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2年11月1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本刊是自然科学期刊的核心期

    2015年02期 v.31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5 ]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郑裕彤博士奖助金

    <正>二零一五至二零一六年度申请郑裕彤博士奖助金每年资助为数多达十四位中国大陆学者前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接受临床或科研培训。有兴趣者可按个人履历申请下列其中一项:1.研究员受训期:十二个月申请资格:在中国内地大学或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工作,并持有博士学位人

    2015年02期 v.31 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1 ]
  • 2015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15年02期 v.31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8 ]

论著

  •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

    千莎莎;何彪;涂忠忠;郭焕成;涂长春;

    委内瑞拉马脑炎(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VEE)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VEEV)复合物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我国目前尚无该病,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预防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nsp1基因序列的保守性,设计了一对能检测VEEV复合物所有亚型毒株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复合物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检测VEEV经体外转录获得的RNA,检测的灵敏度达3.27×102拷贝/μL。以该方法检测与VEEV同属的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和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nsp1基因相同区段的RNA以及同属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V),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将为可能在我国出现的委内瑞拉马脑炎的侦检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2015年02期 v.31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37 ]
  • 黑蜂王台病毒中国BQCV-JL1株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杨倩;张健;宋战昀;郑言;王向辉;隋佳辰;王振国;牟峻;

    收集吉林蜂场的蜜蜂蜂蛹病料的RNA作为扩增模板,依据GenBank公布的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的全基因组序列,自行设计了10对引物,运用RT-PCR首次获得中国BQCV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中国BQCV-JL1株。其全基因组序列由8 358个碱基组成,与GenBank公布的其他6株BQCV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相比,同源性为86%~93%。中国BQCV-JL1株ORF 1的位置为546nt~4 676nt(4 131nt),ORF 2位于5 750nt~8 203nt,两个ORFs之间存在一段长为543nt(4 891nt~5 433nt)的ORF3。中国BQCV-JL1株第一个基因功能区ORF1′的位置为546nt~5 429nt,包含ORF 1和ORF 3。在ORF2之前存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其末尾3碱基为CCU(5 642nt~5 644nt),为促进ORF 2翻译的起始密码子,中国BQCV-JL1株第二个基因功能区ORF2′的位置为5 642nt~8 203nt。中国BQCV-JL1株与Hungary 10(EF517515)同源性最高(93%),且分析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South Korea(JX149531)株最接近,表明中国BQCV-JL1株与South Korea(JX149531)株均有可能来自欧洲。中国BQCV-JL1株与其他6株全基因组序列在ORF位置划分上存在差异,其原因是部分位置发生基因突变。

    2015年02期 v.31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06 ]
  •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MP互作的寄主因子

    何乙坤;钟敏;张瑜;王亚南;曹克强;

    为了找到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互作的寄主因子,首先构建了ACLSV MP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然后通过顺序转化的方法自前期已构建好的苏俄苹果(Malus sylvestris cv.R12740-7A)cDNA文库中筛选互作基因;在GenBank中对互作寄主基因进行BLAST分析,根据基因注释推测其在病毒与寄主互作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构建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MP无自激活性、无毒性。筛选到69个与ACLSV MP互作的苏俄苹果寄主因子,包括水解酶活性、病程相关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催化活性、连接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DNA结合功能和未知蛋白,共10类不同功能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断蛋白磷酸酶、病程相关蛋白及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可能在互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深入了解ACLSV致病特征及病原与寄主互作机制奠定基础。

    2015年02期 v.31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04 ]
  • 阿片类毒品对HIV-1感染者PBMCs中TLR9基因表达的影响

    潘沛江;韦富梅;蒋俊俊;梁冰玉;黄颉刚;廖艳研;苏锦明;李彧;杨小艺;陈晖;叶力;梁浩;

