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1年11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

    2012年03期 v.28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论著

  • 肠道病毒71型3C蛋白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活性研究

    陈丽;杨志建;周正;蔡威特;滕新泽;张高峡;

    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构建肠道病毒71型3C蛋白酶,并进行纯化,对其酶活性进行研究。首先,将3C蛋白酶基因克隆至pET28a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Ni-NTA柱亲和层析纯化获得3C蛋白酶,经肠激酶酶切去除N端His标签后获得无His标签的3C蛋白酶,再以荧光多肽为底物进行酶活性研究。经过双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pET28a-3C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3C蛋白酶相对分子质量约22kD;纯化后有无His标签的3C蛋白酶均能催化荧光底物3B-3C,并且两者的酶动力学数据无显著差异,含有His标签的3C蛋白酶Km、Vmax、Kcat分别为22μM、434nM.Min-1、0.0669 Min-1;其最适反应pH为7.0,最佳反应温度为30℃~37℃。本实验成功表达并纯化了重组3C蛋白酶,该酶具有良好的活力,为抗病毒抑制剂、结构蛋白组装、疫苗开发及3C蛋白酶检测方法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12年03期 v.28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杆状病毒表达EV71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制备纯化与鉴定

    曹蕾;伊瑶;宋敬东;田苗苗;田瑞光;孟庆玲;邱丰;贾志远;毕胜利;

    将EV71P1和3CD基因片段克隆入同一杆状病毒穿梭质粒Bacmid中,构建出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Bac-mid-P1-3CD;脂质体介导其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AcMNPV-P1-3CD)。用IFA和Western-blot法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电镜结果显示P1经3CD切割装配成了大小约为27nm的类球形颗粒(即EV71VLPs)。进一步分析影响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因素以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MOI值和时间均可影响目的蛋白的表达,其中时间是主要因素。选择优化后条件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对贴壁Sf9细胞在多层细胞培养器中进行VLPs的大量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SDS-PAGE结果可见三条大小约为39kD、34kD和26kD的VP1、VP0和VP3特异性条带。纯化后EV71VLPs颗粒结构完好,为下一步EV71蛋白结构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2年03期 v.28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GM-CSF在登革热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吴江漫;陈辉;盛子洋;王娟;范东瀛;高娜;安静;

    研究GM-CSF在DV、HCV等几种黄病毒DNA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作为黄病毒DNA疫苗佐剂的可能性。构建各种真核表达质粒,抽提质粒DNA,分组免疫小鼠,通过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的动态水平。DV1及DV2prM/E核酸疫苗与GM-CSF质粒共接种的佐剂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低于无佐剂的疫苗组,即GM-CSF显示了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中以DV1prM/E核酸疫苗更为显著;而在HCVC及E1蛋白核酸疫苗中,GM-CSF则具有一定免疫增强作用。GM-CSF作为疫苗佐剂,其作用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因抗原的不同可能会呈现免疫提升或免疫抑制,因此选择其作为核酸疫苗佐剂时需慎重。

    2012年03期 v.28 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N-糖基化对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基因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张子重;汪雪;宰俊杰;孙乐强;宋云峰;陈焕春;

    prME和NS1为乙型脑炎病毒两个主要的免疫保护蛋白,且均为N-糖蛋白。为研究N-糖基化对乙型脑炎病毒免疫保护的作用,本研究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方法,分别消除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基因的不同N-糖基化位点,并构建了prME和NS1突变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将质粒免疫四周龄雌性小白鼠,经两次免疫后,采集血清检测体液免疫反应,最后对小鼠用强毒进行攻击,观察并记录免疫保护力。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rME基因免疫组相比,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prME基因诱导的ELISA抗体、中和抗体和免疫保护力均略有升高,而同时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的则会降低。NS1基因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保护率高达到100%,但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后则免疫保护率略有降低(75%)。通过本研究证明,N-糖基化在维系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蛋白的免疫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单个糖基化的缺失可增强蛋白的免疫原性,而两个糖基都缺失后,则造成了免疫效率的降低。

    2012年03期 v.28 213-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2010年深圳地区诺如病毒的基因分型

    吴微;张宏斌;张海龙;杨洪;陈惠玲;舒柏华;何雅青;

