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振志;贾立平;朱汝南;蔺晨博;傅涵浩钰;张可祥;江明礼;徐炎鹏;黄辉;邓莉;赵林清;
了解北京市分离的埃可病毒5型(Echovirus 5, E5)全长基因组和进化特征,为揭示其分子特征提供本底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9年10月至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咽拭子样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pan-EV)及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 CVA16)、CVA6和CVA10检测;对pan-EV核酸阳性但EV-A71、CVA16、CVA6和CVA10筛查均阴性的样本,扩增VP1编码区序列进行分型;对确定为E5阳性的样本接种人横纹肌肉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RD)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序病毒全长基因组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和进化分析。本研究共计筛查7652份咽拭子标本,EV-A71、CVA16、CVA6和CVA10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67%、6.73%、16.96%和2.04%,其他血清型和未定型的EV为7.48%,其中E5核酸阳性样本2份,成功分离1株(s7335株)。该株全基因组序列与E5原型株(Noyce株)相比核苷酸相似性为80.20%。VP1编码区系统进化分析提示世界范围内E5存在A-E 5个基因型,其相互间的遗传距离为17.80%~24.60%,其中C基因型划分为C1和C2两个基因亚型。s7335株属于基因型E,与中国流行的E5同属于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CVA9(GenBank号:OL519579)是其P3编码区潜在的重组供体。本研究报道了来自于北京市的一株E5分离株,其全基因组序列与原型株比较有较大变异,有可能存在重组;VP1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持续变异和进化,在中国存在独立的传播链。这提示加强少见EV血清型监测具有重要的前瞻性价值。
2025年04期 v.41 1007-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天;黄淑琼;阮德欣;向泉;秦周;谢聪;赵婧;
年龄的连续性变化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发生风险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2009-2018年湖北省10岁及以下共104 384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探讨。以是否为重症病例为因变量,控制性别、地区、病原学类型、发病至就诊时间、人群分类、发病年份及月份等协变量,将年龄作为主要自变量,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函数进行分析,并开展不同性别和病原学类型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重症病例1 150例,重症率为1.10%。RCS模型提示年龄是重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χ~2=1426.32,P<0.001),且与重症发生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χ~2=3.43,P=0.064)。重症发生风险总体随年龄增长而下降(AAPC=-13.71%,95%CI:-13.79%~-13.64%),分段对数线性回归拟合发现拐点年龄为2.66岁(95%CI:2.61~2.70岁),其中2.66岁前后重症手足口病发生风险APC依次为-23.69%(95%CI:-24.02%~-23.35%)、-8.51%(95%CI:-8.59%~-8.42%)。亚组分析显示,男性(χ~2=4.31,P=0.038)和EV-A71型(χ~2=3.59,P=0.058)病例中,年龄对重症风险同样存在非线性效应,趋势与总体一致;而CVA16型(OR=0.93,95%CI:0.68~1.24)、其他肠道病毒(OR=0.95,95%CI:0.77~1.15)年龄对重症风险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年龄与手足口病重症风险之间存在总体下降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关键拐点为2.66岁,提示应重点关注低龄儿童,特别是2.66岁以下的EV-A71型感染患儿的病情进展。
2025年04期 v.41 1018-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瑞莹;郜振国;董言;夏皮卡提江·艾海提;陈子涵;夏衣旦木·阿布都赛买提;尹哲;马媛媛;王琪;甫尔哈提·吾守尔;
利用移动流行区间法(Moving epidemic method, MEM)构建新疆手足口病流行分级预警阈值,为手足口病防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收集2014-2023年新疆手足口病的周发病率,通过绘制周发病率流行曲线确定新疆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剔除不稳定数据和年份后,选择2014-2019年及2022年6~36周的数据,运用MEM建立流行分级预警模型;选取最优模型评价2023年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新疆手足口病呈现双峰分布特征,流行高峰为6~36周,流行小高峰为37~次年5周;小高峰的模型稳定性较差,因此不做进一步的建模;流行高峰建模过程中2020-2021年的拟合效果较差,予以剔除;最终确定模型的最优参数δ为2.3,合计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78、0.97和0.76,拟合效果较好;2023年新疆手足口病流行高峰的开始阈值为0.51/10万,流行结束阈值为0.76/10万,中、高和极高流行阈值分别为1.87/10万、3.99/10万和5.58/10万。MEM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监测预警工作的分级预警响应,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警时间进行适当调整。
