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病毒研究论著

  • SARS-CoV-2 Beta变异株和甲型流感病毒H3N2双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可在小鼠诱导免疫保护

    韩頔;郭小娟;翟程程;邓瑶;黄保英;胡月超;任皎;王文;郭俊佳;鲁福娜;王文玲;沈晓玲;鲁茁壮;王君;谭文杰;

    评价一种SARS-CoV-2 Beta变异株和甲型流感病毒H3N2新型重组双价疫苗在小鼠模型中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构建了表达SARS-CoV-2南非变异株(B.1.351)棘突蛋白1(S1)和H3N2柬埔寨分离株(A/Cambodia/e0826360/2020)血凝素(HA)的重组双价非复制Ad5载体疫苗,命名为HAdV5-S1-2A-HA,经单针肌肉注射免疫BALB/c雌鼠后,采用ELISA、血凝抑制实验、假病毒中和实验与Elispot实验进行体液与细胞免疫学检测,免后3~6周采用H3N2-X31病毒、H1N1-PR8与SARS-CoV-2(B.1.351)进行攻毒保护实验。HAdV5-S1-2A-HA免疫两周后,低剂量组(1×10~8vp/只)免疫小鼠后可检出HA特异体液免疫与S1特异的细胞免疫应答;而高剂量组(5×10~9vp/只)诱导小鼠产生了较强的双抗原(S1,HA)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完全保护小鼠对H3N2-X31攻击,降低SARS-CoV-2(B.1.351)感染后小鼠肺部病毒载量,延迟H1N1-PR8病毒感染后小鼠死亡发生。本研究制备的重组双价疫苗HAdV5-S1-2A-HA在小鼠体内诱导抗原特异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同时,它还可以在小鼠中诱导对SARS-CoV-2和H3N2感染的免疫保护,具有较好的研发与应用前景。

    2022年05期 v.38 1025-1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21年1月-2021年5月中国大陆入境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型分析

    冯晔囡;赵翔;夏影;陈志肖;聂凯;王佶;牛培华;韩俊;王世文;许文波;陈操;王大燕;

    为了解输入中国大陆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组型别和分布特征,本研究收集了采样日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间239例境外输入中国大陆的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病毒基因组序列,采用Pangolin在线分型平台(https://pangolin.cog-uk.io/)进行SARS-CoV-2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间,中国大陆23个省份报告了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病毒序列,广东省报送的SARS-CoV-2基因组序列数最多(42.68%),其次为江苏省(12.13%)。有序列报告的病例来自5个大洲的59个国家(或地区),主要以亚洲(55.23%)和非洲(25.10%)为主,居前3位的国家为肯尼亚、菲律宾和阿联酋,均为14例。依据Pango命名法,239例感染者SARS-CoV-2基因组序列可划分为53个基因型,包括4种关切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Alpha(B.1.1.7)、Beta(B.1.351)、Gamma(P.1和P.1.1)和Delta(B.1.617.2),占比分别为31.80%、14.23%、1.26%和9.62%,分别在14、8、2和6个省份监测发现。输入SARS-CoV-2的基因型以Alpha、Beta和Delta变异株为主。广东省监测发现的输入SARS-CoV-2基因型种类最多(36种),且包括4种VOC(Alpha、Beta、Gamma和Delta)和2种曾经定义的关注变异株(Epsilon和Eta)。本研究数据表明,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期间输入中国大陆的SARS-CoV-2基因型呈多样性,多个省份监测发现了国际流行变异株VOC,发现时间与占比与同期国际流行趋势相似,多数省份面临着较大的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土疫情的风险。建议继续加强入境核酸检测阳性人员SARS-CoV-2基因组测序、感染者的隔离管控以及对重要流行变异株的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5期 v.38 1035-1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市一起人类冠状病毒NL63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特征研究

    陈建成;张晓敏;黄亚兰;阳帆;黄达娜;何雅青;张仁利;彭博;冯铁建;

