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新,朱既明
研究了由含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与前-C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化小鼠L细胞所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性质。此种HBeAg有与牛血清蛋白非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在牛血清培养基中可能是与α和β球蛋白结合。结合的HBeAg,分子量约60~80KD,在50硫酸铵中可完全析出.经SDS-PAGE解离后,Western blot证明,牛血清培养基中的HBeAg的分子量为28KD、24KD、22KD和19KD4种。无血清培养基中的HBeAg以聚合体形式存在,在66.6%硫酸铵中方可完全析出。经SDS-PAGE解离后,Western blot证明,HBeAg的分子量为56KD和28KD。28KD分子量与由DNA序列推算的前-C和C基因编码的理论值一致。单克隆抗体检测证明,转化细胞分泌的HBeAg具有HBeAg/a和HBeAg/b抗原决定簇。在免疫扩散试验中,转化细胞分泌的HBeAg与人血清抗-HBe形成一条沉淀线,与人血清HBeAg近抗体侧的沉淀线端端相连,但与标准血清EK-3(抗-HBel和抗-HBe2)和EK-1(抗-HBe2和R-HBe3)在EIA试验中均呈阳性反应。
1990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伟,李河民,胡宗汉
采用单层琼脂蚀斑测定法,初步研究了重组痘苗病毒的蚀斑大小与毒力之间的关系。首次发现,在32℃、37℃及40℃下,乙型肝炎-痘苗天坛株和乙型肝炎-痘苗WR株重组病毒在鸡胚细胞上形成的蚀斑,比其相应的未重组病毒为蚀斑明显要小。于小鼠脑内分别接种相同滴度的WR株重组病毒及未重组病毒,两次试验结果LD50分别为10~(-2.36)和10~(-3.76),10~(-2.63)和10~(-4.00),表明重组病毒WR株的小鼠脑内毒力明显低于其未重组株。提示WR株重组病毒的蚀斑大小可能与毒力有关,即蚀斑小毒力较弱,蚀斑大毒力较强。
1990年01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葛宪民,陈杰,黄果勇,黄达春,刘伟,蒋云志,李荣健,王树声
选用7只无人乙型肝炎病毒(HBV)自然感染的熊猴,经下肢静脉接种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每 2周采血1次,检测肝功能,同时用RPHA法、ELISA法、SPRIA法及斑点杂交法检测各项血清学HBV标记,并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以及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法检测肝细胞内HBsAg、HBcAg和HBV—DNA.结果,7只熊猴的血清SGPT、HBsAg、抗-HBs、抗-HBc和HBV—DNA均有阳性,所有实验猴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与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病变相同,并可在有的猴肝细胞内找到HBsAg和HBV-DNA。
1990年01期 19-2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普庭,王逸民,左建民,林静雯,徐丕模
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家医院采集到发热病人血清106份,脑炎病人脑脊液5份,从中分离到27株病毒。经血清学鉴定,该类病毒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某些病毒的免疫腹水,以及呼肠孤病毒科环病毒属M14、YN187病毒的免疫腹水,都不发生反应。电镜观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颗粒,直径65.49±3.11nm,其核衣壳直径为51.79±2.01nm。在感染细胞中常见到大量颗粒状包涵体。负染中可见排列整齐的壳粒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环状病毒形态特征。该类病毒对酸和热敏感,抵抗5—Id?和乙醚。27株病毒的基因组均由12条RNA片段组成,其带形均相同,分子量约为0.25×10~6~2.5×10~6道尔顿。该类病毒的带形与文献报道的任何一种环状病毒的RNA带形都不同。病人双份血清中对该环状病毒特异IgM抗体滴度显示4倍以上升高。对该类病毒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和对无名热和脑炎的病原学意义进行了讨论,目前暂定名为BANNA病毒。
1990年01期 27-3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杰,汪美先,姜绍谆,马文煜,于碧云