2025年04期 v.41 1028-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宇欣;李巍;徐应佳;赖玉珍;张迩馨;刘文婧;李佳萌;宋悦;林思嘉;王雪琴;周培泽;吕瑞辰;孙一仟;李越希;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感染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播疾病。早期诊断和控制疾病发展可以降低严重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已有的DENV NS1抗原检测试剂可以早期诊断登革热,但都不能区分DENV四种血清型。本研究通过制备DENV2 NS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筛选特异性识别DENV2 NS1的抗体对,建立特异检测DENV2 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技术,用于DENV NS1抗原的快速分型检测。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重组DENV2 NS1蛋白(rDENV2 NS1),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纯化rDENV2 NS1。用纯化的rDENV2 NS1蛋白免疫BALB/c鼠,分离免疫小鼠的脾脏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系,获得三株阳性单克隆抗体F1、B12、A2,亚型依次为IgG1(κ)、IgG2a(κ)、IgG1(κ),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B12、A2单抗能与rDENV2 NS1特异性结合,F1单抗与其他DENV血清型NS1有交叉反应。细胞培养生产纯化单克隆抗体,HRP标记单抗,双抗体夹心ELISA法筛选可特异识别DENV2 NS1抗原的抗体对。结果显示,B12作为捕获抗体,A2-HRP作为检测抗体,能特异性结合DENV2 NS1蛋白,与其他DENV血清型NS1没有交叉反应,成功筛选出特异性识别DENV2型NS1的配对抗体,并初步建立了特异检测DENV2 NS1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为研发登革病毒早期分型快速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2025年04期 v.41 1112-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佳琪;李梦瑶;郝晨琳;曾权;许梦潇;丁雪燕;靳晓慧;胡慧;张红垒;
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基因缺失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euro-2a),并探究敲除RIPK1基因后对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复制及对JEV诱导的细胞死亡的影响。根据NCBI数据库中小鼠的RIPK1基因序列(Gene ID:19766)设计三条sgRNA,构建LentiCRISPR v2-RIPK1重组敲除质粒,并将其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获得慢病毒液;使用嘌呤霉素对慢病毒液感染的Neuro-2a细胞进行筛选,再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取RIPK1敲除的Neuro-2a单克隆细胞,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和Western blot试验鉴定。测序结果显示RIPK1基因发生了26 bp碱基缺失并且Western blot试验未检测到RIPK1蛋白的表达。利用CCK-8评估RIPK1基因敲除后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RIPK1敲除后不影响Neuro-2a的细胞活力。使用Western blot和Annexin V-mCherry/SYTOX Green染色试验检测RIPK1基因敲除对JEV复制及JEV诱发的细胞死亡的影响,与野生型细胞相比,RIPK1敲除后并未对JEV复制产生影响,但减少了JEV诱发的细胞死亡。本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RIPK1基因缺失的Neuro-2a细胞,为进一步探究RIPK1在JEV引发的细胞死亡中的分子机制提供细胞模型。
2025年04期 v.41 1121-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迟瑛琳;杨诺;谢渊;陶晓燕;于鹏程;刘茜;张明慧;刘淑清;朱武洋;
为研究MG132对不同毒力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的体外抑制作用,本实验运用CCK8的方法评价MG132的细胞毒性,用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FA)、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TCID50)和qRT-PCR等方法分析MG132对RABV的体外抑制作用并以利巴韦林和法匹拉韦(Favipiravir,T-705)作为阳性对照评价MG132体外抑制RABV的效果。结果表明CVS-11及SC16感染N2a和BSR细胞后加入5μmol/L MG132均可在体外抑制CVS-11及SC16的复制,其中预加药2h以内没有抑制CVS-11及SC16复制的效果,但后加药1~24h均可抑制CVS-11及SC16的体外复制,并且感染后1h加药能达到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相似的抑制效果且效果优于T-705。因此感染后添加MG132可以在体外有效抑制RABV的复制。
2025年04期 v.41 1131-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健;孙盛;桂亚萍;夏琦琦;杨显超;夏炉明;郁达义;孙清;王建;刘佩红;赵洪进;
为了解上海地区犬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流行株G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分析G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应用RABV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对上海地区不同年份的犬脑组织样本进行鉴定,阳性样本进行G基因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并用生物信息软件对G蛋白结构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G基因全长为1 575 nt,编码524 aa,与国内参考株G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2.8%~99.9%和89.5%~99.8%;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处于RABV China Ⅰ群的不同分支;G蛋白抗原位点关键氨基酸均未发生变化;蛋白结构和功能预测显示G蛋白属于弱碱性、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其次为β-折叠,最后为α-螺旋,分离株在跨膜区、膜内区与疫苗株存在差异,在膜外区(抗原位点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离株保留了338位糖基化位点,但糖基化位点数少于疫苗株。研究表明上海地区RABV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犬的远距离移动或跨省流动而造成的RABV局部的传播和流行;分离株G蛋白非重组载体疫苗首选的靶蛋白。本研究为RABV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重组载体狂犬病口服疫苗的设计和毒株的筛选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5年04期 v.41 1142-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世尚;谢丽琼;何正秋;