    2020年8月,广东省深圳市发生一起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经对咽拭子样本进行病毒RNA的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确认为人类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NL63感染所致,然后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最终获取7条HCoV-NL63序列全长。在对毒株的棘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基因及其S1 domain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中发现,S基因的160个碱基变异导致41个氨基酸突变和1个氨基酸缺失,其中39个位于S1 domain中,含1个位于受体结合结构域的突变(E572A)。在N端结构域内,三个氨基酸变异(N24S、S100P和N178S)造成三处潜在N-糖基化位点缺失,而四个氨基酸变异(N24S、E94N、G96S和L131S)却造成另三处潜在N-糖基化位点增加,使得潜在N-糖基化位点的总数保持不变。同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45条多国的HCoV-NL63流行代表株序列,构建基于S基因中S1 domain的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化分析发现,HCoV-NL63代表株主要被划分为A和B两大基因型,本次疫情中检测出的7株毒株和2株中国广东省流行的HCoV-NL63毒株进化距离最近,同属一个新的单独进化树分支,暂被划分为新基因亚型B3。本研究通过对毒株中S基因序列的比对、功能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及基因型鉴定,从分子流行病学上初步阐明了深圳本次聚集性疫情中HCoV-NL63的基因特征及基因型/基因亚型,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流行的HCoV-NL63基因数据库,为今后对HCoV-NL63的分子检测、疫苗研发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05期 v.38 1043-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陇川县本土新冠疫情溯源和病毒基因组变异解析

    张美玲;伏晓庆;刘照生;赵晓南;周洁楠;

    2021年7月14日,云南省陇川县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为了阐明本次德宏州陇川县本土疫情的感染来源和SARS-CoV-2变异情况,我们收集疫情期间采集的9例陇川疫情本土病例和2例陇川境外病例标本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一系列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9例陇川疫情本土病例和2例陇川境外病例病毒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均属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在系统发育树上单独成簇,为同一传播链。9例陇川疫情本土病例和2例境外病例病毒株基因组序列共享38个SNP突变位点和13个缺失。9例本土病例中的4例病毒株均额外增加了1个共享的SNP突变位点,其中2例本土病例病毒株新产生9个核苷酸缺失。这些病毒株S蛋白均发现L452R、T478K、P681R等可能影响病毒传播和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性变异位点。该研究表明本次陇川疫情的暴发与发病前14天内德宏州陆路口岸输入病例以及瑞丽2021年7月14日疫情本土病例并无关联性,提示病毒传染源可能来自境外人员。因此,应持续加强边境从业人员和抵边村寨边民的病毒核酸检测以及本土/输入病例基因组变异规律的深入挖掘和监测。

    2022年05期 v.38 1052-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研究

    何晴;刘铮然;刘茜;朱武洋;

    探索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CVS-11的体外抑制作用。通过CCK-8法确定T-2毒素在BHK-21细胞中的工作浓度,根据T-2毒素、狂犬病病毒CVS-11与BHK-21细胞的相互作用方式建立T-2毒素体外抗狂犬病病毒的作用模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细胞荧光转化灶、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明确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CVS-11的体外抑制作用。CCK-8实验结果显示,T-2毒素与BHK-21细胞相互作用3h和24h的最大工作浓度分别为40ng/mL和10ng/mL。体外抗病毒实验的作用模型结果显示,增加T-2毒素浓度,狂犬病病毒CVS-11的病毒滴度和N基因mRNA的表达量逐渐下降,5ng/mL的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CVS-11抑制率可达90%以上,40ng/mL的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CVS-11具有灭活作用,灭活抑制率达80%以上。T-2毒素对狂犬病病毒具有体外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2022年05期 v.38 1060-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球猴痘病毒知识图谱和多维主题分析研究

    马丽丽;蒋涛;赵晏强;刘欢;

    2022年5月以来,非洲以及多个非流行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确诊病例,三个多月已造成全球90余个国家超4万例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22年7月23日宣布此次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62-2022年间国际猴痘病毒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多维分析,对猴痘病毒领域的整体研究态势和研究主题进行了知识图谱呈现,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情报参考。结果表明,猴痘病毒研究领域可大体分为初始发展期、快速增长期、集中暴发期和徘徊持续期,美国在该研究领域具有独强优势,猴痘病毒的流行病学、分子遗传和致病机理、疫苗制备和药物研发是主要的研究主题。研究分析,我国在猴痘病毒遗传机制和致病机理、猴痘疫苗和药物研发、猴痘病毒病原学和相关新生物技术方法等领域的布局和研究需加强,猴痘病毒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储备值得相关科技机构和科研群体关注及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5期 v.38 1069-1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陕西省2016-2021监测年度B/Victoria系流感病毒流行和进化分析

