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楠;宋洋;王英;时雨晴;胡宏俏;黄星湖;郭宏;江洁;张燕;许文波;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出现之后,在全球暴发流行过程中不断进化出传播速度更快、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的进化分支,为了探究BA.1变异株在全球暴发流行的特征及刺突蛋白(Spike,S)基因的进化特征,本研究对其全基因序列的全球报告情况和S基因的进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lobal Initiative of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GISAID)获取Omicron BA.1系列变异株的全基因序列信息,分析BA.1系列变异株S基因氨基酸突变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进行贝叶斯系统进化分析。本研究提示全球约有1.2亿人被BA.1系列变异株感染,全球提交的BA.1系列变异株序列数在其出现2个月后达到高峰,5个月后占新型冠状病毒的比例下降到4.38%,累计提交BA.1全基因序列最多的区域是欧洲、美洲;截止2022年10月,BA.1系列变异株中序列提交数占绝对优势的是BA.1.1(42.07%),其次是BA.1(18.81%)。对S基因的氨基酸变异分析显示BA.1有56个进化分支,其中48个分支稳定遗传了Omicron原始株S蛋白中的18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对BA.1 S基因的进化分析显示其共同祖先形成时间(T_(MRCA))可追溯到2020年11月,S基因平均碱基替代速率为9.36×10~(-4)替换/位点/年,2021年3月BA.1流行过程中形成两个独立簇,推测G346K、G446S突变位点可能是提高病毒传播力的主要突变。本研究分析了BA.1系列变异株的流行及进化特征,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替代Delta毒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并有迅速被BA.2亚型代替的潜力。此外,BA.1在全球3~4个月的流行中,逐渐演变出56个进化分支,在全球流行时间短、出现部分稳定遗传的氨基酸突变、进化速率较快。因此,需密切关注Omicron系列变异株基因序列变异变迁、监测新增突变位点,及时研判新变异株的传播力、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力。
2023年03期 v.39 609-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时雨晴;李海;宋洋;任虎;祝双利;冀天娇;胡宏俏;曹蕾;赵建楠;郭宏;黄星湖;江洁;张燕;李栋;许文波;
本研究针对新冠病毒Omicron BA.4/5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构建一个连接Fc受体的二聚体蛋白BA.4/5-RBD-Fc(BRF)并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两种佐剂组小鼠的二免后血清均可产生高滴度的IgG抗体且显著高于一免后血清(P<0.0001),BRF+AlOH/CpG组小鼠血清产生较为平衡的IgG1和IgG2a抗体应答,而BRF+BFA03组小鼠血清能产生更多的偏向Th2应答的IgG1抗体,且IgG1/IgG2a比值显著高于BRF+AlOH/CpG组(P<0.0001)。BRF+AlOH/CpG组产生的Th1应答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高于BRF+BFA03组(P<0.01),而产生的Th2应答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IL-4显著低于BRF+BFA03组(P<0.01)。BRF蛋白结合不同佐剂两次免疫小鼠后的血清均可以有效中和目前Omicron主要的流行亚型BA.2与BA.4活病毒,产生高达19 334 598和17 224 096的中和抗体滴度。因此,BRF蛋白诱导小鼠血清产生的中和抗体针对Omicron系列变异株具有一定的广谱性,AlOH/CpG佐剂可以使BRF蛋白产生偏向Th1的免疫应答反应,而BFA03佐剂产生明显偏向Th2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为新冠Omicron变异株亚单位疫苗的研发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2023年03期 v.39 620-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宋洋;胡宏俏;郭宏;时雨晴;黄星湖;赵建楠;江洁;曹蕾;张勇;张燕;许文波;
很多研究表明T细胞免疫在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和预防重症死亡中起到关键作用。T细胞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递呈的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结合的短肽,因此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三条C57BL/6J小鼠MHC II类分子限制性的新冠T细胞表位多肽分别结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市使用的佐剂:铝佐剂,5'cytosine-phosphateguanine 3'oligonucleotide(CpG-OND,以下简称CpG)佐剂以及铝加CpG佐剂制备成小鼠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通过皮下、肌肉、滴鼻(CpG佐剂组别)三种给药方式两次免疫C57BL/6J小鼠,在二免后14 d和6个月(CpG佐剂组别)后利用荧光免疫斑点实验(FluoroSpot)评价疫苗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的辅助型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应答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 IL-2)以及Th2应答细胞因子—IL-4、IL-10和IL-5的水平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不管使用哪种佐剂,皮下免疫产生了更好的效果;皮下和肌肉免疫使用CpG佐剂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良好但应答水平较AL加CpG佐剂比更向Th1极化,而滴鼻免疫的Th1/Th2应答水平更为平衡。