    了解2010年深圳地区诺如病毒的基因型别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用诺如病毒特异性引物(GI-SKF/GI-SKR、COG2F/G2-SKR),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用Clustal W和MEGA4.0生物软件对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85份阳性标本中有79株诺如GⅡ型和6株诺如GⅠ型,其中55株为GⅡ/4(2006b)型,16株为GⅡ/4(2008variant)型,2株为GⅡ/1型,4株为GⅡ/5型,2株为GⅡ/11型,1株为GI/4型,2株为GI/5型,3株为GI/6型。2010年深圳地区诺如病毒的主要型别是GI和GⅡ,并且以GⅡ/4型为主,流行优势株为GⅡ/4(2006b)。

    2012年03期 v.28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陈少莺;陈仕龙;林锋强;王劭;江斌;程晓霞;朱小丽;李兆龙;

    本研究从临床表现为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死鸭肝脾中分离到病毒。病原特性鉴定显示,分离毒能致死番鸭胚和鸡胚;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均能复制出与临床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分离毒能在MDEF等多种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电镜下病毒在细胞浆中呈大量散在、成堆和晶格状排列,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双层衣壳、直径70nm左右。在SDS-PAGE中具有禽呼肠孤病毒10个RNA片段的特征,但M1-3和S1-4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分离毒S3基因全序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火鸡呼肠孤病毒(TRV)和MDRV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60%~60.2%,61.9%,62.3%~62.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2%~69%,68.2%,69.3%~70.1%;S3基因编码的σB蛋白属于单独的进化分支,提示分离毒S3基因具有不同于ARV和MDRV的特征。结果表明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病原是一种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2012年03期 v.28 224-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1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9 ] |[阅读次数:1 ]
  • 共表达甲型流感病毒M1和HA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徐鹏卫;郭建强;姚立红;陈爱珺;刘晓宇;曾宪垠;张智清;

    为构建同时表达流感病毒M1和HA抗原的重组杆状病毒,采用PCR扩增流感病毒A/PR/8/34株的M1基因和去除信号肽的HA基因,将两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转座载体pFastBac Dual的两个启动子下游的多克隆位点,筛选出阳性重组转座载体pFastBac Dual-M1-HA。将其转化含有杆状病毒穿梭载体(Bacmid)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抗生素、蓝白斑筛选和PCR鉴定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载体rBacmid-M1-HA,在脂质体介导下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M1-HA。提取重组病毒基因组,通过PCR鉴定外源基因插入成功。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表明,该重组杆状病毒在Sf9昆虫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M1和HA。应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成功共表达流感病毒M1和HA抗原,为研究流感病毒VLP的形成机制和开发新型流感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2年03期 v.28 23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CMV与T7启动子对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拯救效率的比较

    魏国超;田文洪;王刚;柳云帆;尉迟捷;董小岩;凌虹;吴小兵;

    构建一种以分泌型荧光素酶基因(Gluc)作为报告基因的仙台病毒BB1株微小基因组质粒,比较了CMV启动子与T7启动子对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的拯救效率。首先设计并合成锤头状核酶序列,仙台病毒trailer、L基因非编码区、N基因非编码区和leader序列以及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插入含有CMV和T7双启动子的质粒pVAX1中,获得仙台微小基因组的通用型载体pVAX-miniSeV。将Gluc基因插入pVAX-miniSeV中,分别获得正向插入的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载体pVAX-miniSeV-Gluc(+)和反向插入的pVAX-miniSeV-Gluc(-)。用pVAX-miniSeV-Gluc(+)转染BHK21细胞能在上清中检测到高水平的Gluc活性,表明其中的CMV启动子具有正常转录功能。将pVAX-miniSeVGluc(-)和仙台病毒N、P、L蛋白表达质粒共转染BSR T7/5细胞(稳定表达T7RNA聚合酶的BHK-21细胞)检测到Gluc的高效表达,表明pVAX-miniSeV-Gluc(-)能够被有效拯救;但在BHK-21细胞中却未检测到Gluc的有效表达,提示该载体中的CMV启动子对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的拯救效率可能没有明显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CMV与T7启动子各自对于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拯救的作用,本研究又构建了单独含有CMV或T7启动子的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载体pCMV-miniSeV-Gluc(-)和pT7-miniSeV-Gluc(-)。将这两种载体和仙台病毒N、P、L蛋白表达质粒分别共转染BSR T7/5细胞,结果pT7-miniSeV-Gluc(-)共转染组检测到了Gluc的高效表达,而pCMV-miniSeV-Gluc(-)共转染组未检测到,证实了通用型载体pVAX-miniSeV中仅T7启动子对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的拯救起了关键作用,而CMV启动子作用不明显。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通用型双启动子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载体pVAX-miniSeV,并证明了T7启动子系统对仙台病毒微小基因组拯救的关键作用。本研究为下一步构建仙台病毒全基因感染性克隆打下了基础。

