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白血病病毒(Feline leukemia virus, FeLV)是一种常见的对猫具有高度传染性的逆转录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在多猫环境中传播尤为迅速。FeLV具有较长的潜伏期,患猫可持续向周围环境排放病毒,目前尚无针对FeLV感染的特效治疗方法。本文就FeLV的结构、分类、分型、受体、致病机制及疫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开展FeL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病毒感染性分析是病毒类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监管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明确病毒感染性对于病毒污染水平与传播能力分析、污染预警、降低危害和损失至关重要。近年来,除传统的空斑形成单位法、终点稀释法和病灶形成单位测定法外,结合计算机和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知识及技术开发了系列高性能的感染性病毒检测新方法,包括激光力细胞学法、细胞生物传感法、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无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法以及基于传统方法的改良技术等。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在缩短试验周期、提高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性、可实现自动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对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系的选择以及感染性病毒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性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病毒污染防控特别是食源性病毒的监管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RNF126在EV71感染炎症反应调控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在THP-1诱导分化的巨噬细胞中,以特异性靶向RNF126的干扰RNA降低RNF126表达作为干扰组,以阴性对照干扰RNA作为对照组,以EV71感染不同时间,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IL-6、TNF-α、CCL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V71-VP1表达变化;采用空斑形成试验检测病毒滴度变化;以Western blot检测天然免疫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和表达变化。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RNF126相互作用靶蛋白;观察RNF126对靶蛋白泛素化修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EV71感染时,干扰RNF126表达后与对照组相比:IL-6、TNF-α和CCL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显著减少(P<0.05),EV71-VP1表达增强(P<0.05),病毒滴度增高;NF-κB信号通路中IKKα/β、IκBα和p65磷酸化水平下降,IKKγ、IKKα及p65总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IκBα表达增加。RNF126与IKKγ相互作用并介导其K63位泛素化活化。以上结果说明,EV71感染时,RNF126与IKKγ相互作用并介导其K63位泛素化,促进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及其下游细胞炎症因子产生,抑制病毒复制。
新冠病毒通过其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结合是病毒感染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分析了五种关注变异株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氨基酸突变对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结合力的影响,探讨了新冠病毒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结合的主要机制,以及受体结合域突变对“病毒-宿主”结合的影响。总结了病毒与受体结合力的传统与新兴研究方法,如生物化学、晶体学等。这些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入侵机制,预测病毒变异的传播趋势和防控策略,最终为防控新冠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HPgV-2(Human pegivirus 2)是2015年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有多次输血史个体中新发现的一种人源性病毒,与HPgV-1及HCV同属于黄病毒科,三者是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和Pegivirus属内仅有的三种人源性病毒。HPgV-2感染在普通人群中很少见,且在大多数健康人群中并不存在HPgV-2病毒血症,主要传播流行于HCV/HIV合并感染及注射吸毒者等高危人群。大量证据表明,HPgV-2在流行病学上与HCV密切相关,均可在患者体内产生病毒血症且稳定增殖,最终形成慢性感染。但对于HPgV-2是否具有致病性,目前尚无定论。HPgV-2的基因组特征与HPgV-1相似,均为单股正链RNA病毒。HPgV-2作为Pegivirus属内第二种人源病毒,其核苷酸序列间同一性高达92.1%~95.9%,与邻近进化分支的啮齿动物和蝙蝠Pegiviruses的氨基酸相似性却不到32%。由于包膜蛋白抗体的出现可作为HPgV-2感染消退的指标,因此可使用E2蛋白对HPgV-2进行检测。而HPgV-2的核酸检测则通常使用其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和NS3区域的一段序列作为引物进行定量PCR检测。本文旨在总结HPgV-2的患病率、传播、发病机制、基因组特征及病毒检测。
对黄芪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疗效及机制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系统评价其疗效和对炎性因子、免疫细胞的影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4月关于黄芪颗粒治疗VMC的文献,根据本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提取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Man 5.4.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本文纳入16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含1239例患者。数据分析显示:黄芪颗粒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4.28,95%CI(2.92~6.29)],降低CK‐MB指标[MD=‐10.59,95%CI(‐12.90~‐8.28)],降低CK指标[MD=‐57.25,95%CI(‐80.70~‐33.80)],降低LDH指标[MD=‐24.23,95%CI(‐44.74~‐3.73)],降低AST指标[MD=‐17.25,95%CI(‐25.16~‐9.33)];炎性因子方面,黄芪颗粒组TNF‐α指标低于对照组[MD=‐3.36,95%CI(‐6.18~‐0.53)]、IL‐17指标低于对照组[MD=‐8.90,95%CI(‐13.61~‐4.19)]、IFN‐γ指标两组间无差异[MD=‐6.35,95%CI(‐38.06~25.36)];免疫细胞方面,黄芪颗粒组CD3~+高于对照组[MD=7.52,95%CI(2.84~12.20)],CD4~+高于对照组[MD=5.54,95%CI(4.29~6.79)],且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MD=0.43,95%CI(0.13~0.73)],但CD8~+指标两组间无差异[MD=‐6.03,95%CI(‐16.77~0.73)]。黄芪颗粒能有效治疗VMC,降低CK‐MB、CK、LDH、AST指标,是可供临床选择的有效药物。其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TNF‐α、IL‐17,升高免疫细胞CD3~+、CD4~+、CD4~+/CD8~+发挥治疗作用。
辣椒脉黄病毒(Pepper vein yellows virus,PeVYV)是一种由蚜虫传播的韧皮部限制病毒,引起辣椒叶脉黄化畸形,导致辣椒减产的主要病原之一。PeVYV编码的P0蛋白能诱导寄主产生超敏反应,导致叶片细胞坏死,但是调控超敏反应的寄主蛋白种类尚不清楚。本研究以PeVYV P0蛋白作为诱饵蛋白,采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 Y2H)的方法筛选本氏烟内与PeVYV P0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共筛选获得16种与PeVYV P0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蛋白参与了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乙酰化修饰、细胞色素生物合成、细胞防御反应、钙结合反应等过程,可能在病毒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探索PeVYV P0在病毒侵染中的致病机制及筛选新的抗病基因奠定基础。
2024年夏季以来,全球新冠病毒新变异株演化流行呈现明显地区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新冠病毒变异株流行趋势并研判其在我国的流行趋势。6月17日至7月28日,全球主要流行新冠变异株为KP.2及其亚分支、KP.3.1.1及其亚分支和KP.3其他进化分支。其中,KP.3.1.1及其亚分支占比显著上升;欧洲与北美洲国家整体呈现出的变异株流行趋势与全球相似;亚洲国家主要以KP.3及其亚分支为主,但KP.3.1.1的流行仍处于极低水平;大洋洲国家KP.3及其亚分支占比呈升高趋势,但KP.3.1.1的流行未见明显升高;南美洲国家的变异株流行占比与全球显著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因此,今冬明春KP.2和KP.3及其亚分支可能会在全球继续广泛流行,且KP.3.1.1及其亚分支可能会成为欧洲与北美地区的优势变异株,亚洲等其他地区不排除KP.3.1.1占比升高的可能性。虽然我国本土KP.3及其亚分支的流行仍处于极低水平,但占比也处于升高趋势,未来可能与占比逐渐升高的KP.2、LB.1及其亚分支同步或更持久的流行。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感染可引起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发生。除细胞学检查外,HPV核酸检测是WHO推荐用于宫颈癌初筛的首选方法。HR-HPV核酸检测的引入可以提高CIN2+的检出率和宫颈癌筛查方案的效率。本文旨在对目前HPV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宫颈癌筛查计划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