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治州;郑丽舒;段招军;漆正宇;瞿小旺;刘文培;张万菊;李丹地;高寒春;侯云德;
以纯化的流感病毒颗粒H1N1、H3N2为靶点对噬菌体展示的随机12肽库进行了筛选。经ELISA、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鉴定,获得52个阳性噬菌体克隆。根据测序和氨基酸序列分析,挑选出不同克隆间同源性最高的6条多肽进行化学合成。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实验显示,6条多肽中54-N1和69-N2的抑制活性最强,对N1、N2和乙型流感病毒三种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均有明显的抑制活性,54-N1的IC50值为7.486~14.693μmol/L,69-N2的IC50值为6.605~13.007μmol/L。同时,54-N1和69-N2可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的生长。病毒空斑抑制实验显示,54-N1和69-N2可明显抑制空斑形成的大小和数目。通过分析,54-N1的IC50值为18.38~31.76μmol/L,69-N2的IC50值为16.56~25.49μmol/L。两条多肽的浓度在高达10mmol/L时仍对细胞无任何毒性。54-N1和69-N2作为新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与现有NA抑制剂Oseltamivir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为进一步研制局部应用的广谱抗流感病毒的鼻腔喷雾剂奠定了基础。
2007年03期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57 ] - 宋爱京;许四宏;李秀华;王佑春;
为建立HIV阳性样品库并分析HIV不同生物标志物的意义,从我国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中收集HIV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血浆,对其进行HIV抗体、抗原、核酸以及基因型的检测,并用WB试剂对其进行抗体的确认检测。结果显示,该样品库共有样品190份,均为HIV阳性,含有我国流行的主要基因型,即B′、BC、AE和B亚型;HIV抗体S/CO值小于10者占11.1%,在10~15之间者占63.2%,大于15的占25.8%;病毒载量在50~103copies/mL者占7.9%,在103~105copies/mL者占82.2%,大于105copies/mL者占10.0%。而且抗体S/CO值大于10者,均为HIV抗体确认阳性,小于10者仅有61.9%为抗体确认阳性,但核酸均大于50copies/mL,而且抗体不确定样品的病毒载量均大于105copies/mL,但抗体不确定的8份样品中仅有4份样品为P24抗原阳性。结果提示该样品库样品来自于HIV感染的不同时期,可用于对HIV的不同试剂进行评价;而且核酸的检测可有助于对HIV早期感染的明确诊断。
2007年03期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07 ] - 刘红梅;余双庆;冯霞;刘新蕾;董小岩;吴小兵;曾毅;
比较两种血清型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携带HIV-1gag基因肌肉注射诱导小鼠免疫反应的特点。分别制备携带EGFP和HIV-1gag基因的重组AAV2/1(AAV1)和AAV2载体。小鼠肌肉注射rAAV1-EGFP和rAAV2-EGFP,观察注射局部EGFP的表达。将rAAV1-gag和rAAV2-gag分别以0、3周初免/加强方式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及新西兰白兔。ELISA法检测抗HIV-1 Gag P24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Gag特异性的CTL反应。结果表明,rAAV1-EGFP在小鼠肌肉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rAAV2-EGFP;用Western blot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AAV1-gag和rAAV2-gag体外转染的293细胞,均可检测到HIV-1 Gag蛋白的表达;在小鼠体内rAAV1-gag和rAAV2-gag组均可检测到特异性P24抗体,抗体滴度rAAV1-gag组显著高于rAAV2-gag组;而无论rAAV1-gag组还是rAAV2-gag组,特异性CTL反应均较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载体免疫兔子也都可检测到特异性P24抗体,同样地,rAAV1-gag组显著高于rAAV2-gag组。结论:携带HIV-1gag基因的rAAV1或rAAV2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小鼠主要诱导特异Gag的体液免疫反应;且rAAV1可诱导很强的抗HIV-1 Gag特异性抗体,抗体水平显著高于rAAV2。
2007年03期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21 ] - 刘峰;张全福;刘琴芝;曹守春;李川;梁米芳;李德新;
