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的研究

    李德新,宋干,杭长寿,梁米芳,张全福

    用超速离心方法从感染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细胞培养液中浓缩和纯化了A9、Chen、76-118、R22、L99 5株病毒,对5株病毒进行的SDS-PAGE均显示了此病毒的G1、G2和NP 3个结构蛋白。3株野鼠型病毒A9、Chen、76—118株的结构蛋白分子量相同,两株家鼠型病毒R22、L99株的结构蛋白分子量相同,但两个不同血清型病毒间有所不同。用放射免疫沉淀(RIP)分析了16株EHF病毒的G2,发现存在着分子量为55kD、57kD两种不同的G2.RIP和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blot)均发现在EHF病毒中至少存在分子量分别为48kD、50kD和52kD的3种NP。根据G2、NP的分子量,可将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的15株EHF病毒分为两型 5个亚型。

    1990年02期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52 ]
  • 单克隆抗体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的保护作用

    黄其全,汪美先

    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 virus,HF-RSV)陈株感染乳鼠,检测了25株单克隆抗体(McAb)对感染乳鼠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其中3株McAb被动使用后,对感染乳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保护力大小与病毒感染剂量、抗体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均有关.分析了McAb在活体内的保护作用与其体外血凝抑制活性及中和活性的关系.

    1990年02期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92 ]
  • 非甲非乙肝炎(NANB)的研究进展

    刘崇柏

    <正> 1989年9月27日至30日在东京日本大学召开了国际非甲非乙及丁型肝炎学术讨论会,予会者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苏联、印度、中国等从事非甲非乙肝炎研究的著名学者.非甲非乙肝炎是在甲、乙型肝炎特异性诊断方法建立之后发现的,依其传播途径及临床特征可区分为流行性非甲非乙和输血后非甲非乙肝炎,1987年WHO专家委员会把流行性非甲非乙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E-NANB),把输血后NANB称肠道外传播型非甲非乙(P-NANB)。由于NANB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证明在基因水平上是不同的两个病毒.专家们把P-NANB称为HCV,把E-NANB称为HEV,故病毒性肝炎可分为A、B、C、D、E5型,它们之间是完全无抗原性联系的。

    1990年02期 110-16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4 ]
  • 含P_RP_L启动子的原核高效表达载体的组建及其应用

    张智清,姚立红,侯云德

    我们组建了一个含P_RP_L自动子的原核高效表达载体,它同时含有cI调控基因、多酶切点和两个强的转录终止序列。带起始密码子ATG的外源基因可以插入启动子下游的多酶切点,表达非融合蛋白,产品可供临床使用。我们实验室已用它成功地表达了人γ干扰素、人白细胞介素-2和人肿瘤坏死因子等,表达量均占菌体总蛋白的20%以上。

    1990年02期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4 ] |[阅读次数:361 ]
  • 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对狂犬病毒中和抗原位点分析

    孙毅,陈伯权

    建立了8株分泌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法(IFA)和细胞酶免疫法(CEIA)测定了这8株McAb腹水的效价,其中4株CEIA效价为10~6.CEIA的敏感性比IFA高1000倍。动物中和试验证实,6株McAb具有中和活性,中和指数高者大于3 000;另2株为非中和抗体。用非酶标记和酶标记中和抗体做相互竞争抑制试验,6株中和McAb可分为3组,分别针对3个不同的抗原位点。最后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blot法分析狂犬病毒中和抗原,显示2条带,分子量分别为61kD和110kD。所用5株酶标中和Mc-Ab均与其有特异性反应,显示两条染色带。

    1990年02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27 ]
  • 几种部分纯化单克隆抗体方法的比较

    陈伯权,吴美芙,叶群瑞

    比较了几种提纯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McAb E_5腹水的提纯效果,证实辛酸—硫酸铵法最好,抗体活性的回收率可高达100%。经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后,只出现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两条带,纯度较好。辛酸用量很省,每毫升腹水只和33μ1。作用条件的要求也不高,室温作用≥30分钟,4℃作用≥60分钟,离心速度≥13 000r/min,方法简便,适于推广应用.

    1990年02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372 ]
  • 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蚊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张嘉玉,杨起饶,刘行知,龚正达

    <正> 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高发区的洱源县右所镇,由村头至树尾直线固定三个点,定人、定时在入房和畜圈采集到4属13种,1194组33399只成蚊,经C6/36传代细胞培养、动物接种,共分离到8株病毒(表1).多效毒株在第二代细胞上病变明显,按种1~2周乳小白鼠后4~5天发病和死亡.