    探讨滥用阿片类毒品(Opiates)对Ⅰ型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LR9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为阐明阿片类毒品促进HIV-1复制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首先在南宁、柳州、钦州市地区的美沙酮、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招募对象,经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分为4组,即阿片类毒品滥用的HIV-1感染组(Opiates HIV(+)组)、阿片类毒品滥用非HIV-1感染组(Opiates HIV(-)组)、非阿片类毒品滥用的HIV感染组(Non-opiates HIV(+)组)和健康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随机招募50人。其次,以问卷形式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并采集其外周静脉血,分离出PBMCs后提取RNA。最后采用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法检测4组人群PBMCs中TLR9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经调查发现4组人群在年龄、性别、民族、户籍所在地、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吸毒年限等人口学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piates HIV(+)与Non-Opiates HIV(+)组病毒载量中位数分别为4.450×103和3.977×103 cp/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9 mRNA相对表达量在Opiates HIV(+)、Non-Opiates HIV(+)、Opiates HIV(-)和Control组中分别为(2.13±1.59)×10-3、(3.66±2.22)×10-3、(1.96±1.42)×10-3和(7.66±4.87)×10-3。阿片类毒品滥用和HIV感染对TLR9的表达存在交互作用(F=25.91,P=0.000)。经单独效应分析,HIV阳性与阴性人群中,阿片类毒品滥用者TLR9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非毒品滥用者(P<0.05);在吸毒人群中,HIV阳性者与HIV阴性者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吸毒人群中,HIV阳性者低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的结果显示,Opiates HIV(+)、Non-Opiates HIV(+)、Opiates HIV(-)三组TLR9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Control组。上述结果表明阿片类毒品能够下调HIV-1感染者PBMCs中TLR9的表达水平,提示阿片类毒品可能通过影响TLR9所介导的机体免疫效应,进而促进HIV-1的感染复制。

    2015年02期 v.31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88 ]
  • 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进化分析

    万勇;汤华;

    通过对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核苷酸进化趋势的研究,进而探寻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产生的根源。本次研究选取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的NA序列,采用生物软件ClustalX 2.0和MEGA 6.0建立进化树形图。对其欧亚分支,采用BEAST软件2.1.2和Datamonkey interface在线软件,计算和分析选择压力和进化速率。采用Bioedit软件对NA的氨基酸置换熵值计算并分析。系统进化树表明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可划分至现代欧亚分支之内,并且该分支的每位点每年核苷酸置换速率均值为3.8354×10-3,选择压力dN/dS均值为0.140413。16、19、40、53、81、84、112、256、335、359和401的氨基酸变异位点熵值>0.5。研究分析表明2013年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NA片段基因可能来自甲型N9亚型流感病毒逐步进化的结果,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的A/duck/Siberia/700/1996(H11N9)流感毒株,新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来源不是来自外界环境压力引起突变的结果。

    2015年02期 v.3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430 ]
  • 2009~2013年杭州地区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邵铁娟;李钧;濮小英;于新芬;寇宇;周银燕;钱昕;

    为调查2009年至2013年杭州地区甲型流感病毒基质蛋白基因(Matrix protein,M)的遗传进化特征,本文对5个连续的流行季中A(H1N1)pdm09亚型和季节性A(H3N2)亚型流行株的M基因序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两家当地三级甲等医院发热门诊室共收集5675份流感样病例样本。利用病毒分离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样本内所含病毒进行鉴定,发现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0.46%,其中甲型流感病毒872株。从5个流行季的9个时间段内,随机选取了76株甲型流感病毒进行M基因全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研究发现,杭州地区甲型流感病毒烷胺类耐药相关位点M2蛋白的S31N突变率接近100%。两株A(H1N1)pdm09本地流行株还发生了V27A/S31N或V27I/S31N双位点耐药突变。另外,在一株季节性A(H3N2)亚型流行株上还观察到R45H/S31N双位点耐药突变。基于M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无论是病毒亚型间还是各流行季间,M基因进化速率明显低于血凝素蛋白基因(Haemagglutinin,HA)和神经胺酸酶蛋白基因(Neuraminidase,NA)。对M1和M2蛋白的变异进行正向选择压力分析发现,M2蛋白的编码区所受到的选择压力要远远高于M1蛋白,且A(H1N1)pdm09亚型流行株所受到的选择压力要高于季节性A(H3N2)亚型。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的遗传进化研究对判断病毒的进化方向、预防和控制病毒的暴发流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5年02期 v.31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71 ]
  • 2013~2014年流感流行季节中国大陆B型流感病毒对NAI的敏感性

    黄维娟;李希妍;谭敏菊;隗合江;成艳辉;郭俊峰;王钊;肖宁;王大燕;舒跃龙;

