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绪磊;温莺芬;钟可馨;邢晓敏;庾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致病病毒。面对此类高传播风险及高致病性病毒,常采用复制缺陷型假病毒替代活病毒用于疫苗及药物的抗病毒活性评估。本研究旨在建立了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 FCM)的高通量中和试验方法。使用HIV-1慢病毒骨架蛋白包装系统,将psPAX2、pLVXeGFP、SARS-CoV-2 S三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一种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的假病毒。通过优化S蛋白密码子序列、采用S蛋白C-端氨基酸(Amino acids, AA)截短和包装时间的优化,确定了假病毒包装最适条件。包装假病毒的滴定采用293T-hACE2细胞作为感染靶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eGFP荧光细胞比率即为感染假病毒细胞比率。采用包装的野生型(Wild type, WT)和Omicron假病毒对感染Omicron变异株的COVID-19患者血浆抗体中和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2例COVID-19患者血浆对SARS-CoV-2 WT和Omicron假病毒均具有中和作用,平均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631.2和139.0 (血浆稀释倍数),且对WT株中和活性大于Omicron变异株。研究中我们将建立的中和试验方法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Luciferase assay, LUCA)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FCM方法与常规使用的LUCA法具有同等的敏感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流式细胞技术SARS-CoV-2假病毒中和试验方法,不需要裂解靶细胞等后续步骤即可直接对细胞进行检测。为疫苗的评估及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一种高通量方法,同时为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
2023年04期 v.39 913-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周莎;陈龙;屈雅丽;吕秋莹;张仁利;姚相杰;孟君;张晓敏;吴春利;孙颖;刘慧;魏欣仪;陈建成;李诗敏;朱灿;卢清菊;钟庭珊;陈慧;胡雪婷;陈妙媚;黄小丽;何雅青;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BA.2亚谱系BA.2.12.1表现出令人担忧的传播能力。为了了解深圳本地与输入的BA.2亚谱系分布与遗传特征,本研究对2022年1-6月深圳市BA.2亚系变异株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本研究获得了155例本土、30例输入共185株覆盖度98%以上的BA.2亚型毒株的基因组序列。185株BA.2亚型毒株可分为BA.2.2、BA.2.3、BA.2.9、BA.2.10、BA.2.10.1、BA.2.12.1和BA.2.29七种亚型,其中BA.2.2占比最高(92.97%, 172/185),其他亚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BA.2.10.1 (2.70%, 5/185)、BA.2.10 (1.62%, 3/185)、BA.2.9 (1.08%, 2/185)、BA.2.3 (0.54%, 1/185)、BA.2.12.1(0.54%, 1/185)及BA.2.29(0.54%, 1/185)。172株BA.2.2亚型变异株中,本土及中国香港输入各153株(88.95%)和19株(11.05%)。序列比较分析发现,153株深圳本土BA.2.2毒株与19株中国香港输入BA.2.2毒株共享69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和52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不包括缺失突变)。根据单核苷酸变异位点特征,153株深圳本土BA.2.2毒株至少可以分为6条传播链。与特征性突变相比,1株美国输入的受关注BA.2.12.1变异株在N区多了一个P383L氨基酸变异位点。深圳本地与输入的BA.2亚系变异株呈现出了高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开展SARS-CoV-2关切变异株与亚谱系毒株的分子监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的溯源与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9 923-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牛培华;许军;梁琦;张必科;赵翔;陈操;勾玉洁;冯晔囡;唐鹭;陈志肖;聂凯;李金松;王宏;吴寰宇;关旭华;许文波;王佶;孙巍;马学军;
本文报告了2021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黑龙江省暴发的具有8条传播链的SARS-CoV-2 Delta疫情中Delta亚型的感染和传播情况。我们收集了2021年10月至11月275例确诊病例和79份阳性食品包装样本。此次疫情涉及黑龙江省的两个城市:黑河市265例,哈尔滨市10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获得182例病例的有效全基因组序列和9份食品包装样品序列(包括3份高覆盖度的较完整基因组和6份片段化的序列)。基因组分析表明,本次疫情暴发是由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引起的,存在8条不同的传播链。所有182例感染者均可追溯到8个传播链中的指示病例。根据病毒基因组学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8条相对独立的传播链产生了至少三代病毒。在9份食品包装样品中共检测到5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在8条传播链的指示病例中检测到89个SNP,两个SNP池共享41个SNP。这一潜在的基因组同源性提示,此次疫情可能是由进口的非冷链物品污染SARS-CoV-2 Delta变异株引起的。本次疫情中8条传播链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在近期国内流行数据库、境外输入病例数据库和全球数据库中未发现高度同源的序列,判定为新的境外输入病毒,提示本起疫情是一起新的境外输入疫情。
2023年04期 v.39 93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刘银品;蒋丽娜;曾竣;居昱;莫建军;李永红;董爱虎;周树武;何为涛;林玫;钟革;