结合AL加CpG佐剂的皮下免疫组小鼠分泌了高水平且Th1/2平衡的细胞因子。结合CpG佐剂的小鼠二免后6个月IFN-γ分泌水平降低,但仍能产生较多的斑点,且滴鼻免疫组小鼠IFN-γ并没有出现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T细胞多肽疫苗结合AL加CpG佐剂通过皮下免疫途径产生更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合单独CpG佐剂的滴鼻免疫方式同样产生了较好的T细胞免疫应答和长效T细胞免疫,二者同时也维持了良好的Th1/Th2应答平衡。本研究对新冠T细胞多肽进行了免疫途径和佐剂的条件摸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3年03期 v.39 63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李宇哲;李阳阳;沈熹涓;刘斐;单衍可;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由于其高传染性已造成全球大流行。目前关于SARS-CoV-2依赖内吞途径进入细胞的研究偏向于药物抑制实验或固定样品的蛋白共定位实验,而对于其入胞时与细胞内吞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基于慢病毒系统包装出可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进行操作的SARS-CoV-2假病毒,之后利用膜染料对假病毒的囊膜进行荧光标记,并进行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到假病毒与网格蛋白包被的内吞结构共定位,进一步在网格蛋白敲低的Caco-2细胞系上进行假病毒感染,检测到荧光素酶活性显著下降,这些结果确定了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参与假病毒感染。最后基于单病毒示踪技术,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对假病毒入胞过程进行活细胞实时拍摄,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假病毒粒子依赖网格途径入胞的典型视野,并对假病毒动力学进行分析。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ARS-CoV-2假病毒入胞活细胞示踪平台,可应用于研究单个假病毒粒子入胞过程动力学机制。该平台对SARS-CoV-2入胞机制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03期 v.39 64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朱圭娜;王文军;侯怀哲;景永峰;李保娣;辛奇;
本文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疫情防控当中,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分子学特征及变异情况,从而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及准确的研判依据。我们选取2022年8月-9月庆阳市报告的新冠疫情本土感染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使用MEGA分析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病毒进化树,从而了解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及相关性。本研究所选取的9例病例均为普通型病例,核酸检测Ct值均较低。Nextclade分型结果显示:9条序列均属于21L型Omicron变异株;Pangolin分型结果显示:9条序列均处于Pangolin谱系中的BA.2.76进化分支上。与武汉参考株Wuhan-Hu-1(NC_045512.2)相比,9条SARS-CoV-2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中位数为94.6%,核苷酸突变类型包括76~78个替换突变和3处缺失突变,氨基酸突变位点共涉及10个基因编码框,按氨基酸错义突变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S蛋白区,ORF1ab区,N蛋白区,M蛋白区,E蛋白区和ORF3a、ORF6、ORF8、ORF9b区。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9条SARS-CoV-2全基因组序列处于Omicron变异株BA.2.76谱系。SARS-CoV-2在流行传播过程中,不断出现传播能力增强、抗体有效性降低及免疫逃避的新毒株,未来也将可能出现新的变异株,庆阳市首次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到新冠病毒感染的疫情防控当中,从基因组水平上了解病毒的分子学特征,对监测庆阳市疫情防控及准确的研判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3期 v.39 654-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林永通;黄春梅;黄丽菊;吴南卫;李冬梅;莫丽娟;陈洁;林瑶;王建;董冰冰;
本文选取15例SARS-CoV-2感染病例的鼻咽拭子样本,采用新冠病毒全基因组三代Nanopore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病毒的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株病毒均为BA.5.1.3变异株(Omicron),NextStrain进化分析为22B。15株毒株共同发现了71个核苷酸突变位点,氨基酸的变异位点有54个,其中存在相同的16个同义突变。15株毒株具有5个特有的核苷酸变异,4个特有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个别毒株还具有其他突变位点。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Omicron BA.5.1.3变异株,此变异株存在引发本地的流行和暴发风险,需要严密持续的对境外输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分子特征分析。本研究构建测序方法和分析结果可用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分析和病例溯源,对新冠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3期 v.39 661-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尹益通;邱增钊;雷雨璇;黄佳;孙颖;刘慧;武伟华;王昕;舒跃龙;郑青;房师松;
