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题论著

  • SARS-CoV-2污染的进口冷链产品导致的一起大连本土新冠疫情

    王佶;薄志坚;毛玲玲;杨世宏;鲁茁壮;聂凯;冯晔囡;赵翔;姚文清;孙英伟;孙海波;吴凡;向妮娟;王越;宋洋;马会来;陈操;马学军;孙克;许文波;

    2020年12月15日,大连市报告了4名码头冷链货物搬运工人SARS-CoV-2核酸检测呈阳性,在此之前,大连市已经连续136天没有报告本土病例。在这次大连COVID-19疫情(简称"大连新冠疫情")中,我们收集了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1月8日期间大连新冠疫情中全部感染者(83)及部分接触的轮船货物样本,其中确诊病例占61.45%(51/83),无症状感染者占38.55%(32/83)。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76条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其中72条(86.75%,72/83)来自临床样本,4条来自R国籍A货船上的冷链食品外包装样本。基因组分析数据显示,与武汉参考株(NC_045512)相比,76条全基因组分别存在12~16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共享12个核苷酸突变位点,符合B.1.1进化分支突变特征。结合病毒基因组学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大连新冠疫情是一起由SARS-CoV-2污染的进口冷链产品感染码头工人导致的本土疫情,在传播过程中至少形成了3个病毒代际和3个相对独立的传播链。

    2021年06期 v.37 1283-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6 ]
  • 喀什边境口岸陆运卡车及集装箱污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冯晔囡;崔燕;陈志肖;郜振国;梦遥;马鑫;赵翔;赵俊;聂凯;王森路;张璇;王佶;陈媛;李方;王希江;甫尔哈提·吾守尔;许文波;陈操;王大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作为我国与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陆路货运口岸,来往货物运输频繁,引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风险大,对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造成压力。2020年11月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发生输入SARS-CoV-2导致的本土聚集性COVID-19疫情。为明确货物运输载体携带SARS-CoV-2的基因特征以及边境快速物流系统作为SARS-CoV-2传播载体的可能性,本研究对2020年11月6日-2020年11月10日期间在喀什边境口岸货运卡车及运输的集装箱采集的35份SARS-CoV-2核酸阳性样本进行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35份样本ORF1ab基因Ct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为37.64(28.91~39.81),N基因Ct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为36.50(26.35~39.30),Reads数匹配率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为51.95%(0.86%~99.31%),病毒载量较低;35份样本中基因组覆盖度达到70%以上的共计18份。基于Pango命名法,18条SARS-CoV-2基因组序列分别属于B.1、B.1.1、B.1.9、B.1.1.220、B.1.153和B.1.465共6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3个基因型(B.1、B.1.1和B.1.153)在喀什边境接壤或邻近的四个国家同期采集的病例样本中也有发现。核苷酸突变位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一个地点采集的样本病毒基因组相似程度高;18条序列中的4条与喀什COVID-19疫情毒株代表序列处在同一个进化分支;其中1条序列与喀什COVID-19疫情毒株基因组存在1个或2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差异,高度同源。本研究证实喀什COVID-19疫情期间边境货运卡车和集装箱存在境外多种基因型病毒的污染,其中存在喀什COVID-19疫情毒株的祖父代病毒,高度提示边境快速物流系统卡车及集装箱作为载体携带SARS-CoV-2病毒入境造成了本土疫情,这些数据为我国边境口岸地区的新冠防控策略制定及后续疫情溯源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2021年06期 v.37 1292-1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人类病毒研究论著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ORF43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初步研究

    翟兵可;潘德全;付文锟;蔡雨泽;王玮;赵欢;阙玉琼;程通;夏宁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这两种临床表现不同病症的共同致病原,其基因组中ORF43是VZ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必需基因,但目前尚无针对VZV ORF43编码蛋白性质与功能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目的是制备抗VZV ORF43单克隆抗体,以初步研究该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与分布情况。本研究构建了VZV ORF43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该蛋白的表达,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后,使用杂交瘤技术及克隆化筛选,获得一株特异性强、反应性好的抗VZV ORF43单克隆抗体2D3。本研究使用该抗体鉴定出VZV ORF43蛋白在质粒转染细胞与病毒感染细胞中表达的分子量大小均约为70kD,但分别呈现出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不同亚细胞定位。以上工作为后续进一步探究该蛋白在VZV感染与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1年06期 v.37 1302-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GII.26型诺如病毒的组织血型抗原结合特征