分析2020-2022年期间广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广西和其他地区COVID-19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搜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7日期间广西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信息和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图。2020-2022年期间广西累计报告COVID-19本地病例14 119例,输入病例4 455例,其中本地病例在所有县(市、区)均有报告,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为主;境外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边境的8个县(市、区),占94.84%,职业分布则以商业服务和工人为主;根据病例流行曲线及主要流行株可将广西这一时期COVID-19疫情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均由原始株导致;第二阶段以德尔塔株为主,占83.12%;第三阶段以奥密克戎株为主,占99.89%。对158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显示,引起内陆地区和边境地区聚集性疫情的变异株类型存在差异,且疫情来源不同,内陆地区的聚集性疫情79.70%因国内其他省份疫情波及导致,而边境地区68%因境外疫情输入,越南是广西边境地区境外输入性疫情的主要来源国。广西作为边境省份,境外输入导致的聚集性疫情与越南高度关联,且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8个边境县(市、区)的村屯;基因测序和流调结果提示广西边境地区聚集性疫情的变异株型别、好发场所均与内陆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制定两类地区的COVID-19防控措施上应有所不同。
2023年04期 v.39 942-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袁悦;田甜;杨静茹;张春鸽;李娟;杨婧;周柳;田文霞;史卫峰;杨永春;毕玉海;
该研究分析了监测发现的H10N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特征,并与人源H10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比较,分析禽源与人源H10病毒的遗传相关性。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某地采集外表健康家禽的喉头与泄殖腔拭子,接种鸡胚后取尿囊液进行血凝效价和流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进行全基因测序和遗传变异分析。在采集的1 462份样本中,共分离到14株H10N3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分析显示,分离毒株与人源H10N3毒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相似性分别在95.1%~98.5%和95.2%~99.4%;分离毒株的HA基因与人源H10N8毒株的相似性为91.8%~93.2%;在分离鉴定的禽源H10N3毒株中,A/Dk/ZJ/4-23HZBX0004-O/2021毒株的HA和NA基因与人源H10N3毒株相似性最高。内部基因分析显示,人源H10N3和H10N8毒株的内部基因均源自H9N2禽流感病毒,而分离毒株的6个内部基因片段来自H9N2或其他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位点分析显示,13株H10N3病毒HA基因均为禽源受体(α-2,3-SA)结合特征(226Q和228G);发现1株H10N3(A/Dk/ZJ/4-23HZBX0004-O/2021)与人源H10N3毒株的226和228位具有相同的氨基酸残基Q和S,其中228S可能会促进病毒与人源受体(α-2,6-SA)的结合。同时,分离毒株与人源毒株的多个基因存在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如HA蛋白S138A、Q220R和S212N突变,可能影响病毒的受体结合能力;PA蛋白K356R、S409N突变,PB1蛋白I368V、S375N突变,可能会增强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或对小鼠等哺乳动物的致病力;此外,M2携带S31N突变,提示分离毒株对金刚烷胺类药物具有耐药性。本研究分离鉴定的H10N3禽流感病毒与人源H10N3毒株的HA和NA基因具有一定遗传相关性,但病毒内部基因片段来源有明显差异。提示:H10N3病毒在家禽中经过基因重配和变异后,突破种间屏障进而造成人类的感染。虽然本研究鉴定的禽源H10N3病毒和人源毒株具有一定遗传差异,但禽源毒株携带人源受体结合能力及哺乳动物适应性增强的基因位点突变,进一步说明了H10N3禽流感病毒的公共卫生风险,需要加强关注。
2023年04期 v.39 949-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 ] - 丁凌;冷报浪;董洪英;王海燕;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肺组织损伤中起关键作用;消退素D1(Resolvin-D1,RvD1)是具有抗炎活性的脂质介质,在多种脏器损伤模型中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减轻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为了研究RvD1对H1N1感染小鼠肺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以雄性C57BL/6小鼠为对象、通过H1N1/FM1病毒株滴鼻的方式进行H1N1感染的建模,给予RvD1腹腔注射、空白(Negative control, NC)慢病毒或NLRP3慢病毒尾静脉注射干预。检测肺指数,肺组织病理改变,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及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ASC)、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了肺泡结构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肺指数及肺组织中病毒载量、NLRP3、ASC、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RvD1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减轻,肺指数及肺组织中NLRP3、ASC、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降低(P<0.05),病毒载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NC慢病毒+RvD1组比较,NLRP3慢病毒+RvD1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加重,肺指数及肺组织中NLRP3、ASC、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水平、BALF中IL-1β、IL-18的含量增加(P<0.05)。以上结果表明RvD1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H1N1/FM1感染小鼠的肺损伤。