筛选鉴定H7N9病毒感染BV2细胞的特异聚类microRNA(miRNA)并初步探讨这些miRNA的可能致病机制。H7N9和H1N1流感病毒感染BV2细胞,分别收集12 h、24 h和48 h的细胞并提取总RNA。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miRNA测序,同时比较鉴定不同病毒特异性miRNA。筛选出了10个H7N9病毒特异聚类miRNA,其中有3个miRNA被miRBase数据库所收录。这些特异聚类miRNA调控诸多信号通路的信号传导,比如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轴突导向和癌症相关基因等。该研究为miRNA调控H7N9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2023年03期 v.39 67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任虎;李海;曹蕾;张燕;胡宏俏;黄星湖;李海鑫;张丽;许文波;刘宏图;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全球婴幼儿和老年人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hRSV感染主要局限于呼吸道,当鼻黏膜中特异性IgA抗体滴度较低时容易引起hRSV反复感染,理想的hRSV疫苗应诱导全身免疫应答,尤其是黏膜免疫。本研究应用CHO细胞表达融合蛋白F-Fc(含有hRSV F蛋白和人IgG1抗体的Fc片段),F-Fc蛋白结合CpG佐剂两次免疫小鼠,比较滴鼻免疫(Intranasal,in)和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im)免疫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异。与佐剂对照组(CpG)相比,四种免疫方式(CpG+F-Fc/in+im,CpG+F-Fc/im+in,CpG+F-Fc/im+im和CpG+F-Fc/in+in)均能诱导高滴度中和抗体,高水平及Th1偏向的细胞免疫应答,减少肺脏病毒的滴度,但是两次滴鼻免疫组小鼠效果是最好的。同时,两次滴鼻免疫组小鼠诱导的IgA抗体最多,小鼠体重恢复速度最快,并且可以显著降低肺脏病理损伤。综上所述,在以上四种免疫方案中,两次滴鼻免疫诱导产生的免疫效果最优。
2023年03期 v.39 681-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黄星湖;宋洋;胡宏俏;李海;任虎;宋晶晶;郭宏;赵建楠;江洁;时雨晴;张燕;许文波;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RSV)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和老人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hRSV囊膜表面的融合蛋白F(Fusion protein, F)和吸附蛋白G(Attachment protein, G)均能诱导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但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F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及保护性单抗的研发,对G蛋白的研究较少。虽然G蛋白的高度糖基化导致其免疫原性较差,但使用佐剂能改善G蛋白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hRSVA-Long株G蛋白膜外区67~298氨基酸(命名为REG),并探索了REG与四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新型佐剂联合免疫BALB/c小鼠的免疫效果:BFA03佐剂、B型CpG OND混合磷酸铝佐剂组合、C型CpG OND混合磷酸铝佐剂组合、BALB/c小鼠CD4+T细胞表位肽混合C型CpG OND和磷酸铝佐剂组合。对每只小鼠大腿肌肉多点注射100μL免疫原,初次免疫后第28天进行加强免疫。实验结果表明,接种REG联合新型BFA03佐剂的小鼠体内诱导产生结合抗体的能力最强,且其与接种REG蛋白联合B型CpG OND混合磷酸铝佐剂的小鼠均产生了最高的中和抗体,并且能有效降低小鼠攻毒后的肺病毒载量。然而,REG与4种形式的佐剂组在降低hRSV攻毒后的肺病理损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差异。本研究提示,在选用G蛋白研发hRSV疫苗并筛选高效价中和抗体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降低肺病理损伤的方法。
2023年03期 v.39 691-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钱振;黄涛;张瑞雪;殷强玲;胡停停;孙丽娜;王世文;梁米芳;芜为;柳燕;
由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高通量的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本研究将多重PCR技术同液相芯片技术结合起来,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甲型流感病毒H1型和H3型以及新冠病毒等常见的七种呼吸道病毒,初步建立了七重呼吸道病毒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技术,评价了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使用来自安徽省疾控的25份临床急性期样本核酸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建立起的基于液相芯片多重核酸检测方法可特异性识别七种目标呼吸道病毒的靶基因序列,与包括副流感病毒在内的9种非目标呼吸道病毒无交叉反应。对七种病毒核酸进行十倍稀释液相检测,其中H3、BV、RSVB可以检出10~2拷贝/μL,BY、RSVA和SARS-CoV-2可以检出10~3拷贝/μL,对H1的检测限为10~4拷贝/μL。25份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与实际相符。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七重呼吸道病毒液相芯片核酸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为呼吸道类传染病的液相芯片诊断奠定了实验室基础。
2023年03期 v.39 702-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张锦茹;羊泽锐;蔡雪飞;胡源;
