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Page

2025年 0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述评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生物标志物的过去、现状与未来

朱丽芬;周佩;蔡海奕;关玉娟;王亚萍;李锋;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约7500万,乙肝病毒感染是引起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卫生健康方面主要负担之一。实现慢乙肝功能性治愈可有效避免相关肝病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已成为乙肝领域研究热点。相当比例慢乙肝优势人群经干扰素治疗后可实现安全停药,然而,停药判断缺少简便、可靠、易操作的生物标志物。随着乙肝新药或新药联合治疗方案不断出现,越来越多患者有望实现功能性治愈,迫切需要解决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可靠生物标志物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病毒学标志物(如乙肝两对半、HBV DNA/RNA、HBcrAg、HBV cccDNA),以及宿主相关免疫学生物标志物(如乙肝病毒特异性抗体、免疫细胞等)的发展历程与各评价指标的特色,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观点与展望。

2025 年 02 期 v.4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3240080489),题目:HBsAg特异性BCR在慢乙肝功能性治愈中的图谱特征与预测价值;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号:2022B1111020002),题目:华南地区主要流行人类病毒模式小鼠资源库的建立及评估应用; 广东省区域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022A1515110483),题目:干扰素a调控肝脏M1型巨噬细胞极化清除HBsAg机制研究; 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号:202206080001),题目:靶向宿主免疫和病毒cccDNA的慢性乙肝治愈的新机制新靶点新策略临床转化研究; 广州市科技计划(市院联合项目)(项目号:202201020374),题目:广州市传染病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 广州市校(院)企联合资助专题(项目号:2023A03J0786),题目:HLA-I类HBV特异性CTL表位在慢乙肝抗病毒过程中的变化~~
[下载次数: 6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研究专题_论著

埃可病毒11型不同基因型间交叉中和效应及抗原性变异的初步研究

刘莹;李冀琛;王蕊;李慧洁;梁钰材;段伟;肖金波;孙强;张勇;

埃可病毒11型(Echovirus 11,E11)是一种常被检出的肠道病毒,近年来在亚洲与欧洲地区多次报道由E11引发新生儿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自1994年E11在我国被首次检出后,其基因型历经多次更替。为探究基因型更替与型间交叉中和能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选取了曾经在中国流行的A1、A2、C1、C3、D5以及E基因型的代表性毒株,依次进行噬斑试验、浓缩、纯化和灭活,随后与铝佐剂混合,于第0周、第2周、第4周,分三次对6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免疫。在末次免疫1周后,采集小鼠抗血清进行交叉中和效果评估。中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的交叉中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部分毒株能够突破前代毒株所形成的免疫保护屏障,这一现象与E11流行基因型转换的规律相契合。其中,D5基因型毒株展现出较高的免疫原性以及较为广谱的交叉保护特性,具备作为理想疫苗候选株的特征。同时,当前流行的D5基因型毒株抗血清对C1和C3基因型毒株提供的交叉保护作用有限,提示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基因型更替。此外,通过序列分析发现,VP1-BC loop和VP2-EF loop区域的差异可能对E11毒株的抗原性产生影响,进一步揭示了E11免疫逃逸的潜在机制。本研究系统地探讨了E11的交叉免疫效应及其对基因型更替的影响,为制订E11感染的防控策略和开展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5 年 02 期 v.41 ;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号:2024YFC2310403),题目:新型肠道病毒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L234052),题目:我国手足口病病原谱及重要肠道病毒变异变迁规律~~
[下载次数: 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2023年福建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原体鉴定及基因进化分析

周蕾;朱颖;冀天娇;杨倩;刘娜;祝双利;肖金波;于力恒;郭琴;刘莹;李冀琛;栗凡;肖梦怡;张勇;何文祥;严冬梅;

本研究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2023年福建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的暴发进行了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采集40份AHC患者眼结膜拭子进行病原学鉴定和基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2023年AHC报告病例数6024例,发病率14.38/10万。5-14岁的发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59.8%,学生、农民和幼托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比84.7%。40份拭子分离到26株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ievirus A24 variant,CVA24v)。基于3C和VP1区域的基因进化树表明福建26株CVA24v属于GⅣ基因型。3株福建CVA24v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其在5’UTR区和3C区与EV-C96存在重组。

