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病毒研究论著

  • 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荧光定量PCR鉴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牛培华;何雅青;李晓燕;马红霞;朱琳;郑宝璐;魏欣仪;李诗敏;朱灿;卢清菊;孟君;彭博;王佶;马学军;

    开发和评价一种用于鉴别Omicron变异株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我们针对Omicron变异株S基因的两个特异性突变位点开发了一种基于荧光定量PCR的Omicron变异株分型方法(Omicron RT-qPCR)。通过测试临床样本来评价方法的特异性,通过标准品评价方法的灵敏度。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显示能够可靠地区分Omicron变异株和“野生型” SARS-CoV-2及Alpha、Beta、Delta变异株及甲型流感病毒。选取68例新冠疑似样本,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结果显示44例为Omicron变异株,Omicron RT-qPCR分型结果均为阳性;11例为Delta变异株,Omicron RT-qPCR分型结果均为阴性;另外,通过WGS分析未能成功分型的7例样本,通过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成功鉴定为Omicron BA.1和BA.2变异株。我们开发的Omicron RT-qPCR分型方法可以在普通的PCR检测实验室应用,为我国疾控系统和医疗机构及时监测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的传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2023年01期 v.3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基于β-环糊精的阿霉素纳米HBc-VLPs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韩笑;李玉林;张怡青;于茵茵;王旭东;吴玉彬;王晓军;朱彦霞;李三强;王云龙;

    通过重组的乙肝核心蛋白病毒样颗粒(HBc-VLPs)对阿霉素进行包封已经被证实有良好的靶向缓释效果,但是载药量和稳定性方面仍待提升,本文基于β-环糊精(β-CD)建立一种有效的HBc-VLPs-β-CD-DOX制备方法,利用高效液相、粒径、透射电镜等方式评价HBc-VLPs-β-CD-DOX的表征、载药量、稳定性以及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HBc-VLPs-β-CD-DOX呈球形,粒径为(30±2)nm左右,大小形态均一,其载药量可达250μg/mL,相较于HBc-DOX-VLPs有明显提升,粒径结果显示HBc-VLPs-β-CD-DOX在4°C的环境下可存放30d,动态透析法显示HBc-VLPs-β-CD-DOX在生理状态下有较好的稳定性,DOX的泄漏率不到1%,细胞毒性结果显示,HBc-VLPs-β-CD-DOX对于4T1细胞的有较好的杀伤作用,IC_(50)可达到1.128μg/mL。研究结果表明,HBc-VLPs-β-CD-DOX制备成功并建立了高效的包封方法,表现出良好的保存稳定性和生理稳定性以及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纳米靶向药物。

    2023年01期 v.39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Tamdy病毒糖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及抗体制备

    刘利平;沈姝;刘希佳;张敏;王岚;何明宇;孙素荣;张渝疆;丁军涛;

    原核表达Tamdy病毒(Tamdy virus,TAMV)糖蛋白Gn和Gc,分别制备兔抗融合蛋白Gn和Gc多克隆抗体。利用RT-PCR扩增Gn和Gc基因片段,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Gn和pET-32a-Gc,并在E.coli BL21(DE3)中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Gn和Gc之后,以皮下注射方式分别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融合蛋白Gn和Gc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多克隆抗体抗原识别能力,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显示,pET-28a-Gn、pET-32a-Gc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融合蛋白Gn和Gc大小分别约为45 kD、74 kD,制备的兔抗融合蛋白Gn和Gc多克隆抗体能够分别识别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Gn和Gc和真核表达产物,效价分别为1∶409 600、1∶204 800。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能够特异性识别原核系统和真核系统表达的TAMV糖蛋白,为TAMV的流行学分析提供基础。

    2023年01期 v.39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甘肃口岸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特征分析

    王莉;赵志亮;刘芳;罗永;王姣乐;巩伟兵;尹海萍;梁钰;宋晓芸;高云新;张妙婷;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作为一种单链RNA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的呼吸道综合征。本研究对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甘肃口岸入境人员中经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的8份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用MEGA11软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揭示甘肃口岸输入性SARS-CoV-2基因组特征和遗传进化关系。全基因组测序获得8条长度为29 252bp~29 833bp的SARS-CoV-2基因组序列,基因组覆盖度97.82%~99.77%。与武汉参考株(GISAID号:EPI_ISL_402119)相比,共检测到64个错义突变,31个同义突变,3个移码突变和5个非编码等位基因。按照Pangolin分型法,8株输入性毒株属于B.1和B.4谱系。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来自伊朗的2例毒株聚集于同一进化支,其他6例毒株分布于不同的进化支中,与目前全球流行的关注变异株和武汉参考株均位于不同进化分支。值得注意的是,一株2020年10月份从俄罗斯输入的B.1.1.523谱系毒株出现时间早于文献报道的2021年3月份,说明该谱系可能在2020年10月或更早就已在俄罗斯流行。

