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患者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

    杨成勇,蔡伟民,沈倍奋,曾毅

    建立了检测 E B 病毒潜伏膜蛋白( L M P1) 特异性杀伤性 T 细胞( C T L) 功能的一步法,并用于检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 L M P1 特异性 C T L 功能。发现了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 L M P1 特异性 C T L 功能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这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研究还表明 L M P1 有可能作为鼻咽癌的疫苗抗原。为研究鼻咽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预防与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1999年03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97 ]
  •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Gou3株M片段的分子特性及序列的比较分析

    姚智慧,董关木,俞永新,刘文雪,朱智勇

    为测定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Gou3 株的 M 片段全基因序列,了解该株分子基础,并分析其与其他病毒株的差异,将提取的感染了病毒的 Vero - E6 细胞总 R N A 进行逆转录 P C R扩增,产物直接或纯化后克隆于 T 载体并测定序列,结果测得 Gou3 株 M 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共3 651 个核苷酸,最大读码框架从47 到3 448 ,共编码1 134 个氨基酸。四种核苷酸的比例分别为 A3069 % , T 3001 % , G2155 % , C1775 % , G C 含量为3930 % , A T 含量为6070 % 。应用不同的载体系统、不同的转化用菌种、从不同的传代株中扩增,确证了测序结果的正确性。序列同源比较分析表明: Gou3 株与 H T N 型同源性为705 % ~715 % ,与 S E O 型为839 % ~845 % ;其氨基酸序列与 H T N 型同源性为765 % ~773 % ,与 S E O 型为932 % ~973 % 。核苷酸序列及其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 S E O 型的毒株间 M 片段全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为947 % ~995 % ,而 Gou3 株与 S E O 型毒株间差异高达154 % ~161 % , G2 区域33

    1999年03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8 ]
  • 我国分离的甲病毒YN87448毒株全部结构区基因核苷酸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周国林,梁国栋,李蕾,付士红,李福胜,金奇,张海林,黄文丽,侯云德

    Y N87448 毒株1986 年分离自云南傣族52 岁女发热病人的血液标本,曾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用我们创立的单引物差异 R T- P C R 方法及简并引物 R T- P C R 法均已证明:该病毒为甲病毒属的辛德毕斯样病毒( Sindbis - like virus) 。本研究从甲病毒属的病毒基因序列的共同保守区,设计4 对引物。用 R T- P C R 方法扩增,再将扩增片段分别连结克隆到p G E M- T 载体。通过对4 个克隆的测序完成了对 Y N87448 毒株的全部结构区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表明:(1) Y N87448 病毒的全部结构区基因序列长度为4 059 个核苷酸( 不包括多聚腺苷酸尾) ;(2) Y N87448 病毒的全部结构区基因与辛德毕斯病毒家族中毒力最强的、唯一能致成年小鼠100 % 死亡的、南非分离的辛德毕斯样病毒 S A A R86 株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 % ,但 Y N87448 毒株不致成年小鼠死亡;(3) 二者基因结构上有一点大的差异是, Y N87448 病毒位于基因组8 641bp 处的结构区基因 E2 和 E3 之间多出3 个核苷酸( A A A) ;(4) 与其它甲属病毒的进化树比较来看?

    1999年03期 205-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38 ]
  • 痘苗病毒增强子样序列的特性研究

    秘晓林,吴淑华,朱民,何建新,杨翔,侯云德

    利用带有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报道基因的检测载体,从痘苗病毒基因组 D N A 中筛选到一个增强子样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长283bp ,是痘苗病毒 D N A 依赖性 R N A 聚合酶的一部分,具有两段24bp 长的重复序列。采用带有β- 半乳糖甘酶报道基因的载体检测发现,该片段正向可以使报道基因表达增强109 倍,反向可以增强38 倍。 R N A dot blot 实验证实,它对基因的增强活性表现在转录水平上。

    1999年03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9 ]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长控制区上YY1结合位点的破坏可增强病毒诱导细胞永生化能力