    李涵博;丛鑫;段招军;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Vs)是引起全球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s antigens,HBGAs)是NoVs黏附因子(受体),能促进病毒感染宿主细胞。NoVs主要衣壳蛋白突出(Protruding,P)区是与HBGAs结合的关键结构域。本研究构建了非流行毒株GII.26型NoVs P区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以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亲和层析纯化P蛋白,人鼻病毒的3C蛋白酶去掉GST标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探索P蛋白与HBGAs相互作用的特点,借助同源结构模拟以及结构重叠分析其与相应糖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对接位点。结果表明,P蛋白可与包括A型、B型、AB型、O型和非分泌型的215种唾液中的大部分发生结合,但只与19种寡糖中的H双糖结合;模拟的GII.26 P单体的空间构象与GII.17类似,可通过糖结合位点的5个氨基酸与H双糖特异性结合。本研究阐明了GII.26 P蛋白与HBGAs的结合特征及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GII.26 NoVs可能的流行趋势及研发潜在抗病毒药物奠定一定的基础。

    2021年06期 v.37 1310-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基于GII.4型诺如病毒P蛋白的GII型广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应用

    高珺珊;薛亮;蔡伟程;廖颖茵;左月婷;张菊梅;吴清平;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NoVs)是全球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传染病原。该病毒遗传多样性丰富,包括了5个基因群以及39种基因型,免疫学检测受限。因此,本研究旨在制备广谱性的HuNoV单克隆抗体,并建立可检测多种基因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本研究通过表达纯化流行毒株GII.4型HuNoVs衣壳蛋白P颗粒免疫Balb/c小鼠,筛选出3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单克隆抗体并进行评价。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对抗体进行标记及配对筛选,建立了HuNoVs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B10、1D6、1C1细胞株可分泌广谱性单克隆抗体。所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方法酶标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1∶5 000,捕获抗体最佳包被浓度为2.0μg/mL,该方法检测GII.4型P颗粒最低检出限为125.0ng/mL,对常见HuNoVs GII.2、GII.3、GII.4、GII.6、GII.17基因型样本均能检出,而与轮状病毒、星状病毒、肠道病毒、札幌病毒无交叉反应。批间与批内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7%。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本方法与荧光定量RT-PCR结果的符合率为84%。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广谱性的HuNoVs衣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可应用于HuNoVs流行毒株基因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为HuNoVs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简便、特异的免疫学方法。

    2021年06期 v.37 1317-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 安徽省2017-2018年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6型基因进化特征分析

    史永林;葛盈露;马婉婉;陈芳;陈国平;孙永;苏斌;

    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非EV-A71和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已成为HFMD流行或暴发疫情的优势病原体。安徽省HFMD监测数据显示,2017-2018年HFMD样本非EV-A71和非CV-A16其他EV核酸阳性率超过50%,其中大部分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为了解安徽省2017-2018年HFMD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和CV-A6基因进化特征,本研究收集2017-2018年HFMD咽拭子EV核酸阳性标本,采用人横纹肌肉瘤(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CV-A6毒株VP1全长序列基因扩增及核苷酸序列测定。从NCBI GenBank数据库下载CV-A6原型株和代表性毒株基因参考序列,运用生物软件MEGA 6.0构建VP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基因遗传特征。结果显示,安徽省2017-2018年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他EV占66.1%,CV-A16占23.5%,EV-A71占10.4%。52株CV-A6毒株均为D3a基因亚型,其VP1区核苷酸序列间相似度为93.7%~100%,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98.3%~100%;与CV-A6 Gdula原型株核苷酸相似度为78%~82.3%,氨基酸相似度为94.6%~96.3%。VP1区15个氨基酸位点有变异,氨基酸位点Q98L和G160S的变异发生率为100%。其他EV已成为安徽省引起HFMD流行的重要病原体,D3基因型CV-A6为优势流行毒株。持续加强其他EV的病原学监测与分析,对安徽省HFMD防控策略制定与疫情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6期 v.37 1326-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 柯萨奇病毒A9型山东地方株的进化遗传学特征

    黄蓉蓉;林小娟;李漫时;刘尧;熊萍;赵晨旭;陶泽新;徐爱强;