    2023年01期 v.39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甲型流感病毒重组血凝素蛋白的真核表达及免疫效力分析

    刘京;龚铮;年悬悬;邓涛;周蓉;张国梅;李雪丹;张哲罡;张家友;杨晓明;

    利用真核表达系统稳定表达HA重组蛋白并评价其免疫原性及攻毒保护效果,为重组流感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H1N1型流感病毒HA胞外区域序列为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质粒KS001-HA并转染至CHO细胞得到表达重组蛋白rHA的单克隆细胞株,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rHA。将rHA与佐剂联合免疫小鼠以评估免疫原性,并对免疫后的小鼠进行攻毒,监测小鼠存活率和体重变化,检测其肺组织病毒载量,并分析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重组质粒KS001-HA在CHO细胞中稳定整合并分泌表达rHA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70 kD,经PNGaseF酶处理后,蛋白大小变为60kD。纯化后rHA蛋白纯度>95%。加强免疫后小鼠血清抗体效价显著增强,佐剂配伍免疫效果优于rHA单独免疫,其中HA203佐剂配伍组15、30、60μg剂量组免疫效应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H1N1疫苗原液组。攻毒后HA203佐剂配伍组无小鼠死亡,小鼠体重平均下降率低于10%,肺组织肺泡结构清晰,仅见肺泡壁轻度增厚,伴随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仅检测到少量呈灶性分布的棕黄色颗粒。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KS001-HA,于CHO细胞中表达,并筛选出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rHA蛋白以单体形式存在且糖基化丰富。rHA蛋白独自作用小鼠产生的免疫原性较低且不能保护小鼠抵抗H1N1型流感病毒的攻击,rHA蛋白联合佐剂免疫小鼠后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以HA203佐剂效果最好。HA蛋白配伍HA203佐剂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保护小鼠抵御H1N1型流感病毒的攻击,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2023年01期 v.39 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7 ]
  • 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

    安柏霖;郭悦;刘丹丹;罗君红;葛以跃;朱凤才;崔仑标;赵康辰;

    利用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与RT-RAA单链荧光探针结合,建立甲型H1N1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H1N1, FLU A H1N1)的快速分子检测方法。设计RT-RAA引物和荧光探针,用于FLU A H1N1模板核酸的等温扩增和荧光检测,以评价优化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将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作为对照方法,测试RT-RAA荧光方法对临床样本的检测效果。FLU A H1N1的RT-RAA荧光检测方法能在30 min内完成检测,灵敏度达到101拷贝/μL;特异性试验表明,其与十六种常见呼吸道传染性病毒均无交叉反应。49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一致性高(Kappa=0.958),临床灵敏度为100%,临床特异性为95.2%。建立的RT-RAA荧光检测方法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于FLU A H1N1的快速检测。

    2023年01期 v.39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二代测序技术分析2018年济南市污水中的人星状病毒基因特征

    赵云;林小娟;刘尧;纪峰;张丽;徐爱强;陶泽新;温红玲;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病毒之一,为了解HAstV的型别分布和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在济南市按月采集12份生活污水样本,浓缩处理后提取RNA,进行HAstV部分ORF2编码区的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分析,探索HAstV各型别的动态变化和系统发生学特征。结果显示所有污水中均检出HAstV核酸,NGS分析显示所测读长分属于HAstV-1至HAstV-6共6个型别,其中HAstV-1型占比最大(27.4%),但不同月份的优势型别有所差别。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HAstV-1、HAstV-2、HAstV-5型山东株序列属于多个遗传分支,提示这些型别有多个传播链在当地循环。本研究描述了2018年济南市本地流行的人星状病毒基因型分布和序列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基于扩增子NGS的环境监测是探索人群中HAst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的有效手段。

    2023年01期 v.39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四神丸调控Nrf2/HO-1通路保护轮状病毒腹泻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刘婷婷;李文莲;杨嫚;朱凯;

