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2年11月1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721,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本刊是自然科学期刊的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国外入编MEDLINE(PubMed)数据库,被国外文摘BA、CA、CBST收录,被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收录。刊载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类病毒、阮病毒以及新病毒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等。

    2016年02期 v.32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尊敬的主编先生: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之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题名、并列题名、主办单位、创刊时间、出版周期、学科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邮政编

    2016年02期 v.32 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16年02期 v.32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郑裕彤博士奖助金二零一六至二零一七年度申请

    <正>郑裕彤博士奖助金每年资助为数多达三十四位中国大陆学者前往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接受临床、科研或医护管理培训。有兴趣者可按个人履历申请下列其中一项:1.高级临床学者/临床学者受训期:三个月学习范畴:在指导下接受临床诊断及医治的培训申请资格:持有中国内地大学所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并于认可医院任职为: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人士(高级临床学者)/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人士(临床学者)薪金及旅费津贴*:港币102,500(高级临床学者)/港币87,500(临床学者)

    2016年02期 v.32 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著

  • 一株与儿童腹泻相关的跨多种属的基因重配G3P[3]型轮状病毒

    董慧瑾;钱渊;农艺;张又;莫兆军;李荣成;

    G3P[3]型别多见于猫/狗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本研究前期工作中从广西农村一名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到1例在人的感染中少见的G3P[3]型RVA(命名M2-102),但经初步基因分析提示其VP7和VP4基因均同猫/狗G3P[3]RVAs进化距离远。为了解M2-102的种属来源,本研究对其全基因组11条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使用RotaC分型工具对所获得的M2-102全基因组基因序列进行分型。结果显示RVA/Human-wt/CHN/M2-102/2014/G3P[3]具有G3-P[3]-I3-R3-C3-M3-A9-N3-T3-E3-H6基因组型。序列分析进一步显示M2-102基因组中有5条基因(VP7、VP1、VP2、NSP2和NSP3)同云南蝙蝠MYAS33株亲缘关系近,处于相同的进化树支;另有5条基因(VP4、VP3、NSP1、NSP4和NSP5)同猿猴RRV株进化距离近,位于相同的进化树支;仅有1条基因VP6同人AU-1样RVAs处在相同进化树支,并具有较高核苷酸同源性。推测M2-102是一例由人AU-1样病毒同蝙蝠株MYAS33及猿猴株RRV类似病毒经基因重配而产生的多种属来源的重配毒株。

    2016年02期 v.32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流感病毒A/PR/8/34重配母本株高免疫原性HA蛋白制备及鉴定

    唐静;辛丽;郭俊峰;朱闻斐;张贺源;郎绍辉;王大燕;舒跃龙;

    制备流感病毒经典重配过程中所需的A/PR/8/34母本株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A)抗血清。A/PR/8/34流感病毒灭活纯化后经菠萝蛋白酶消化。5%~20%蔗糖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HA蛋白。单向免疫扩散法(Single Radial Immunodiffusion,SRID)筛选目的蛋白。SDS-PAGE法鉴定目的蛋白。纯化的A/PR/8/34 HA蛋白免疫兔子制备抗血清,血凝抑制试验(Hemoglutination Inhibition Assay,HI)测定HA抗血清效价,经SRID法鉴定HA抗血清纯度。成功制备了高免疫原性A/PR/8/34HA蛋白;兔抗血清HI滴度可达10240,SRID法鉴定为高纯度HA抗血清。制备了流感病毒经典重配中关键试剂,摸索成功整套技术方法,为我国自主研发季节性流感疫苗株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v.32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组4型的基因特征

    王东艳;徐艺;张勇;祝双利;司源;严冬梅;朱晖;杨倩;冀天娇;许文波;

    阐明从陕西省2006~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分离的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CV-A4)VP1编码区的基因特征,探索其在我国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及其与AFP病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连续5年从AFP病例中分离的68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es,NPEVs)进行分子定型,其中7株鉴定为CV-A4(7/68,10.3%);使用特异性引物扩增CV-A4VP1编码区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和基因进化分析,将CV-A4划分为A(基因组1)、B(基因组2)和C三个基因型,其中C基因型又划分为C1(基因组3)和C2(基因组4)两个基因亚型。中国分离的CV-A4均位于第4基因组,属于C2基因亚型,提示其可能为中国大陆CV-A4的优势基因亚型;7株陕西CV-A4毒株依据分离年代的不同位于不同的三个小进化分支里,且和来自山东和吉林两省的邻近年份的CV-A4毒株位于同一小分支,提示7株陕西CV-A4分离株和它们存在共同进化和共循环。在无脊髓灰质炎时代应进一步加强监测CV-A4在AFP病例NPEV所占的比例和动态变化。

    2016年02期 v.32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乙型脑炎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保护效率的初步评价