    董小平,刘红,周伟

    细胞转录调节因子 Y Y1 可抑制人乳头瘤病毒16 型( H P V 16) 癌基因启动子 P97 的活性, Y Y1 位点的突变和缺失不仅可诱导 P97 活性增强而且可在全基因组内增强 E6 癌基因转录,同时使病毒对啮齿类动物纤维细胞的转化能力增强。为了观测人乳头瘤病毒16 型长控制区( H P V16 L C R) 序列上 Y Y1 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破坏在完整基因组范围内对人原代包皮角源细胞永生化能力的影响,将 H P V 16 Y Y1 位点突变株和野毒株转染至人原代包皮角源细胞。筛选结果表明,突变株可诱导形成永生化细胞,永生化能力明显高于野毒株。对4 株永生化细胞系 D N A检测发现,均含有呈整合状态的 H P V 16 D N A,其中3 株的 E1/ E2 区域有缺失。 R N A 检测显示,4株细胞内均有 E6/ E7 m R N A 的转录。这表明, H P V 16 L C R 上 Y Y1 蛋白特异性结合位点的破坏,可在完整基因组范围内增强病毒使人原代包皮角源细胞永生化的能力。

    1999年03期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96 ]
  • 反义寡核苷酸对丙型肝炎病毒调控基因表达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王小红,王升启,李梦东,朱宝珍

    为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A S O D Ns) 对丙型肝炎病毒( H C V) 的抑制活性,研究和开发新型抗 H C V 药物。采用 H C V 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株 Hep G29706 ,评价了3 条针对 H C V 调控基因的 A S O D N,即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将 Lipofectin 包封的 A S O D N 与 Hep G29706 细胞株每天作用5 小时,连续3 天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提示,在 Hep G29706细胞中,三种 A S O D Ns 均具有特异性的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浓度在05μmol/ L 时,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对 H C V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 % 、55 % 及48 % 。 H C V363 连续作用8 天,其抑制率可达81 % 。上述资料论证了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在 H C V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中对 H C V 调控基因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1999年03期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97 ]
  • A组轮状病毒我国地方株VP6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其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

    李国华,钱渊,何湘君,霍云雯

    通过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 T- P C R) 获得了轮状病毒地方株 T114 V P6 全基因的c D N A 片段,将其克隆入转移载体质粒p V L1393 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 V L1393 - V P6 。对克隆的 V P6 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用它和杆状病毒( Ac M N P V) 野毒株 D N A 共转染 Sf9 细胞,筛选纯化得到含 V P6 基因插入片段的重组杆状病毒,并进行了表达重组蛋白 V P6 的检测。测序结果显示 V P6 基因全长1 356bp ,序列分析显示与 Wa 株非常接近,提示 T114 为亚组Ⅱ病毒株。用高价免疫血清经 Western blot 检测表达产物,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裂解液样品中可见大小约45k D 的特异条带;亚组Ⅱ特异性单抗检测到大小约120k D 的条带,提示重组蛋白 V P6 获得了表达,具有正常的抗原反应性和天然 V P6 的三体结构。

    1999年03期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78 ]
  • 在昆虫细胞中高效表达蓝舌病毒VP7蛋白作为组特异性诊断抗原

    王健伟,姜慧英,李晓成,李云岗,赵同兴,洪涛

    对蓝舌病毒( B T V) 结构蛋白 V P7 作为组特异性诊断抗原进行了研究。将编码 B T V13主要组特异性抗原 V P7 的 S7c D N A 插入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 Fast Bac1 ,通过同源重组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rv Bac B T V P7 。用此重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获得 V P7 蛋白的高效表达,表达量可占细胞蛋白总量的124 % 。 V P7 重组抗原与 B H K21 细胞培养的抗原具有一致的抗原性,可与不同血清型 B T V 抗体反应,重组抗原的产量是后者的100 倍以上。试验证实:所表达的 B T V13 V P7 抗原能符合组特异性诊断抗原的要求。

    1999年03期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30 ]
  • 表达LacZ基因重组火鸡疱疹病毒(HVT)的构建