    轮状病毒(RV)腹泻发病过程中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1(HO-1)通路受到抑制,四神丸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对Nrf2/HO-1通路具有激活作用,为了研究四神丸在RV腹泻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本研究观察了四神丸调控Nrf2/HO-1通路保护RV腹泻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V腹泻组、四神丸组、四神丸+ML385组,采用RV病毒液单次灌胃的方法建立RV腹泻模型,给予四神丸4.2g/kg灌胃、1次/d或Nrf2抑制剂ML385 30mg/kg腹腔注射、1次/d进行干预,连续3d。检测粪便中RV VP6基因拷贝数,血清中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及总抗氧化力(T-AOC)的含量,回肠粘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活性氧簇(ROS)水平、细胞凋亡率及Occludin、ZO-1、Nrf2、HO-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V腹泻组粪便中RV VP6基因拷贝数、血清中IL-1β、IL-6、TNF-α、MDA含量及回肠粘膜隐窝深度、ROS水平、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AOC含量、回肠粘膜绒毛高度及Occludin、ZO-1、Nrf2、HO-1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四神丸组粪便中RV VP6基因拷贝数与RV腹泻组比较无差异(P>0.05),血清中IL-1β、IL-6、TNF-α、MDA含量及回肠粘膜隐窝深度、ROS水平、细胞凋亡率均低于RV腹泻组,血清T-AOC含量、回肠粘膜绒毛高度及Occludin、ZO-1、Nrf2、HO-1表达水平均高于RV腹泻组(P<0.05);四神丸+ML385组粪便中RV VP6基因拷贝数与四神丸组比较无差异(P>0.05),血清中IL-1β、IL-6、TNF-α、MDA含量及回肠粘膜隐窝深度、ROS水平、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四神丸组,血清T-AOC含量、回肠粘膜绒毛高度及Occludin、ZO-1、Nrf2、HO-1表达水平均低于四神丸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四神丸对RV腹泻小鼠的回肠绒毛结构及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激活Nrf2/HO-1通路并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是相关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回肠绒毛结构及黏膜屏障损伤切入点观察了四神丸在RV腹泻中的治疗价值,发现四神丸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RV腹泻小鼠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为今后深入认识RV腹泻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RV腹泻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3年01期 v.39 5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GⅡ.4基因型香港株P蛋白受体结合特征的研究

    吴铮;苏韫曦;丛鑫;王金冬;朱曦;靳淼;孙晓曼;段招军;

    分析GⅡ.4基因型中国香港株(GⅡ.4 HongKong,GⅡ.4 HK)P颗粒蛋白与组织血型抗原的相互作用方式以探索GⅡ.4 HK的受体结合特征。利用大肠杆菌蛋白表达系统得到GⅡ.4 HK及GⅡ.4 Sydney的P颗粒蛋白,通过寡糖和唾液结合实验研究其与不同组织血型抗原的结合特异性;对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比较P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成功制备到GⅡ.4 HK与GⅡ.4 Sydney的P颗粒蛋白,GⅡ.4 HK和GⅡ.4 Sydney P颗粒与人A、B、AB、O型唾液均有结合,也与含fucose的H双糖寡糖有很好的结合。GⅡ.4 HK与GⅡ.4 Sydney流行株具有相似的组织血型抗原结合特征,但结合能力弱于GⅡ.4 Sydney流行株,GII.4 HK在多个抗原位点有氨基酸改变,可能引起抗原改变,有必要对GⅡ.4 HK流行情况的持续监测。

    2023年01期 v.3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柯萨奇A2、A4、A6、A10和A12型病毒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姚雪;谢彬;韦庆娟;王敏;宗帅;胡弢;高蕾;邢薇佳;王建醒;李娟;

    近年来,引起手足口病的多种柯萨奇病毒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探索柯萨奇病毒进化和变异的潜在机制,本文以柯萨奇A2、A4、A6、A10、A12五种型别病毒的全基因组RNA为研究对象,针对编码结构蛋白的P1区和编码非结构蛋白的P2-P3区基因,分别计算五种型别柯萨奇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并进行中性进化分析以及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型别柯萨奇病毒的密码子使用均存在多样性,偏倚较弱;与G/C相比,它们的密码子第三位更偏向于使用A/U。ENC-plot分析表明,五种型别柯萨奇病毒P1区受到的突变压力作用均强于P2-P3区。然而,中性进化和对应分析的结果提示,突变压力对这些病毒密码子偏倚的形成仅起着较小的作用,而自然选择在病毒的进化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密码子水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估了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在柯萨奇A2、A4、A6、A10、A12这五种型别病毒进化中的作用,为深入了解柯萨奇病毒的遗传进化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1期 v.39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三株柯萨奇A10型候选疫苗株生物学特性及免疫原性研究

    刘睿伦;吕诗韵;钱莎莎;裴捷;杨祥;汪梦俊;吴杰;申硕;

    近年来CV-A10已成为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本研究对3株不同CV-A10毒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及体液免疫原性比较分析,筛选最适的CV-A10灭活疫苗候选株。将2014年荆州(JZ)分离株CV-A10-L12、2019江苏沛县(PX)分离株CV-A10-195和CV-A10-300,作为候选疫苗株经10层Vero细胞工厂培养,蔗糖垫底离心、蔗糖梯度离心、氯化铯等密度梯度离心后收获病毒颗粒。对不同候选毒株的滴度、病毒实心颗粒(FP)和空心颗粒(EP)的产量和比例、氯化铯密度、形态及结构蛋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将纯化后病毒颗粒经甲醛灭活后,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免疫原性。三株CV-A10候选疫苗株细胞工厂培养、纯化后,收获了高纯度、含病毒结构蛋白、形态完整的EP、FP颗粒。按照细胞培养自然EP和FP比例混合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以同源和非同源的四株CV-A10毒株作为中和毒种,测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评价3个疫苗候选株的体液免疫原性。CV-A10-195/PX/2019株病毒颗粒产量及免疫原性高于CV-A10-300/PX/2019株,高于CV-A10-L12/JZ/2014株。CV-A10-195/PX/2019株作为三株CV-A10毒株中最适疫苗候选株,可用于单价CV-A10或含CV-A10的多价疫苗的研发。