    柯萨奇病毒A9型(Coxsackievirus A9,CVA9)是常见的人类肠道病毒血清型,其感染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疾病。为探索其进化遗传学特征,本研究对山东省1991-2018年CVA9分离株的VP1完整编码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获得的全球序列一并进行系统发生学和进化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全球CVA9可分为I-XII 12个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VII,包括山东株在内的所有中国分离株均属于该基因型。进化遗传学研究显示,CVA9 VP1区序列的每年每个碱基的平均进化速率约为6.25×10-3,共同祖先起源于1919年。CVA9 VP1区的基因多样性在2003年以前无明显变化,2003年以后出现明显波动。本研究为我们了解CVA9的流行趋势和遗传变异提供了数据,对CVA9相关疾病的防控和诊断试剂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年06期 v.37 1333-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被动免疫轮状病毒NSP4&VP7双抗原重组腺病毒对感染乳鼠的排毒保护作用

    谢力;曾韦锟;贾静;句红萍;唐丽媛;秦林才;吴晋元;李鸿钧;孙茂盛;

    为建立小鼠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可同时表达轮状病毒NSP4(Nonstructural protein4)和VP7(Viral protein 7)的重组腺病毒疫苗免疫孕鼠后对新生乳鼠感染RV的被动保护作用。新生乳鼠口服异源株轮状病毒Wa、ZTR-68或SA11株后(分2次给予,每次含5×104CCID50的RV),观察乳鼠是否有腹泻症状、肠道病理变化,检测乳鼠粪便排毒百分率;另以重组腺病毒rAd-NSP4-VP7免疫孕鼠后,检测母鼠血清抗体产生情况,并对比乳鼠粪便中RV抗原检出率初步评价疫苗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发现口服异源株RV的乳鼠未出现类似人类婴幼儿感染后的明显腹泻症状,但在粪便中可检测到RV抗原的存在(Wa、ZTR-68攻毒组均超过80%)。经rAd-NSP4-VP7被动免疫的乳鼠接受Wa和ZTR-68攻毒后其粪便中的RV检出率比未受到被动免疫保护的对照组降低(P<0.05)。rAd-NSP4-VP7重组腺病毒免疫母鼠可显示出对孕鼠感染RV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

    2021年06期 v.37 1341-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PGC-1α基因在HIV-1包膜糖蛋白gp120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星;刘江福;杨鹏雅;何秀华;李由;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HIV)包膜糖蛋白gp120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神经元损伤,与HIV相关性痴呆的发生有关,但gp120引起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报道gp120能够引起神经元出现线粒体功能障碍,而PGC-1α是促进神经元内线粒体生成的关键基因。因此,本研究将分析PGC-1α基因在HIV-1包膜糖蛋白gp120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细胞后分为对照组、gp120组、空白质粒组、gp120+空白质粒组,gp120+PGC-1α质粒组、PGC-1α质粒组,检测细胞活力OD490 nm、线粒体膜电位(△ψm)水平、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活性氧簇(ROS)含量、凋亡率及PGC-1α、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gp120组皮层神经元的PGC-1α表达水平、OD490 nm水平、△ψm水平、AT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ROS含量、凋亡率、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过表达PGC-1α后,gp120+PGC-1α质粒组皮层神经元的PGC-1α表达水平、OD490 nm水平、△ψm水平、ATP含量均高于gp120+空白质粒组,ROS含量、凋亡率、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均低于gp120+空白质粒组。以上结果表明,gp120诱导皮层神经元出现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减退、线粒体途径凋亡等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表现,抑制PGC-1α基因表达是gp120诱导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之一。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探究了gp120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抑制PGC-1α基因表达是gp120诱导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之一,这为今后阐明gp120诱导神经元损伤及HIV相关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1年06期 v.37 1348-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HPV-16/18血清中和抗体阳性率及其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研究