2023年04期 v.39 962-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赵俊;张璇;陈媛;郜振国;丽娜·吐尔逊巴依;尼格德力·阿力腾赛尔;李泉希;珲德孜·阿吾西;马鑫;
分析新疆2006-2020年甲型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的遗传变异特征。选取新疆2006年10月-2020年3月分离的32株H3N2流感毒株,进行核酸提取、HA基因扩增和测序,用CExpress软件进行拼接,MEGA-X软件进行数据整理,beast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用P-epitope模型评估疫苗的有效性。新疆2006-2020年检测阳性样本中H3N2亚型在2006-2007、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9-2020年占比分别为77.78%、57.16%、64.53%、80.48%、87.35%、74.56%。H3N2流感病毒优势流行株2011年前以为A/Brisbane/10/2007类似株分支和A/Perth/16/2009(group1)分支为主,2011年后以3C分支为主。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一监测年度的流行株基本呈现集中分布。分子特征显示与疫苗株A/California/7/2004相比HA蛋白共有55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其中HA1和HA2分别占45和9个,HA1氨基酸的变异位点中28个位于抗原决定簇,5个抗原决定簇均发生变异,受体结合位点在135、137、225发生变异;2013-2020年RBS左侧壁发生N225D回复突变,128、138、193位存在回复突变分别为T-A-T、S-A-S、S-F-S, 2014-2015年本地流行株与疫苗株A/Texas/50/2012相比A区、B区发生A138S、R142G、N145S、N128A、F159S突变,2015-2016年本地流行株与疫苗株A/Switzerland/9715293/2013相比A区、B区发生S138A、R140I、G142R、N144S、A128T、S159Y、K160T、V186G突变,2019-2020年本地流行株与疫苗株A/Kansas/14/2017相比A区、B区发生T135K、S137F、K144S、S159Y、K160T、N190D突变;糖基化位点自2006年10月-2020年3月变化增加,糖基化位点最多的集中在3C分支存在13个糖基化位点,3C分支均增加了45NSS糖基化位点,仅3C.2和3C.2a1分支存在158NYT且114NNS消失。新疆2006-2020年甲型H3N2流感病毒HA基因不断发生突变,出现了抗原漂移,部分流行株与当年推荐疫苗株匹配程度降低,流感网络实验室连续开展流感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流感病毒的变异特征。
2023年04期 v.39 971-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阮朝列;施锦丽;李卫东;刘伯川;鲍晓林;廖国阳;杨璐洁;周健;
连续细胞系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可能会造成宿主成分传递给受种者的问题。为了评估Benzonase核酸酶在细胞流感病毒灭活疫苗中降解宿主细胞残余DNA的效果。本研究采用Vero细胞培养流感病毒H3N2,获得病毒原液后,经“Benzonase核酸酶+300kD超滤膜包+Capto Core 700”(实验组)、“300kD超滤膜包+Capto Core 700”(方案一)和“300kD超滤膜包+Capto Core 700+Capto Q”(方案二)三种纯化方案分别对病毒原液进行纯化,取样检测各步骤的血凝效价、血凝素含量、总蛋白含量、宿主蛋白含量、宿主DNA含量评估对流感病毒的纯化效果,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形态。灭活验证通过后,按血凝素HA含量为15μg/剂(体积0.5mL)皮下免疫BALB/c小鼠2次,免后14d后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滴度水平评价免疫原性。结果显示,实验组最终纯化液病毒的回收率为(66.70±4.87)%,配置为单价制剂后各项指标符合药典要求;方案一最终纯化液病毒回收率为(50.00±3.41)%,rcDNA含量为(28 366.67±1 006.65)pg/mL,配置为单价制剂后rcDNA含量不符合药典要求(<100 pg/剂);方案二对比方案一增加了阴离子交换,纯化后病毒回收率为(46.83±1.62)%,配置为单价制剂后各项指标符合药典要求。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病毒颗粒不会受到核酸酶的影响。免疫原性评价结果显示小鼠血清抗体滴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核酸酶对流感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影响。另外,Vero细胞DNA经核酸酶处理后,使用毛细管电泳未检测到具有大小的DNA片段,说明核酸酶可以将DNA降解为核苷酸。综上,本研究初步确定Benzonase核酸酶用于Vero细胞为基质的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应用。
2023年04期 v.39 980-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靳京;张迅;王迪;汪婷婷;朱林;曹诚;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伴多脏器损害的烈性传染病。VP35蛋白是EBOV RNA合成必需的聚合酶辅助因子,并可通过阻断干扰素途径抑制机体先天性免疫,其磷酸化可以促进病毒复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EBOV VP35与A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A-kinase interacting protein 1,AKIP1)相互作用并激活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但PKA是否可磷酸化VP35,从而调控EBOV复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PKA激活剂Forskolin(FSK)及8-Bromo-cAMP促进VP35丝氨酸磷酸化,而PKA抑制剂H89及蛋白激酶抑制剂肽(Protein kinase inhibitor peptide,PKI)抑制VP35磷酸化。通过质谱分析鉴定出VP35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VP35 S187A突变后,VP35磷酸化显著减弱,且PKA激活剂FSK和8-BromocAMP不能促进VP35 S187A的磷酸化,提示S187是PKA介导VP35磷酸化的主要位点。接着,利用可模拟病毒生命周期的EBOV trVLP系统研究了VP35磷酸化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发现携带VP35 S187A突变的EBOV trVLP在细胞中的复制降低17倍,而H89和PKI处理并不能进一步抑制EBOV trVLP的增殖。这些结果表明,PKA通过介导VP35 S187位的磷酸化,促进EBOV trVLP的复制。此外,VP35 S187不影响VP35拮抗干扰素β产生的功能。本研究发现PKA通过磷酸化VP35 S187调控EBOV的复制,提示PKA抑制剂可以用于拮抗EBOV的增殖,进而为EV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04期 v.39 999-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王晓艺;李世康;寸建萍;施勇;刘莹莹;卫海燕;张勇;王雯慧;肖金波;宋洋;严冬梅;杨倩;孙强;冀天娇;许文波;