    2023年01期 v.39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宁夏地区2019-2020年诺如病毒所致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和病原学分析

    魏开心;石安琪;曹慜;袁芳;赵瑜;赵建华;马江涛;

    了解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的流行特征和基因进化规律,为该地区诺如病毒所致腹泻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夏自治区5个市的15家哨点医院开展腹泻症状监测,收集患者粪便标本和相关信息并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初筛检测,阳性标本扩增其聚合酶(RdRp)-衣壳蛋白(Capsid)区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使用Sequencher 4.1.4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和编辑,并用MEGA-X、DNASTAR生物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以及同源性分析,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0年共收集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358份,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3.44%(317/2 358)。主要为GⅡ基因群(285/317),其中,0~2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18.43%(188/1 020);60~7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为3.36%(4/119),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年份、季节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Ⅰ基因群(32/2 358)以GⅠ.P13/GⅠ.3(75.0%)为流行优势株,GⅡ基因群以GⅡ.Pe/GⅡ.4Sydney_2012(37.18%)为流行优势株。宁夏地区诺如病毒所致腹泻好发于婴幼儿,主要为GⅡ基因群,且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别有显著改变,需要加强监测。

    2023年01期 v.3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河南省新密市孕妇及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分析

    李慧锋;黄悦;李红娟;郑凤仙;李彩红;朱孔鑫;黄兴成;胡潇文;苏迎盈;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河南省新密市孕妇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血清流行特征,及新生儿先天性CMV(CCMV)感染特征,为将来CCMV感染预防奠定基础。2015年至2017年,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于孕早期在本院进行建卡产检的孕妇连续招募入组,分别在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采集其血液标本进行CMV-IgG检测。孕妇分娩后,采集新生儿唾液和尿液标本开展CMV-DNA检测,进行CCMV筛查和确认性检测。新密市孕妇CMV抗体阳性率为97.80%(3594/3 675,95%CI:97.27%~98.25%),人群抗体阳性率、抗CMV~IgG抗体水平均随年龄有上升趋势。在抗体阳性孕妇中,孕早期IgG几何平均抗体浓度为11.10IU/mL(95%CI:10.80 IU/mL~11.41 IU/mL);在抗体阴性孕妇中,孕期抗体阳转率为11.39%(9/79,95%CI:4.39%~18.40%)。新密市CCMV估算感染率为1.33%(49.28/3694,95%CI:1.01%~1.76%),97.92%CCMV新生儿来自孕早期抗体阳性孕妇。河南省新密市孕妇CMV抗体阳性率极高,新生儿CCMV感染率也较高。CMV抗体阳性率与抗体水平均随着孕妇年龄有上升趋势。

    2023年01期 v.39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MV基因表达谱及其特异性抗体特征

    施昕妤;谢尚丹;项超丽;李宝青;陈朝生;薛向阳;章慧娣;

    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重要病因,并会加剧疾病进展。然而,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HCMV基因的表达谱及其特异性抗体特征尚未完全阐明,并且HCMV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LE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尚未得到证实。通过Poly(A)建库的mRNA转录组测序(Poly(A)RNA-Seq)检测3例SLE患者和3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的PBMC中的HCMV基因表达谱。然后在10例SLE患者和10例HC的链特异性建库的mRNA转录组测序(strand-specific RNA-seq)结果中验证检测到的HCMV基因。除此之外,通过免疫信息学分析筛选HCMV基因的B细胞表位。ELISA用于检测120例SLE患者和75例HC血清中的HCM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将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联。本研究在SLE患者和HC的PBMC中检测到8个HCMV基因。免疫信息学分析筛选出7个HCMV基因的优势B细胞表位。与HC相比,SLE患者血清中UL32和UL82特异性抗体显著降低。UL32特异性抗体可能与SLE患者血细胞功能异常有关。UL82特异性抗体可能参与SLE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和肾脏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表明,其中UL32特异性抗体可以有效区分SLE患者和HC。

    2023年01期 v.39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2017-2021年北京市丰台区诺如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赵敬敬;王佳佳;肖贵勇;訾天琪;高一歌;常利杰;李洁;靳淼;