    胡芳芳;姚星妹;阴建;陈祺;苏迎盈;潘秦镜;张询;陈汶;吴婷;乔友林;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可导致癌前病变,以HPV-16/HPV-18型感染最为常见,但HPV感染所产生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索HPV-16/HPV-18在不同的中和抗体与DNA感染状态下的年龄分布及其和宫颈组织学病变的相关性。通过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招募7 372名18~45岁健康女性。收集每个受试者血清用假病毒中和抗体定性检测HPV-16和HPV-18中和抗体;采集宫颈细胞学样本用于液基细胞学诊断,并用HPV SPF10PCR-DEIA-LiPA25分型检测系统及HPV-16/HPV-18型特异性DNA酶联免疫测定法联合检测HPV-16/HPV-18 DNA;召回细胞学异常的受试者在阴道镜下采集组织学标本进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HPV-16和HPV-18中和抗体(nAb)阳性率为12.56%,4.94%,DNA阳性率为2.69%和0.92%,nAb与DNA的一致率较低。HPV-16和HPV-18DNA-/nAb+人群在27~45岁的大龄组女性中比例均高于18~26岁女性。DNA+/nAb+和DNA+/nAb-人群在18~26岁和27~45岁年龄组中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DNA-/nAb-人群相比,HPV-16 DNA+/nAb-人群发生宫颈高度病变CIN2+的风险较高,而DNA+/nAb+则风险更高,调整OR分别为33.80(95%CI:16.50~69.23)和63.86(95%CI:36.57~111.52);HPV-18呈现相同的规律,调整OR分别为5.39(95%CI:1.14~25.56)和7.83(1.61~38.14)。HPV-16或HPV-18 DNA阳性的女性是宫颈组织学病变的高危人群,而若DNA阳性伴有同型抗体阳性的人群则风险更高,这对于探究宫颈病变的自然发病机理具有一定意义。

    2021年06期 v.37 1355-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宫颈癌中高危型HPV感染与miR-362-3p、Nemo样激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赵虹;张芬;张振东;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但高危型HPV感染引起宫颈上皮恶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微小RNA(micro RNA,miR)-362-3p是具有抑癌活性的miR,在宫颈癌中表达降低;Nemo样激酶(Nemo-like kinase,NLK)是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的miR-362-3p靶基因,在宫颈癌中表达增加。但宫颈癌发病过程中高危型HPV感染与miR-362-3p、NLK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检测了miR-362-3p、NLK在宫颈癌组织及宫颈癌细胞株中的变化,并通过转染miR-362-3p模拟物、NLK表达质粒的方式验证了miR-362-3p靶向NLK调节高危型HPV阳性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宫颈癌组织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且与高危型HPV阴性的宫颈癌组织比较,高危型HPV阳性的宫颈癌组织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比较,HPV16感染的SiHa细胞、HPV18感染的HeLa细胞及HPV阴性的C33A细胞中miR-362-3p的表达明显降低、NLK的表达明显增加且SiHa细胞中miR-362-3p表达降低、NLK表达增加最明显;在SiHa细胞中,过表达miR-362-3p能够降低细胞活力及NLK的表达,同时也使NLK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降低;过表达NLK能够逆转miR-362-3p降低细胞活力及NLK表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宫颈癌中高危型HPV感染与miR-362-3p低表达、NLK高表达有关,过表达miR-362-3p通过靶向抑制NLK降低高危型HPV感染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活力。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初步探索了高危型HPV感染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在高危型HPV感染的宫颈癌中miR-362-3p表达减少并靶向引起NLK表达增加,进而促进了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这为将来深入认识高危型HPV引起宫颈癌发病的机制提供依据。

    2021年06期 v.37 1363-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 ]
  • 1株人乳头瘤病毒6型山东地方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张翠;纪峰;林小娟;寇增强;徐爱强;陶泽新;宋艳艳;

    人乳头瘤病毒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6,HPV6)是引起生殖器疣与复发性喉乳头瘤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为明确2019年济南市1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本研究提取其尖锐湿疣组织标本总DNA,分两段进行HPV6全基因组PCR扩增和步移法Sanger测序,将拼接后的序列与全球36条不同来源的HPV6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013/19/JN/CHN/HPV6株(以下简称1013/HPV6)基因组全长8031bp,属于变异谱系B1,与全球不同地区HPV6分离株序列的同源性为98.4%~99.9%。1013/HPV6株与B1亚谱系参考株AF092932全基因组序列相比具有19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分布在7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s,ORFs)和非编码区内。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分离自中国大陆的HPV6全基因序列特征,研究结果为HPV分子进化的进一步研究和分型诊断试剂的优化提供了数据。

    2021年06期 v.37 1370-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构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sp15核酸内切酶活性缺陷型重组毒株