研究荷载MYCN基因小发夹RNA(shMYCN)的溶瘤腺病毒对p53突变和MYCN基因扩增的食道肿瘤细胞株TE10的生长抑制作用。用BglII从pCAl3-shMYCN酶切出包含CMV启动子及shMYCN模板DNA序列的表达框,将此表达框克隆进选择性增殖腺病毒质粒pZD55,构建重组质粒pZD55-shMYCN。将pZD55-shMYCN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共转染293细胞。将病毒ZD55-shMYCN、Ad-shMYCN、ZD55-EGFP大量扩增,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测病毒滴度,将293细胞铺于30~40个10 cm培养皿,每块板分别加入病毒50μL,4~7 d待细胞全部病变后收集病毒,CsCl高速梯度法纯化病毒,空斑计数法测定滴度。用MOI=10的3种病毒感染TE10细胞。48 h后提取蛋白,经电泳、转膜后杂交,一抗分别为兔抗人E1A单抗、鼠抗人MYCN单抗、鼠抗人caspase-3单抗,二抗分别为碱性磷酸酶偶联鼠抗兔多抗、碱性磷酸酶偶联兔抗鼠多抗、碱性磷酸酶偶联兔抗鼠多抗,以氮兰四唑/5一溴4一氯3一吲哚磷酸(NBT/BCIP)显色,图像处理仪分析处理。感染ZD55-shMYCN、ZD55-EGFP的TE10细胞表达E1A,感染Ad-shMYCN的TE10细胞不表达。在TE10细胞,ZD55-shMYCN较Ad-shMYCN和ZD55-EGFP能更加明显的抑制MYCN蛋白的表达。三种病毒感染对抑制TE10细胞增殖均有一定作用,但ZD55-shMYCN的作用效果最强,呈时间、剂量依赖。ZD55-shMYCN、Ad-shMYCN及ZD55-EGFP感染的TE10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6.80±6.1)、(29.60±3.4)、(31.20±3.8),每种病毒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由此可见ZD55-shMYCN感染的TE10细胞凋亡率最高。ZD55-shMYCN较Ad-shMYCN和ZD55-EGFP能更加有效的促进procaspase-3的剪切,生成有活性的caspase-3。ZD55-shMYCN能有效的抑制食道肿瘤细胞TE10的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针对P53突变和MYCN基因扩增的晚期食道肿瘤,ZD55-shMYCN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有希望应用于未来的临床治疗。
2025年04期 v.41 1150-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彪;张慧;徐丛杉;董茂星;梁舒;魏欢;王淼;张晓曙;
研究2023-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组序列进化特征,为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2023年1月1日-2024年1月1日在兰州市、天水市2家哨点医院收集690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标本,使用多重呼吸道病原检测试剂进行检测,使用Hep-2细胞对HAdV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用IBM 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成功分离的HAdV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690份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咽拭子标本中HAdV阳性检出率为10.87%(75/690),不同性别之间HAdV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dV检出率6月~组最高(20.41%)、1岁~组最低(5.11%),各年龄组HAd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4,P=0.026);HAdV秋季检出率最高(16.23%),春季最低(4.44%),不同季节患儿HAd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76,P=0.001)。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显示,病毒分离株(TS070342)属于HAdV-C5,病毒分离株(LZ09350)、(LZ10023)、(LZ10026)属于HAdV-B3,病毒分离株(TS070342)由HAdV-C5、HAdV-C89组成的重组病毒。HAdV是2023-2024年除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以外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具有明显的年龄和季节特征,病毒分离株(TS070342)基因组内包含型内重组事件,提示应加强HAdV分子流行特征监测。
2025年04期 v.41 1160-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鑫康;聂丽娜;李艳;肖敏敏;杨竹;
探究本地区人冠状病毒HKU1的基因特征并研究其进化关系。对2020年7月-2021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热门诊采集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RNA提取及实时荧光RT-PCR检测,并通过逆转录-链式聚合酶反应(RT-PCR)对HCoV-HKU1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RdRp)、刺突蛋白(Spike, S)、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N)3个靶基因进行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GenBank下载51株代表性HCoV-HKU1全基因组序列,分别用获得的RdRp、S、N核苷酸序列构建分析集并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最后基于HCoV-HKU1不同基因型对S基因片段进行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本研究共收集701例样本,并成功检出6例HCoV-HKU1阳性样本,感染率为0.86%(6/701);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分析结果显示,3株HCoV-HKU1样本被鉴定为A基因型(202007032、202008190、202008324),3株样本属于B基因型(202008180、202101291、202101280);此外,S基因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表明,A、B、C不同基因型存在特异性变异位点,而247-249号氨基酸位点变异可能是影响B基因型转化为C基因型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RdRp、S和N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型及S基因氨基酸位点变异特点,丰富了我国HCoV-HKU1基础研究数据。