    为了解北京市丰台区诺如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食品暴露风险,预防诺如病毒的感染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研究纳入2017-2021年北京市丰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诺如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食品暴露因素进行分析。2017-2021年丰台区共采集612份腹泻临床标本开展诺如病毒检测,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9.6%(120/612),其中GⅠ检出率为4.7%(29/612),GⅡ检出率为14.9%(91/612)。丰台地区全年均有诺如病毒检出,不同季度的诺如病毒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8,P<0.05),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第三季度。不同性别、年龄组和职业间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31,P=0.565)、(χ~2=10.541,P=0.194)、(χ~2=14.606,P=0.054)。出现恶心(24.35%,56/230)和呕吐(33.54%, 55/164)症状患者中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74,P<0.001;χ~2=24.35,P<0.05)。暴露不同食品类型的诺如病毒检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25,P=0.215)。暴露于餐饮服务业食品(27.06%, 23/85)和预包装类食品(32%, 8/25)的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2017-2021年北京市丰台区诺如病毒监测病例以GⅡ基因组为主,人群普遍易感;流行高峰分布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呕吐和恶心症状可以作为诺如病毒感染者的指示性临床特征。

    2023年01期 v.39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一起无菌性脑膜炎疫情中埃可病毒30型的全基因组分析

    冯微宏;韩毅;王雅静;肖勇;

    对引起一起无菌性脑膜炎的埃可病毒30型((Echovirus 30,E30)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特征。提取病毒RNA,荧光RT-PCR确定为肠道病毒,再扩增其VP1区,测序确定为E30,设计针对E30全基因组的引物,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全基因序列。利用DNAMAN 9.0、MEGA X、RDP 5和SimPlot 3.5.1软件分析全基因序列。E30无锡株基因组全长7 425 bp个核苷酸(nt),5′端和3′端分别为743 nt和97 nt的UTR,二个UTR之间为一个6 585 nt长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含2 195个氨基酸(aa)的多聚蛋白。与GenBank中基因组序列比对,最同源的是毒株USA/2017/CA-RGDS-1048 (基因登录号:MN153801),核苷酸同源性为97.5%,氨基酸同源性为99.1%。VP1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E30无锡株属于h型,并可归类于h型下分的基因簇GroupⅣ。种系进化分析和同源性分析提示E30无锡株可上溯到中国江苏毒株FDJS03毒株。分析还发现E30无锡株在非结构区存在重组,重组序列可能来自E30毒株(KY888274)和E18毒株(MN815813)。E30无锡株归类为h型E30,它是一个包含了E30毒株和E18毒株序列的重组病毒。

    2023年01期 v.39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动物病毒研究论著

  • 小鼠仙台病毒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孙权麟;马跃宇;孙莉;费东亮;白杰英;张旭;李明;马鸣潇;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SeV)能够引起啮齿类动物呼吸道疾病,引起免疫应答,严重影响SPF级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T/CALAS49-2017也将其作为SPF级大小鼠质量检测必检项目之一。为了开发用于快速检测及日常监测SeV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本研究基于TaqMan-MGB探针荧光技术,根据GenBank中SeV的L基因的保守区段(8 556-15 242)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与1条5‵端携带羧基荧光素(FAM)与3‵端为淬灭基团(Eclipse)标记的TaqMan探针,标准品进行稀释建立标准曲线,并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与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最佳优化反应条件为:反应体系,20μmol/L;引物和探针浓度,10μmol/L和15μmol/L;退火温度,54℃;在特异性试验中,除SeV检测出现特异性曲线外,其他鼠类常见病毒均未出现特异性曲线;在敏感性试验中,Sev最低检测限为5.29×101拷贝/μL。在重复性试验中,其批内变异系数为0.44%~0.77%,批间变异系数为0.44%~1.03%。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检出率高于常规的RT-PCR方法。因此,以SeV L基因保守序列为靶基因建立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良好的重复性等优点,适用于对SPF级实验动物的SeV定期监测以及对野生鼠类的SeV日常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2023年01期 v.39 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单抗制备及其互作宿主蛋白初步鉴定分析

    朱梦霏;李忠斐;张焕东;彭莉;董伟仁;周继勇;廖敏;

    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成功表达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的小囊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 E),并首次制备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共沉淀(IP)及质谱鉴定的方法,寻找宿主细胞中与IBV E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与IBV E蛋白具有潜在互作的宿主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E蛋白在IBV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研究工具和基础研究数据。

    2023年01期 v.39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实时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王方洲;孙普;张婧;李平花;马雪青;赵志荀;李凤娟;李国秀;李冬;王健;袁红;曾巧英;刘在新;卢曾军;

    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基因亚型毒株混合流行和重组的复杂变化,其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非洲猪瘟的重要疫病。为建立一种快速而敏感性高的美洲型PRRSV检测方法,本研究分析了国内美洲型全基因组序列,利用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美洲型PRRSV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通过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及田间样品的比对检测,评价该方法的检测能力,并测定和分析了田间阳性样品的ORF5基因序列。结果显示,该方法在42℃、20 min内即可完成检测,最低检测美洲型PRRSV载量为50拷贝/μL,且与欧洲型PRRSV、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塞内卡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检测50份田间样品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为34%,与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ORF5序列分析显示检出阳性样品中NADC30-Like毒株占比为88%。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美洲型PRRSV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满足PRRSV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3年01期 v.39 16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植物病毒研究论著

