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中国地鼠卵巢细胞B43系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颗粒中gp30的分子组成

    梅雅芳,任贵方,朱既明

    使用生化和免疫沉淀方法,对转基因CHO细胞B43系分泌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颗粒在SDS-PAGE上出现的30kD多肽,进行了分子组成的研究。首先用蛋白转移抗体酶染方法证明是特异性HBsAg,再用糖染色法证明是糖蛋白,以gp30命名之。观察到,随纯化产品在4℃保存时间的延长,gp30逐渐消失,说明gp30不够稳定。含gp30的样品经过胰酶消化后的电泳带形和血源HBsAg对照者基本相同。放射免疫沉淀试验发现细胞内的目的基因的翻译产物只有p23,其后逐步合成gp25、gp27及gp30。用衣霉素抑制或用内源性糖苷酶-F处理的样品,gp27的糖链消失,形成p23;而gp30的一个与gp27相同的糖链也消失,从而形成“gp27”,说明gp27及gp30中均有一个-N-连接的糖链。而在gp30中尚有另一种不受衣霉素和糖苷酶-F处理影响的、由-O-连接的糖基,由此形成“gp27”。分析工程细胞在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中逐步形成p23、gp25、gp27和gp30,后者是由p23双糖化而成。

    1990年03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27 ]
  • 重组HBsAg的纯化及动物免疫原性研究

    周乙华,谢彦博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染工程细胞株MT-5,收获培养上清液,经超过滤浓缩、PEG沉淀和3次超速离心,得到纯化的HBsAg。经SDS-PAGE银染色后,纯化的HBsAg显示两条多肽,分子量分别为23k和27k,与血源HBsAg的多肽成分相同,为HBsAg的两条特异性多肽。经PAGE银染色结果显示,纯化的HBsAg中杂蛋白含量符合疫苗制备要求。用上述方法提纯HBsAg,回收率可达44.1%以上。 将纯化的HBsAg吸附于氢氧化铝佐剂,免疫Balb/c小鼠,并与血源HBsAg对照,抗体半数阳转剂量(ED50)分别为0.501μg和0.832μg,说明基因工程HBsAg的免疫原性似优于血源HBsAg。

    1990年03期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5 ]
  • 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复合体中内源性DNA聚合酶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郭巨涛,陈鸿珊

    应用~3H-TTP作为放射性掺入底物,建立了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复合体(DHBVRCs)内源性DNA聚合酶的测定方法,研究了该酶的生化特性,试验了12种药物对该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该方法测定的内源性DNA聚合酶为DHBV特异的,其活性依赖于4种dNTP和Mg~ ++的存在。最适Mg~++浓度为20mM。NP-40可刺激其活性。放线菌素D仅能抑制其30%的活性,膦羧基甲酸钠(PFA)、膦羧基乙酸钠(PAA)和苏拉明可抑制此酶,它们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8.5μM、860μM和9.25μM。而Ara-AMP等几种药物对该酶无抑制作用。应用放射性掺入电泳自显影法证明,PFA对DHBV RCs中依赖DNA和RNA的DNA聚合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1990年03期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50 ]
  • 含甲肝病毒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在动物体内产生针对甲肝病毒的中和抗体

    高峰,伊瑶,赵洪兰,刘崇柏

    用DNA重组技术得到的含甲肝病毒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可在家兔体内产生ELISA竞争抑制与中和抗体。基础免疫后,动物体内竞争抑制抗体滴度为10,加强免疫后达到80。由重组病毒产生的抗体中和指数比甲肝病毒产生者略低。

    1990年03期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16 ]
  • 天花粉蛋白在组织培养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杨新科,陈章良,段淑敏,李玉英,吴淑华,侯云德

    采用病变抑制法和~(125)I放射免疫法在3种细胞培养系统上测定了天花粉蛋白对7种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天花粉蛋白浓度在10μg/ml以下时,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在0.001~10μg/ml时对乙型脑炎、柯萨奇B 2、麻疹、腺病毒3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水泡性口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天花粉蛋白的浓度增大而提高。浓度在0.01μ/ml时可以抑制由100TCID50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50%。本文提示,天花粉可能是继干扰素之后另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蛋白。

    1990年03期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339 ]
  • 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研究

