepacivirus)或持续性G病毒属(pegivirus),研究这些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有助于HCV的起源及其致病机制和免疫等研究。本综述从HCV基本特征、相关病毒谈起,着重介绍新型HCV同源病毒,并探寻其自然宿主,进而讨论了人类重要病原之一HCV的起源问题。
2016年03期 v.32 376-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4 ] - 纪文芳;温桂平;唐自闽;夏宁邵;郑子峥;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HEV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但随着HEV输血传播病例的报道,HEV给输血安全带来的风险也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分析戊型肝炎现有的诊断手段,以对献血员的HEV筛查提供借鉴作用,这对输血安全中戊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戊型肝炎检测指标主要包括:HEV RNA、HEV抗原、抗-HEV IgM、抗-HEV IgG。核酸检测是戊型肝炎诊断的"金标准",对于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免疫缺陷人群及无肝炎症状的HEV感染者都有着特别优势。HEV抗原作为HEV现症感染指标,对于血站HEV筛查和急性戊型肝炎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抗-HEV 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不能作为HEV现症感染的单一指标。而抗-HEV IgG只能指示HEV既往感染,不适用于急性戊型肝炎的诊断。目前,献血员HEV检测主要以核酸检测为基础,而HEV抗原检测可能弥补HEV RNA的检测不足。在未来,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对于献血员HEV筛查的价值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评价。
2016年03期 v.32 385-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7 ]
- 苏秋东;郭敏卓;邱丰;贾志远;卢学新;孟庆玲;田瑞光;毕胜利;伊瑶;
原核表达与层析纯化获取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多表位诊断抗原,并初步评价其抗原性。将RV衣壳蛋白C aa 3~29、aa 96~123以及包膜糖蛋白E1aa208~247三个主要免疫显性表位串联,密码子优化后全基因合成;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多表位串联片段插入带有GST标签的表达质粒中,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利用亲和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利用Western Blot(WB)技术对目的蛋白抗原性进行鉴定,并建立RV-IgM抗体检测ELISA技术,初步评价此方法对阴阳血清样本的鉴别能力。获取高度均质的RV多表位诊断抗原,WB实验表明目的蛋白不但可以被anti-GST单克隆抗体识别,还可以被anti-RV多克隆抗体、RV-IgM阳性血清相应抗体所识别。分别对48份RV急性感染病例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发现一致性优异。原核表达与层析纯化可以获取抗原性良好的RV多表位诊断抗原,偶联HRP后可以作为检测抗原应用于RV-IgM ELISA血清学检测中。
2016年03期 v.32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2 ] - 孙晓曼;郭妮君;李丹地;马鑫;段招军;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人群中轮状病毒主要流行的P[4]、P[6]和P[8]型毒株的受体结合特点及结构基础,本研究将P[4]、P[6]和P[8]型毒株VP8*核心区(VP8*core)基因分别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和pET30a中,利用大肠杆菌表达获得轮状病毒P[4]、P[6]和P[8]型毒株VP8*核心区蛋白,并通过亲和层析分别纯化得到VP8*core-GST融合蛋白和VP8*-his标签蛋白,SDS-PAGE显示蛋白大小分别为46kDa和20kDa。综上,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GEX4T-1-VP8*core和pET30a-VP8*core重组质粒,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得到VP8*coreGST融合蛋白和VP8*core-his蛋白,为VP8*蛋白的功能和结构研究提供基础。
2016年03期 v.32 256-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0 ] - 纪蕾;陈莉萍;吴晓芳;徐德顺;韩建康;
为了对GI型诺如病毒湖州株2008/Huzhou/N11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了解其分子特征及基因类型。方法是根据GenBank上下载的GI型诺如病毒各基因型代表株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8/Huzhou/N1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GI型诺如病毒各基因型的原型株进行全序列的比对,使用MEGA 4.0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利用Simplot3.5.1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对基因重组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诺如病毒2008/Huzhou/N11基因组全长7 691bp,有3个开放阅读框(ORF)。ORF1长5 367bp(5~5 371nt),ORF2长1 623bp(5 355~6 977nt),ORF3长630bp(6 977~7 606nt)。RNA聚合酶区(4 320~5 091bp)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008/Huzhou/N11属于GI.2基因型,VP1区(5 355~6 977bp)和VP2区(6 977~7 606bp)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2008/Huzhou/N11属于GI.6基因型。进一步的Simplot分析提示2008/Huzhou/N11为GI.2/GI.6重组株,重组位点位于ORF1和ORF2重叠区的上游。本文确定了我国GI型诺如病毒湖州株2008/Huzhou/N11为GI.2/GI.6重组株,可为国内诺如病毒的遗传进化研究提供序列参考。