  • 菊花B病毒和番茄不孕病毒RT-RPA双重荧光实时检测体系的构建与性能评价

    姜自红;刘文干;孙钦花;

    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 CVB)和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 TAV)是危害菊花的2种主要优势病毒。为构建一种同步检测CVB和TAV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恒温核酸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双重荧光实时检测方法,本研究以CVB和TAV编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保守区域作为靶标设计RIA引物和探针,CVB和TAV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FAM和VIC荧光素,通过对商业化的RT-RPA试剂筛选,引物探针的组合筛选,扩增体系的优化和扩增条件的摸索试验,构建了一种可同时用于CVB和TAV检测的RT-RPA双重荧光实时检测方法。并对该体系进行优化,优化后RT-RPA双重荧光扩增体系中CVB和TAV的最优引物浓度为400 nmol/L,最优探针浓度分别为100 nmol/L和120 nmol/L;最适反应温度为39℃,最适反应时间为15 min。在此扩增体系和条件下,对CVB和TAV的检测敏感性均为1拷贝/μL;对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X病毒、菊花矮化类病毒和褪绿斑驳类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对菊花B病毒、番茄不孕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对1.0×10~4拷贝/μL和10拷贝/μL的高、低两种浓度的质粒平行检测10次,检测荧光出现阳性扩增拐点所需的时间T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复性好。采用RTRPA和RT-qPCR方法同步对实验室留存的有症状的100株菊花进行核酸提取并检测,检出6例CVB病毒株和4例TAV病毒株,总符合率100%。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CVB和TAV的快速、灵敏的RT-RPA双重荧光实时检测方法。

    2023年01期 v.39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昆虫病毒研究论著

  • 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株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王金昌;类承凤;陈俊晖;占智高;况文东;关丽梅;杨健;李江怀;周溪;靳亮;王君;

    从自然死亡的扁刺蛾幼虫分离到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株(Oxyplax ochracea nucleopolyhedrovirus-Thosea sinensis,OxocNPV-Ts)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特征,呈单粒包埋型病毒粒子,病毒颗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直径为0.63μm~1.49μm。OxocNPV-Ts能有效杀灭扁刺蛾幼虫,它对扁刺蛾幼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4×10~6 PIB/mL,是一种理想的生物防治剂。本实验对OxocNPV-Ts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鉴定。OxocNPV-Ts基因组全长114781 bp,包含124个开放阅读框。它与斜纹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xocNPV)关系最为密切,序列相似性高达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OxocNPV-Ts属于杆状病毒科alpha杆状病毒属(Alphabaculovirus),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ICTV)的种属划分标准,OxocNPV-Ts是OxocNPV的一个株系。新报道的基因组为研究该病毒毒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v.39 18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人类病毒短篇论著

  • 新型冠状病毒荧光定量PCR的Ct值与病毒分离的结果分析

    郑焕英;张官婷;柯碧霞;梁丹;李安安;洪文珊;梁玉凤;王涛;黎薇;彭晓放;柯昌文;邓小玲;

    为探究利用SARS-CoV-2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作为靶标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的Ct值与SARS-CoV-2病毒分离阳性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广州入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病例临床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统计病毒分离率与荧光定量PCR检测Ct值之间的关系,再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用Ct值来预测病毒分离率;同时对收集到的临床样本进行三代测序及进化树的构建。结果显示,在16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病例临床样本中,分离到74株新型冠状病毒,分离阳性率为46.25%,分离到包括20株Alpha、9株Beta、2株Delta等VOC毒株和2株Epsilon、1株Eta等VOI毒株,其他变异株42株;病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ORF1ab基因Ct值为16.12~39.00,N基因的Ct值为17.82~39.41;病毒分离率与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均呈负相关,在Ct值>31时,分离率仅9.10%(6/66),而当Ct值<23.1时,病毒分离阳性率可超过95%,分离到新冠病毒的病例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最高Ct值分别为33.74和34.47。本研究结果提示,当SARS-CoV-2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Ct值越高时,毒株分离率越低,在Ct值>31时病毒分离阳性率显著降低。

    2023年01期 v.39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2021-2022监测年度枣庄市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张亮;张涛;