    陈卫平 ,王品

    <正> 1990年4月,法国Gustave-Roussy研究所所长Roger Monier教授来病毒所作了关于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研究的报告,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部份。 1.癌基因的分类:现已发现并分离得到数十种癌基因,按其在细胞内的作用可以将其分成以下几类:①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类;②酪氨酸激酶类,如Src、ros等;③ras基因家族,包括Ha—ras、Ki-ras、N-ras等,蛋白产物均为p21,p21具有GTP结合能力和GTP酶活力,参与腺苷酸环化酶的调节;④核蛋白类,如myc等;⑤其他。

    1990年03期 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1 ]
  • 几种药用植物提取液对腺病毒转化正常鼠胚细胞的促进作用

    胡垠玲,曾毅

    本文选用已被实验证明对EB病毒有激活作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研究其对腺病毒5型转化鼠胚细胞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证明,对EB病毒有激活作用的黄芫花(Wikstroe-mia chamaedaphne)、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和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与促癌物TPA一样,能促进腺病毒5型转化鼠胚细胞;不能激活EB病毒的麦斛(Abruscantoniensis),也不能促进腺病毒5型转化鼠胚细胞。从而证明,黄芫花、了哥王和狠毒不仅对EB病毒有激活作用,而且对腺病毒转化细胞也有促进作用。

    1990年03期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61 ]
  • 鼻咽癌病人EB病毒EBNA-2A及EBNA-LP IgG和IgA抗体的测定

    韩汝晶,F.Huang,E.Kieff,曾毅

    Epstein-Barr病毒核抗原(EBNA)是EB病毒潜伏感染时表达的主要抗原之一。它与EB病毒潜伏感染和转化正常细胞引起肿瘤有关。本实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采用经EB病毒表达EBNA-2A及EBNA-LP的基因组转染的大鼠成纤维细胞作为靶细胞,测定了30例鼻咽癌(NPC)病人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EBNA-2A及EBNA-LP的IgG和IgA抗体,结果表明,30例NPC病人的IgG/EBNA-2A抗体阳性率为100%,平均几何滴度(GMT)为1:38.9。而30例正常人的阳性率为70%,GMT为1:7.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在30例NPC病人IgG/EBNA-LP抗体的阳性率为87%,GMT为1:9.3。30例正常人的阳性率为67%,GMT为1:7.9。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IgA/EBNA-2A和IgA/EBNA-LP抗体在NPC病人和正常人均为阴性。这可能是由于在NPC病人癌细胞中没有EBNA-2A和EBNA-LP这两种抗原的表达。这结果对进一步研究EB病毒与NPC发生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1990年03期 228-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7 ]
  • 用乙型脑炎病毒进行人B淋巴细胞体外免疫

    李荔,陈伯权,王凤莲

    <正> 用体外免疫方法制备人单克隆抗体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可以定向地提高特异性B淋巴细胞数量,二是可以直接用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免疫因子在细胞水平免疫;三是所用抗原量很小,且免疫周期可缩短至3~7天.为了试验病毒抗原在体外免疫的效果,我们用乙型脑炎病毒做抗原,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并得到初步结果。

    1990年03期 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49 ]
  • 南京地区扁豆病毒病主要毒原的鉴定

    周国义,陈永萱

    从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内的感病扁豆上,得到DL-4和DL-6两个病毒分离物。 DL-4的特性是:感病扁豆表现为系统环斑。接种的6科21种植物中,有4科12种可被侵染。不被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为50~60℃,稀释限点为10~(-2)~10~(-3),保毒期2天。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28~30nm。提纯的DL-4紫外吸收值D_(260/280)为1.66。3种免疫学测试表明,与黄瓜花叶病毒Y株系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故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 DL-6的特性是:感病的扁豆表现为系统花叶或斑驳、摩擦接种可系统侵染大豆、蚕豆,在苋色藜上产生褪绿斑,在菜豆上产生枯斑。可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播。体外失毒温度为60~65℃,稀释限点为10~(-2)~10~(-3),保毒期2~4天。病毒粒体平均长度764nm。扁豆病叶组织超薄切片中可见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三种免疫学测试指标皆表明,与大豆花叶病毒呈阳性反应。故鉴定为大豆花叶病毒(SMV)。

    1990年03期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8 ]
  • 应用免疫吸附电镜技术研究三种真菌传线状病毒的血清学关系