    1990年02期 12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0 ]
  • 长春和北京地区引起婴幼儿肺炎的3型与7型腺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傅文永,梁东,郑永晨,刘为民,许忠,王之梁,郭惠君,冷丽,武玉梅

    对长春和北京地区连续12年(1976年冬至1988年春)引起小儿肺炎的3、7型腺病毒102株标本,进行了限制性内切酶核酸电泳图谱分析。56株7型腺病毒经BamHⅠ、BclⅠ、BglⅠ、XbaⅠ、SmaⅠ、HindⅢ分析后,表现为两个基因组型——Ad7 b和Ad7 d。46株3型腺病毒被Bg1 Ⅱ、BamHⅠ酶解后,表现为 3个基因组型——Ad 3Ⅰ、Ad 3Ⅱ、Ad 3Ⅲ。各基因组型的分布情况是:56株7型腺病毒中,43株为Ad 7 b(76.8%),流行于1976年冬至1986年春;13株是Ad 7 d(23.2%),出现于1982年,与Ad 7 b共同流行;1986年~1988年分析的5株病毒都是Ad 7d。43株3型腺病毒中,Ad3Ⅰ42株(91.0%),分布于12年中;Ad 3Ⅱ、Ad 3Ⅲ各2株,散在分布。此结果表明,国内这12年中引起小儿肺炎的3型腺病毒至少有3个基因组型,7型腺病毒至少有两个基因组型。Ad3Ⅰ和Ad7 b是流行优势基因组型。但自80年代初开始出现Ad7 d以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最近两年的标本又都是Ad7 d,很可能它将取代Ad7 b而成为流行的优势基因组型.

    1990年02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2 ]
  • 一次由双重抗原型ECHO病毒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流行

    江永珍,张礼璧,王大明,王南达,吕敏乐,贾维国

    1987年2~8月,山东省招远县发生一起不明病因的无菌性脑膜炎流行,全县有2646人发病.病死3人。从收集的22人份粪便中分离到3株病毒,经鉴定为耐酸的RNA型病毒.检测13例患者的双份血清,恢复期血清对该病毒中和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者5例,抗体阳转者2例,抗体呈4倍降低者1例.经血清学定型该病毒为ECHO29和ECHO2型双重抗原性的病毒。

    1990年02期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81 ]
  • 应用抗-HBc单克隆抗体研究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抗原位点

    詹美云,汤少华,张文英,田瑞光,张满仓,刘崇柏

    应用基因工程表达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免疫Balb/c小鼠,取该鼠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8株能稳定分泌高滴度抗HBcAg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用其中7株(4A4、4B5、3H6、3A5、1G8、1D3、5G10)与HBcAg亲和性相近的单克隆抗体(McAb)首次证明,在HBcAg上存在3个不同的抗原位点,并分别命名为α、β和γ. α抗原位点:能诱生中和及免疫沉淀抗体,在体外能中和HBcAg的抗原活性,能与HBc-Ag产生免疫沉淀线.如3H6、4A4、4B5、3A5等单克隆抗体. β抗原位点:不能诱生中和及免疫沉淀抗体,但此种单克隆抗体与4A4或4B5混合后即可与HBcAg产生免疫沉淀线.如1G8、1D3 McAbs. γ抗原位点:能诱生免疫沉淀抗体,但不能诱生中和抗体.如5G10McAb. 抗相同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之间可产生有意义的互相竞争抑制,而抗不同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之间则无,或很少有竞争抑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0年02期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1 ]
  • 鸭乙型肝炎病毒前S抗原决定簇的研究

    闻玉梅,徐永耀,张维,罗玉芳,刘寅曾

    根据基因组序列分析,对预测为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Pre-S的两段多肽(P37-49,P63-79)进行了合成.两段多肽分别与DHBs/Pre-S兔免疫血清做放射免疫沉淀反应,结果P37-49可部分被沉淀.用蛋白印迹-免疫酶染色法,以P37-49交联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可与纯化的DHBs/Pre-S+S中分子量为35kD的多肽(DHBV Pre-S)起反应。证明这一肽段具有DHBVPre—S的一个抗原决定簇.