用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RDS-ELISA),测定了6株抗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单克隆抗体(nG2、2H4、2D2、mG9、2F2、mC3)的抗原结合位点及相对亲和力。通过ELISA相加试验证实,6株单克隆抗体识别5个不同的抗原位点.2H4和2F2识别的抗原位点相同或接近,而其余单克隆抗体则识别不同的或相距较远的抗原位点。从50%最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浓度分析可知,6株单克隆抗体的相对亲和力为nG2>2H4>2D2>mG9>2F2>mC3,浓度范围约为0.01~1.50ng。本研究为JEV单克隆抗体在诊断学及其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1990年0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寿贵,杨洪举,邓远运,王方保,郑庆纹,俞永新
乙型脑炎病毒14-2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23代,各代次的病毒滴度和回传乳鼠后的毒力都较稳定,与5-3株无差异。各代次的神经毒力和中枢神经外毒力也与5-3株相同。脑内感染12~14克小白鼠均不致死,皮下感染也不致病。用地鼠肾细胞经36℃培养4天,病毒增殖达到高峰,滴度为8.0~8.5logTCID50/0.2ml。病毒培养液的pH值为7.4~7.6时,病毒增殖高峰可持续3天。以1%明胶、5%蔗糖为保护剂,在冻干后无真空、不充氮的条件下。14—2株活疫苗在37℃可保存10天,室温(16~31℃)可保存4个月,5~8℃可保存一年,病毒滴度均无明显下降.冻干后充氮或不充氮病毒的滴度及稳定性看不出差异。冻干14—2株活疫苗融化后,用Eagle’s液稀释,置22~23℃8小时,滴度不变,若以生理盐水稀释,则可保持2~4小时;以蒸馏水稀释只能稳定2小时。
1990年01期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炜,陈延,柯丽华,蔡宜权
对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武汉南湖株的精细结构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具廿面体对称结构,由双层衣壳组成,直径为72nm。外层衣壳上的子粒为中空型,分为五邻体和六邻体。五邻体直径11nm,中心孔径6nm。六邻体直径12.6nm,中心孔径7.5nm。内层衣壳直径50nm,其上附着有长7.5nm、内径6.4nm、外径10.7nm的圆柱形钉状物.病毒基因组为dsRNA分段基因组,由11个片段组成,分为4组,分子量分别是:2.75×10~?d、2.40×10~?d、2.34×10~?d、1.35×10~?d、1.32×10~?d、1.26×10~?d、0.93×10~?d、0.81×10~?d、0.71×10~?d、0.58×10~?d、0.56×10~?d。病毒多肽组份有11个。分别是VP130(VP表示病毒多肽。130为分子量,即130×10~3d,下同)、VP120、VP113、VP107、VP75、VP65、VP60、VP52、VP42,VP39和VP31,其中VP130、VP120、VP60、VP39和VP31为多肽的主要组份。病毒的内层衣壳具有6个多肽组份,分别是VP130、VP120、VP113、VP107、VP75、和VP39,主要组份是VP130、VP120和VP39.外层衣壳所特有的多肽是VP65、VP60、VP52、VP42和VP31.我们认为草鱼出血病病毒武汉南湖株是呼肠孤病毒科的一员。
1990年01期 44-48+43-4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李彦勇,周国辉,史步君
在合肥地区从豇豆带毒实生苗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物Cp—2.侵染豇豆表现为卷叶、花叶,并使叶片革质化.易经汁液摩擦接种.可经桃蚜、棉蚜、蚕豆好及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寄主范围广泛,能侵染测试的7科20种植物中的11种。稀释限点为10~(-3)~10~(-4),钝化温度为60~65℃,体外存活期7~8天。纯化病毒悬液A260/280为1.523.病毒粒体为杆状,宽约18~20nm,多种长度,优势长度分别为58,98,150nm。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不与烟草脆裂病毒(TRV)、豌豆早枯病毒(PEBV)苜蓿花叶病毒(ALMV)、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抗血清发生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为单一电泳组分.其分子量为34 800,氨基酸组成中缺精所酸和脯氨酸。根据上述特征,认为Cp—2分离物为一种不隶属于目前确认病毒组群的单一病毒,且在国内外尚未见类似的报道,故暂定名为豇豆蚜传碎裂病毒(Cowpea aphid-borne breakage virus,CABV)。
1990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美珍,蔡宜权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DNA分别经BglⅡ、PstⅠ和HindⅢ完全酶解,得到16、12和7个片段.本文采用交叉杂交法构建了该病毒DNA环状基因组的BglⅡ、PstⅠ和HindⅢ物理图谱,并初步定出Bgl Ⅱ和PstⅠ位点在Hind Ⅲ图谱中的相对位置.