    陈斌;马萍;许晶;李慎;余鹏博;史伟;冯瑄;梁爽;张蕾;

    本文通过分析陕西省2016-2021监测年度B/Victoria系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及进化特征,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随机选取25株2016-2021监测年度分离出的B/Victoria系病毒株,通过全基因组深度测序方法获得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序列,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同期北半球疫苗株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病毒变异情况。陕西省2016-2021监测年度B/Victoria系流感呈季节性持续传播,流行高峰集中在冬春季。同源性分析表明2016-2018监测年度流行株与同期疫苗株匹配性总体较好(HA基因氨基酸同源性99.3%~99.6%),2018-2021监测年度流行株与同期疫苗株匹配性降低(HA基因氨基酸同源性98.5%~98.8%)。进化特征表现为单一谱系内的抗原漂移,不同监测年度流行株均属于V1A大分支,亲缘关系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变远,在V1A大分支内依次进化为V1A.1、V1A.2和V1A.3三个分支,毒株的变异位点逐渐增多,在HA抗原表位120-loop、150-loop、160-loop、190-helix和受体结合位点240-loop处均存在突变位点,抗原出现漂移现象,其中120-loop上的突变位点尤为突出。NA氨基酸突变位点较少,流行株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今后的防控工作应继续加强陕西省B/Victoria系流感监测,密切关注病毒的变异情况,及时发现新的变异株,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05期 v.38 1080-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柯萨奇病毒A组2型生物化学特性及免疫原性分析

    杨志辉;胡岗;吕诗韵;吴杰;申硕;

    柯萨奇病毒A组2型(Coxsackievirus A2,CV-A2)每年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数不断增加,甚至导致死亡病例[1]。因此,急需对CV-A2的生化特性及免疫原性进行分析,顺利研制出CV-A2的手足口病疫苗。通过细菌表达结构蛋白全长或部分片段的GST融合蛋白,纯化CV-A2病毒颗粒;将纯化的病毒颗粒免疫动物后制备兔抗CVA2 VP1-VP4抗体及CV-A2病毒抗血清,通过免疫印染法(Western Blot,WB)、SDS-PAGE电泳法对CsCl密度梯度纯化的CV-A2的空心颗粒(EP)与实心颗粒(FP)的蛋白组分、纯度、多聚蛋白酶剪切进行分析。WB和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EP由VP0、VP1、VP3构成,而FP的VP0被剪切,故由VP1-VP4构成。EP和FP比例为33%和67%,密度分别为.29、1.32 g/cm3,纯度分别为94.7%和97.3%。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兔抗全病毒抗体具有中和作用,而兔抗CV-A2 VP1-VP4抗体不具有中和作用。本研究建立了CV-A2纯化病毒结构蛋白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重组病毒蛋白及病毒颗粒的免疫原性及持久性,对包括CV-A2的手足口病多价疫苗研究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2022年05期 v.38 1089-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EV-A71灭活疫苗上市后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EV-A71基因特征研究