    为了解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监测年度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的流行情况,分析病毒全基因组遗传特征,了解病毒进化变异特点,分析与疫苗株的相似程度,为流感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枣庄市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流感毒株中随机选取10株B/Victoria系毒株,以WHO推荐的B/Victoria流感疫苗株B/Washington/02/2019(2020-2022北半球疫苗代表株)为参考进行全基因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进化树,并分析分子进化特征。2021年4月-2022年3月,枣庄市流感病毒监测阳性率为17.03%(202/1186),均为B/Victoria系流感。将枣庄市分离的10株B/Victoria系毒株序列与北半球疫苗代表株B/Washington/02/2019相比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5%~100%,HA基因氨基酸同源性为99.7%~100%;HA进化树分析中,该10株B/Victoria系毒株与疫苗代表株B/Washington/02/2019同属于1A分支;但发现已有5处抗原表位突变,均发生在120-loop区122位、133位,150-loop区144位、150位,190-loop区197位;神经氨酸酶(NA)未发现关键氨基酸位点变异。NA抑制剂耐药位点均未发生变异,奥司他韦等药物治疗流感敏感。枣庄市2021-2022监测年度流行的流感病毒均为乙型Victoria系,与疫苗推荐株相比HA发生了抗原漂移,提示B/Victoria系疫苗株与本地区流行株的匹配度有所降低。枣庄地区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对药物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依然敏感。今后继续开展流感病毒分子进化特征监测是重要的,有利于了解乙型流感流行风险,以及对流感疫苗和治疗药物效果的影响。

    2023年01期 v.39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埃博拉假病毒小鼠攻毒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孙冰洁;范鹏飞;房婷;于长明;陈薇;

    埃博拉病毒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对其活病毒相关的操作必须严格限制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中,阻碍了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本研究将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膜表面糖蛋白(GP)表达质粒与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NL4-3.Luc.R-E-慢病毒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包装HIV骨架的EBOV GP-Fluc假病毒颗粒,建立了BSL-2条件下基于假病毒和生物发光成像(BLI)技术的BALB/c小鼠EBOV感染模型,并通过不同给药时间、途径和抗体种类的系统评估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腹腔注射包含GP全长的假病毒在第4d可检测到集中于胸腺部位的最大发光信号,测试抗体在预防性静脉给药时可完全阻断假病毒的感染,在暴露后腹腔给药时表现出与其在活病毒小鼠模型中一致的保护效力。该模型为埃博拉病毒以及类似烈性病原体防治药物研发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前期筛选方案。

    2023年01期 v.39 213-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非洲猪瘟病毒研究专题

  • 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技术专利分析

    李静;张蕾;董春娜;李鹏宇;齐鹏;肖进;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猪的烈性传染病。2018年8月我国首次暴发ASF疫情,由于没有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导致疫情蔓延至我国各省份。随着疫情的发展,准确、快速的诊断技术成为疫情防控的关键。本文梳理总结了我国ASFV诊断检测技术专利现状,包括ELISA、免疫层析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和PCR、等温扩增技术、基于CRISPR/Cas系统开发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期为我国ASF疫病防控及诊断产品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3年01期 v.39 22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综述

  • SARS-CoV-2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丁慧敏;李彦杰;华晓琼;郝晨源;赵楠楠;孙孟艳;郝晓丹;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目前仍在全球肆虐传播,在引发2019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同时,还能造成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是COVID-19相关神经系统损伤常见病之一。本文归纳出SARS-CoV-2进入中枢的途径,以及该病毒是如何通过介导氧化应激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失调、攻击血管内皮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一系列分子机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以期为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些新的见解和思路。

    2023年01期 v.39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常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抗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芸;朱汝南;赵林清;

    历代医者多以具有清解火热毒邪作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热证进行辨证施治,具有显著成效。儿童群体由于机体各系统发育不足,更加易受病毒侵袭而致病,并对用药的安全性要求更高。中药凭借其天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儿童抗病毒感染用药中占据优势。然而,由于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及其发挥作用方式的多样性,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本文选取了儿科呼吸道病毒感染治疗中常用的六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其抗呼吸道病毒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中药抗病毒研究提供基础,并推动中药在儿科抗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推广和应用。

    2023年01期 v.39 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人乳头瘤病毒重组细胞模型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馨艺;路一平;孙峥嵘;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为双链环状小DNA病毒,它不仅能引起黏膜上皮的良性增生,也可以导致癌症如宫颈癌、阴茎癌、口咽癌的发生。HPV重组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化培养,可以应用于HPV早期感染、HPV感染对宿主细胞生命周期影响的研究,也可进一步诱导,用于深入研究DNA损伤修复途径对病毒复制的影响、以及HPV整合机制。本文将主要围绕HPV重组细胞模型的建立、分化培养的方法以及重组细胞模型的应用进行综述。

    2023年01期 v.39 245-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非编码RNA调控流感病毒复制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杨娟;李岩;刘平;沈朝建;李吉达;毕玉海;韩岩岩;张毅;