    张艳芳;杜瑞坤;黄少梅;张涛;刘金良;朱碧波;王华林;邓菲;曹胜波;

    将乙型脑炎病毒prME及其信号肽基因片段克隆到穿梭载体AcBacmid中,构建重组穿梭载体AcBac-prME。Lipofectine介导其转染Sf9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Ac-prME。Western-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电镜观察,证实Ac-prME介导prME在Sf9细胞中高效表达,且形成了病毒样颗粒。小鼠免疫和攻毒试验表明,该病毒样颗粒免疫可以使小鼠获得有效抵抗乙型脑炎病毒强毒株攻击的能力,保护率高达100%,从而为研制基于乙型脑炎病毒样颗粒的亚单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2016年02期 v.32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西藏部分地区12株藏族人群C/D重组型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

    刘铁柱;沈立萍;尹文娇;王锋;王富珍;张国民;郑徽;顿珠多吉;张爽;毕胜利;崔富强;

    为了解藏族人群中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重组状况,收集藏族人群HBsAg阳性样本,提取HBV DNA并用巢氏PCR的方法扩增HBV全长序列,测序后用DNAstar软件拼接全基因序列,进一步利用MEGA6和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应用该方法获得12株藏族人群HBV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株样本为C/D重组型,其中9株样本的重组位点位于nt750,3株样本的重组位点位于nt 1526,以此可分为两种重组方式,分别命名为C/Da和C/Db;从总体序列同源性来分析12株样本均属于C基因型,且与现有的C1-C15亚型的核苷酸差异均大于4%,与C1亚型最为接近。从地理分布来看,C/Da来自西藏中部和北部的拉萨市、阿里和林芝地区,C/Db均来自西藏南部的山南地区,提示两种重组型C/Da和C/Db在西藏地区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西藏地区特殊HBV基因重组、基因特征分析、病毒进化研究以及当地乙肝防控提供参考。

    2016年02期 v.32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阿卡斑病毒云南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冯云;章域震;杨卫红;张海林;

    为阐明分离自云南省的蚊媒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DHL10M110株(简称云南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采用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对云南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获得了云南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该病毒株的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6 869bp、4 309bp和856bp,其中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核苷酸序列依次为6 756bp、4 206bp和702bp,并分别编码2252、1402和234个氨基酸。这三个基因片段ORF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云南株L基因与AKV标准株OBE-1(日本)和AKVS-7/SKR/2010株(韩国)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在M和S基因进化树中,云南株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AKV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云南株单独处于一个小的进化分支。同源性分析表明,云南株L、M和S片段ORF与OBE-1株的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6%(98%)、88.5%(94%)和96.4%(99.1%)。云南株与OBE-1株的L、M和S片段分别有45、84和2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此外,无论L、M和S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或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云南株与肯尼亚和澳大利亚AKV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同源性较低。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DHL10M110病毒株为AKV,属亚洲进化群,但与日本和韩国株相比仍有一定差异,云南株地域特征明显。这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测定到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2016年02期 v.32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表达SIV Gag/Env基因的DNA疫苗、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苗病毒三载体疫苗联合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研究

    何小周;陈丹瑛;王琬玓;徐柯;曾毅;冯霞;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威胁,目前常用的药物疗法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尚不能彻底治愈AIDS并阻断HIV的传播。将治疗型疫苗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缺乏适宜的HIV感染动物模型阻碍了治疗型HIV疫苗的研制。SIV能够感染非人灵长动物并引起类似AIDS的猴免疫缺陷病,因而常被用作研究HIV及其疫苗的替代动物模型。为了对SIV疫苗在猴感染模型中治疗SIV感染的效果进行评价,我们分别构建了表达SIV gag和env基因的DNA疫苗、重组腺病毒和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并联合使用这三种疫苗免疫小鼠,对包括不同抗原组合、不同免疫次序及间隔的免疫策略进行探索和优化。IFN-γ酶联免疫斑点和小鼠体内杀伤试验的结果显示,通过三载体疫苗联合免疫,能够在小鼠体内诱导出强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SIV Gag/Env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并且,重复免疫后仍可以诱导较高水平的免疫反应。该结果为在SIV感染猴模型中评价多载体疫苗序贯和重复免疫治疗SIV感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治疗型HIV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016年02期 v.32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辽宁省2008~2014年流行腮腺炎病毒SH和HN基因特征分析

    王艳;马艳;郝爽;徐晓婷;韩悦;姚文清;赵卓;