    何文祥;朱颖;陈炜;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及柯萨奇病毒16型(Coxsakievirus A16,CVA16)是其最主要的致病病原,为了了解在EV-A71疫苗上市之后,福建省HFMD流行情况及EV-A71基因型特征的变化情况,利用HFMD监测系统对福建省2016-2020年的HFMD发病数据及EV-A71感染所致HFMD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上送的EV-A71阳性样本进行细胞分离,将所获毒株的VP1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其与疫苗株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差异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016-2020福建省HFMD年发病率分别为228.81/10万、227.25/10万、243.57/10万、130.10/10万、67.62/10万。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为主,各年度所占比例分别为80.74%、78.23%、77.05%、73.76%、64.40%。福建省HFMD年平均发病率为179.47/10万,龙岩地区发病率最高为281.21/10万,莆田地区发病率最低为87.63/10万。除2020年外,福建省HFMD发病在每年的5~7月份及9~10月份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各个年度HFMD原构成中,其它肠道病毒占比均超过50%。HFMD人群中,EV-A71感染率居于全省前三位的是南平市4.98/10万、龙岩市2.66/10万、莆田市1.68/10万;HFMD实验室确诊病例中,EVA71感染人群比例居于前三的是莆田市50.60%,南平市27.02%,福州市26.04%。EV-A71处于C4a分支上,与疫苗株相比,VP1区的平均核苷酸百分比差异逐年增大,氨基酸差异主要在283位及293位上。本次研究表明,福建省HFMD发病率和重症率呈下降趋势。其它肠道病毒已成为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但在上半年第一次流行高峰时期,仍存在EV-A71或CVA16暴发流行的风险。福建省EV-A71毒株属于C4a基因亚型,有随时间进化的趋势。VP1区重要氨基酸位点相较疫苗株未发生改变,为疫苗的有效性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2年05期 v.38 1099-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市生活污水中埃可病毒11型循环动态变化及基因特征分析

    黄淑芬;张薇;陈美钟;郭雪;祝双利;李彩霞;曾汉日;方苓;张勇;郑焕英;邓小玲;

    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 11,E11)属于B组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人类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之一,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新生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为探讨广州市生活污水监测中E11分离株循环动态变化及其基因组特征,本研究对2009-2021年广州市生活污水EV监测获得的E11分离株进行VP1区基因扩增及测序,结合2019年广东省发生的两起E11新生儿感染事件及部分散发病例中获得的E11分离株,与全球E11参考株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显示,2009-2021年生活污水EV监测中E11分离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72.8%~99.3%和84.5%~99.6%。监测发现,广州市2018-2019年在污水中检出大量E11,与两起新生儿感染事件及散发病例的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高达96.2%~99.2%,但序列间仍存在差异,两起新生儿感染及散发病例感染的毒株为不同来源。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2018-2019年污水E11分离株及两起新生儿感染与散发病例E11亲缘关系较近,分子分型结果均为E11 D5基因型。2017年及以前的污水分离株以A1基因型为主,但也有C3和D5基因型,2018年开始则以D5基因型为主,与同时期EV感染病例基因型结果一致。而在2021年污水中则发现了E11 E基因型,但广州暂未有该基因型的感染病例报道,仍需持续进行病例和环境监测。结果表明,生活污水监测能够及时反映EV在环境和人群中的循环动态变化,对EV引起的相关疾病起到预测预警作用。

    2022年05期 v.38 1108-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PARP1基因调控干扰素α抑制HBV复制的效应研究

    熊静;王卓;胡源;

    干扰素α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但临床治疗应答不佳,因此,筛选和鉴定调控干扰素α抗乙肝病毒活性的宿主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质谱筛选出与干扰素受体1(type I IFN receptor 1,IFNAR1)相互作用的宿主因子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采用Co-IP验证。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双荧光素酶实验和Western blot检测宿主因子PARP1对IFNAR1表达以及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最后通过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策略研究了PARP1对HBV复制以及干扰素α抑制HBV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质谱和Co-IP验证了PARP1和IFNAR1的相互作用;在Huh7.0细胞中,PARP1上调IFNAR1的蛋白水平,促进STAT1和STAT2的磷酸化,从而上调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的干扰素刺激应答元件(IFN-stimulated response elements,ISRE)启动子转录活性以及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基因ISG15,ISG56,APOBEC3G和SAMHD1的表达,促进了干扰素α的抗乙肝效应。本实验表明宿主因子PARP1可以上调IFNAR1表达,促进STAT1和STAT2的磷酸化,进一步加强干扰素α抑制乙肝病毒的效应。

    2022年05期 v.38 1117-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调LANA对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复制的影响

    章云衡;郑国霞;童恩煜;任艳丽;狄春红;杨磊;谭晓华;