2016年03期 v.32 263-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4 ] - 刘微;赵东海;王紫琰;李艳;王皓;王会岩;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是引起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GH)的主要病原体,研制有效的HSV-2疫苗是控制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穿梭载体pDC316将糖蛋白D2(Glucoprotein D2,gD2)基因连接到腺病毒载体上,制备HSV-2重组腺病毒rAd-gD2,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鉴定正确后,分别于第0、2、4周免疫小鼠,以PBS和空白腺病毒载体(AdV)为对照,第7周取血,通过检测小鼠血清中gD2特应性IgG和中和抗体评价体液免疫应答,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评价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经过3次免疫,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gD2特应性IgG和较高水平的中和抗体,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2明显高于对照组,Th2型细胞因子IL-4、IL-5和IL-10均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制备的rAd-gD2既可以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也可以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与预期设想一致,为未来HSV-2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2016年03期 v.32 267-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8 ] - 刘文彬;张翠媛;虞结梅;李利利;敖元云;段招军;
非人灵长类携带的病毒种类繁多,其中部分对人具有致病性。为深入了解我国野生猕猴携带病毒的状况,本研究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从广西采集的280份猕猴粪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分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了233 726 79条读长(Reads),其中4641条序列与病毒相关,进一步注释到27个病毒科(包含细小病毒科中的细小病毒亚科和浓核病毒亚科),包括其中5种脊椎动物病毒(占78.2%)、6种昆虫病毒(占5.5%)、11种植物病毒(占10.4%)、其他的病毒(占9.8%);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被注释为萨佩罗病毒、肠道病毒、细小病毒、腺相关病毒等序列与已知病毒相似,部分序列呈现明显的差异;应用PCR扩增进一步证实了病毒序列的真实存在。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广西地区猕猴粪便中病毒的病毒谱,为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中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病毒奠定了基础。
2016年03期 v.32 273-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3 ] - 么宏强;孙丽红;骆爽;纪秀红;
为了探索JSRV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后靶细胞的致瘤机制,本研究应用JSRV Env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诱导转染小鼠肺上皮细胞(TC-1)和稳定表达绵羊Hyal-2的小鼠肺上皮细胞(TC-1-Hyal2),而后检测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上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变化,并分析绵羊Hyal-2在JSRV Env诱导TC-1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体外培养TC-1和TC-1-Hyal2两种细胞,并分别设立pEGFP-C1-env转染组、pEGFP-C1转染组及未转染质粒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关键酶在不同水平上的表达变化。qPCR结果显示:与未转染质粒细胞组比较,转染pEGFP-C1-env的两细胞组中AKT和ERK1/2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未转染质粒细胞组比较,转染pEGFP-C1-env两细胞组中p-Akt(S47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且p-Akt(T308)和p-Erk1/2蛋白在转染pEGFP-C1-env的TC-1细胞组中表达量也均呈显著升高变化趋势(P<0.05),而这两种蛋白在相同处理的TC-1-Hyal2细胞组中表达量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此外,转染pEGFP-C1空载体的各细胞组与未转染质粒细胞组相比较AKT和ERK mRNA和蛋白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JSRV Env在诱导上述细胞系转化过程中,Ras-Raf-MAPK和PI3K-Akt两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被激活;实验检测得知,转染pEGFP-C1-env的两细胞组中AKT、ERK表达量均升高;相比之下,在TC-1-Hyal2细胞组中其表达量升高更显著。研究结果推测绵羊Hyal-2在JSRV Env诱导TC-1细胞转化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2016年03期 v.32 283-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0 ] - 肖斌;郝文波;杜政伦;廖小青;罗树红;