埃可病毒25型(Echovirus 25,E25)属于肠道病毒B组(Enterovirus B, EV-B),其在临床上可引起包括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 AM),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等在内的多种疾病。本文从全国HFMD监测网络选取了2009-2018年的18株E25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所得全长序列及GenBank上目前已发表的E25全长序列,以及EV-B组其它原型株全长序列分别构建全基因组和各编码区的亲缘进化树,并依据不同进化分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株E25毒株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E25在P1区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而P2和P3区建树中各出现了两个分支,且在每个分支上,与多个EV-B组的原型株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提示E25可能存在多种重组模式。此外所选的两株毒株均与EV-B的其它血清型流行株在P2及P3不同区域发生重组,且重组的模式不相同,因此中国大陆地区的E25至少存在两种重组模式,并且致病力可能与基因的重组有关。通过本研究的分析,进一步的揭示中国大陆地区E25的重组特征,对其进化变异及后续的预防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4期 v.39 1008-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李庆云;王红;宋亚彬;徐力昆;张东娜;王保刚;于欢欢;贝祝春;王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是一种新发蜱传布尼亚病毒,人群普遍易感,病死率高,目前没有针对SFTSV感染的特异性疫苗和治疗药物。为开发针对它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本研究用反向遗传学方法构建了基于SFTSV S片段非编码区的微基因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验证了广谱RNA病毒RdRp抑制剂,法匹拉韦(Favipiravir,T-705)的活性。在表达报告基因Gluc的微基因组模型中,T-705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_(50)=3.17μmol/L),且具有良好的剂量相关性(r~2=0.95),证明了该微基因组模型用于SFTSV RdRp抑制剂筛选的可行性。
2023年04期 v.39 1017-1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陈倩;魏开心;石安琪;高磊;冼然;赵瑜;马江涛;
为分析宁夏地区GI型诺如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其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特征。对2019-2021年宁夏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GI/GII型诺如病毒初筛,GI型阳性样本扩增其聚合酶(RdRp)-衣壳蛋白(Capsid)区基因,利用BLAST及诺如病毒在线分型网站进行型别鉴定后,选取Ct≤30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序,使用MEGA-7、Simplot和BioEdit等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共收集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 249份,检出GI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57份,获得RdRp-Capsid区基因序列11株及全基因组序列5株。11株GI型诺如病毒鉴定后分别属于GI.3[P13]、GI.3[P10]、GI.5[P4]和GI.6[P11]4种型别。5株全基因组株中,SZS21-047和HY21-029在靠近ORF1与ORF2重叠区发生重组,3个GI.3型及1个GI.5型毒株与各型原型株之间在衣壳蛋白P2区存在多处位点变异。宁夏地区GI型NoV型别多样,重组和变异频繁,故应加强本地区诺如病毒监测,为疫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3年04期 v.39 1026-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李海亮;阮宏莹;王海茹;李梅芳;张峻峥;羊华高;
研究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与阴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细胞中醛酮还原酶家族1成员B10(AKR1B10)的差异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收集NPC组织并检测EBV感染情况及AKR1B10表达水平,比较EBV阳性与阴性NPC组织中AKR1B10表达水平的差异;培养EBV阳性的NPC细胞株HK-1和C666-1、EBV阴性的NPC细胞株CNE-1及CNE-2,检测AKR1B10的表达水平。