    本文旨在探讨下调潜伏相关核抗原(Latency-associated nuclear antigen,LANA)对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 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复制的影响。以四环素(Doxycycline,DOX)处理KSHV阳性的iSLK.219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裂解复制期LANA mRNA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i-LANA至iSLK.219细胞中下调LANA表达水平,以转染非特异siRNA为对照,24h后加入DOX激活病毒裂解复制,在裂解复制激活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和培养液上清。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ce protein,RFP)表达评价KSHV裂解复制水平;qPCR检测细胞内和上清液中KSHV基因组的拷贝数以判断病毒复制水平。诱导KSHV裂解复制后24h和48h LANA表达分别为潜伏期的2.2和2.6倍。敲低LANA后iSLK.219细胞裂解复制水平在24h、48h和72h比未敲低组分别下降了8.18、3.25和3.98倍。敲低LANA细胞内病毒基因组拷贝数没有明显增加,而未敲低组在细胞内病毒基因组拷贝数在72h增加到2.1倍。相较于未敲低组,上清液中的病毒拷贝数在所有时间点均显著减少。对细胞活力的分析显示敲低LANA降低了细胞活力。敲低LANA抑制KSHV裂解复制,LANA可能通过维持细胞存活和增加细胞内病毒基因组拷贝数促进KSHV病毒的裂解复制。

    2022年05期 v.38 1127-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短篇论著

  • 安徽省境外输入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的首次发现与鉴定

    王鹏;栗薇薇;侯赛;陈晓龙;吴小珉;马泰;田佳明;袁媛;俞俊岭;罗婉蓉;葛盈露;陈晴晴;周雪;何军;苏斌;

    为鉴定此次安徽省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对两例病例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和基因组序列分析。高通量测序获得两株病毒的基因组全长分别为29 858nt和29 858nt,利用NextStrain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https://ngdc.cncb.ac.cn/ncov/)在线分析对两例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进行分析。将全基因组序列上传到(https://pangolin.cog-uk.io)和(https://clades.nextstrain.org/)网站,通过在线网站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病毒均为B.1.617.2变异株(Delta),NextStrain进化分析为21A。两株毒株分别发现了49和48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氨基酸的变异位点分别有35和34个,其中存在相同的7个同义突变。两株病毒主要在ORF7a基因上C27527T(P45L)的突变不同。这是安徽省首次发现境外输入的B.1.617.2变异株(Delta株)此变异株存在引发本地的流行和爆发的风险,需要严密持续的对境外输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2022年05期 v.38 1135-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神经元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及意义

    刘长明;杜杰;黎增辉;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引起血脑屏障损伤与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gamma-induced protein-10,IP-10)表达上调及下游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释放增加有关,但IP-10及TNF-α在JEV感染引起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并不清楚。为了研究JEV感染的神经元中IP-10与TNF-α的相关性及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以SH-SY5Y细胞为实验对象,建立JEV感染的细胞模型,转染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siRNA或IP-10 siRNA,给予溶剂或重组人TNF-α干预。干预后,检测细胞中IP-10、p-JNK的表达水平,培养基中TNF-α的含量,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JEV的滴度及拷贝数。结果显示,JEV组细胞中IP-10的表达水平及培养基中TNF-α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IP-10的表达水平与培养基中TNF-α的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敲低IP-10后,si-IP-10+JEV组细胞中IP-10、p-JNK的表达水平、培养基中TNF-α的含量、细胞凋亡率均低于siNC+JEV组,细胞存活率高于si-NC+JEV组(P<0.05),JEV的滴度及拷贝数与si-NC+JEV组比较无差异(P>0.05);加用重组人TNF-α后,TNF-α+si-IP-10+JEV组的细胞存活率低于溶剂+si-IP-10+JEV组,p-JNK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高于溶剂+si-IP-10+JEV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JEV感染神经元的损伤与IP-10表达上调及下游TNF-α释放增加有关;高表达的IP-10能够增加TNF-α释放并激活JNK,进而引起细胞凋亡、加重细胞损伤。本研究初步探究了JEV感染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分子机制,发现IP-10通过增加TNF-α释放、激活JNK的方式在JEV感染神经元的过程中促进细胞凋亡、加重细胞损伤,这也为今后深入认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2年05期 v.38 1142-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门市两条新型HIV-1 CRF55_01B/CRF07_BC重组体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李志菊;屈雅丽;关心;王立华;张冬合;胡贵方;