    2012年03期 v.28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微复制子的建立

    于霞丽;姜晓林;王涛;孙玉兰;张硕;李川;张全福;梁米芳;毕振强;李德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布尼亚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们利用RNA聚合酶Ⅰ体系,分别构建SFTSV三个片段L、M、S微复制子,研究其非编码区调控功能。将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或荧光素酶(Luciferase)分别插入SFTSV三个片段5′和3′非编码区之间,所形成的嵌合cDNA反向插入含RNA聚合酶I的表达载体pHH21中,获得SFTSV微复制子重组质粒L-GFP-pHH21、M-GFP-pHH21、S-GFP-pHH21、L-Luc-pHH21、M-Luc-pHH21和S-Luc-pHH21,分别与成功表达SFTSV聚合酶蛋白(L蛋白)和结构蛋白(N蛋白)的质粒VR1012-L和VR-1012-NP共同转染293T细胞,24~48h后观察GFP表达情况或检测萤光素酶表达量。L、M、S片段GFP微复制子均可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荧光素酶定量结果显示其在不同节段非编码区中的表达量不同,提示SFTSV三个节段的非编码区启动微复制子转录和复制的强度不同。

    2012年03期 v.28 246-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家养动物体表蜱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及鉴定

    姜晓林;王显军;李建东;丁淑军;张全福;曲靖;张硕;李川;芜为;姜梅;梁米芳;毕振强;李德新;

    为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传播机制,采集了山东疫区家养牛、羊和狗等动物体表蜱,分类鉴定后,通过Real-time PCR筛查、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蜱中的病毒。所采集的蜱,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1.4%。其中3头SFTSV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4%,并在其中一份羊体表蜱标本中分离到SFTSV病毒,命名为SDLZTick12。序列分析显示与我国在不同省份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毒全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且病毒的抗原性和生长特性与人源病毒相同。本研究首次在山东疫区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并与人源病毒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提示蜱可能为该新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03期 v.28 252-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1 ]
  • 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enhancin-like基因的表达与增效功能研究

    张小霞;梁振普;陈晓慧;宋小凤;王丽薇;邵新峰;

    增效蛋白(ENHANCIN)是一种主要在昆虫杆状病毒中存在的杀虫增效因子,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grotis segetum granulovirus,AgseGV)基因组中有一个ORF的编码产物为杆状病毒ENHANCIN同源物,命名为en-hancin-like。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gseGV的enhancin-like基因编码产物含有ENHANCIN的保守域,无信号肽序列,不存在a-螺旋跨膜区,在其C-末端拥有类似哺乳动物的脯氨酸富集区。为了确定AgseGV的EN-HANCIN-like蛋白是否具有增效功能,构建了AgseGV的enhancin-like全基因和5′端片段(1 017bp)的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层析技术纯化截短片段的原核表达产物,以其为抗原制备了抗体。利用自制抗体和His-tag抗体,Western blot检测了enhancin-like全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表明,在融合蛋白预期大小处显示出阳性条带,证明目的基因得到了良好的表达。以棉铃虫为供试虫进行生物测定,证明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浓度为1.17×102 PIBS/mL时,AgseGV enhancin-like的全基因原核表达产物能使其感染3龄初幼虫的死亡率提高16.25%,增效作用显著。但是,5'端截短片段的原核表达产物对HaNPV没有增效作用。

    2012年03期 v.28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简报

  • 家禽市场污水来源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基因分析

    欧新华;张如胜;宋克云;陈田木;刘如春;孙边成;陈法明;

    对长沙市家禽市场污水来源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的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NS)基因进行进化和分子特征分析,探讨污水中H5N1病毒的传播风险。9份家禽市场环境污水H5N1亚型AIV标本进行NS基因TA克隆测序,测序结果利用Lasergene和Mega5软件进行氨基酸(amine acid,aa)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共得到8个阳性克隆,进化树构建显示8个H5N1的NS基因均属于A亚群,其编码的NS1和NS2蛋白与A亚群代表株(A/chicken/Hubei/w h/1999)aa同源性分别为90.1%~92.5%和91.0%~92.6%,8个H5N1的NS1和NS2aa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3.8%~100.0%和98.4%~100.0%。8个H5N1的NS1蛋白均具有缺失80~84位aa、C末端携带有ESEV的PL基序和第92位aa为E的高致病性分子特征。家禽市场污水来源的H5N1亚型AIV的NS基因具有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这种基因特征表明污水可能传播H5N1病毒。