    翁文莲;宫晓倩;高波;方守国;王欢;钱琨;丁铲;廖瑛;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γ属冠状病毒,其核酸内切酶nsp15(Non-structural protein 15)的功能尚未得到解析。为探讨nsp15在IBV感染和复制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对nsp15的核酸内切酶活性中心H238进行突变,通过体外连接技术构建重组病毒rIBV-nsp15-H238A,并对病毒滴度、感染复制能力和生长曲线进行鉴定。方法如下:将IBV Beaudette-R毒株的基因组分成5个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并在每个片段加上Bsa I或Bsm BI限制性酶切位点。通过质粒载体进行扩增后,通过酶切获得cDNA片段,在体外连接成全长基因组cDNA,转录出全长基因组RNA,跟N的转录本一起电击转染到Vero细胞,拯救出重组病毒rIBV和rIBV-nsp15-H238A。利用空斑试验检测比较rIBV和rIBV-nsp15-H238A的病毒滴度和空斑大小,鉴定nsp15核酸内切酶活性对IBV感染性的影响。结果显示,rIBV-nsp15-H238A的病毒滴度为2.7×106PFU/mL,比rIBV的病毒滴度(9.4×106PFU/mL)低3倍还多,且rIBV-nsp15-H238A空斑孔径远小于rIBV,说明rIBV-nsp15-H238A复制和扩散能力远低于rIBV。利用TCID50检测病毒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在感染后0~24h,rIBV-nsp15-H238A的生长曲线均低于rIBV。由此可见,IBV nsp15H238核酸内切酶活性位点对IBV的感染复制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构建nsp15核酸内切酶活性缺陷型重组病毒,为研究nsp15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2021年06期 v.37 1376-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2018-2019年福州腹泻住院儿童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黄枝妙;吴冰珊;林琦;林卫东;翁育伟;

    了解2018-2019年福州市五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RVA)基因组特征。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49份RVA阳性标本进行核酸扩增,对扩增到的40份标本进行全基因组二代测序,获得G1P[8]型RVA毒株7株,G9P[8]型RVA毒株33株。根据VP7节段分型,40株RVA毒株中有30株G9-Ⅵ亚型、3株G9-Ⅲ亚型和7株G1-Ⅰ亚型;根据VP4节段分型,40株RVA毒株均属于P[8]-3亚型。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除了VP7节段外,序列差异比较大的有NSP4和NSP1两个节段。本研究获得11株G9P[8]型Wa-like株(G9-P[8]-I1-R1-C1-M1-A1-N1-T1-E1-H1),22株NSP4节段重配的G9P[8]-E2株(G9-P[8]-I1-R1-C1-M1-A1-N1-T1-E2-H1),在测序的33株G9P[8]型RVA毒株中G9P[8]-E2重配株占66.7%。7株G1P[8]型RVA毒株均为Wa-like株。研究结果表明,2018-2019年福州地区流行的RVA毒株中G9P[8]-E2重配株已经成为优势株,为了更全面了解福州地区RVA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后续还需加大标本量持续进行监测。

    2021年06期 v.37 1385-1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不同固定液对Vero E6细胞形态和染色的影响及在病毒噬斑分析中的应用

    黄楠;郎巧利;葛良鹏;杨希;

    病毒噬斑形成实验是确定病毒滴度的重要方法,其中噬斑染色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而良好的固定液不仅能够维持细胞形态,也能起到助染作用,是有效识别病毒噬斑的关键因素。为了研究不同固定液对Vero E6细胞形态和结晶紫染色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五种固定液对Vero E6细胞进行固定(100%甲醇、4%甲醛、10%甲醛、75%乙醇和95%乙醇)。以只加PBS缓冲液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固定30 min后利用1%结晶紫进行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肉眼观察细胞形态,从而评价固定和染色效果。结果显示,10%甲醛的细胞固定效果最佳,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染色均匀且着色深,利用该固定剂能在病毒噬斑实验中很好的识别噬斑,是Vero E6较为理想的固定剂。

    2021年06期 v.37 1394-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激活补体系统

    王文静;张逸轲;王珏;禹文海;魏大巧;黄芬;

    为了探究补体系统与戊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相关性,分别在HEV感染的A549细胞和BALB/c小鼠中检测C3aR、CD55和CD59蛋白的表达。利用RT-qPCR定量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补体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EV感染BALB/c小鼠中补体CD59及C5b-9的表达,ELISA检测补体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HEV感染可以激活补体蛋白C3aR、C5b-9、CD55和CD59的表达,引起补体蛋白相关炎症因子IL-10表达水平下降,IL-12和TNF-α的表达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剧组织损伤。HEV感染激活补体系统并参与早期的抗病毒反应,HEV感染对补体的持续激活导致炎症因子过度表达,加重机体损伤。