制备抗羊口疮病毒118(ORFV118)重组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构建ORFV118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3b-ORFV118,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出ORFV118重组蛋白;利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ORFV118重组蛋白;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法、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方法分别对单抗特异性、效价、亚型以及ORFV118蛋白的功能进行研究。获得了3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2,3B5,5D10,它们诱生的小鼠腹水效价分别为110 000,16 400,18 000。其中效价最高的1A2抗体亚型为IgG1,能特异性结合其免疫原蛋白、真核表达产物以及病羊皮肤组织中的ORFV118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单抗1A2染色局限于皮肤表皮层角化细胞及浸润至皮下组织的炎症细胞,与病毒侵染上皮组织层的特性相符。制备的单抗1A2能特异性识别ORFV118。深入研究单抗1A2将为了解ORFV118的生物学特性,为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提供可能和新思路。
2016年03期 v.32 292-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2 ] - 郭天准;常洪涛;崔丹丹;王新港;周峰;赵军;杨霞;李永涛;陈陆;王川庆;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流行毒株的分子特征及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4~2015年河南各地118个养殖场的250份PRRS疑似病料进行RT-PCR检测,并对PRRSV阳性样品的NSP2和ORF5基因进行测序及变异分析。结果显示,PRRSV阳性样品共58份,阳性率为23.2%;扩增得到29个NSP2基因序列和31个ORF5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河南地区PRRSV流行毒株主要为美洲型毒株,其中14株与高致病性PRRSV(HP-PRRSV)高度同源,其余15株与美洲毒株NADC30高度同源,且该类毒株的nsp2蛋白存在131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与国内及韩国报道的新变异毒株具有相似的缺失特征。与2012~2013年河南地区PRRS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2014~2015年河南地区PRRSV流行株主要以HP-PRRSV和NADC30-Like毒株为主,尤其是后者在流行毒株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并且PRRSV流行毒株的NSP2和ORF5基因均发生很大变异,提示有必要对PRRSV的流行和变异进行持续监测,并对其致病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新型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016年03期 v.32 298-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93 ] - 谢广成;郭妮君;王莹;周永康;李丹地;靳淼;庞立丽;孙晓曼;章青;段招军;
为初步探索EV-A71在小鼠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情况和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本文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细胞模型,通过建立EV-A71绝对定量qPCR方法检测EV-A71病毒载量;EV-A71和紫外灭活的EV-A71感染RAW264.7,不同时间点提取总RNA,RT-qPCR检测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模式识别受体的mRNA表达变化水平。本研究成功建立了EV-A71的绝对定量qPCR检测方法,并发现EV-A71感染RAW264.7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EV-A71病毒载量呈递减趋势;EV-A71和紫外灭活的EV-A71可以引起IL-1β、IL-6、TNF-α促炎细胞因子和IP-10、MCP-1、MIP-1α趋化因子反应,上调TLR2、TLR1、TLR6、MDA5和RIG-I mRNA表达。研究结果显示,EV-A71在小鼠巨噬细胞中具有较低水平的复制,同时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反应。
2016年03期 v.32 308-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3 ] - 侯玉臻;赵丹彤;刘国英;贺番;刘斌;付绍印;郝永清;张文广;
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猪瘟兔化弱毒株(C株)后0h,12h,24h,30h,36h,48h的家兔脾脏组织进行测序,以家兔基因组作为参考,筛选感染后各时间点和对照组(0h)之间的差异基因。利用Uniprot和NCBI数据库查找各组中变化水平显著的前10个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发现,感染后12h,24h,30h的前10个差异基因只有少数与炎症、免疫、凋亡等相关;感染后36h,48h的前10个差异基因完全相同,其中B2M、RLA-DR-ALPHA、CD74和IGJ参与抗病毒过程。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感染后各时间点的差异基因都和免疫、代谢、调控途径紧密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感染后24h的差异基因富集到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感染后30h的差异基因富集到黏着斑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感染后36h和48h的差异基因共同富集到的通路有20个,其中蛋白酶体,溶酶体,核糖体,趋化因子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抗原加工提呈通路和FcγR介导的吞噬通路与抗病毒相关。本研究建立的家兔感染C株后脾脏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库,将为进一步阐述家兔适应C株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2016年03期 v.32 316-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93 ] - 李洋;张相萍;翟明强;黄学勇;李懿;