    2012年03期 v.28 265-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山东地区16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序列分析

    武利利;刁有祥;鞠小军;于春梅;崔京腾;

    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山东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技术对16株从山东不同地区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并对所获得的HA全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6个分离株的裂解位点均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有7~9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受体结合位点除198位有变异,其他位点均较保守;234位氨基酸均为L,具有与哺乳动物唾液酸α,2-6受体结合的特征;16个分离株HA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3%~99.9%和97.1%~99.6%;16个分离株同属于欧亚分支中的A/Duck/Hong Kong/Y280/97亚群。

    2012年03期 v.28 272-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羊口疮病毒分子特征与免疫逃逸策略

    于永忠;吴志军;朱战波;潘求真;崔玉东;

    羊传染性脓疱皮炎(Contagious ecthyma)俗称羊口疮(Orf)是由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ORFV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代表性成员之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种属特征。在进化过程中,病毒捕获一系列免疫调节/致病性相关基因,通过各种表达产物协同性地限制宿主的免疫清除效应,以庇护种群的增殖和病毒粒子成熟。本文综述了ORFV的分子特征,着重分析了病毒主动干预宿主免疫应答、设计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明确病毒的免疫调节/致病性元件及其效应途径,有利于加深对ORFV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同时有利于针对Orf建立有效的防制。

    2012年03期 v.28 27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1 ]
  • 泡沫逆转录病毒Bet蛋白的研究进展

    高原;孙燕;李治;刘清梅;刘万红;何小华;

    泡沫逆转录病毒能长期感染哺乳动物宿主而不引发疾病,这一特点引起研究者们极大兴趣。有研究发现,泡沫逆转录病毒的辅助蛋白Bet不仅能调控病毒的基因表达和感染周期,对病毒慢性感染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还能阻止宿主细胞防御因子APOBEC3对病毒复制产生干扰,与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维持有关。为了阐明Bet在病毒复制和感染时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Bet蛋白功能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012年03期 v.28 285-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相关突变对HIV-1适应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周茜;廖玲洁;黄汉菊;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s)作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应用于艾滋病治疗中。而耐药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耐药性突变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病毒复制能力的下降,但所造成的复制适应性的损失,又可以通过产生补偿性突变以及其他分子机制的调节得以部分恢复。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使用NRTIs治疗中出现的耐药相关突变位点对HIV-1适应性的影响以及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2年03期 v.28 29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冠状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杨扬;谭文杰;

    随着定向重组技术和反向遗传学系统的发展,利用冠状病毒独特的转录机制表达外源基因成为可能。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两类基于冠状病毒的表达载体,即辅助病毒依赖的表达载体系统和单基因组表达载体系统。通过对冠状病毒感染性cDNA进行改造可以获得外源基因的高效(>50μg/106细胞)、稳定(>30代)表达。此外,冠状病毒载体以下几个特征使其成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载体:①通过删除非结构基因、组特异性基因可以将冠状病毒转化为无毒力的病毒;②通过对S蛋白的改造可以改变冠状病毒的组织和物种嗜性,从而将外源基因定向表达到不同的组织器官或物种。因此,冠状病毒对于疫苗开发以及基因治疗是前景非常好的载体。

    2012年03期 v.28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抗病毒感染固有免疫应答的信号转导

    谢广成;段招军;

    入侵病毒的探知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均依靠固有免疫系统。三种模式识别受体(PRRs)在宿主防御系统第一线占据极其重要地位:Toll样受体、维甲酸诱导基因I样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或危险信号分子模式(DAMPs)启动和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每种PRR都有单独的识别配体和细胞定位。激活的PRRs将信号分子传递给其配体分子(MyD88,TRIF,IRAK,IPS-1),配体活化后作为信使激活信号途径下游激酶(IKK复合物,MAPKs,TBK1,RIP-1)和转录因子(NF-κB,AP-1,IRF3),最终产生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本文重点讨论PRRs信号通路及该领域取得的成果,以期为人类健康和免疫疾病防治提供策略。

    2012年03期 v.28 303-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作为载体用于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的主要进展

    杨星钰;薄洪;舒跃龙;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壳结构蛋白,由183~185个氨基酸组成,大小约21~23kD。HBcAg由于其能自我组装成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高表达、易纯化以及强免疫原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个高效安全且应用广泛的VLP载体,可用于各种病原的疫苗研发。发展至今已有数十种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的相关基因的抗原表位成功表达在HBcAg VLP颗粒上,成为新型疫苗研发的重要平台。

    2012年03期 v.28 31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