    不同亚型和循环重组亚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在同一人群中的传播往往导致独特重组型(Unique recombinant forms,URFs)的出现。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两条新的HIV-1 CRF55_01B/CRF07_BC第二代重组体(Second-generation recombinant forms,SGRs),它们分别来自江门市的同性恋和异性恋群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JM.pj44和JM.pj64的近全长基因组(Near full-length genomes,NFLGs)均以CRF55_01B为骨架,插入了CRF07_BC的基因片段,但断点位置不同。将本研究发现的两种新的NFLGs与其他研究中发现的CRF55_01B/CRF07_BC SGRs进行比较,目前未发现有相同的CRF55_01B/CRF07_BC重组体。

    2022年05期 v.38 1150-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银川市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耐药分析

    吴玉灵;杨东智;李宗倍;李龙山;裴建新;吴忠兰;

    为了解银川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和耐药突变特征。收集2020年银川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血样,其中病毒载量大于4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IV-1 pol基因区片段并测序,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分析。收集642例血浆样本,50例病毒载量大于400拷贝/mL,基因型耐药检测后获得29例pol区基因序列。17例耐药,3例潜在耐药,总体耐药率为2.65%(17/642)。CRF07_BC和CRF01_AE是耐药株的主要基因亚型。NRTIs类耐药突变中,M184V/I(31.03%)突变发生率最高,其次为K65R(17.24%)。3TC、FTC和ABC耐药发生率最高,均为37.93%(11/29)。NNRTIs类耐药突变中,G190A/S/E、V179D/DE/E突变发生率最高,均为24.14%;K103N/KN(17.24%)次之。EFV和NVP耐药发生率最高,均为58.62%(17/29)。2020年银川市新型重组亚型增加,首次检出CRF79_0107。总体耐药率处于低水平,以NNRTIs耐药为主,需加强耐药监测,严防新型重组毒株的流行。

    2022年05期 v.38 1160-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动物病毒研究论著

  • 马源人巨细胞病毒的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贾陈阳;佟盼盼;段汝丽;帕丽旦·努尔兰;邓海峰;杨恩慧;田澍瑶;潘娟娟;况玲;谢金鑫;

    为了解伊犁马携带病毒的类型,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伊犁昭苏县142份伊犁马马驹鼻拭子样品。病毒组学分析显示,伊犁马马驹鼻拭子样品携带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根据注释到的HCMV UL126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伊犁马马驹鼻拭子样品HCMV阳性率为7%(10/142),进一步调查显示伊犁马流产胎儿肺组织样品中该病毒阳性率为57%(53/93),表明该病毒感染伊犁马。另外,研究表明马场工作人员HCMV阳性率为37.5%(15/40),且大部呈HCMV阳性马驹和流产的妊娠母马都和HCMV阳性工作人员有密切接触史,提示马源HCMV可能来源人。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显示本研究鉴定的马源和人源HCMV UL12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6%~99.8%,与国外人源HCMV UL12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8%~100%。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本研究鉴定的HCMV与美国人源HCMV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首次鉴定马源HCMV,为其致伊犁马流产防控和动物源HCMV流行病学调查奠定基础。

    2022年05期 v.38 116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省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唐皓雪;贾仁勇;

    本研究从四川省什邡市某发病养鸭场采集到疑似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感染的病料,将病料组织研磨,无菌处理后接种鸭胚连续传代培养,分离获得一株病毒,并通过PCR鉴定以及电镜形态观察,确定该分离株为黄病毒属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CS01。将SCS01株全基因组进行PCR分段扩增测序发现,SCS01株全基因组全长为10 992bp。在线BLAST比对检索,结果显示,SCS01株全基因组与国内鸭源坦布苏分离株同源性最高可达97.94%,进化树分析显示,SCS01株属于中国流行I群毒株,与多数分离自北方地区的中国II群毒株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特性。分离株与所有参考毒株的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均在90%以上,其中与重庆分离株CQW1的相似性最高。这一鸭源坦布苏病毒的分离及其全基因组的测定为进一步探究坦布苏病毒的地区流行提供了材料。