HK-1和C666-1进行分组,给予10μmol/L、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处理,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联合对照溶剂或20μmol/L β-catenin激动剂处理,检测细胞增殖水平、侵袭数目及c-myc、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AKR1B10、总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K-1和C666-1细胞中AKR1B10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NE-1及CNE-2;10μmol/L、20μmol/L AKR1B10抑制剂组HK-1和C666-1细胞的增殖水平、侵袭数目、c-myc、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核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总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β-catenin激动剂+AKR1B10抑制剂组HK-1和C666-1细胞的增殖水平、侵袭数目、cmyc、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总β-catenin及核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溶剂+AKR1B10抑制剂组(P<0.05)。可以得出结论,EBV阳性NPC细胞中AKR1B10表达水平增加通过激活β-catenin入核的方式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2023年04期 v.39 1036-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陶伟杰;刘雪娇;宋晓莉;程宝钰;于永乐;单虎;张传美;
为了丰富对猫疱疹病毒1型(Feline herpesvirus-1,FHV-1)基因组变异情况的研究,并为疫苗研发提供候选毒株,本研究对250份猫眼鼻拭子和肺组织样品进行PCR检测,对FHV-1阳性样品进行氨基酸变异和系统发育分析,并进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250份临床样品中FHV-1型阳性率为20.8%(52/250)。测序得到10个毒株的8个囊膜蛋白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9个毒株的gI基因发生非同义突变(M165T),QN-1毒株gD基因发生非同义突变(A342T)。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毒株间变异小、进化距离短。病原分离鉴定获得1株FHV-1毒株(命名为FHV/BJ-1),病毒滴度为106.65 TCID50/0.1 mL。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接毒组家猫在8 d内全部死亡,剖检及HE染色发现肺部病变严重,有淤血及炎性细胞浸润,气管缺少上皮细胞,且鼻组织、气管和肺组织的病毒载量最高。上述结果表明,FHV-1流行毒株基因保守性好,各毒株之间主要囊膜蛋白变异程度低。分离株FHV/BJ-1毒株为强毒株,是疫苗评价的理想毒株,为疫苗候选株的筛选和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23年04期 v.39 1053-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穆雪姣;潘晓艺;周可欣;蔺凌云;姚嘉赟;沈锦玉;
黄颡鱼小RNA病毒(Yellow catfish Picornavirus,YCPrV)是黄颡鱼重要的致死性病原,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精准的YCPrV检测方法。基于YCPrV 22426-8毒株RdRp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质粒标准品和标准曲线的制作,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测试,建立一种检测YCP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结果显示,在绘制的qPCR标准曲线中,拷贝数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74,扩增效率为88.98%,最高检测灵敏度为5.09×100拷贝。该方法对来自黄颡鱼、鲫鱼、鲤鱼和虾的其它8种病毒无扩增信号,仅YCPrV具有扩增曲线,对临床样品阳性检出率比普通PCR高12.28%。自然感染黄颡鱼组织中YCPrV检测结果发现,病毒载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肠、肾、心、肝、脾、鳃和脑。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临床检测YCPrV时,建议优选肾和心作为检测靶标组织。YCPrV qPCR方法的建立,可为YCPrV的精准定量检测和疾病早期预防提供有利手段。
2023年04期 v.39 1062-1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李颖;李树东;秦达;曲艺;程荣叶;侯喜林;余丽芸;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是在世界范围内与严重腹泻疾病相关的主要肠道病原体,是新生仔猪肠炎和腹泻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了解猪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其致病机制以及引起宿主的抗病毒和修复机制,我们分别饲喂培养基和猪轮状病毒病毒液5d后,采取5 d、10 d、15 d、20 d、25 d小鼠空肠组织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s),选取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个时间段上调DEGs有849个,下调DEGs有824个。对DEGs进行5个功能富集,有共同差异基因15个。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广泛参与脂质合成与代谢、免疫、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等活动,主要注释到PPAR、NOD-like、IL-17等信号通路中。qRT-PCR验证上皮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BLD、CCL24、Nr1d1、Fst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趋势一致。此分析提示PoRV感染小鼠肠上皮细胞后可能通过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或其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行受损的肠上皮的修复。
2023年04期 v.39 1072-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张雪;王传红;钱嘉莉;徐红;宋旭;宝梅英;刘诗雨;胡朝阳;张雪寒;郭容利;贾斌;范宝超;李彬;
