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抗体选择压作用下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的变异

    杜燕;娄本红;武专昌;赵鹏;崔治中;

    将LG1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带有抗LG1株母源抗体的鸡胚中分4个独立系列连续传40代后,有3个系列从10~20代起在NA基因的#99位发生了可稳定遗传的碱基"G"到"A"的突变,并使氨基酸由蛋氨酸变为异亮氨酸;有2个系列从20~30代起在#473位发生了可稳定遗传的由"A"到"G"的碱基突变,导致相应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另一个传代系列在50代时也发生了同样的突变。在无抗体的鸡胚上的2个独立对照系列同样传了80代,在这2个位点没有发生突变,表明这2个突变与抗体的选择压相关。在抗LG1母源抗体阳性鸡胚的连续40代传代过程中,NA基因在有抗体组的四个传代系列碱基的非同义突变(NS)与同义突变(S)比为4.6(32/7),而在无抗体组NS/S比为2.0(16/8)。有抗体组NS/S值显著高于无抗体组,也显示出抗体的选择压作用。

    2012年01期 v.2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

    李树纯;李心海;仲书官;孙化露;潘金金;陈素娟;彭大新;刘秀梵;

    2009~2011年从江苏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等地来源于鸡、鸭、鹌鹑和鸽子的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出分离株的全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序列分析显示,16株病毒HA基因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P-S-R/K-S-S-R,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分子特征;226位均为L,具有与哺乳动物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性。M2基因均出现了对金刚烷胺产生耐药性的N31S突变。不同宿主来源的H9亚型AIV的主要分子特征一致。全基因遗传进化分析表明1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发生了3配体重组,即以F98亚系AIV为骨架,HA来源于Y280亚系,PB2和M基因来源于G1亚系,形成了2种新的基因型。因此,要加强对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密切关注它的重组趋势。

    2012年01期 v.2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1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 ]
  •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P31与两种宿主蛋白发生相互作用

    刘攀峰;王思民;刘音;黎路林;

    在病毒侵染和复制过程中,病毒与宿主之间存在广泛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小菜蛾幼虫cDNA文库,用于筛查与小菜蛾颗粒体病毒(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virus,PlxyGV)蛋白相互作用的小菜蛾幼虫蛋白。pp31同源基因存在于所有鳞翅目昆虫杆状病毒。其编码产物是一种磷蛋白,与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相关。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从小菜蛾幼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两个与PlxyGV PP31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的预期编码产物分别是小菜蛾蛋白激酶C受体(RACK)和一种甲硫氨酰氨肽酶2(MetAP2)同源蛋白。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实验结果显示,rack与6-组氨酸编码序列的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个38kD多肽。在GST-pulldown实验中,RACK蛋白随同GST-PP31融合蛋白一起吸附于GST亲和树脂,进一步证实了小菜蛾RACK蛋白与PlxyGV PP31发生相互作用。

    2012年01期 v.28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牛副流感病毒3型HN基因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建立

    周玉龙;任亚超;朱战波;侯喜林;王密;耿晶;朴范泽;李森;

    用构建的HJ-1株牛副流感病毒3型HN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QE30-HN,在E.coli XL1Blue中表达了重组HN蛋白,并用电洗脱方法从电泳凝胶中纯化了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该病毒抗体的ELISA方法。建立的ELISA最佳工作条件分别是:抗原浓度为6μg/mL,血清稀释度为1∶50,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封闭条件为37℃60min,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10 000;阳性临界值为OD450≥0.30。该方法与病毒中和试验符合率高达96%,板内和板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重复性较好。该方法与牛冠状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呼吸道合包体病毒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黑龙江省部分地区323份奶牛血清样本,对牛副流感病毒3型抗体血清阳性率为57.89%。该ELISA方法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发ELISA试剂盒提供了技术基础。

    2012年01期 v.28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2 ]
  • 鹅圆环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转染试验

    徐雅萍;田敬;袁海霞;郭婧;孙红霞;栗文文;陈维虎;余旭平;