    为了解近期我国大陆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敏感性,本文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流感流行季节期间中国大陆分离的884株B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生物学耐药监测。884株B型流感毒株中所有毒株均对oseltamivir敏感,检测到2株(0.23%)对zanamivir敏感性降低的毒株,其他毒株均对zanamivir敏感。其中38株B/Victoria系毒株中B/Shandong-Kuiwen/1195/2014对zanamivir的IC50值为1.78nM,较药物敏感参考株的IC50平均值(0.34nM)高5.12倍,表明对zanamivir的敏感性降低,在NA基因上没有发现存在已知耐药位点变异,但有D35G,N59D和S402T(N2编码分别为39、64和399位)氨基酸位点的变异;846株B/Yamagata系毒株中B/Hunan-Lingling/350/2013对zanamivir的IC50值为2.72nM,较药物敏感参考株的IC50平均值(0.34nM)高7.99倍,表明对zanamivir的敏感性降低,NA基因发生了D197N(N2编码为198位)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根据结果可以推断目前我国流行的B型流感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

    2015年02期 v.31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474 ]
  • 山西省2014年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基因特性分析

    严冬梅;李晓嫘;张勇;杨建芳;祝双利;王东燕;张创业;朱晖;许文波;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Ⅱ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定义进行了修订,为研究新定义的Ⅱ型VDPV的基因特征及进化,本研究对山西省2014年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分离到的1株Ⅱ型VDPV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测序显示毒株的基因全长为7 439个碱基,共编码2207个氨基酸,与Sabin2疫苗株相比不存在碱基的插入和缺失。该毒株在已知的减毒位点5′非编码区nt481上发生了回复突变,而在另一个减毒位点VP1衣壳编码区nt2909位点上未发生核苷酸变异。毒株与Sabin1发生重组,重组位点位于3D非结构编码区的nt6 247~6 281之间。VP1编码区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山西Ⅱ型VDPV的进化独立于国内外至今发现的其它Ⅱ型VDPVs,按照脊灰已知的基因进化速率估算该毒株已在人群中循环约176d。本研究再次证明了中国脊灰实验室网络监测的敏感性,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VDPV,在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02期 v.31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75 ]
  • GII.12型诺如病毒与受体HBGAs结合模式分析

    靳淼;陈克娜;宋敬东;李慧莹;章青;孔翔羽;刘娜;高基民;段招军;

    为阐明GII.12型诺如病毒与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受体结合模式,本研究首先合成GII.12型诺如病毒毒株Pune株(GenBank登录号:EU921353)P区基因序列,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P蛋白,利用快速液相色谱分析鉴定P粒子的形成,将P粒子免疫小鼠,应用HBGAs表型明确的唾液样本分析P粒子的HBGAs结合模式。通过唾液结合分析,GII.12型诺如病毒Pune株与B型、AB型唾液结合较高,与A型、O型分泌型及O型非分泌型唾液结合较低,表明GII.12型诺如病毒与B抗原亲和性更高,这与先前GII.12型诺如病毒晶体结构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提示,B型、AB型个体相对于其他血型个体,可能对GII.12型诺如病毒更具易感性。GII.12型诺如病毒与B抗原有更高的亲和性,为GII.12型诺如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2015年02期 v.31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45 ]
  • 确认我国轮状病毒疫苗株LLR基因型为G10P[15]

    李丹地;徐子乾;谢广成;刘娜;王宏;章青;孙晓曼;郭妮君;庞立丽;段招军;

    轮状病毒是世界上引起婴幼儿重症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除疫苗外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采用G10型羊轮状病毒LLR疫苗株研制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罗特威(商品名)已于2001年上市。该疫苗基因型被普遍认为是G10P[12]。为证实该疫苗的基因型,本实验采用RT-PCR方法扩增罗特威疫苗株LLR的VP7与VP4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罗特威疫苗株LLR的VP7基因型为G10、VP4基因型为P[15]。综上罗特威疫苗株LLR基因型为G10P[15]。

    2015年02期 v.31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526 ]

简报

  • 共表达丙性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的慢病毒制备与鉴定

    张玲;刘晓明;宋敬东;新燕;邓瑶;谭文杰;