    为了解辽宁省流行的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本研究将辽宁省2008~2014年分离到32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针对SH和HN基因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32株MuV与从GenBank下载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MuV 12个基因型27个参考株一起对SH和HN蛋白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除MuVi/Liaoning.CHN/16.11为G基因型外,辽宁省2008~2014年31株MuV分离株均属于F基因型。与疫苗Jeryl-Lynn株和S-79株相比,F基因型MuV在SH基因氨基酸上12个位点发生变异,在HN基因上有27个氨基酸发生变异。F基因型MuV在HN基因464~466位上增加了1个N-糖基化位点,在抗原相关位点121、122、123、279、287、336、356、442上亦发生变异,提示有可能对腮腺炎病毒的抗原性产生影响。

    2016年02期 v.32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噬菌体phiYe-F10的裂解谱的测定以及裂解能力与宿主毒力基因间关系分析

    查涛;梁俊容;肖玉春;景怀琦;

    目的为测定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噬菌体phiYe-F10的裂解谱,分析噬菌体phiYe-F10裂解能力与宿主毒力基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体phiYe-F10对21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6株假结核耶尔森菌和1株鼠疫耶尔森菌的裂解能力;同时对不同来源不同地区的小肠耶尔森菌进行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肠毒素基因(ystA、ystB)、黏附素基因A(yadA)、毒力因子基因F(virF)、O∶3血清型特异性基因(rfbc)检测和血清型别鉴定。结果表明21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包括O∶3血清型84株(其中rfbc+78株),O∶5血清型10株,O∶8血清型13株,O∶9血清型34株,其它及未分型的共72株。携带毒力质粒的典型致病性小肠耶尔森菌(ail+,ystA+,ystB-,yadA+,virF+)77株,毒力质粒丢失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ail+、ystA+、ystB-、yadA-、virF-)15株,其它非致病基因型121株。噬菌体phiYe-F10裂解71株O∶3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其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52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9株。对O∶5,O∶9血清型和其它菌株均不裂解,对O∶3的裂解率高达84.5%(71/84)。噬菌体phiYe-F10对假结核耶尔森菌和鼠疫耶尔森氏菌均不裂解。结论:phiYe-F10噬菌体是一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裂性噬菌体,在25℃时表现出一个典型的窄裂解谱,高度专一性裂解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hiYe-F10对典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裂解能力明显高于非致病性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016年02期 v.32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弱毒疫苗中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低剂量污染对SPF鸡体重和疫苗免疫抗体的影响

    房立春;李晓晗;任志浩;李阳;王一新;崔治中;常爽;赵鹏;

    为了观察使用污染有低剂量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弱毒疫苗后对鸡免疫和体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试验观察了CIAV低剂量污染对SPF鸡体重以及对NDV疫苗抗体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每羽份污染10个EID50CIAV和5个EID50CIAV两种剂量的NDV疫苗后均造成了SPF鸡体重的下降,与使用未污染疫苗组相比差异显著;并且使用污染两种剂量CIAV的疫苗后NDV抗体水平与使用无污染组相比也降低了,差异显著。使用污染两种剂量CIAV的NDV疫苗后第2周开始均检测到一定比例的CIAV抗体阳性,而通过核酸检测在使用污染疫苗后第1周就检测到很高比例的CIAV核酸阳性。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弱毒疫苗中CIAV污染对SPF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也提示我们在通过SPF鸡检查法检测外源病毒污染时增加对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节省检测时间和提高检出率。

    2016年02期 v.32 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表达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猪伪狂犬病毒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

    付朋飞;潘鑫龙;乔涵;杨兴武;朱前磊;郭晓庆;张宇;陈红英;

    为了研制出能够同时预防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和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二联活疫苗,本研究将PPV VP2基因克隆到伪狂犬病毒通用转移质粒pG中,构建重组伪狂犬转移质粒pGVP2。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pGVP2和PRV HB98弱毒株DNA共转染至猪睾丸(ST)细胞,使其在ST细胞内发生同源重组,经5次绿色荧光空斑纯化重组病毒rPRV-VP2。分别用重组病毒rPRV-VP2、亲本PRV HB98弱毒株、商品化PPV灭活苗和DMEM细胞培养液免疫6周龄雌性昆明小鼠,2周后进行二免。一免后第7周用PRV强毒NY株对小鼠进行攻毒。结果获得表达VP2基因的重组病毒rPRV-VP2,经ELISA试验、血清中和试验(SN)、血凝抑制试验(HI)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重组病毒rPRV-VP2株可有效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抗PPV和PRV抗体,同时具有增强小鼠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能力,且对PRV强毒攻击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重组病毒rPRV-VP2可作为同时预防PPV和PRV感染的重组疫苗候选株。

    2016年02期 v.32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番鸭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PTFY株的分离鉴定

    吴晓平;潘书磊;周五朵;吴异健;黄一帆;吴宝成;