2025年04期 v.41 1168-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景霞;何尧;郭艳;赵湾文槿;李永鑫;李凡卡;
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2022-2024年甲型H3N2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及耐药情况。本文采集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选取病毒血凝效价≥8的毒株,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病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分析基因进化特征,同时分析病毒HA抗原决定簇和NA基因氨基酸位点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基因进化同源性和三维建模分析。新疆兵团2022-2024年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株均位于3C.2a1b.2a.2a.3a.1分支,与WHO 2022-2023年发布的疫苗株A/Darwin/6/2021亲缘关系较近,HA基因抗原决定簇上存在9处不同的氨基酸突变位点。NA基因共存在27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但是均不在NA酶活性位点,推测不会产生相关的耐药性。全基因组其余6个片段序列相似性为95.2%~100%,均位于相应分支无重配现象。2022-2024年度新疆兵团H3N2亚型流感病毒与WHO 2022-2023年发布的疫苗株对比发生了部分变异,还需持续做好流感病毒抗原性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流感病毒基因特性情况,为本地区流感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1 1175-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小强;孙强;徐惠;董江峰;秦艺;方斌;
为了解2024年鄂州市城乡活禽市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特征及进化规律,本研究采集活禽市场外环境标本,开展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对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测定分离毒株的HA和NA基因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基因特征。系统进化树和核苷酸相似性分析表明,2株分离株的HA和NA基因分别归属于h9.4.2.5c分支和1.2分支,与早期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5.57%~91.83%和85.51%~89.29%。氨基酸序列关键位点分析发现,HA蛋白裂解位点为PSRSSR↓GLF,表明其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且受体结合位点出现T155N、S158N、F/A160N等突变;NA蛋白茎部缺失63~65位的3个氨基酸(TEI),红细胞366-373结合位点发生K/E/S368N、D369N突变,而与NA蛋白耐药性相关的位点未发生突变。进化速率估算结果显示,HA基因平均进化速率为2.479×10~(-3)替代/位点/年,NA基因平均进化速率为1.573×10~(-3)替代/位点/年,其最近共同祖先估算时间分别在2003年和2009年,说明HA基因比NA基因进化更为活跃。研究结果提示,2024年从鄂州市城乡活禽市场外环境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检测到部分关键位点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增强了病毒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在进化过程中存在潜在的跨宿主传播风险,需持续加强对该病毒分子进化的监测,以便评估其公共卫生威胁,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1 1183-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茹;高伟艳;申艳华;
分析宁夏中卫市2019-2023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情况,为制定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宁夏中卫市2019-2023年乙型肝炎病例资料,描述性分析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分析探究中卫市乙肝发病率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情况及时空分布特征。2019-2023年间宁夏中卫市共报告乙型肝炎28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1.67/10万,每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其中1月份报告病例最多。报告病例以慢性病例为主。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40~50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报告总数的24.69%,男女性别比为1∶0.58,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8.62%)。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2019年、2020年、2023年宁夏中卫市乙肝发病率呈正向空间自相关(Moran's I>0,P<0.05),高-高聚集区有12个,主要集中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心城区、农业区和中宁县、海原县农业区。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3年乙肝发病均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区包括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心城区、农业区和中宁县、海原县农业区共36个乡镇。中卫市乙肝防控形式依然严峻,且存在空间及时空聚集性,应加强高发地区和重点人群的乙肝疫情监测和防治资源配置。