    2022年05期 v.38 1173-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猪塞内卡病毒A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蕾;董春娜;李静;齐鹏;肖进;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固相合成多肽技术的猪塞内卡病毒A型抗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本研究对猪塞内卡病毒A型VP1、VP2和VP3三种重要结构蛋白的B细胞表位进行设计并筛选到SVA1601、SVA1602、SVA1603和SVA1605共四条表位多肽,进而建立了一种用于检测猪塞内卡病毒A型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验证该方法的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以及与血清中和试验的符合率。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6份感染血清的最高稀释倍数为1:640,特异性为99.1%,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4%~6.5%和4.4%~10.3%。与血清中和试验比较,符合率为97.7%。结果显示采用SVA1601、SVA1602、SVA1603和SVA1605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敏感性较高,且重复性较好,可用于临床血清中猪塞内卡病毒A型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2022年05期 v.38 1182-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植物病毒研究论著

  •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中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江山;陈道;叶立乐;张洁;吴祖建;丁新伦;

    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是引起我国草莓病毒病害的重要病毒之一,我们测定了共侵染草莓植株的2个SMYEV中国分离物FJ1和FJ2的全基因组序列。FJ1和FJ2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均为5 971 nt,包含5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FJ2分离物ORF4编码蛋白C端缺乏7 aa。SMYEV分离物FJ1和FJ2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9.8%,两者和其他SMYEV分离物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83.7%~89.8%和84.1%~90.0%;基于C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MYEV分离物分为2个大组群4个亚群,FJ1和FJ2分别归属不同的组,两者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其中FJ1与中国分离物sy01和sy04、日本分离物T1以及韩国分离物KNS1亲缘关系最近,FJ2与中国分离物sy02、加拿大一株分离物PEI113_12以及日本分离物T2亲缘关系最近。RDP4重组分析表明,FJ1和FJ2均存在潜在的重组事件。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SMYEV基因组全长序列,为该病毒在我国的侵染流行、检测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2年05期 v.38 1187-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猴痘病毒研究进展

    石建州;王国川;王彦伟;刘阳坤;姚伦广;

    猴痘(Monkeypox,MPX)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导致的一种罕见的人兽共患病,跨物种传播可以由动物传给人,并且发生人际传播。MPX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的成员,是天花病毒的近亲。被感染者通常会引起与天花病毒相似的急性、全身广泛性水疱或脓疱疹,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热等主要症状。近期该病已在多国暴发,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警觉和全球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MPXV的研究进展,包括MPX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与检测、防治,以期为我国MPXV的深入研究及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

    2022年05期 v.38 1195-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3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肠道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李奇;陈祥鹏;谢正德;

    肠道病毒是儿童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脊髓灰质炎、肺炎、脑膜炎、脑炎和新生儿脓毒症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近年来,受体作为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宿主因子备受关注,其对肠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报道的肠道病毒受体及其分子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2022年05期 v.38 1206-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物与耐药基因突变

    邵榆岚;夏雪山;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慢性丙型肝炎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药物治疗是防控该疾病的唯一有效途径。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在丙型肝炎治疗方面获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DAA)尤其泛基因型靶向药物的使用,使病毒持续性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超过95%。靶向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增殖的关键蛋白,大大提高病毒清除率,然而由于病毒基因变异产生耐药性成为治愈丙型肝炎的最大障碍。本综述围绕HCV流行与危害、现有丙型肝炎治疗药物、直接靶向抗病毒药物,从病毒多样性与耐药基因突变特征的角度,全面介绍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靶向药物与耐药发生。

    2022年05期 v.38 1214-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抗非洲猪瘟病毒药物靶点及抗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周彦铸;朱羽婕;张彤彤;伍义行;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猪烈性传染病。至今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可用于ASF防控。2018年ASF首次传入我国,几乎席卷了全国所有省份和地区,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ASF在世界上多国蔓延且呈现愈演愈烈趋势,导致ASF疫情在我国反弹的风险极大。在ASF疫苗尚未攻克前提下,研制安全有效的抗ASFV药物对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抗ASFV药物作用潜在靶点及抗病毒活性物质研究进展,提出靶向ASFV的pS273R酶、Topo II酶、E165R酶、DNA连接酶、p72和pA104R分子以及靶向细胞微管是最有前景的抗ASFV作用靶点,而金雀异黄素、芹菜素、芫花素和杨梅黄酮等黄酮类成分以及多酚类和多糖类物质具有抗ASFV潜力;同时,通过分析目前抗ASFV药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尚未经过体内试验验证)进而指出今后需加强的方向(抗ASFV药物临床研究),以期为抗ASFV新药研制提供参考。