为了加强我国病毒性出血热的防治,本研究将汉滩病毒84Fli株核蛋白S和糖蛋白M编码片段分别克隆至pcDNA3.0载体,构建了pcDNA3/84S和pcDNA3/84M重组质粒,等量混合采用肌肉注射途径免疫C57BL/6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同时与双价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对比。ELISA及免疫荧光(IFA)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汉滩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流式细胞仪和ELISPOT方法分析小鼠免疫后的细胞免疫水平。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的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DNA疫苗免疫组C57BL/6小鼠在初次免疫2周后即能检测到汉滩病毒核蛋白与糖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灭活疫苗组相比,重组质粒诱导的抗体滴度高,产生时间早,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活性;同时可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表明,汉滩病毒pcDNA3/84S和pcDNA3/84M重组质粒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2007年03期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7 ] - 张勇;严冬梅;王东艳;朱贞;刘中华;赵月萍;陈晓琴;祝双利;李崇山;安洪秋;许文波;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2007年03期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72 ] - 李丹地;段招军;章青;刘娜;谢华萍;崔淑贤;靳淼;杨学梅;郑丽舒;黄灿平;匡治州;王忠山;方肇寅;
最近在亚洲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感染人的G5型人A组轮状病毒LL36755株,为进一步探讨其进化来源,克隆了G5型人A组轮状病毒LL36755株的VP4、VP6、NSP4编码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序列的分子特征。结果发现卢龙株LL36755为罕见的G5P[6]型,其VP6的亚群为SGⅡ型,NSP4的基因型为B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卢龙株LL36755的VP7、VP4编码基因与猪来源的毒株关系密切,而VP6、NSP4编码基因与人来源的毒株紧密相联系。可以推断新的人腹泻A组轮状病毒LL36755株是猪的VP7,VP4编码基因与人的VP6,NSP4编码基因的自然重组;而且该毒株不是G5的原型,很可能是人类轮状病毒与猪轮状病毒毒株的自然重组后逐步进化而来。
2007年03期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48 ] - 贾仁勇;程安春;汪铭书;郭宇飞;文明;徐超;袁桂萍;周伟光;周毅;陈孝跃;
将鸭成纤维细胞培养的鸭肠炎病毒(DEV),经超声处理、高速冷冻差速离心后,采用酒石酸钾—甘油非线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收集病毒蛋白带,3%磷钨酸负染后观察病毒粒子形态。结果表明:病毒粒子主要集中在40%~50%酒石酸钾—甘油缓冲液交界层。电镜下,病毒粒子纯净,具有疱疹病毒典型形态结构,剖面六角,外观轮廓清楚。成熟病毒粒子直径约150~266nm,病毒囊膜、核衣壳和核心清晰可见;囊膜外层较内层着色略深,且可见尚未形成完整囊膜的柄状拖尾结构。多数病毒粒子以单核衣壳为主,一定数量的病毒具有双核衣壳,偶见三核衣壳,核衣壳直径为100~150nm,呈现致密圆形、半圆形或马蹄形等类型。在核衣壳外和囊膜之间可见明显的亮晕。核心DNA电子染色较深,集中分布,直径40~65nm。本文获得的清晰DEV负染超微结构照片,为该病毒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7年03期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58 ] - 李艳;崔治中;孙淑红;
通过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及特异性单抗的间接荧光抗体反应(IFA),首次从中国地方品系-黄羽肉鸡中分离到J亚群白血病病毒(ALV-J),并对其gp85基因和3′Ter序列及其致病性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GD0510A、GD0510B和GD0512的gp85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毒株HN0001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1%、92.5%和95.8%,GD0510A和GD0512的3′Ter核酸序列与国内毒株同源性比较高。分离到的两株ALV-J(GD0510A和GD0512)感染1日龄肉鸡后出现明显生长抑制(P<0.05),并诱发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和胸腺萎缩。两株病毒单独感染均能降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AIV-H5)疫苗的抗体滴度,GD0512感染鸡后能明显抑制感染鸡对新城疫病毒疫苗的免疫反应(P<0.05),而GD0510A感染鸡后在4w时也能明显抑制感染鸡对禽流感病毒(AIV-H5)疫苗的免疫反应(P<0.05)。研究证实在我国地方品系黄羽肉鸡存在ALV-J的感染,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毒株可能是来自白羽肉鸡且能造成感染鸡的免疫抑制。
2007年03期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330 ] - 焦红梅;焦新安;田华荣;潘志明;殷月兰;崔一晨;黄金林;