2025年04期 v.41 1190-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燕;申晓娟;李姗姗;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持续感染是诱发宫颈癌的,但其载量与相关分子机制及宫颈癌病变的关系尚未明确。Hipp0-YAP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为Hipp0-Yes相关蛋白1(YAP1),其表达异常可导致Hipp0-YAP调节异常,诱导肿瘤形成。为阐明HR-HPV感染在Hipp0-YAP通路调节及宫颈癌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分析了HR-HPV载量与Hipp0-YAP通路及宫颈癌病变的关系。首先检测宫颈癌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及子宫良性病变患者HR-HPV感染及YAP1表达情况,分析HR-HPV载量与YAP1的关系、HRHPV感染和YAP1阳性与CIN分级和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然后以CIN及宫颈癌患者中HR-HPV阴性表达为参照,采用单因素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HR-HPV感染与宫颈癌病变的关系及HR-HPV载量与宫颈癌病变的关系。结果显示,宫颈癌组、CIN组HR-HPV感染率及YAP1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宫颈癌组HR-HPV感染率及YAP1阳性率高于CIN组(P<0.05),CIN Ⅲ期及CIN Ⅱ期患者HR-HPV感染率、YAP1阳性率均高于CIN Ⅰ期患者(P<0.05),且宫颈癌患者HR-HPV感染率与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YAP1表达情况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R-HPV载量与YAP1表达呈正相关(P<0.05);HR-HPV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均可增加CIN患病风险,且多重感染可增加宫颈癌风险;中、高HR-HPV载量可增加宫颈癌患病风险,低、中、高HRHPV载量均可增加CIN患病风险。以上结果表明,HR-HPV载量与YAP1表达呈正相关,高HR-HPV载量可增加宫颈癌病变风险。
2025年04期 v.41 119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乔晓丞;冯勇;孙璞;
为研究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与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MCM2、MCM3水平及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125例,按照是否感染HPV分为HPV阳性组(83例)及HPV阴性组(42例)。检测患者血清微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微染色体维持蛋白3(MCM3)水平。收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随访3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随访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HPV感染、血清MCM2水平、血清MCM3水平预测患者生存情况的价值。结果显示,HPV阳性组血清MCM2、MCM3水平均高于HPV阴性组(P<0.05)。HPV阳性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比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高于HPV阴性组(P<0.05)。随访3年HPV阳性组和HPV阴性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45.78%。HPV感染与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MCM2、MCM3水平及随访3年内死亡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HPV感染、血清MCM2水平、血清MCM3水平为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3年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PV感染、血清MCM2水平、血清MCM3水平、三种指标联合预测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随访3年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3、0.822、0.825、0.921,约登指数分别为0.209、0.499、0.560、0.709。HPV感染与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MCM2、MCM3水平及预后不良相关,HPV感染、血清MCM2水平、血清MCM3水平对喉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联合评估效能更高。
2025年04期 v.41 1203-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惠民;李宇燕;周近宸;宋建玲;
本研究为探讨宫颈癌患者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程度、辅助T细胞1(Th1)/辅助T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与LEEP术后复发的关系,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48例,随访5年根据其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其中复发组39例,未复发组109例。术前检测两组HR-HPV DNA载量、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收集记录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临床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比例均更高(P<0.05),HR-HPV-DNA、IL-4及IL-6水平更高,IL-2及IFN-γ水平更低(P<0.05)。HR-HPV-DNA、IL-4及IL-6水平与宫颈癌患者肿瘤低分化、临床分期Ⅲ~Ⅳ期、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IL-2、IFN-γ水平与这几类临床资料呈负相关(P<0.05)。HR-HPV-DNA、IL-4及IL-6水平为宫颈癌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IL-2及IFN-γ水平为宫颈癌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HR-HPV-DNA、IL-2、IFN-γ、IL-4、IL-6、五种指标联合预测宫颈癌患者LEEP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1、0.741、0.838、0.835、0.807、0.945。随访5年,高HR-HPV-DNA载量患者复发率高于低HR-HPV-DNA载量患者(P<0.05)。以上结果表明,宫颈癌患者HR-HPV DNA载量、Th1/Th2细胞因子与术后复发相关,对宫颈癌术后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04期 v.41 12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梦洁;李丹地;