    旨在制备共表达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慢病毒VSVppHCV。通过构建共表达HCV结构蛋白及分泌型荧光素酶Gluc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CSGluc2aCE1E2,与包膜质粒pVSVG,包装质粒pHR′CMVΔ8.2共转染HEK 293T的方式获取慢病毒,将慢病毒感染细胞后,对细胞上清中Gluc荧光素酶活性、细胞中HCV特异蛋白的表达等进行表达鉴定。结果表明:浓缩后获得的慢病毒浓度为1×108 TU/mL,电镜负染观察到直径约为100nm带包膜的浓缩慢病毒颗粒;慢病毒VSVpp-HCV感染细胞后,细胞内HCV特异蛋白及上清中Gluc荧光素酶的表达呈平行关系。因此通过检测Gluc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可反映HCV结构蛋白表达水平,这为建立基于慢病毒感染的带有报告基因的HCV转基因小鼠模型提供了基础。

    2015年02期 v.31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2 ]

综述

  • 人乳头瘤病毒致癌的分子机制及其VLPs疫苗研究进展

    赵志宏;王丽丽;马波;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一种与人类多种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相关的病毒,自HPV与宫颈癌的关系被确认以来,其致病机制及感染预防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及早期蛋白的表达对其致病过程起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四种主要高危型别HPV(HPV-6,-11,-16,-18)的VLPs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本公司研制的HPV-16和-18型二价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从HPV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病毒致癌的分子机制及预防性疫苗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

    2015年02期 v.31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18 ]
  • MicroRNA与病毒感染

    赵福林;李宇宁;段招军;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它可以通过诱导信使RNA(mRNA)的降解和转录后基因沉默来负向调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病毒感染是引起人类疾患的常见原因之一,已有的研究发现miRNA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影响着病毒的复制、免疫逃逸及宿主抗病毒等过程,并可能成为病毒感染诊断及治疗的新手段,本文就miRNA在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2015年02期 v.31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0 ]
  • 肠道病毒71型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孙乐乐;温红玲;王志玉;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是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EV71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其引起的HFMD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少数能够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死亡。EV71感染呈全球性分布,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其引起的手足口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疾病。目前,对EV71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病毒性疾病,其致病机制主要由病毒和宿主因素决定。本文就2003年以来关于EV71感染细胞过程,宿主易感性,病毒抑制宿主免疫机制,病毒抑制细胞内反应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2015年02期 v.31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489 ]
  • 参与EV71复制的宿主因素hnRNP K、RTN3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李莉;钟海燕;樊茂;奎莉越;李惠英;张建英;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是引发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体之一,其在人体细胞内发生复制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还尚不明确。最近研究发现,一些宿主因素参与了EV71的复制,如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K(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hnRNP K)以及网状蛋白3(Reticulon3,RTN3)。在这些发现中,有学者通过竞争性实验证实,hnRNP K与EV71 5′UTR间能够相互作用,并在病毒RNA的有效合成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一些学者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等实验发现,RTN3可与EV71 2CN端区域相互作用,并在EV71的复制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研究,综述hnRNP K及RTN3在EV71复制中的相关分子作用机制。

    2015年02期 v.31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5 ]
  • 呼吸道合胞病毒F基因及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张枫;谢正德;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属副粘病毒科肺炎病毒属,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重要的病毒病原。F基因序列保守,变异性小,国内外对F基因变异研究并不多。F蛋白(Fusion glycoprotein)为RSV跨膜糖蛋白,介导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和穿入,诱导的中和抗体可以同时抑制A、B两个亚型的病毒感染,故F蛋白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及疫苗研制的主要对象。在无有效疫苗的情况下,目前抗F蛋白单克隆抗体是降低高危患儿RSV感染入院率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方法,但单克隆抗体的使用可造成进化压力,产生抗体耐药株。本文对近10年来有关RSV的F基因变异、抗F蛋白单克隆抗体药物及F蛋白相关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年02期 v.31 20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03 ]

简讯

  • 舒跃龙研究员荣获CCTV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主要研究创新成果概述

    李旭彬;

    <正>由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主办的CCTV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12月30日正式揭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舒跃龙研究员荣获CCTV201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誉称号。舒跃龙研究员现任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

    2015年02期 v.31 20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