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致病性密切相关。黏蛋白2(Mucin 2,Muc2)作为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蛋白,在阻止病原体、毒素和异物入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探究黏蛋白Muc2对PEDV复制的拮抗作用。通过观察PEDV感染仔猪空肠黏膜屏障情况,利用RNA干扰策略和分子病毒学检测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分析Muc2表达水平与PEDV复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猪源Muc2天然蛋白发挥抗PEDV作用的具体阶段。结果显示:PEDV感染仔猪空肠段进行PAS染色发现,病毒感染后肠绒毛表面黏液层变薄,结构被破坏,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干扰Muc2基因能够上调PEDV-N的mRNA及蛋白水平;Muc2蛋白添加后显著抑制PEDV-N蛋白的表达,且病毒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在病毒感染前使用50μg/mL Muc2蛋白预处理1 h后,PEDV-N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降(P<0.001),而在病毒吸附、入侵和复制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Muc2具有降低PEDV侵染宿主细胞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验证了Muc2在PEDV感染中的拮抗作用,发现了Muc2主要作用于病毒侵染宿主细胞阶段,为深入探讨Muc2与PEDV间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PEDV新防控策略提供了思路。
2023年04期 v.39 1084-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白文娣;李曦然;马勇;李茳;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从2022年5月上旬以来,短时间内全球多地出现大量病例,且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与以往不同,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预防猴痘,但仍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而单克隆抗体疗法可有效避免这一缺陷。本文将就MPXV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现状、猴痘的痘苗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VIG)治疗、MPXV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应用及优化方向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我国猴痘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2023年04期 v.39 1118-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王涛;赵云霞;江魁;
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逐步发展成全球大流行疾病(COVID-19),为全球社会带来了重大损失。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自COVID-19流行以来,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成为了当下最紧急的任务。据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多条技术路线研究的疫苗多达172种处于临床阶段。世界卫生组织紧急批准了超过10种新冠疫苗用于紧急预防。然而,目前已获批的疫苗几乎都是针对原始毒株进行研发的。面对目前不断突变的病毒,开发更加广谱、高效的第二代新冠疫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汇总了目前研究进展较快的第二代新冠疫苗,同时对第二代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所应关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论述。
2023年04期 v.39 1124-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汪圆松;乔嘉璐;孙宾莲;胡康洪;
近年来多种冠状病毒感染后引发患者严重的呼吸道疾病,造成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暴发以来,大量研究使得人们对冠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有更多的了解,其中关于病毒感染后应激颗粒的形成和抗病毒作用也做了大量研究。病毒的RNA和蛋白可以激活宿主细胞内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及其下游信号,刺激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s)的形成,进而降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所需蛋白的翻译水平,抑制病毒复制。然而冠状病毒与宿主长期博弈过程中也衍生出对抗细胞SGs的相应机制,比如利用蛋白与SGs相互作用,来抑制SGs的形成和解聚,逃逸细胞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保证病毒稳定复制,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SGs的诱导为抗冠状病毒可能提供一个新型治疗策略。本文对冠状病毒感染抵抗细胞应激颗粒的形成促进其解聚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2023年04期 v.39 1134-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高明阳;胡欣妍;吴玉湖;杨宣叶;王进千;马忠仁;马晓霞;
流感病毒一直以来是免疫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目标。不仅仅是因为流感病毒在全球造成的危害,而且因为流感病毒感染机体后逃逸免疫系统的抗病毒反应的花样层出不穷。当流感病毒侵染宿主后,虽然免疫系统会通过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全方位抗病毒反应,但是这些抗病毒反应同时也会使宿主自身受损。这需要研究人员除了不断探索机体免疫系统抵抗流感病毒侵染的免疫机制,从中搜寻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新靶点。同时,也要基于新的研究进展来兼顾治疗流感病毒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减小免疫系统对机体造成的免疫病理伤害。
2023年04期 v.39 1142-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吴玉湖;胡欣妍;杨宣叶;王进千;高明阳;马忠仁;周建华;