人类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自1975年被发现,一直被视作引发儿童病毒性急性肠胃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已知的HAstV分为三个类别:经典HAstV(HAstV 1~8)、HAstV-MLB (MLB1~3)和HAstVVA(VA1~5), HAstV感染症状通常为自限性,但在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可能引发严重感染。本文聚焦于HAstV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2025年04期 v.41 1252-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丹;项利娟;周军;
免疫介导的胃肠道疾病(Immune-mediate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MGDs)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或失调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与免疫系统的复杂互作。近年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及肠道宏病毒组失调可能在IMGD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病毒在乳糜泻、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及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中的潜在机制,为制定旨在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41 1261-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宏俏;江洁;曹蕾;李海;张燕;
呼吸道黏膜佐剂能够增强重组蛋白疫苗在呼吸道黏膜的免疫应答,是近年来疫苗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黏膜佐剂主要包括聚合物类、细菌毒素类、模式识别受体激动剂类、细胞因子类和小分子多肽类等,它们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提高重组蛋白疫苗的免疫原性。黏膜佐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抗原的摄取与呈递、激活先天免疫应答、诱导黏膜免疫部位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调节免疫微环境等。不同作用机制的黏膜佐剂联合使用可以显著提升免疫效果。本研究对常见的呼吸道黏膜佐剂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呼吸道黏膜疫苗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以期促进呼吸道黏膜佐剂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2025年04期 v.41 1269-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芳;张曼俐;唐金蓉;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导致婴幼儿和老年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快速且准确的实验室诊断对于RSV感染的早期干预、疾病管理及防控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目前,基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核酸检测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出结果的特点,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RSV检测方法。快速抗原检测虽然操作简便、快速,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通常低于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而病毒分离培养和抗体检测则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本文将全面探讨在临床和研究环境中可用于诊断RSV感染的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优化诊断策略,提升RSV感染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2025年04期 v.41 1280-1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帜;赵嘉欣;卢盼;焦洋;赵剑虹;刘宽宽;刘玉洁;樊茹;韩桃利;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简称“新冠病毒”)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感染”)引发全球大流行,对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疫情期间,区分患者体内病毒传染性是有效控制疾病再次蔓延、节约医疗资源的关键。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荧光定量PCR对新冠病毒核酸基因组RNA(GenomicRNA,gRNA)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尚不能区分病毒是否具有感染能力。病毒培养方法是检测新冠病毒传染性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对样本要求高,操作繁琐培养时间长,易污染,且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进行,不利于基层实验室大范围应用和推广。多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 RNA, sgRNA)可作为新冠病毒传染性的良好标志物,并通过不同检测方法开展研究。与病毒培养相比,亚基因组检测方法因所需时间缩短、操作简单等,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在国内外各项研究中均显示出巨大潜力。本文梳理当前新冠病毒亚基因组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冠病毒亚基因组检测的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1 1286-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遥;马宏炜;何进伟;张芳琳;