通过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单倍体分子,阐明HBV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A1762T/+G1764A,BCP)对HB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HBeAg阴性的慢乙肝患者,将其中两例BCP突变的序列通过重叠PCR克隆到HBV1.3倍体的复制质粒;构建环状的HBV单倍体分子,转染Huh7.0细胞后,通过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BCP突变对病毒复制的影响;通过荧光素酶实验分析BCP突变对HBV preC mRNA转录的影响。55例HBeAg阴性的慢乙肝患者中有30例带有A1762T/G1764A的突变;克隆带有BCP突变的临床序列到HBV 1.3倍体转染细胞后,上清中HBeAg为阴性,表面抗原降低10%(P>0.05);构建的HBV单倍体环化后形成闭合环状的cccDNA分子,转染细胞后,结果表明BCP突变后,HBeAg下降55.48%(P<0.05),表面抗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内病毒颗粒中DNA水平为野生型的3.18倍,上清中HBV DNA为野生型的1.36倍;BCP突变后preC mRNA水平降低81.05%,而3.5kb 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核心抗原(HBcAg)表达增多。本实验结果表明基本核心启动子突变(A1762T/G1764A)减少了前核心RNA(preC mRNA)的转录,导致HBeAg分泌减少,而病毒核心蛋白表达增加,导致细胞内病毒DNA复制能力增强。
2023年03期 v.39 710-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麻雯熠;孙萍萍;王佳慧;杨世昭;王蒋丽;谢广成;
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 EV-A71)能够活化宿主细胞的自噬并依赖自噬促进其复制,然而EV-A71的亚单位蛋白对自噬的活化目前仍不清楚。为探讨EV-A71亚单位蛋白对人横纹肌肉瘤(Human rhabdomyosarcoma, RD)细胞自噬活化的影响,将EV-A71的亚单位蛋白重组真核质粒转染至RD细胞,采用抑制剂MK-2206阻断PI3K/Akt途径,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检测自噬活化。过表达EV-A71亚单位蛋白的RD细胞中PI3K/Akt途径、p38、JNK和ERK途径均呈现不同程度活化,同时RD细胞呈现出绿色荧光表明自噬发生活化,特别是EV-A71的VP2和2A。EV-A71亚单位蛋白使LC3-II/LC3-I的转化水平提升,EV-A71亚单位蛋白(VP2、VP3、VP4、2A、2B和2C)显著提升p62的表达水平,EV-A71 VP1显著下调p62的表达水平但显著上调LAMP-1和LAMP-2的表达水平。阻断PI3K/Akt途径后,过表达EV-A71亚单位蛋白的RD细胞绿色荧光强度显著减弱、自噬被阻断,同时LC3-II/LC3-I的转化水平显著降低而p62的表达水平提升,过表达EV-A71 VP1能提升p62表达水平但降低LAMP-1表达水平。因此,EV-A71亚单位蛋白能够不同程度依赖PI3K/Akt途径活化细胞自噬。
2023年03期 v.39 720-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魏宇航;孙晓曼;彭蕊;王萌璇;李静欣;庞立丽;范佳欣;李丹地;段招军;
了解2011-2019年G1P[8]型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在我国腹泻住院患儿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收集2011年1月-2019年12月我国病毒性腹泻监测网络数据。监测网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和Excel 2010,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011-2019年共采集到我国5岁以下急性胃肠炎住院患儿标本共计47 386份,结果显示G1P[8]型RVA阳性率为1.98%(938/47 386),G1P[8]型RVA感染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布特征。G1P[8]型RVA的流行季节为秋冬季,夏季该基因型有小暴发的情况发生。G1P[8]型RVA住院患儿在腹泻严重程度(χ~2=0.177,P=0.915,P>0.05)与非G1P[8]型RVA住院患儿无明显差异,G1P[8]型RVA相对于非G1P[8]型RVA患儿在发热(χ~2=22.572,P=0,P<0.05)、皮疹、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χ~2=12.921,P=0,P<0.05)少且轻。2011-2019年我国G1P[8]型RVA流行趋势逐渐下降,季节高峰为秋冬季,夏季偶有暴发,G1P[8]型RVA发热等并发症较非G1P[8]型RVA轻。本研究为RVA疫苗候选毒株选择提供数据参考,为G1P[8]型RVA防控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023年03期 v.39 729-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肖梦;麻雯熠;程婷婷;刁丹红;王蒋丽;谢广成;李涛;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HA)和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s, EVs)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同时HA和HFMD的病原体谱也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为了确定引起2021年承德市HA和HFMD的病原体组成及其临床特征,本研究收集2021年6月-12月在承德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就诊的HA和HFMD患者咽拭子标本69份,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EV的5'UTR区和5'UTR-VP4-VP2区进行EV的鉴定、型别分析及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0例HA和HFMD患者呈现EV阳性;共计25份EV阳性标本获得655bp的EV 5'UTR-VP4-VP2区扩增产物和序列测序完成,EV型别分析为48.0%(12/25)患者为柯萨奇病毒A4(Coxsackievirus-A4, CV-A4)感染、52.0%(13/25)患者为CV-A6感染,其中CV-A4感染引起的HA和HFMD各为11例和1例、CV-A6感染引起的HA和HFMD各为5例和8例。CV-A4主要集中在7-9月且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感染对象,其中7月份最多(7例);CV-A6则在6-11月均有分布且各年龄段儿童均可感染。与CV-A4感染者相比,CV-A6感染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显著升高(P <0.05)。CV-A4和CV-A6引起承德市2021年HA和HFMD的暴发,应该加强HA和HFMD患者非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A71, EV-A71)和CV-A16病原体的监测,以便于HA和HFMD的防控。