    2021年06期 v.37 1400-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KSR2基因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及其与hcmv-miR-UL70-3p和hcmv-miR-US4-3p靶向关系验证

    李池慧;陶然;李华美;李伟;尚世强;张钧;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miR-UL70-3p和miR-US4-3p是HCMV microRNA(miRNA)家族中的一员,前期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as激酶抑制剂2(Kinase Suppressor 2 of Ras,KSR2)的3'-UTR区为miR-UL70-3p和miR-US4-3p的高度可疑结合靶点。为进一步鉴定miR-UL70-3p和miR-US4-3p与KSR2基因的靶标关系,本研究通过构建GV272-KSR2-3'UTR野生和突变型载体,进行双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实验,并测定其荧光值活性的方法判定miR-UL70-3p和miR-US4-3p是否能与KSR2基因结合。先将293T细胞复苏、扩增并进行质粒转染,转染分6组,每组重复做3孔,分组分别为(1)KSR2-3'UTR阴性载体与miRNA无关序列载体(2)KSR2-3'UTR阴性载体与miRNA有效序列载体(3)KSR2-3'UTR野生序列载体与miRNA无关序列载体(4)KSR2-3'UTR野生序列载体与miRNA有效序列载体(5) KSR2-3'UTR突变序列载体与miRNA无关序列载体(6) KSR2-3'UTR突变序列载体与miRNA有效序列载体。酶切及DNA测序结果显示GV272-KSR2-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成功。Luciferase检测显示:同一Luciferase质粒转染的两个组中,将miRNA-NC组Luciferase相对表达量均一化为1,即将实验组(1)(3)(5)均一化为1后,比较实验组(3)和(4)组、(5)和(6)组、(4)和(6)组之间的Luciferase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4)和实验组(3)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5),实验组(6)和实验组(5)相比,实验组(6)和实验组(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hcmv-miR-UL70-3p和hcmv-miR-US4-3p可与KSR2-3'UTR结合,抑制KSR2表达。

    2021年06期 v.37 1410-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内质网应激在乙型脑炎病毒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贵霞;曾跃;余婷;林家福;王丽恒;牛绍伟;任亮;

    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激活与创伤、缺血再灌注等病理刺激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感染能够促进神经元凋亡、激活ERS,但ERS在JEV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研究ERS在JEV诱导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以神经细胞株SH-SY5Y为对象,感染JEV并加用ERS激动剂、ERS抑制剂或转染阴性对照(NC)siRNA、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siRNA,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ERS蛋白PERK、肌醇必需酶-1α(IRE1α)、活化转录因子6(ATF6)及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ase-12)、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显示:JEV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及PERK、CHOP、Caspase-12、Bax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IRE1α、ATF6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JEV组比较,激动剂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及PERK、CHOP、Caspase-12、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抑制剂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及PERK、CHOP、Caspase-12、Bax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与si-NC+JEV组比较,si-PERK+JEV组SH-SY5Y细胞的凋亡率及PERK、CHOP、Caspase-12、Bax的表达水平P显著降低,存活率显著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ERS的PERK通路激活与JEV诱导神经元凋亡有关。

    2021年06期 v.37 1420-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LAT基因簇miRNA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对马立克病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分析

    楚钰淑;滕蔓;周子誉;石彬;郑鹿平;刘金玲;罗俊;张改平;

    病毒编码的microRNA(miRNA)在马立克病病毒(MDV)的复制、潜伏感染及诱导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的调控功能。血清1型MDV(MDV-1)编码的26个成熟体miRNA在基因组中形成3个基因簇,分别命名为Meq、Mid和LAT miRNA基因簇。本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超强毒株(vvMDV)国内代表株GX0101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可实现LAT基因簇miRNA编辑缺失的特异性gRNA组合,成功构建了一株LAT基因簇miRNA缺失毒株GX?LAT-miRs-C21-15。经DNA测序分析、IFA鉴定及RT-qPCR分析,证实LAT基因簇miRNA被完全编辑缺失。该基因缺失毒株传代稳定性良好,miRNA的缺失不影响MDV的体外复制及相关基因表达。本研究基于CRISPR/Cas9系统,获得了稳定的LAT基因簇miRNA编辑缺失毒株,为后续相关miRNA的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1年06期 v.37 1428-1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生物安全专题论著

  • 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的建立

    李洁;韩俊;