    1990年02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2 ]
  • 实验兔接种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疫苗后的免疫应答

    李槿年,杜念兴,徐为燕

    对接种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并经攻毒试验的实验兔,测定了某些免疫指标。注苗后7天血凝抑制抗体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能抵御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强毒的攻击,但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至第17天才升高.特异性转移因子对兔基本无保护作用。这些表明,本病的免疫是以体液免疫为主。聚肌胞可迅速诱导兔体产生干扰素,并在高峰期内有效抵抗RHDV感染。疫苗诱生干扰素的能力与聚肌胞相当,只是高峰期稍迟,提示干扰素参与RHDV疫苗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早期保护.

    1990年02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5 ]
  • 小鹅瘟病毒纯化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

    李茂祥,李俊宝,郑玉美

    详细描述了小鹅瘟病毒(Goslin—plague virus,GPV)扬州株的浓缩和纯化过程,并论述了其理化特性。试验证明,GPV在氯化铯中主要病毒区带的浮密度为11.31~1.35g/ml,电镜下可见空壳和实心两种病毒粒子,大小20~22nm,沉降系数90.5S。用Sepharose 4B柱层析纯化的病毒,等电点为4.3。GPV有3种结构多肽,即Vp1、Vp2和Vp3,分子量分别为85 000,61 000,57 500道尔顿,其中Vp3为主要结构多肽,纯化的病毒粒子能使鹅胚致死。

    1990年02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287 ]
  • 牛疱疹病毒Ⅳ型(DN-599株)DNA的限制性酶切位点图及重复序列分析

    童光志,Dieter Burger,David T.Shen

    牛疱疹病毒Ⅳ型(BHV-4)DNA片段分别被重组到质粒pUC9或pBR322的EcoRI、Hind Ⅲ和BamHⅠ位点中,用光生物素(Photobiotin)标记这些重组质粒作为探针,分别与转移到硝基纤维素膜上的病毒DNA的EcoRⅠ、Hind Ⅲ和BamHⅠ片段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及克隆的BHV-4DNA片段的双酶切分析,画出了病毒DNA的EcoRⅠ、Hind Ⅲ和BamHⅠ位点图,井证明在病毒DNA的两末端含有多聚重复序列,左侧含12个重复单位,右侧含6个重复单位,两侧重复单位的排列方向相同,重复单位的大小为2.35kb。病毒DNA分子无任何异构体.

    1990年02期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16 ]
  • 水稻齿叶矮缩病毒基因片段的分离及体外翻译

    陆惠华,龚祖埙,曹天钦

    通过1%琼脂糖电泳和十六烷基溴代三甲胺介导RNA相转移分离法,将水稳齿叶矮缩病毒基因组分为5个组份,基因组双链RNA经羟甲基汞变性后,在兔网状红细胞溶胞物翻译体系中,能高效地表达病毒蛋白质。每个RNA片段至少能编码一种蛋白蛋,但各个片段的翻译活性有明显差异。分析了该病毒基因组各组份与其表达产物的对应关系。

    1990年02期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5 ]
  • 两种核多角体病毒对中国仓鼠细胞系的感染性

    裘卫,朱国凯

    <正> 昆虫杆状病毒,尤其是核多角体病毒(NPV)在农林害虫防治上不仅有持续的控制作用,而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被开发利用.同时,NPV在使用上的安全性问题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作者曾用NPV对人和猴4个建株细胞作过感染性试验,证实NPV在脊椎动物细胞内是不能复制的(裘卫等,昆虫学研究集刊.6:129,1986).但McIntosh(Intervirology,13:331,1980)曾报道苜蓿丫纹夜蛾NPV(AcNPV)可在中国仓鼠细胞系内复制.为进一步研究NPV在使用上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又采用AcNPV和棉铃虫NPV(HaNPV)对中国仓鼠细胞系Dede株(雌成鼠肺组织细胞)进行了感染性试验.

    1990年02期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0 ]
  • 烟草花叶病毒外壳蛋白N-末端二肽乙酰化的研究

    夏荻,巫爱珍

    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的N-端乙酰化是在翻译开始后立即进行的。本文以TMV外壳蛋白N-端二肽Ser—Tyr为底物、醋酸盐为转乙酰基供体的反应体系,证明烟草乙酰基转移酶能将Ser—Tyr转化成N—Ac—Ser—Tyr。烟草乙酰基转移酶的最适pH为5.0,需要Mg~~(++)及—SH激活。推论烟草乙酰基转移酶可能与TMV外壳蛋白N-端的乙酰化有关。

    1990年02期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7 ]
  • IgM捕获ELISA应用于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早期诊断