    陈剑平,阮义理,洪健,徐均焕

    应用免疫吸附电镜技术研究了我国大、小麦上三种由禾谷多粘菌Polymyxagraminis传线状病毒,即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和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分离物的血清学关系,结果表明这三种病毒具有共同的抗原性,尤其是WYMV与WSSMV,它们的血清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我国的BaYMV-萧山(XSh)、嘉善(JSh)、上海(ShH)、扬州(YZh)、盐城(YCh)和常熟(ChSh)6个分离物,均能与日本BaYMV标准分离物(BaYMV-J)的抗血清以及欧洲的So、Wiltshire(W)、NM株系抗血清起反应,表明属欧洲所划分的BaYMV血清型Ⅰ。WSSMV的新昌(XCh)、安吉(AJ)、宜兴(YX)、扬州(YZh)和雅安(YA)6个分离物的血清学性质一致,均能与加拿大和美国的WSSMV抗血清以及日本WYMV抗血清发生反应。讨论了抗血清中甘油的存在对免疫吸附电镜检测结果的影响。

    1990年03期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3 ]
  • 用斑点杂交法比较小麦全蚀菌病毒与其它真菌病毒的同源性

    梁平彦,陈开英

    以小麦全蚀菌病毒泰安株(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irus Taian strain,GgV-Taian)的dsRNA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比较低了5种dsRNA真菌病毒和7株小麦全蚀菌病毒分离物间的同源性。GgV-Taian dsRNA与米曲霉病毒、黑曲霉病毒、美味侧耳病毒的dsRNA有杂交反应;而与草菇病毒dsRNA无反应;与5株GgV分离物均有反应。与无血清学关系的黑曲霉病毒也有杂交反应。本文提供了寄主分类地位甚远的真菌病毒有同源序列的新证据。

    1990年03期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0 ]
  • 艾滋病血清学诊断新方法——免疫斑点法的建立

    邵一鸣,曾毅,韩孟杰,Wolf H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生产出有诊断意义的人免疫缺损病毒(HIV)蛋白,将其初步提纯,再用快速蛋白液相层析技术进一步纯化,即可直接点样至硝酸纤维膜,用来检测HIV抗体。实验显示,这种免疫斑点法(Immunodot assay,IDA)的敏感性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相同,而特异性比它高,与蛋白印迹法(WB)相近。由于IDA试剂成本比IIF低,可用于HIV抗体检测的初筛。与IIF相比,IDA法具有假阳性率低、试剂稳定性高、操作简便和不需要昂贵的荧光显微镜等优点。因而是一种适合在基层应用的方法。

    1990年03期 25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63 ]
  • 应用纯化的重组Epstein-Barr病毒早期抗原建立检测鼻咽癌病人血清IgA/EA抗体的ELISA方法

    金传芳,WolfH.,曾毅

    利用凝胶和离子交换柱(Mono Q)两次层析,将大肠杆菌表达的EB病毒早期抗原P138片段多肽纯化。以此P138为抗原,增加鼠抗人IgA单克隆抗体以扩大IgA的反应,建立了三步ELISA法。用本法检查了100例鼻咽癌病人和63例正常人血清中抗EB病毒IgA/EA抗体,病人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为86%,正常人有3例阳性(4.7%)。此结果表明,三步ELISA法较常用的间接ELISA法(阳性检出率为71%)敏感。

    1990年03期 256-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4 ]
  • ABC-ELISA检测鸡新城疫病毒

    罗廷荣,余克伦,韦家槐

    建立了检测鸡新城疫病毒的ABC-ELISA方法。应用此法测定了Lasota株、Mukt-eswar株和细胞培养的新城疫强毒的效价,结果较满意。比较试验证明,ABC-ELISA的敏感性比常规ELISA高2~16倍,比HA法高4~64倍。检测感染鸡口腔和泄殖腔棉拭材料,检出率分别为83.3%和100%,比常规ELISA分别提高33.3%和16.7%,而HA则检不出。该法特异性好,能被特异性抗体和亲和素所阻断,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痘病毒、鸭瘟病毒均不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亦好,同一样本先后经多次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1990年03期 262-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0 ]
  • 蝙蝠自然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张海林,施华芳,米竹青,龚正达,国正鸣,李兆祥,自登云,甲利,刀红兵,李新年,戴祥明

    <正>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本病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明确了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猪是主要扩散宿主,并对长期宿主和流行预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为进一步了解乙脑病毒如何在自然界长期保存,我们于1986和1988年的7~8月在本省捕捉蝙蝠进行病毒分离及血清抗体调查,结果如下。

    1990年03期 269-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292 ]
  • 海南省两株环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游志勇,王逸民,赵治国,何英,徐普庭,赵子江,陈玉本,陈文洲,张鸿飞