2023年03期 v.39 735-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徐聪灵;王静;杨绪理;陈峰;刘文干;耿合员;
建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和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YFV)3种蚊媒传染病核酸快速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方法。以寨卡病毒polyprotein gene基因,登革病毒NS5基因,黄热病毒3’UTR基因作为靶区域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不同的荧光基团,3’端标记相应的淬灭基团,对扩增体系中引物探针浓度、热启动Taq酶浓度、逆转录酶浓度、RNA酶抑制剂浓度分别进行优化。构建了一种可同时用于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黄热病毒三重快速荧光PCR检测体系,25μL扩增体系中ZIKV、DENV和YFV的引物浓度分别为200 nmol/L、240 nmol/L和240 nmol/L;探针浓度分别为200 nmol/L、240 nmol/L和80 nmol/L;热启动Taq酶、逆转录酶和RNA酶抑制剂的终浓度为分别为2.5U/反应、60U/反应和80U/反应。该检测体系对3种病原体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103拷贝/mL,在MIC IAT C2-48和ABI7500两种不同型号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仪上检测结果一致,对登革热、寨卡和黄热病毒血清样本检测均为阳性扩增,与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寨卡病毒、登革病毒和黄热病毒的三重快速荧光PCR检测体系可用于对上述3种病毒的定性或定量检测。
2023年03期 v.39 743-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杨恒;王怡丹;董双平;姚萍芬;付余飞;周明;王宵;王斌;牛保生;陈伟;
云南环状病毒(Yunnan orbivirus, YUOV)为环状病毒属新成员,病毒于1997年首次从我国云南省采集的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分离。随后YOUV相继在秘鲁的发病马(1997)、日本的哨兵牛(2018)以及美国病死的白尾鹿(2019)中分离,提示该病毒分布广泛,可能是一种危害动物健康的虫媒病毒。2022年我们在云南省师宗县采集的牛血液与蚊样本中分离出三株在白纹伊蚊细胞(C6/36)上引起明显细胞病变的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的形态特征;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病毒基因组由多节段双链RNA组成。对环状病毒属高度保守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2/T2)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在系统发生树上与YOUV聚为一簇,序列相似度在82.7%/98.1%~96.7%/99.8%(nt/aa)之间,表明分离三株病毒为YOUV成员;对决定环状病毒属血清型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3/OC1)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与已知YOUV毒株的序列相似度在84.5%/97.4%~90.3%/95.7%之间,提示目前世界范围发现YOUV均属同一血清型。为分析YOUV在当地牛羊中的流行情况,采用本研究建立的YOUV qRT-PCR方法对45份采集至师宗县牛羊血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在羊上的感染率为5%(1/20),在牛上的感染率达24%(6/25);感染动物血清中YOUV的中和抗体效价在1:16至1:215之间。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的蚊与牛血液中同时分离出YOUV,证实了病毒在师宗县牛羊中的流行。我国流行YOUV的遗传特征、感染动物宿主范围与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3年03期 v.39 752-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杨怡铃;何于雯;杨振兴;陈易居;朱燕涛;殷建忠;王静林;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是一种2009年新发现的环状病毒,它对家养动物具有潜在的危害。为了了解云南省西部边境地区芒市蠓虫中TIBOV流行情况,以及在TIBOV和Manglie virus(MaV)共感染情况下,MaV对TIBOV在细胞上增殖的影响。2018年7月我们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采集蠓虫标本,采用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获得2株阳性分离物,编号分别为MS18C217-8和MS18C217-9。MS18C217-8株阳性分离物接种C6/36细胞后72h出现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特点为圆缩、折光性变强和脱落等,而接种BHK-21细胞后168h没有出现明显细胞病变;MS18C217-9株阳性分离物接种BHK-21细胞后72h出现细胞变圆、脱落和破碎等细胞病变,接种C6/36细胞后168h没有出现明显细胞病变。分别采用虫媒病毒特异引物进行RT-PCR,MS18C217-9株阳性分离物TIBOV特异引物扩增阳性,而MS18C217-8株阳性分离物MaV特异引物扩增阳性。