    郑浩强,张群,张礼璧

    利用抗人IgM μ链单克隆抗体和羊抗人IgMμ链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建立了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和副流感病毒(PFV)抗体IgM的5层捕获ELISA方法。本法特异性好,较间接ELISA法敏感。用以检测RSV、PFV、AdV的抗体IgM与患儿血清IgG类抗体4倍增高的符合率较高。呼吸道分泌物抗原检测阳性者,血清RSV-IgM阴性率86.67%(13/15);PFV-IgM阳性率76.47%(13/17)。RSV、PFV、AdV感染发病后5天,IgM检出率均达70%以上。同时观察到RSV再次感染其IgM抗体有可能反应加强。本文认为5层捕获ELISA法对RSV、PFV和AdV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1990年02期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54 ]
  • 人免疫缺损病毒蛋白印迹法的改进

    邵一鸣,韩孟杰,曾毅

    对传统的人免疫缺损病毒(HIV 1)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实验表明,用裂解的HIV感染细胞直接做蛋白印迹是完全可行的,所有HIV的主要蛋白带均清晰可见,无明显的非特异性着色.用吐温PBS液加小牛血清做封闭可以替代成份复杂的Cohen液。血清和酶标物的孵育时间可缩短到60~30分钟,使抗体检测可在2小时内完成.经过改进的蛋白印迹法在分离我国首株HIV和对HIV感染进行血清学诊断中,被证明是一种简便、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实验方法,并在除HIV 1以外的其它病毒系统中,也显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1990年02期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31 ]
  • 环状病毒M14 dsRNA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

    游志勇,陈涛,何英,王逸民

    <正> M14病毒是1981年从北京郊区捕获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获得。其生物学、形态学和理化特性均符合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的特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其dsRNA基因组分离成11条区带。但最近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它是由12个片段的RNA组成。又用猴轮状病毒SA11株作为标准,测定了每个片段的分子量。 白纹伊蚊细胞C6/36纯系,由日本长畸大学热带医学研究A.Igarashi教授惠赠,并照他的方法培养传代。

    1990年02期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4 ]
  • 从肝癌组织中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编码基因突变

    陈子平,闻玉梅,顾健人,范大方,陈渊卿,严根宝

    <正> 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持续性感染是临床及流行病学的一大问题。导致HBV持续感染的因素之一可能是HBV出现变异株。我们曾以HBV表面抗原(S)基因、核心抗原(C)基因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做核酸分子杂交,发现少数患者肝内C基因杂交信号减弱,1例有S基因整合但C基因缺失。为进一步研究C基因的变化,将33例原发性肝癌组织DNA,分别与C基因杂交。结果14/33的S抗原阳性,但其中仅3/14为C基因阳性,反映大多数肝癌患者C基因缺失。Southern吸印转移后杂交显示,3例肝癌组织中,2例同时存在复制型与整合型C基因(HBC1,HBC3),1例仅有复制型C基因(HBC2)。见图1。

    1990年02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91 ]
  • 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轮状病毒抗原

    于红,邵济钧

    <正> 我们用国产试剂和材料建立了一种以硝酸纤维素膜(NCM)作为固相载体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用于检测粪标本中的轮状病毒. 首先用铁笔将NCM划成5×5mm的小方格,然后将免抗人轮状病毒IgG打点至方格中心,室温凉干后,置封闭液中室温作用1小时,取出用PBST洗涤3~5次,每次5分钟,然后将膜直接浸入待检粪样、阳性抗原对照和阴性抗原对照中.置37℃ 30~60分钟,洗涤。随后将上述诊断膜浸入酶标兔抗人轮状病毒IgG中,室温45~60分钟,洗涤。用底物DAB显色数分钟,至阳性对照样本出现明显褐色斑点时,用自来水终止反应。根据斑点颜色深浅,肉眼即可判断阳性或阴性结果。

    1990年02期 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6 ]
  •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感染的柑桔树中同工酶的变化

    邱文平,周咏芝,丁达明

    <正> 柑桔裂皮病是由柑枯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引起的病害,它的主要症状是砧木韧皮部纵向裂皮,鳞片化剥落,植株矮化,生长缓慢。因为症状有无十分明显,故病树和未发病树肉眼可辨,无需再作其它诊断。实践上的困难在于多数带有类病毒的慢性感染植株在什么条件下发病?如何预测?能否预防?因此,本研究特以慢性感染树作对照,与病树进行同工酶的对比研究。寻找发病的先兆,以期找到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并为进一步研究病害的预防打下基础。

    1990年02期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