    <正> 环状病毒属(Orbivirus genus)由许多病毒所组成,其中一些可在脊椎动物和昆虫体内增殖并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属呼肠孤病毒科的虫媒病毒。有些环状病毒可引起家畜发病,如蓝舌病毒(BIV)、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和非洲马瘟病毒(AHSV)等。而环状病毒中的科罗拉多蜱热病毒(CTFV)和科麦罗沃病毒(KEMV)与人类疾病有关,其传播媒介均为蜱,主要症状为发热,寒颤,头痛和背、腿部肌肉剧痛。因而国际上对这些环状病毒的研究愈来愈深入。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1981年梁雪嘉等从北京郊区捕获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一株对乳鼠非致病的环状病毒(M14);1985年7月徐普庭等从云南省的中华按蚊和棕头库蚊体内分离到两株对3周鼠致死的环状病毒。1985年5月,我们从海南省三带喙库故中分离到HN131株,从麻翅库蚊分离到HN295株,以及从其它蚊子中分离到4株病毒,经电镜和核酸电泳初步鉴定为环状病毒。现将前两株病毒的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1990年03期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406 ]
  • 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颗粒体蛋白基因的定位

    赵民安,刘云英,杨向明,吾尔尼沙,李维琪

    <正> 在昆虫杆状病毒颗粒体蛋白基因的定位研究中,用颗粒体蛋白mRNA来定位其基因,国内工作较少。本文报道用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ieris brassicae granulosis virus,Pb-GV)颗粒体蛋白的mRNA对相应基因进行定位的结果。

    1990年03期 27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8 ]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转移载体质粒pAp M2614的组建

    张春发,胡裕文,范琦,Roy Duncan,李广泽,Patrick Lee,侯云德

    <正> 自从美国科学家G.Smith等首次建立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转移载体表达系统以来,已被广泛用于外源基因的表达,成为世界上一新的具有巨大潜力的载体表达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表达产量,降低成本,日本科学家前田进建立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并获得了高效表达。柞蚕是我国特产,以蛹滞育越冬,保存时间长,个体大,可工厂化生产。因此,组建柞蚕NPV转移载体,进而建立该载体表达系统,是目前利用昆虫活体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较理想的昆虫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

    1990年03期 280-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21 ]
  • 从龙眼鬼帚病树提纯一种线状病毒

    叶旭东,陈景耀,柯冲

    <正> 龙眼鬼帚病是龙眼树(Dimocarpus longana Lam.)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龙眼产区皆有发生。本病由裘维蕃教授于40年代首次报道。1955年李来荣证明此病可经嫁接及种子传染,认为是病毒引起的病害。1972年So和Zee再次证实本病可通过嫁接传染,并表明用电镜观察到病叶超薄切片筛管中存在线状病毒,大小为12×1000nm,但没有提供电镜照片。此后十余年,国内外研究者没能重复So和Zee的电镜观察结果,因而对本病病原提出各种猜测,包括类菌原体、类细菌、病毒甚至蛀干害虫等。最近陈景耀等证实青霉素和四环素对本病无抑制作用,并首次证明荔枝蝽及龙眼角颊木虱能传本病。本文首次报道从龙眼鬼帚病植株中提纯线状病毒的初步研究结果。

    1990年03期 284-286+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3 ]
  • 用ELISA方法检测大麦黄矮病毒株系关系及介体蚜虫的专一性

    郭明,魏宁生

    <正>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是一种有重要经济意义的蚜传病毒,在1966~1984年间,由于蚜虫介体的猖獗,在我国北方冬春麦产区造成多次病毒病流行,损失极大。大麦黄矮病毒株系间关系较复杂,因此,建立大麦黄矮病毒的检测方法,对其流行的调查及株系特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03期 287-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1 ]
  • 环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徐普庭

    <正>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共有6属病毒,包括一大类具有多片段(10~12个片段)双链RNA(dsRNA)基因组的球形无囊膜病毒,毒粒具有二十面体对称的双层壳体,直径为60~80nm。根据病毒感染的宿主差别分为:脊椎动物病毒,包括呼肠孤病毒属(Reovirus)、环状病毒属(Orbivirus)和轮状病毒属(Rotavirus);无脊椎动物病毒,有胞浆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植物病毒包括植物呼肠孤病毒(Phytoreovirus)和斐济病毒(Fijivirus)。

    1990年03期 290-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6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