测序后,MS18C217-8获得1133个核苷酸序列,MS18C217-9获得1085个核苷酸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MS18C217-9株病毒与中国云南、广东、西藏等省、自治区和日本等地区分离的7株TIBO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核苷酸同源性在93.1%~99.2%之间,提示MS18C217-9株病毒是TIBOV;而MS18C217-8株病毒与2011年和2018年云南分离的2株Ma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它们之间核苷酸同源性在96.9%~97.3%之间,提示MS18C217-8株病毒为MaV。TIBOV和MaV两种病毒在C6/36细胞上共感染研究结果显示,2种病毒共感染后TIBOV滴度低于TIBOV单独感染病毒滴度,提示MaV可能降低了共感染期间TIBOV复制。本研究首次在蠓虫中分离到MaV,并在同一地点采集的蠓虫中同时分离到了TIBOV和MaV,提示这两种病毒在当地的蠓虫中存在共流行。MaV在媒介中的感染可能会抑制TIBOV复制或传播。该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虫媒病毒种类资源,同时也为阻断动物虫媒病毒病的流行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3期 v.39 764-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年臻;余丹;杨国帅;周治平;侯丹;胡裕洁;
研究HHV-6A感染神经胶质瘤细胞中RUNX3与miR-301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U87、U373感染HHV-6A,检测RUNX3、miR-301a的相对表达水平;U87细胞进行分组,感染HHV-6A,转染阴性对照(NC)miR模拟物、miR-301a模拟物、NC miR抑制物或miR-301a抑制物,检测细胞增殖A450水平、迁移数目、侵袭数目、miR-301a、RUNX3、c-myc、E-cadherin、MMP2、MMP9的相对表达水平、RUNX3野生型和突变型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研究结果显示HHV-6A感染后U251、U87及U373细胞中RUNX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miR-301a相对表达水平均增加,其中U87细胞中RUNX3、miR-301a表达变化最显著。miR-301a组U87细胞中RUNX3野生型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均低于miR-NC组(P<0.05),RUNX3突变型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与miR-NC组比较无差异(P>0.05);HHV-6A感染的同时转染miR抑制物,miR-NC抑制物+HHV-6A组U87细胞的A450水平、迁移数目、侵袭数目、miR-301a、c-myc、MMP2、MMP9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miR-NC抑制物组,RUNX3、Ecadherin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miR-NC抑制物组(P<0.05);miR-301a抑制物+HHV-6A组U87细胞的A450水平、迁移数目、侵袭数目、miR-301a、c-myc、MMP2、MMP9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miR-NC抑制物+HHV-6A组,RUNX3、E-cadherin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miR-NC抑制物+HHV-6A组(P<0.05)。综上,HHV-6A感染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这一促进作用与增加miR-301a表达、抑制RUNX3表达有关。
2023年03期 v.39 775-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司冰倩;马春花;吴玉灵;李宗倍;裴建新;杨东智;吴忠兰;张银豪;
分析宁夏地区HIV-1异性传播人群的基因亚型分布和耐药突变特征。收集2021年宁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的血浆样品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病毒载量大于400拷贝/mL且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的患者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分析基因亚型及耐药特征。101例通过异性传播的HIV/AIDS患者中,共发现9种HIV-1亚型毒株流行,CRF07_BC亚型和CRF01_AE亚型为主要基因亚型。43例患者出现耐药基因突变,总体耐药率为2.10%(43/2 046),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以NRTIs/NNRTIs为主,NNRTIs耐药突变率高于NRTIs和PIs。PI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46L和Q58E;NRTI耐药突变以M184V/I/MV、K65KR/R/N、K70E/KN为主;NNRTI耐药突变以K103N/KN/S、V179D/E/T、V106M/A/I为主。NRTIs耐药者对FTC和3TC高度耐药最多均为18.81%;NNRTIs耐药者对NVP和NEFV高度耐药最多,且耐药发生率最高均为35.64%;未发现PI高度耐药。2021年宁夏异性传播人群HIV-1基因亚型多样性增加,共检出9种HIV-1基因亚型,以CRF07_BC亚型和CRF01_AE亚型为主,且首次检出CRF59_01B亚型。该人群的总耐药率为2.10%,依据WHO提出的5%中度耐药警戒线,仍处于低流行水平。在耐药情况方面,以NNRTIs/NRTIs耐药为主,其中CRF01_AE亚型耐药率最高。提示需要持续关注HIV-1基因亚型的变化,加强监测HIV-1耐药毒株的流行情况,并扩大样本量持续探讨基因亚型和耐药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有效控制耐药的发生。
2023年03期 v.39 783-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陈娟;邹小辉;郭小娟;王晓晖;鲁茁壮;