    目前国内多个机构已建立了BSL-3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能够满足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可分为小动物实验室和中(大)动物实验室。小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鼠、大鼠、仓鼠等啮齿类动物的感染性实验活动;中(大)动物实验室主要开展小型猪、猴等实验。动物三级实验室特别是开展中(大)动物实验的高等级实验室,其实验室布局,设备设施,管理体系及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别。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通过所在机构医学病毒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ABSL-3)的建设与实践,对于筹备和建立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应对,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建设和使用医学病毒学高致病性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1年06期 v.37 1440-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动物病毒研究论著

  • 草鱼呼肠孤病毒NS31蛋白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及互作多肽筛选

    万偲佳;喻飞;吕利群;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carpreovirus,GCRV)是引发病毒性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前期研究证实GCRV-S7基因片段编码NS31蛋白是GCRV的非结构蛋白,在病毒感染的中后期表达。为深入开展NS31的具体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从GCRV-JX01株病毒基因组中扩增NS31,克隆至pFastBacHTA载体;利用杆状病毒Bac-to-Bac系统成功表达携带his标签的重组蛋白his-NS31;Western-Blot和IFA实验表明重组杆状病毒能够感染昆虫细胞(Sf9)表达NS31,进一步通过his-Ni2+柱纯化NS31,SDS-PAGE鉴定蛋白约为30KD。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噬菌体12肽库,研究NS31特异性结合多肽。挑取30个克隆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S31主要和2种多肽分子相互作用。进一步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上述多肽与草鱼基因组中6个基因具有同源性,提示其可能是NS31互作蛋白。本研究为深入探索NS3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1年06期 v.37 1448-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一起荷斯坦奶牛乳头瘤病诊断及其病毒基因型分析

    孙普;马雪青;李平花;朱新荣;扎西英派;白兴文;包慧芳;卢曾军;刘在新;

    牛乳头瘤病毒是一种能够引起牛发生皮肤乳头状瘤、纤维素瘤、膀胱和食道癌的DNA病毒,现已在牛群中广泛传播,对牛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了诊断甘肃某荷斯坦奶牛场300多头泌乳期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的病因,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组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基因测序技术,对患有疣状物的奶牛进行综合诊断。结果表明,乳头患疣状物奶牛的其它部位无类似生长物,无发烧、疼痛等异常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HE检测疣状物呈现角化过度和细胞空泡化现象,这与牛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变化相似,并且用PCR方法获得了牛乳头状瘤病毒L1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为乳头瘤病毒7型基因,核苷酸同源性达98%以上。因此,本次荷斯坦奶牛乳头突发疣状物为乳头瘤病毒7型感染引起的,这是甘肃地区首次发现该基因型乳头瘤病毒,应引起奶牛场与防疫部门的重视。

    2021年06期 v.37 1459-1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植物病毒研究论著

  • 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保定分离物草本寄主鉴定及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

    郗娜娜;李紫腾;杨毅清;江彦军;蒋东帅;孟祥龙;胡同乐;王树桐;王亚南;曹克强;

    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我国苹果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构建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病毒基因功能、病毒侵染机制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在温室进行了ASSVd保定分离物(BD-1)草本寄主的鉴定,证明了ASSVd BD-1可侵染油菜(Brassica napus)、黄瓜(Cucumis sativus)、扁豆角(Lablab purpureus)、蚕豆(Vicia faba)、长豆角(Vigna unguiculata)、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ar)共7种草本植物,在油菜上病毒接种成功率最高,达80%,新生叶片表面凹凸不平;其次是黄瓜,达到了77.78%,新生叶片皱缩畸形。通过RT-PCR扩增到ASSVd BD-1全基因组,利用引物引入的方法在基因组中引入T7启动子,构建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基因组RNA转录本,在油菜上验证了RNA转录本的侵染性。研究结果为利用草本寄主探究ASSVd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材料,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分析ASSVd基因功能和侵染机理奠定了基础。

    2021年06期 v.37 1466-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水稻条纹病毒p2与本氏烟柯浩体蛋白互作

    李阳;谢理;祝建烜;郑璐平;

    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编码的p2蛋白能与纤维蛋白互作并协助病毒系统运动。纤维蛋白定位在核仁和柯浩体上,作为柯浩体指示蛋白的coilin也参与病毒侵染过程。本文通过亚细胞共定位和双荧光互补实验证明p2与本氏烟柯浩体蛋白Nbcoilin互作;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瞬时沉默基因Nbcoilin后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水稻条纹病毒的侵染。所获结果表明,Nbcoilin虽然能与p2互作,但不影响水稻条纹病毒的侵染。