    2022年05期 v.38 1225-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型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研究进展

    秦俣;杨永乐;俞德;黄耀伟;

    冠状病毒可引起人或动物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或畜禽安全。近年来,新生仔猪腹泻在国内外多次暴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种源自菊头蝠的新型猪冠状病毒于2017年在广东省腹泻仔猪中被发现,是目前已知的第五种在自然状态下感染猪的冠状病毒,本课题组将其称为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后来又命名为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SADS-CoV是COVID-19疫情出现之前最新鉴定的动物冠状病毒,具有潜在的广泛种属嗜性,特别可感染多种人类呼吸道和肠道原代培养细胞,对其潜在的公共卫生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针对SADS-CoV进行综述,阐述其发现、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跨种传播、诊断和防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2年05期 v.38 1237-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结构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郗珊珊;张玲艳;贾伟娟;何云江;马德慧;王学理;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编码4种结构蛋白(C、E~(rns)、E1和E2)和8种非结构蛋白(N~(pro)、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牛感染BVDV后可出现腹泻、流产、繁殖障碍、持续感染等症状,该病死亡率较高,对我国乃至世界养牛业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就BVDV已确定的4种结构蛋白的功能进行了概括性总结,以期为BVDV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2年05期 v.38 1244-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Viperin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贾楠楠;唐井玉;刘光清;孟春春;

    干扰素诱导的内质网相关抑制病毒蛋白(Viperin)是一种常见的干扰素诱导蛋白,可抑制多种病毒的增殖。研究证实Viperin是一种多功能的、膜靶向的抗病毒蛋白,其每个结构域都扮演着不同的病毒特异性角色。此外其表达不仅局限于依赖干扰素通路调控,还具有鲜明的多样性来源特征。有趣的是,Viperin还可被多种被病毒利用来促进病毒自身的增殖。为更好的了解其功能,本文从Viperin的结构特征、产生机制、抑制病毒复制和促进病毒复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05期 v.38 1253-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DNA损伤反应影响KSHV复制的研究进展

    童恩煜;狄春红;章云衡;任艳丽;杨磊;谭晓华;

    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是已知的肿瘤病毒之一,其病毒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病毒复制和宿主防御至关重要。DNA损伤反应(DNA damage response,DDR)是识别并招募修复因子到DNA损伤部位,引起细胞周期停滞直至损伤修复。DDR是维持基因组稳定的重要机制。未被正确修复的损伤有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并引起肿瘤发生。本文综述了DDR在KSHV感染、潜伏及裂解期复制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2年05期 v.38 1261-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类器官模型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机制及抗病毒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赵浩淼;张磊亮;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探明感染和传播的机制,研究者需要在体外建立SARS-CoV-2的实验模型。类器官作为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细胞培养系统成为一种理想的研究模型。类器官是胚胎干细胞或诱导多能干细胞一定条件下分化成的多种细胞类型共同组成的迷你器官。它具有培养时间相对较短且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模拟SARS-CoV-2感染。本文介绍了肺、肠、大脑和肝脏等类器官在新冠研究中的应用,简述了不同类器官是如何被SARS-CoV-2感染的,以及通过类器官筛选出的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本篇综述为新冠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2022年05期 v.38 1269-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信息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正>《病毒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2022年05期 v.38 1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2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计划表

    <正>~~

    2022年05期 v.38 1287-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

    <正>(2018年12月25日修订)《病毒学报》是病毒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85年,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0-8721,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1-1865/R,国内邮发代号:82-227,国外发行代号:BM 6448。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承办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版单位是《病毒学报》编辑部。《病毒学报》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武汉大学RCCSE(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刊载人与动物病毒、

    2022年05期 v.38 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