    流感病毒是一种重要人畜共患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非编码RNA(ncRNA),包括miRNA、LncRNA、CirRNA等,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ncRNA调控流感病毒复制有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其中直接途径为直接作用于病毒的vRNA或mRNA,在转录或翻译水平影响病毒的复制。间接途径为作用于细胞内不同的信号通路,通过影响细胞因子合成、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引起细胞自噬反应等途径,影响病毒的复制。通常情况下,由宿主编码的ncRNA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而由病毒编码的ncRNA能够减弱宿主细胞的抗病毒反应,促进病毒复制。通过总结和梳理近年来关于ncRNA调控流感病毒复制的研究,我们发现ncRNA能够作为调控增强宿主细胞抗病毒免疫、下调病毒转录和翻译的工具,有望开发成为抗流感病毒靶向药物。后续的机制研究应不局限于某一种或几种ncRNA的作用,而应在nc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分泌机制、调控的分子网络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023年01期 v.39 252-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流感病毒感染动物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泽华;闵锐;周乐;张评浒;

    流感主要是指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 IAV)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构建差异化的感染动物模型模拟IAV的感染、发病及传播过程不仅有助于揭示流感病毒的传播机制与致病机理,而且对流感大流行的预警和防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IAV跨种间传播的差异机制从不同动物模型呼吸道唾液酸受体亚型分布的表型差异及其对人流感病毒的易感性等多方面综述了流感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IAV致病机制研究,疫苗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2023年01期 v.39 263-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 自噬与NLRP3炎症小体的相互作用

    田娇;谢正德;

    自噬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细胞内稳态机制,通过将细胞质成分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以抵抗病原体感染并促进氨基酸循环。NLRP3炎症小体是一种多蛋白复合物,在多种内源和外源性刺激下被激活,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炎症的发生。自噬功能失调可导致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引起各种炎症性疾病以及癌症的发生。自噬作为NLRP3炎症小体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可以通过去除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信号、包裹和降解其成分来调控炎症小体。此外,自噬在调控IL-1β的分泌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样,NLRP3炎症小体也调控自噬过程,以平衡宿主防御所需的适当炎症反应以及预防过度、有害炎症的发生。因此,阐明这两个生物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加深对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为疾病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v.39 270-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病毒感染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逃避与利用

    侯贝;徐乐灵;王涛;

    JAK/STAT信号通路是天然免疫过程中一条关键通路,参与了干扰素信号传递入细胞核的过程。研究表明,病毒通过逃避甚至利用JAK/STAT信号通路,对抗干扰素系统的抗病毒效果。在此过程中,调控干扰素受体蛋白、减少JAK和STAT蛋白的数量、阻碍STAT的磷酸化或核易位,又或是上调SOCS家族蛋白都是病毒常用的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病毒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的过程,为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3年01期 v.39 279-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白细胞介素6和病毒感染与免疫

    郭美君;李昊;杜珊珊;杨晓艺;谢春;李建东;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对机体免疫系统和非免疫系统的细胞均有较大影响,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影响机体生理平衡。病毒感染致病往往包括直接损伤和免疫病理机制,免疫调节是影响疾病进程和临床结果的重要干预靶点。IL-6拮抗剂的临床应用经验提示,靶向该细胞因子可改善疾病结局,但如何以及何时阻断是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为增加对IL-6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我们对IL-6主要功能、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在病毒感染与免疫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综述分析。

    2023年01期 v.39 287-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组快速进化表现出来的遗传多样性

    王慧慧;冯茜莉;蒲飞洋;汪梦竹;程燕;马晓霞;马忠仁;周建华;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基因组的高突变性和同源/异源重组性导致其成为一种较难防控的家畜病原体。目前普遍接受的两种基因型是BVDV-1和BVDV-2,其中基因1型含有21个亚型而基因2型含有4个亚型。在流行态势上,BVDV-1无论在遗传多样性还是分离毒株的数量上均高于BVDV-2。虽然BVDV-1和BVDV-2在基因组遗传特征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但是其基因组内部特定区域在遗传进化上存在着密切关联。除了病毒基因组自身高变异的特性外,同源/异源RNA重组在BVDV遗传变异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遗传进化的途径,BVDV在世界各地的流行传播可以用“随心所欲”来形容。BVDV的流行特征总体表现为基因1型的毒株为主要流行毒株,各基因亚型之间交替更迭并呈现遗传多样性。鉴于BVDV遗传进化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紧密追踪主要流行基因亚型的更迭以及收集不同基因亚型的特征性遗传信息对于制定切实有效的BVDV防控措施具有实际意义。

    2023年01期 v.39 295-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信息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病毒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2023年01期 v.3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0 ]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刊源证书

    <正>Annual Report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mpact Factors《病毒学报》编辑部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贵刊入选2022《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特颁发此证书!

    2023年01期 v.39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2023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23年01期 v.39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8年12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0-8721,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 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版单位是《病毒学报》编辑部。《病毒学报》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载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以及新病毒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栏目有论著、研究快报(短篇论著)、评述、综述以及简讯等。

    2023年01期 v.39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2版)

    <正>编号:CST-JIFR 2022 BDXB期刊名称:病毒学报主办单位:中国微生物学会学科类目:基础医学研究层次:基础研究CN/ISSN:CN 11-1865/R ISSN 1000-8721

    2023年01期 v.39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