1990年01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汤一苇,袁敏敏,李永良,叶克龙,徐志一
应用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R22、76—118及Hallnas株的10株单克隆抗体的免疫荧光反应发现,Z-20及SR-11病毒株的反应分别类同于野鼠型和家鼠型病毒株.用这两株病毒接种Vero-E6细胞获得的血凝素做血凝抑制(HI)试验证实,来自浙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血清,对Z-20株病毒血凝素的HI抗体平均滴度比对SR-11高6.62倍,而来自河南及山西的病人血清,则对SR-11的HI抗体平均滴度分别高于对Z-20血凝素的4.93和4.67倍,来自上海的病人血清,对两株病毒血凝素的HI抗体滴度差异仅为2 11倍.根据血凝抑制试验,有可能对我国不同地区来源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血清进行分型。
1990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郑浩强,张群,张礼璧
建立了用来检测儿童下呼吸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FV)和腺病毒(AdV)急性感染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ELISA方法。所用抗原经去氧胆酸钠处理,制备简单.用量经济。应用本法观察了下呼吸道急性感染患儿血清中RSV、PFV、AdV IgG抗体的水平与动态.检测50份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4倍增高者,RSV 16例(32%),PFV10例(20%),AdV10例(20%),麻疹8例(16%)。对病毒间混合感染做了初步观察。
1990年01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金志宏,杨波,杨小昂,赵国龙,焉晋询,马丽丽,汲振余,陈洪涛,路浩,李艳军,孟林敏,买凯
<正> 丁型肝炎病毒(HDV)原称Delta因子,是一种缺陷性RNA病毒。它的复制需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辅助作用。由于HBV的体外细胞培养很难成功,故HDV的研究仅限于动物模型。Rizzetto等首先对黑猩猩进行HDV的实验感染并获成功。Summers等在东方土拨鼠(Marmota monax)中发现一种病毒,性质与HBV相似,称为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WHV可使土拨鼠患病毒性肝炎和肝细胞癌。Ponzetto等用慢性携带WHV的土拔鼠进行了HDV感染研究,发现WHV对HDV同样有辅助作用,故土拔鼠可作为研究人类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动物模型。目前,国内尚无HDV实验感染的报告。本文对HDV感染东方土拨鼠进行了实验研究,试图探讨土拔鼠丁型肝炎血清学及病理学改变,为提纯丁型肝炎病毒及其抗原提供实验材料。
1990年01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永年,黄如统,陆承平,边疆,赵士华,毕见冬,杨盛华,武银莲,李岩
<正> 自从1975年Caul等报告在患有胃肠炎的病人粪便中发现了冠状病毒样颗粒以来,包括Caul本人在内的许多研究者都试图用人工方法分离培养人肠道冠状病毒。Caul曾先后用原代人胚肾细胞和人胚肠道器官培养人肠道冠状病毒,并用免疫荧光和电镜等方法予以证明。1981年lapcrte等报道,HRT-18细胞可用于培养人和狗的肠道冠状病毒。但不能长期传代,而且未获超薄切片等有力证据。Patel、Mortensen等曾用包括HRT-18细胞在内的传代和继代细胞进行培养,均未获成功。本实验室在对多种细胞筛选后发现,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对人肠道冠状病毒比较敏感。现将我们用这株细胞对人肠道冠状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报告如下。
1990年01期 77-8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关木,姚智慧,俞永新
<正> 自McCormick等发现Vero-E6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敏感性后,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该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试验研究,但均未发现病毒在该细胞内规律性病变。病毒的存在和滴度只能按免疫荧光法(IFA)证实和测出。本文应用我国分离的出血热病毒在Vero-E6细胞上培养和观察,发现病毒在该细胞上出现有规律的病变并能测出病毒滴度,病变能被特异性中和抗体中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990年01期 81-8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龚晓明,聂其灼
<正> 过去国内外学者对Ⅰ型疱疹病毒(HSV-I)和牛传染性气管炎病毒(IBRV)的形态学、形态发生学和生化学特点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关于病毒的装配部位、成熟和释放方式等,仍有许多争论。本文应用电镜观察了HSV-1和IBRV感染FRK855细胞(兔胚胎肾细胞,1985年5月建立)后8、16、14小时的形态发生,旨在为阐明病毒在细胞内的发育过程提供一些形态学依据。
1990年01期 85-8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家驯
<正> 温和性噬菌体感染菌细胞集落后,部分菌体被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没有裂解的菌中,噬菌体的DNA按Campbell模式整合到菌细胞的染色体中,使该部分菌溶原化,这类菌称溶原性菌株.菌株溶原化的同时获得特有的性状,即对同源的噬菌体的免疫性和可诱导性。有些温和性噬菌体使菌细胞溶原化后,菌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如获得或丧失某一性状,这类噬菌体称溶原转换性噬菌体。
1990年01期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侯云德
<正> 1989年10月21日至10月28日在意大利Florence举行了1989年国际干扰素协会年会,大会收到论文894篇,有545名代表注册.说明干扰素研究愈来愈受到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家的重视.我国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侯云德和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童葵塘参加了会议.
1990年01期 96-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