自2019年12月至今,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所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病毒感染后机体可启动以干扰素(Interferon,IFN)为核心的固有免疫应答,而IFN作为一种重要的固有免疫分子,具有抗病毒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双重作用。近期研究表明,SARS-CoV-2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逸IFN反应,且在IFN应答缺陷或机体产生IFN自身抗体的条件下,COVID-19患者重症率增加、预后差,提示IFN对COVID-19病情转归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综述将重点讨论IFN在SARS-CoV-2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为COVID-19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04期 v.41 1295-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楠;魏少鹏;雷连成;黄晶;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2019年底起发展至今仍在全球肆虐。COVID-19患者临床上常伴随淋巴细胞减少的症状,其中T细胞表现出数量上显著减少、生物学功能显著降低。而T细胞作为机体抵抗外来抗原入侵的主要免疫细胞,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细胞在SARS-CoV-2感染和免疫逃逸中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SARS-CoV-2的生物学特征、感染后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对SARS-CoV-2诱导淋巴细胞减少症后抑制T细胞激活、介导T细胞死亡及T细胞表位突变导致抗原漂移等方面实施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归纳,说明了针对T细胞表位的疫苗研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便充分了解T细胞与SARS-CoV-2感染和免疫逃逸的关系。
2025年04期 v.41 1306-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玉蝶;刘佳;高永宇;李海洋;杨思宇;桑辰君;唐越;崔咏馨;李子彬;高凤山;
本文综述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免疫逃逸机制,这是其在全球范围内成功传播并引发COVID-19大流行的关键因素。SARS-CoV-2通过多种策略干扰宿主免疫应答,包括模拟宿主分子逃避先天免疫识别、干扰核运输与翻译机制、阻断干扰素信号通路,以及通过变异实现抗原逃逸。特别是Omicron等变异株的出现,其在刺突蛋白上的突变显著降低了现有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的中和能力,显示了病毒适应性进化的复杂性。研究还发现,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上的突变可能影响T细胞的识别和反应,导致T细胞逃逸。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对SARS-CoV-2免疫逃逸机制的理解,也为疫苗和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对病毒变异持续监测的重要性。
2025年04期 v.41 1319-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志晶;张素玉;王志中;
艾滋病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可损害人体免疫系统,治愈率低,甚至危及生命。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AIDS病原体,当在体内持续性复制并破坏免疫系统时,逐渐发展为AIDS。AIDS是HIV感染晚期阶段,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疾病风险增高。抗HIV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重建其免疫功能,但影响其疗效因素较多。因此,明确AIDS患者抗HIV治疗对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其预后。本研究综述了AIDS患者抗HIV治疗对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预防和干预策略的进展情况,以期为AIDS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41 1331-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青兰;朱一平;黎霞;
妊娠期女性受到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后,存在传染胎儿风险,致新生儿出现先天性CMV感染,可引起听力损伤、大脑神经功能障碍,损害多器官系统。进行妊娠期筛查是CMV感染防治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CMV感染、传播、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筛查、治疗及预防等,有助于进一步探讨CMV感染的控制,以减少CMV的传染及危害。
2025年04期 v.41 1338-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成瑞;杨欢;刘勤;王思捷;申雪;杨力;吴凡;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主要原因之一,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不同病毒、免疫细胞和免疫反应在心肌炎和炎性心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综述针对目前已经报道的病毒性心肌炎不同病毒感染模式、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机理、病毒感染引发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免疫机制等进行系统性综述,以期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1 1344-1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