限制性酶切-组装是构建和改造腺病毒载体的一种简便方法,本研究用该方法构建同时携带GFP和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 Fluc)报告基因的猴1型腺病毒(Simian Adenovirus 1, SAdV-1)载体。PCR分别扩增GFP和Fluc基因,重叠延伸PCR将两个目的基因通过T2A短肽编码序列串联得到融合基因GFluc。限制性内切酶Spe I酶切腺病毒质粒pKSAV1-EG,去除原有的外源基因,将载体片段与GFluc片段进行限制性酶切-组装,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获得腺病毒质粒pKSAV1-GFluc。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PCR产物测序证实质粒构建正确。pKSAV1-GFluc质粒经Swa I酶切线性化后转染SAdV-1包装细胞系293SE13,4 d后GFP+细胞形成荧光灶,并持续增大,表明重组病毒拯救成功;对重组病毒基因组进行了限制性酶切鉴定。扩增病毒并进行纯化,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模型中检测到目的蛋白GFP和Fluc的表达。本研究成功构建同时携带GFP和Fluc报告基因的SAdV-1载体,显示了限制性酶切-组装方法的易用性和可靠性,并为研究SAdV-1载体在小鼠模型的组织分布奠定基础。
2023年03期 v.39 79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刘铁柱;黄涛;李阿茜;李川;梁米芳;王世文;
网格蛋白是病毒进入内体系统时的关键蛋白,同时还可能参与病毒的胞内转运,目前该蛋白的具体作用范围报道还不一致。为了构建网格蛋白重链基因敲除细胞系,以研究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基于CRISPR/Cas9系统,首先通过包装慢病毒建立网格蛋白重链基因特异性打靶载体,使用嘌呤霉素对慢病毒感染的Huh7细胞进行阳性筛选,利用96孔板梯度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提取细胞基因组DNA,PCR扩增后进行测序验证,同时提取细胞蛋白,利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蛋白敲除验证,最后进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和脱靶效应评估。最终本研究获得了一株网格蛋白重链基因敲除Huh7细胞系;通过脱靶效应评估,显示最可能的10个脱靶位点均不存在脱靶现象,且该基因敲除不影响细胞增殖活性。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株网格蛋白重链基因敲除Huh7细胞系,为研究网格蛋白在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时的功能建立了细胞模型。
2023年03期 v.39 800-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菖与;成姝婷;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口腔不仅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位,还与呼吸系统直接相通。受到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影响,口腔医疗资源出现疫情下的短缺,而对COVID-19患者的口腔症状的普及不到位也造成口腔治疗时存在医源性感染的潜在风险。现阶段关于COVID-19的研究多集中在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领域,虽有关于COVID-19患者出现口腔感染迹象的报道,但目前对口腔潜在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针对COVID-19致病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2, SARS-CoV-2)的感染特点、COVID-19患者的口腔症状及机制进行综述,强调从口腔领域研究COVID-19的必要性,望有助于预防疾病、控制传播、筛查诊断和治疗。
2023年03期 v.39 805-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高源;朱丽云;赵前;蒋佳慧;张拥军;
为探讨植物精油在抗呼吸道病毒中的作用与机理,本文主要围绕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从抗病毒试验模型与方法、抗病毒精油的主要活性成分、抗病毒机制、功效与安全性等方面综述了35种植物精油对呼吸道病毒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并探讨了萜品油烯、1,8-桉叶素、广藿香醇、肉桂醛、薄荷酮等16种精油单体成分的抗病毒作用与免疫调节机制,为植物精油在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上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9 816-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任小利;刘小勇;陈惺;戴妍;杨兵;陈静霞;王文斌;
各种病毒的持续暴发提示我们必须准备好广谱抗病毒药物。病毒复制必须通过宿主细胞提供原料,因此靶向宿主抗病毒(Host-targeting antiviral, HTA)药物具有广谱性、前瞻性和低耐药性,其前景广阔。研究发现,宿主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DHODH)是许多急性感染性病毒复制所必需的普遍宿主因子之一。DHODH是一种限速酶,催化嘧啶从头合成途径的第四步反应。因此,它也被开发为许多依赖细胞嘧啶资源疾病的治疗靶点,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或细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DHODH抑制剂(Dihydroorot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 DHODHi)对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也有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DHODHi抗病毒的原理和抗病毒机制,期待能为DHODHi的开发提供帮助,早日研发出更多广谱抗病毒新药。
2023年03期 v.39 829-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杨咏祺;刘格;钟剑锋;闫然;朱钦昌;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各亚型在RNA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以期总结梳理可能规律并发掘潜在抗RNA病毒途径。通过Scifinder, PubMed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高相关度文献,对Hsp70在RNA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及讨论。Hsp70在RNA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呈现两重性:作为促感染因子辅助病毒感染,或作为免疫因子协助宿主抵抗病毒感染。Hsp70是对抗致病RNA病毒的切入点之一,在RNA病毒感染预防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2023年03期 v.39 847-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刘方程;杨东亮;毕冬琳;杨晓莉;李琼毅;柏家林;