    为弄清楚2009年7月某种番鸭养殖场产蛋高峰期番鸭产蛋率、孵化率降低,蛋质量下降的原因,选择无呼吸道症状,死亡率低,剖检可见卵巢肿大充血的番鸭。为确诊该病例,进行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取病番鸭卵巢组织,通过鸡胚接种实验、脂溶剂敏感实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电镜观察和动物接种实验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接种鸡胚可导致侏儒胚,该毒株对于脂溶剂敏感,胰酶处理后具血凝性,可干扰NDV复制,电镜下可见典型冠状病毒形态,接种雏鸡可致呼吸道症状,针对N基因部分序列的扩增与分析可见该毒株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参考毒株相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4.7%~99%,鉴定所分离毒株PTFY株为IBV,证实IBV对番鸭具有致病性。

    2016年02期 v.32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论著_埃博拉专题研究

  • 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王芹;张勇;聂凯;王环宇;杜海军;宋敬东;肖康;雷雯雯;郭建强;隗合江;蔡琨;王衍海;吴江;Gerald Bangura;Idrissa Laybohr Kamara;梁米芳;武桂珍;董小平;

    详细地阐述了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实施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整个质量控制的过程,全面地展示固定P3实验室第一批检测队在埃博拉病毒病实验室检测中表现出的科学、严谨、准确与高效,为实验室检测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首先描述了质控体系要点,包括了组织和人员管理、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仪器设备、检测试剂和耗材、审核、实验室空间和功能、实验室维护与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的质控要点。其次,从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前、检测中到检测后过程,分述了质控在埃博拉病毒检测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技术精良的专业检测队伍和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援非抗埃成功的基石;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有效质控和完成检测任务的前提;配备专业的后勤保障确实非常必要;中塞友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立对于中塞友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实验室将成为塞拉利昂今后最为重要的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测基地。

    2016年02期 v.32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宿主抗病毒因子BST-2抑制HBV释放的研究进展

    韩珠;于晓方;张文艳;

    BST-2(Bone marrow stromal antigen 2,BST-2)一种宿主内天然抗病毒因子,自2008年首次报道其具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释放的功能,一直认为BST-2主要在细胞膜上限制病毒释放。最近发现BST-2对在细胞内部组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同样具有抑制作用,扩大了BST-2抗病毒作用的范围。并且BST-2在多囊泡体(MVB)中抑制HBV的释放与抑制HIV-1在细胞膜中释放的作用机制相似。同时发现HBV能够拮抗BST-2的限制作用,而HBV病毒中发挥作用的拮抗因子,目前有两个观点,一是HBV在肝细胞的特定条件下利用调节蛋白HBx拮抗BST-2的限制作用,另一观点认为包膜蛋白HBs对BST-2存在拮抗作用。本文重点概述和讨论了BST-2限制HBV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

    2016年02期 v.32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陈永坤;朱闻斐;舒跃龙;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s)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种宿主限制因子蛋白,1996年发现该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目前该蛋白的抗病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IFITM能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丙型肝炎病毒、埃博拉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IFITM蛋白主要在病毒生命周期的早期,即病毒进入细胞质之前,发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IFITM蛋白通过影响病毒包膜与内涵体膜的融合抑制病毒复制,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IFITM的发现、结构、抗病毒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2016年02期 v.32 22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EB病毒编码microRNA的靶基因研究进展

    高立伟;艾军红;谢正德;申昆玲;

    EB病毒(EBV)是一种疱疹病毒,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EBV可表达多种病毒microRNA(miRNA),并作用于细胞和病毒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等多种功能,这与EBV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探索EBV编码miRNA相关靶基因及功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EBV的致病机制,也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启示。自EBV编码miRNA被发现以来,一些靶基因已经逐渐被验证。本文将对目前已验证的EBV编码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进行综述。

    2016年02期 v.32 229-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HBZ在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TLV-1致癌中的功能

    吴文才;成文召;陈梦云;徐玲玲;赵铁军;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1,HTLV-1)是与人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逆转录病毒,HTLV-1的感染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Adult T-cell leukemia,ATL)。HBZ(HTLV-1bZIP factor)是由HTLV-1前病毒反义链编码的病毒蛋白。在HTVL-1所编码的病毒基因中,HBZ是唯一一个在所有ATL病人样品中持续、稳定表达的病毒基因。而且,HBZ在HTLV-1诱发肿瘤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十年来对HBZ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成为白血病研究领域的热点。因此,本文就HBZ在HTLV-1致癌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2016年02期 v.32 235-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方谱县;方六荣;董楠;肖少波;

    δ冠状病毒(Deltacoronavirus)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的新成员,可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δ冠状病毒最早于2007年从亚洲豹猫和中国白鼬獾群中检测到。2014年,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在美国流行并成功分离到病毒,人工感染实验证实PDCoV可导致仔猪腹泻,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成为研究δ冠状病毒的良好模型。本文对PDCoV的发现、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培养与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6年02期 v.32 24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