流感病毒是一种全球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在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病毒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系统的追击,而同时宿主也在不断武装自身免受病毒入侵,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泛素系统作为能够通过单个泛素或可逆性的泛素链与靶蛋白连接,进而使靶蛋白激活或失活的一种翻译后修饰机制。泛素化修饰在流感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篇综述结合近些年在此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泛素化修饰参与病毒-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为今后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023年04期 v.39 1152-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燕阳;金梦星;房梦桃;蓝建辉;叶昱;黄冬艳;丁珍;何后军;唐玉新;宋德平;
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2B1(hnRNPA2B1)是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家族(hnRNPs)成员,在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具有识别和结合RNA和DNA模体的功能,其在细胞生命活动,如新生转录物的包装、选择性剪接和翻译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hnRNPA2B1在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识别胞内病毒核酸,激发抗病毒免疫通路,调控病毒感染、复制及病毒释放等功能。本文就hnRNPA2B1的结构、功能,尤其是在DNA和RNA病毒感染中所涉及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2023年04期 v.39 1161-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张珊珊;汪铭书;程安春;吴英;
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中,感染细胞蛋白8(Infected cell protein 8,ICP8)是由UL29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DNA-binding protein,SSBP),该蛋白在病毒复制中必不可缺,具有维持单链DNA的稳定性,并与其他病毒蛋白相互结合,促进病毒复制室的形成,介导晚期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ICP8还具有促进UL9编码的起源结合蛋白(Origin binding protein,OBP)和UL5/UL8/UL52蛋白的酶活性,与UL12蛋白共同介导链交换等功能。本文就上述目前国内外对HSV-1 ICP8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ICP8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2023年04期 v.39 1172-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房恩岳;张丽萍;马雪征;胡孔新;
慢病毒载体来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强大的真核细胞基因修饰工具,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多款基于慢病毒载体的CAR-T细胞疗法已获批上市,进一步推动了慢病毒载体的普及。但由于早期的慢病毒载体系统各质粒间或质粒与细胞基因组间可能发生重组而产生复制型慢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lentivirus,RCL),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提高病毒载体安全性始终贯穿于整个病毒载体的改造历史。为保障慢病毒载体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应对其质量进行充分研究。本文就慢病毒载体的改造历程进行综述,并介绍其在免疫细胞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的质量研究,为慢病毒载体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奠定基础。
2023年04期 v.39 1181-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黄琼姿;朱瑞;徐龙发;程通;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的全球性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我国是HFMD的主要流行地区,近年来每年的感染报告病例数居高不下,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儿童的生命健康。柯萨奇病毒A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和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是导致HFMD的主要病原体。然而,目前尚未有CVA6和CVA10的预防疫苗或特效治疗药物。为此,本文基于致手足口病CVA6和CVA10,对其疫苗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疫苗研发中的挑战作一综述,以期为HFMD的科学防控及疫苗研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23年04期 v.39 1193-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朱雨荷;熊华龙;张天英;
病毒载体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疫苗研发,基于水泡性口炎病毒载体的埃博拉疫苗和多款基于腺病毒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获批上市。其中水泡性口炎病毒具有易培养、安全高效、无整合风险、受人体预存免疫影响低、能刺激机体产生高强度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优势,因此成为最有前景的病毒载体之一。本综述对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载体的疫苗构建、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为深入研究基于水泡性口炎病毒载体疫苗的提供了参考,也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建议。
2023年04期 v.39 1203-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