发动蛋白(Dynamin,Dyn)是生物分子进入细胞的看门人,参与多种生理生化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发动蛋白具有调节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病毒可利用发动蛋白运输复制所需的蛋白质和相关组件,以便于病毒的侵入和组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发动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为病毒感染宿主的潜在靶点和后期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3年03期 v.39 862-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郑亮;王宏宇;Matthew KAY;高振秋;曹宏伟;耿荣庆;陈志宝;吴志军;张华;
病毒在感染细胞后,病毒借助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ER)进行病毒基因组的部分蛋白表达,造成内质网压力过载。内质网会通过非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维持其自身的稳态,UPR包括PERK、IRE1、ATF6信号三种信号途径,并且会通过不同机制调控病毒的复制。在本综述中,简要综述了由病毒所介导的UPR对于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调控作用,并且本综述也对几种冠状病毒通过诱导UPR调控天然免疫反应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了解病毒复制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9 868-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蒲娟;刘金华;
近20年来,动物流感疫病发生广泛、病毒变异快速,出现了多种新亚型、新基因型以及新突变型等新型流感病毒,不仅对畜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目前,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发生数逐年增加,2022年,我国河南又首次出现人感染H3N8病例,这些均提醒我们要提高警惕以减少新兴人兽共患疾病的风险。本文系统综述了新型动物流感的产生和跨种传播的机制和流行现状,以及应对动物流感风险的健康策略,强调人病兽防的重要性,并呼吁以“One Health”理念,开展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综合治理,防止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
2023年03期 v.39 877-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李函凝;傅佳美;高志勇;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 HAstV)属于星状病毒科,包含多种基因型,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散发病例的重要病原之一,偶尔也可在人员密集场所引起疫情的暴发。除消化系统以外,HAstV还可以在其他系统中被检出,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研究最为广泛。目前HAstV的检测方法较前有所完善,已有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和细胞模型被用于HAstV的研究和检测。本文就HAstV的病原学特征、常用检测方法、所致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综述。
2023年03期 v.39 839-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刘砚涵;党安坤;梁琳;徐鸿;兰邹然;刘存;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多种动物共患的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一直是影响全球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PRV感染人十分罕见,且颇具争议。但是,2018年以来,我国报道20多例PRV脑炎病例,这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PR属我国动物二类传染病,并不在我国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录中,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尚无定论。本文总结了PRV的流行病学特征、PRV脑炎病例的临床症状以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研究进展,提出了预防建议,以期为PRV脑炎的防控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9 890-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尤美;方俊;赵金凤;陈娟;黄逸强;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发的高热、出血症状的传染病。本文详细地阐述了非洲猪瘟的历史背景、病毒结构以及近15年检测领域研究热点,并从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两个方面入手,着重介绍了与非洲猪瘟检测技术相关的研究现状,包括PCR、核酸等温扩增、红细胞吸附、免疫荧光、ELISA、免疫层析、免疫印迹等方法学,并从早期筛查能力、敏感性、特异性、便捷性及使用成本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非洲猪瘟检测新技术研发提供思考方向,以及为不同地区在特定非洲猪瘟疫情流行背景下选择合适的诊断试剂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9 897-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