为了解2013年安阳地区手足口病病原谱组成特点及柯萨奇病毒A6(CV-A6)VP1基因特征,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PCR方法对全年采集的临床手足口病例的479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和分型,统计各型肠道病毒阳性标本数量及比例。对10份CV-A6阳性标本VP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获得全序列。使用BIOEDIT 7.2和MEGA 5.1软件对获得序列和NCBI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参考序列进行VP1基因核苷酸、氨基酸相似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检出肠道病毒阳性标本共429份,其中CV-A6阳性标本为90份,占全部阳性标本的比例为20.98%,这是安阳地区首次记录非CV-A16和EV-A71型肠道病毒列居手足口病病原谱第二位,成为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之一。将成功获得的10条VP1序列与CV-A6原型株Gdula比较,发现安阳序列与Gdula VP1基因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差异皆较大。与河南历史株HN421(2011)比较,发现有4条本地序列与HN421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其余6条与HN421差异较小。系统发育树显示,全部49条CV-A6序列共形成A、B、C、D四个分支。其中D分支可进一步分为D1和D2两个亚分支。安阳地区获得的10条CV-A6序列中,有6条属于D1亚分支,4条属于D2亚分支。
2016年03期 v.32 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7 ] - 金聪;涂婷;牟丹蕾;李群辉;宋杏;张海霞;汤涛;李涛;吴昊;陈华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特异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是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宿主细胞。由于HIV-1特异性CTL免疫应答反应的异质性,CTL有效抗HIV-1病毒反应的功能机制仍然不明确。为了研究HIV-1特异性CTL抗病毒反应的功能特性,本研究应用分离培养的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株在细胞水平直接测定抗原肽刺激CTL产生的多种功能反应。选取12株具有不同HLA分子和抗原识别表位的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平行进行多种体外功能实验,包括杀伤活性实验、脱颗粒功能实验、胞内多重细胞因子测定实验,并对CTL的细胞毒性颗粒成分和耗竭分子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的杀伤活性与脱颗粒功能紧密相关,杀伤活性和脱颗粒功能又与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水平和多重功能性相关。这些发现提示HIV-1特异性CTL克隆细胞的多种功能反应之间具有协同调节的机制特点。
2016年03期 v.32 33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1 ] - 林庆山;蒋婕;李婷婷;张玉云;张振勇;郑明华;王凯航;郑清炳;俞海;顾颖;夏宁邵;李少伟;
本研究目的是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建立戊型肝炎病毒(HEV)p495蛋白的高效稳定表达和可放大纯化的方法,研究其理化性质和解析三维结构,与上市戊肝疫苗益可宁(Hecolin)进行免疫原性的比较。本研究选择基因1型HEV毒株的开放读码框2(ORF2)的aa112-606片段构建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进行重组蛋白的表达,经过PEG沉淀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的纯化,获得纯度为95%以上的p495蛋白,每升细胞培养液最终获得15mg的目的蛋白。经ELISA、分析超离、分子排阻色谱和电镜负染等分析显示p495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且呈现为均一的病毒样颗粒(VLP),沉降系数为51.3S,颗粒直径约20nm。冷冻电镜三维结构解析获得分辨率为3.8的三维结构,揭示p495形成了T=1的等二十面体结构,与已报道的晶体结构相一致。小鼠免疫实验表明p495蛋白与益可宁中p239抗原的免疫原性相当。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HEV的受体鉴定、表位结构研究以及疫苗改进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6年03期 v.32 342-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9 ] - 牛培华;陆柔剑;蓝佳明;刘高山;王文玲;谭文杰;
建立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应用的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基于MERS-CoV三个分子靶标(upE,ORF1b,N2)的双重以及三重的三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方法,分别与前期建立的单重荧光定量RT-PCR(upE或N2)检测方法做了比较,并且采用MERS-CoV病毒毒株、上海提供的口岸发烧病人样本以及由首例中国MERS-CoV韩国地区输入病例的咽拭子样品和全血的样品做了临床验证。结果显示:采用MERS-CoV病毒毒株作为模板,三种新建立的多重检测方法与单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均能达到10PFU/mL,且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的阳性样本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对临床样品的验证中,上海病人咽拭子样本均为阴性,而中国首例MERS输入病例的急性期咽拭子样品均为阳性,而全血样的检测结果显示N2靶标有较高检出率,明显优于基于upE单一靶标。本研究所建立的基于MERS-CoV三个分子靶标(upE,ORF1b,N2)的双重以及三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技术方法用于MERS-Co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性及适用性。
2016年03期 v.32 349-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8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