    赵军,张秀根,陈溥言

    将不含任何启动子的 Ecoli Lac Z 基因,插入火鸡疱疹病毒( H V T) F C- 126 株胸苷激酶( T K) 编码区末尾的 Nhe Ⅰ位点,构建成转移载体质粒p T K Lac Z。用此质粒和 H V T 感染的细胞基因组总 D N A 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C E F) ,在 X- gal 存在下,通过蓝斑筛选,分离到重组体 H V T(r H V T) 。r H V T 与野生型 H V T F C- 126 株在 C E F 中的生长特性完全相似,且在连续传代过程中能稳定表达 Lac Z 基因。结果表明, H V T 自身的启动子完全可以有效地调控外源基因的表达。在选择适当的插入位点情况下, T K 基因区可以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区域。

    1999年03期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2 ]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的目的基因点突变对其免疫原性的影响

    江国托,刘思国,步志高,康丽娟,卢景良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 T- P C R) 扩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 B V) 中国流行株( H D)的主要免疫原纤突蛋白 S1 基因( Spike protein gene) ,将其插入载体p U C18 的 Bam HⅠ/ Hind Ⅲ位点,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经克隆化 S1 基因的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 R F L P)分析和 Southern 杂交之后,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5′端高变区核苷酸序列,并以此与 Gene Bank 中的参考毒株 Massachussetts41 相应序列作比较,分析其同源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此两毒株抗原研制灭活疫苗,交叉免疫攻毒。结果表明,从 S1 基因5′端高变区的起始密码子 A T G 至第350 位,两毒株仅在起始密码子后第131 位存在一个碱基的点突变,由 M41 的 C 突变为 H D 株的 G,即 S1蛋白上的第41 个氨基酸由 M41 的 Ala 突变为 H D 株的 Gly ,二者核苷酸同源率为997 % ,氨基酸同源率为991 % 。两毒株灭活抗原疫苗免疫后的交叉攻毒试验表明, M41 毒株疫苗对 H D 株的保护率为75 % ,而 H D 株疫苗对 M41 株的保护率只有65 % 。

    1999年03期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8 ]
  •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p35基因的PCR扩增和克隆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王业富,齐义鹏,李志达,李晓锋,朱应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c N P V) 凋亡抑制基因p35 的合成引物,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 N P V) 基因组中用 P C R 扩增到了1kb 片段。采用 P C R- 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银染法,测定了所扩增到的1 010bp 全序列,发现其开放阅读框完整,长897bp ,编码299 个氨基酸。用 D N A S I S 和 P R O S I S 软件分析发现,此片段与 Ac M N P V p35 基因同源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1 % ,氨基酸同源性也达81 % ,证明了所扩增的片段是 Ha N P V 的p35 基因。为了研究此p35 基因的功能及其效应机制,克隆了这一基因并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实现了表达。

    1999年03期 252-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29 ]
  •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核苷酸序列研究

    贡成良,小林淳,宫岛成寿,金伟,吴祥甫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c N P V) 编码的几丁质酶 A( Chitinase A, Chi A) 基因定位在 Hind Ⅲ- 35kb 片段上。 D N A 测序表明,半胱氨酸蛋白酶( C P) 基因的5'上游反向存在 Chi A基因, Chi A 基因的 O R F 为1 662 个核苷酸,编码553 个氨基酸,5'、3'非编码区分别具有 T A A G 基序和 A A T A A Apoly( A+ ) 信号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 Hc N P V 的 Chi A 与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 Chi A ,在 D N A 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753 % 、757 % ,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分别为750 % 、787 % ,与来自灵菌的 Chi A 比较,一致性氨基酸达51 % ,推测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与细菌几丁质酶基因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1999年03期 260-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519 ]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表达以及实验动物对裸DNA的免疫反应

    孙向乐,司履生,曹瓒孙,王一理,刘天菊,郭建芬

    1999年03期 270-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62 ]
  • 人疱疹病毒8型KS330基因片段的检出与Kaposi肉瘤的关系

    陈国敏,曾毅

    1999年03期 275-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2 ]
  • GP37蛋白结构分析与昆虫病毒分子进化的关系

    刘德立,金天权,齐义鹏

    1999年03期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73 ]
  •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辅助受体研究进展

    张云武,张亚平,贲昆龙

    1999年03期 28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9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