    设计带BamHⅠ酶切标记位点的引物,PCR扩增鹅圆环病毒(Goose circovirus,GoCV)全长基因组,将2个基因组顺式连接插入到pGEM-T Easy载体中,获得GoCV全长基因组头尾串联二聚体感染性克隆质粒pGEMT-2GoCV。EcoRⅠ酶切线性化pGEMT-2GoCV,与脂质体混合转染GoCV阴性鹅胚和雏鹅,常规PCR检测发现GoCV在转染鹅体内增殖,鹅胚转染组于孵出第2周和第4周检出血清阳性,且其中一个个体于4周龄扑杀时检出法氏囊阳性,雏鹅转染组于转染后2周检出血清阳性。试验进一步对扩增片段进行了BamHⅠ标记位点的检测,并应用GoCV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转染阳性样品进行了定量,结果显示阳性法氏囊组织中病毒含量为1.57×106拷贝/mg,阳性血清含病毒拷贝数在3.52×104~5.92×105拷贝/μL。综上,本试验构建的GoCV全长基因组头尾串联二聚体感染性克隆DNA可以转染鹅胚和雏鹅并增殖出带标记的GoCV克隆。

    2012年01期 v.28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核定位信号对PVX病毒运动的影响

    杨纪君;刘国富;申永梅;霍晓辉;曹雪松;

    应用马铃薯X病毒(PVX)载体研究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BYDV-MP)核定位信号对PVX病毒运动的影响。我们将BYDV-MP克隆到PVX改造载体pGR107中,同时用GFP作为指示蛋白,研究BYDV-MP对异源病毒PVX系统运动的影响。侵染烟草发现BYDV-MP能够在PVX载体中表达并能加强病毒的系统侵染;将PVX编码系统运动蛋白25kD基因进行缺失突变,重复上述试验发现BYDV-MP能够补偿PVX系统运动;将BYDV-MP的N端的第五、六位氨基酸和第七位氨基酸进行替换突变,侵染烟草发现BYDV-MP的N端的第五、六位氨基酸突变不能完全抑制PVX系统运动,但是可以延迟并减弱PVX系统运动;BYDV-MP的N端的第七位氨基酸突变能够完全抑制PVX系统运动。

    2012年01期 v.28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雄黄纳米微粒在细胞水平上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复制的初步研究

    程淼;赵洪兰;王成祥;王惠芳;张燕;苟宝迪;朱贞;王明哲;许文波;

    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RSV-A型)感染Hep-2细胞模型,通过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三种不同给药方式,观察中药雄黄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用高能球磨机研磨双蒸水水飞处理制备雄黄纳米微粒,应用砷钼蓝染色法测定雄黄纳米微粒浓度并在Nano Series粒度测定仪上测定其粒度。以MTT法计算药物的半数中毒剂量(TC50)。通过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即预防给药、治疗给药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进行体外实验,以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药,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所起的作用,并对药物的量效关系进行分析。雄黄纳米微粒TC50值为0.649μg/mL。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均可减轻RSV-A感染Hep-2细胞的CPE程度,其抑制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20μg/mL、0.13μg/mL、0.16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18、4.99和4.11,雄黄纳米微粒对RSV-A型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雄黄纳米微粒按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给药方式给药时,其中治疗给药方式更有利于减轻RSV-A感染Hep-2细胞引起的病变。

    2012年01期 v.28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贾艳艳;殷月兰;白春光;付红;高云飞;潘志明;焦新安;

    本研究在大肠杆菌BL21中融合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蛋白,并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采用PCR技术扩增出HPV16E7基因,将其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用于检测重组李斯特菌(Lm1-2-E7)免疫小鼠后的E7血清抗体水平。在25℃,0.5mM IPTG诱导下,HPV16E7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表达,融合蛋白以可溶性形式存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其与HPV16E7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二次免疫后小鼠血清经间接ELISA结果表明E7特异性抗体滴度为1∶200。结果表明GST-E7融合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

    2012年01期 v.28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简报

  • 8种脑炎相关虫媒病毒GeXP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何玢;王环宇;张晨;王淼;秦萌;王克霞;马学军;

    利用GeXP多重基因表达遗传分析系统,建立一种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RT-PCR)方法,同时检测与病毒性脑炎相关的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等8种虫媒病毒。优化多重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分别以病毒分离培养物和阳性标本来验证多重反应体系的特异性,以克隆质粒体外转录的RNA梯度稀释液来检测多重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重检测体系,可扩增出各病毒对应的特异片段,并可在102拷贝/μL水平同时并特异地检测出8种(共13个特异片段)脑炎相关病毒RNA。该方法具有高通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快速等优点,对病毒性脑炎的分子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1期 v.28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 鸭肠炎病毒核衣壳蛋白受体的筛选与鉴定

    张荷;毛君婷;杨颖;王开功;周碧君;文明;