为研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和表达了运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DNA疫苗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首先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的全长s1基因插入到嵌合CpG DNA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1中,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S1-CpG。然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出运送DNA疫苗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SL7207(pVAX1-S1-CpG)。将重组菌SL7207(pVAX1-S1-CpG)分别以1×109CFU,5×109CFU,1×1010CFU的剂量滴鼻和口服接种4日龄雏鸡,2周内所有试验鸡均无任何不良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SL7207(pVAX1-S1-CpG)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免疫后35 d,商品鸡体重测定结果表明重组菌免疫不影响鸡体增重。以5×109CFU重组菌滴鼻和口服两次接种4日龄商品代伊莎褐蛋鸡,二免3周后,血清抗体和小肠黏膜抗体测定结果表明,SL7207(pVAX1-S1-CpG)免疫组抗体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空载体对照组之间分别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攻毒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SL7207(pVAX1-S1-CpG)免疫组有较高的免疫保护效力,与灭活苗和减毒苗效力相当,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2007年03期 212-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48 ] - 左天荣;赵子轶;韦平;韦信贤;李娅;磨美兰;
应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从免疫过CVI988/Rispens疫苗株患马立克氏病(MD)的三黄鸡中分离到一株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命名为YL040920株)。从该分离株蚀斑克隆获得的9个克隆在蚀斑形成时间及其形态大小上均无明显差别,表明它较为单一;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并测定了毒株的致瘤相关基因meq的核苷酸序列,并与其他MDV-1参考毒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序列具有MDV-1强毒株的特征;用基于抗MDV-1 MEQ蛋白的单克隆抗体3G12E6的免疫荧光试验(FA)对毒株的DEF培养物进行检测,发现有特异性的荧光定位于细胞核内;应用毒株感染霞烟鸡,最早在接种后(PI)21d即可诱发明显的内脏器官,在各器官肿瘤中以心脏、肝脏和皮肤的肿瘤发生率最高;用禽肿瘤病三重PCR鉴别诊断技术对毒株的DEF培养物以及感染鸡的内脏器官组织进行检测,均能扩增到MDV-1强毒株的特异性带,而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检测则均为阴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分离株YL040920为单一的MDV-1强毒株,无REV、ALV以及疫苗株CVI988/Rispens的混杂,并具有以心脏、肝脏和皮肤肿瘤为主的急性致瘤特性。
2007年03期 218-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341 ] - 孙东波;冯力;陈建飞;时洪艳;佟有恩;刘胜旺;陈洪岩;
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CH/JL毒株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的3个相互重叠的cDNA克隆覆盖了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EDV CH/JL株S基因与CV777、Brl/87、JS、KPEDV和Chinju99毒株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96.87%、96.41%、94.02%和93.9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17%、95.88%、96.10%、92.36%和92.05%;分子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PEDV CH/JL株S基因与JS毒株S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群。利用DNAstar Protean程序预测了PEDV CH/JL株S蛋白一个抗原表位区(83~276aa),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后转化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终浓度1.0mmol/L的IPTG诱导下获得了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预测的抗原表位区GST融合蛋白能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多克隆抗血清反应,提示该抗原表位区含有线性抗原表位。
2007年03期 224-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4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