    2021年06期 v.37 1476-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非洲猪瘟病毒调控宿主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进展

    黄瑶;赵军;曾喻兵;谷思睿;王玉玲;徐志文;朱玲;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ASFV基因组庞大,结构复杂,至今无有效药物和疫苗,只能依靠生物安全对其防控。由于非洲猪瘟发病急的特点,发病后极易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加快病情发展。本文综述了当前已证实的猪感染ASFV后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调控机制。了解细胞因子与ASFV感染的关系,以期对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究奠定基础,为ASFV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2021年06期 v.37 1484-1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致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黄浩;盘珍梅;潘燕兰;

    手足口病是一种多病原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少数患者会进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对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影响。目前国内虽已研制出EV71灭活疫苗并上市使用,对其它病毒所致手足口病并无交叉保护作用,并不能从总体上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在应对多种病原体的疫苗问世前,对手足口病病原体的基因进化监测、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研究仍然是防控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手足口病在病原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21年06期 v.37 1491-1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 ]
  • 盖塔病毒研究进展

    王玉玲;米勇;江朝源;黄瑶;谷思睿;朱玲;徐志文;

    盖塔病毒(Getah virus,GETV)是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虫媒病毒。GETV感染已在多种脊椎动物中发现,包括人类、猴子、鸟类、猪、马和其他哺乳动物。GETV感染可导致马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和腿水肿,仔猪关节炎和母猪生殖障碍等。目前GETV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较为广泛,近年来逐步在猪群中暴发,导致部分猪场经济损失严重,同时在中国感染的宿主范围不断扩大,相继出现了第一例狐狸、猪、马、牛感染。本文对GETV的分子结构、致病机制、宿主范围、流行状况以及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GETV的深入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一定思路。

    2021年06期 v.37 1502-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环状RNA与病毒感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许泽军;刘炜玮;王桂军;丁铲;

    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是指一类不具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包括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微小RNA(micro 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以及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等。近年来circRNA在癌症,肿瘤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中被证实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宿主circRNA与病毒来源的cicrRNA均会参与到病毒感染进程,但其中circRNA发挥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文综述了circRNA的发现、分类、主要功能以及宿主circRNA和病毒来源的circRNA与病毒感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将有助于理解circRNA与病毒感染之间的互作机制。

    2021年06期 v.37 1508-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伪狂犬病毒潜伏感染相关病毒因子研究进展

    谷思睿;赵军;陈弟诗;黄瑶;王玉玲;徐雷;周莉媛;朱玲;徐志文;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能够在猪体内建立并维持终身潜伏感染状态。潜伏感染的定期重新激活或间歇性活性循环给PRV疫病防控和净化带来巨大困难,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对α-疱疹病毒致病机制和潜伏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来关于PRV潜伏感染相关转录本(Latencyassociated transcripts,LATs)研究增多,但由于病毒潜伏和激活过程涉及复杂的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关系,很多潜伏感染具体机制仍然不明确。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近年来PRV潜伏感染相关病毒因子的研究进展,对PRV LAT的功能和其在潜伏感染中可能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梳理;同时α-疱疹病毒各成员之间显著的同源性也为PRV潜伏感染和启动再激活因素的探究提供了新见解,以期为深入研究宿主抗PRV潜伏感染提供参考。

    2021年06期 v.37 1515-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病毒在牙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天骄;张尽美;杨靖梅;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但其发生发展还受其它如宿主免疫炎症反应、外界环境因素等的调控,各因素之间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近年来随着对牙周炎的进一步认识,学者们发现病毒也参与了牙周炎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就与牙周疾病相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牙周炎的发病机制。

    2021年06期 v.37 1525-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寨卡病毒检测研究进展

    那琳;许梅花;

    寨卡病毒病是近年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流行的一种隐性传染病。该病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导致,虽然患者或携带者的病情并不明显,或在短期内很难察觉。但由于近些年来的突然流行,患者数目的急剧增加,而且各国间贸易往来愈加繁荣,亦加快了该疾病流行的步伐。疾病的防治离不开确切的诊断,如何快速、准确检测出寨卡病毒不容小觑,是急需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之一。

    2021年06期 v.37 1534-1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信息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病毒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2021年06期 v.37 1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1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21年06期 v.37 1545-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8年12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R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学报》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载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类病毒、朊病毒以及新病毒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

    2021年06期 v.37 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