    为进一步阐明鸭肠炎病毒(DEV)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构建DEV感染鸭肝组织cDNA文库及其文库质粒和DEV核衣壳蛋白(NP)基因"诱饵"质粒,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DEV NP互作蛋白(受体)基因,并采用GSTpull-down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鸭肝组织cDNA文库的库容量为1×106 CFU,插入片段大小集中在0.5~1kb;"诱饵"质粒pGBKT7-NP无自激活现象;筛选并初步证实DEV NP在鸭肝组织细胞的受体蛋白为蛋白激酶C抑制蛋白(PKCI)。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E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2012年01期 v.28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鸽源新城疫病毒JS/07/04/Pi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朱艳梅;胡增垒;宋庆庆;段志强;顾敏;胡顺林;王晓泉;刘秀梵;

    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鸽源Ⅵb亚型新城疫病毒JS/07/04/Pi株基因组全序列设计9对引物,RT-PCR扩增目的片段后,依次亚克隆至TVT7/R转录载体,成功构建出含JS/07/04/Pi株基因组全长cDNA的转录载体TVT/071204。然后将其与三个辅助表达质粒pCI-NP、pCI-P和pCI-L共转染BSR-T7/5细胞,60h后将转染细胞及其上清接种鸡胚,收集死亡鸡胚尿囊液进行HA与HI试验。结果显示死亡鸡胚尿囊液HA呈阳性,并能被ND阳性血清所抑制,表明该病毒已成功拯救,且拯救病毒rNDV/071204在细胞上的生长增殖能力同母本病毒相似。该病毒的成功拯救为鸽源Ⅵb亚型NDV感染的宿主特异性及鸽用ND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生物材料。

    2012年01期 v.2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何小周;王晓芳;王世文;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人群中非常常见,尤其对于新生儿来说,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其他相关疾病,潜在危害很大。国内外均已针对该病的发病情况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发展出多种检测方法。本文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在国内外感染的状况以及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12年01期 v.2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泛素样蛋白ISG15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朱紫祥;魏建超;史子学;吴开宝;马志永;

    ISG15(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ISG15)蛋白是由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泛素样蛋白分子,分子量大小约为15kD。ISG15同泛素分子相类似可以被共价结合于其他蛋白分子上,这种现象称为ISG化(ISGylation)现象。ISG化系统包括ISG15、UBE1L、UBCH8和HERC5四类蛋白分子,协同完成ISG化过程。ISG15及ISG化系统在抗病毒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对于ISG15的抗病毒作用和机制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ISG15的抗病毒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了解清楚ISG15抗病毒机制对于研制新的抗病毒药物及提出新的抗病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SG15在不同种病毒中的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012年01期 v.28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 精液源性病毒感染增强因子SEVI-HIV性传播中的重要因素

    段江曼;裘佳寅;谭穗懿;刘叔文;李琳;

    精液源性病毒增强因子(Semen-derived enhancer of viral infection,SEVI)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rostatic acidphosphatase,PAP)位于PAP248-286的多肽片段,可增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感染性。SEVI促进HIV感染的作用机制包括:①富含阳离子氨基酸残基的SEVI能通过静电作用降低HIV病毒颗粒与靶细胞之间的静电排斥;②SEVI在人体液中呈无序状态,利于病毒与靶细胞膜相互作用;③SEVI直接捕获HIV颗粒,提高病毒在靶细胞表面沉降速度,促进病毒与靶细胞的吸附和融合。目前已发现能抑制SEVI活性的物质包括:绿茶来源的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氨基喹啉类小分子化合物Surfen、ThT类似物BTA-EG6等,能通过阻断HIV与SEVI结合或阻止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降低SEVI的病毒感染增强作用。研究SEVI的生物学特性及作用机制对防治HIV感染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01期 v.28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述评

  • 从消灭牛瘟分析全球根除小反刍兽疫的可行性

    刘拂晓;柳增善;王志亮;

    根除,又称为消灭,是指某传染病的传播永远停止,不再发生。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联合发布了全球根除牛瘟的消息。这两大国际组织的官方信息预示着,牛瘟病毒,正如天花病毒,将来只能在授权的实验室中保存了。牛瘟根除之后,相关学者不禁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小反刍兽疫,因为从病原学和病理学等诸多方面考虑,二者最为相似。本文首先分析了前者根除的主客观因素,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评述了后者全球性根除的可行性。

    2012年01期 v.28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信息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1年11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

    2012年01期 v.28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