2025 年 02 期 v.4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号:2021YFF0703801),题目:微生物科学数据整合标准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下载次数: 59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0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EV-A71疫苗上市前后河北地区EV-A71流行株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王泽宇;刘莹莹;赵文娜;苏通;谢赟;于秋丽;付天宝;韩旭;李琦;

了解河北地区EV-A71(Enterovirus A71)疫苗上市前后EV-A71遗传变异情况。在NCBI网站上获得疫苗株及EV-A71各亚型参考株序列。A亚型参考株为1969年加利福尼亚州分离株,NCBI编号为U22521。B1亚型参考株NCBI编号为AF135871;B2亚型参考株为AF009534;B3亚型参考株为AF376105;B4亚型参考株为AF376111;B5亚型参考株为AY258307;C1亚型参考株为AF376081;C2亚型参考株为AB213614;C3亚型参考株为AY125966;C4a亚型参考株为EU024958/AY905614;C4b亚型参考株为AY547499/AF302996;C5亚型参考株为EF063152;阜阳株为EU703813;疫苗株为HQ328793/EU812515/JX025561。对2011-2019年手足口病患者样本分离的EV-A71 VP1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对获得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相似性及位点变异等分析。测序成功的196条VP1区序列均属于EV-A71 C4a亚型,相同年份以及相近年份的分离株在进化树中存在聚集现象,各序列之间相似性较高。中和表位PEP27(site142-156)整体受到负向选择压力作用,其中VP1-145位点常出现VP1-145Q与VP1-145G突变;VP1区序列整体处于负向选择压力中。EV-A71疫苗上市前后河北地区EV-A71 VP1区遗传特征相对稳定,未出现较大的变异。

2025 年 02 期 v.41 ;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号:20231181),题目:应用EV-A71疫苗前后河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研究~~
[下载次数: 13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EV-A71或CV-A16灭活疫苗通过两种不同接种途径免疫小鼠诱导的BCR重链可变区基因特征比较

陈可琪;廖芸;蒋国润;赵恒;于丽;孔美军;王晶晶;李丹丹;赵鑫;刘龙丁;郑惠文;

本研究使用EV-A71灭活疫苗或CV-A16灭活疫苗免疫BALB/c小鼠,每种疫苗通过肌肉注射和皮内注射的方式分别两针免疫小鼠后14d,检测动物体内的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随后我们筛选CD19~+EV-A71~+B细胞或CD19~+CV-A16~+B细胞,对分选获得的特异性B细胞的BCR抗体重链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随后对获取的抗体基因打靶,获得重链IGHV、IGHD、IGHJ基因的胚系来源,并对抗体IGH基因分类,对可变区CDR3区域氨基酸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V-A71实验性疫苗和CV-A16实验性疫苗两次免疫后,均能诱导较好的中和抗体水平,但是皮内免疫效果优于肌肉注射效果。EV-A71实验性疫苗或CV-A16实验性疫苗皮内注射小鼠与肌肉注射小鼠相比,IGHV基因谱系更加丰富。其中EV-A71疫苗通过两种接种方式产生的共有基因谱系为IGHV1-63*02,CV-A16疫苗通过两种接种方式产生的共有基因谱系为IGHV3-8*02。皮内注射比肌肉注射诱导的抗体重链可变区CDR3结构域的氨基酸长度变化更为明显,特别是CV-A16皮内注射小鼠重链可变区的CDR3区域长度主要集中在13个氨基酸,最长达到17个氨基酸。综上,皮内注射和肌肉注射诱导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不同,CVA16通过皮内免疫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高于肌肉注射诱导的抗体滴度,后续的BCR重链基因进化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发现为后续的联合疫苗设计提供参考。

2025 年 02 期 v.41 ; 云南省科技计划-基础研究专项(项目号:202401AS070047),题目:EV-A71和CV-A16抗原预存免疫对CVA10和CV-A6抗原诱导的B细胞和T细胞免疫的影响; 云南省科技计划-生物医药专项(项目号:202402AA310018),题目:EV71-CA16-CA10-CA6灭活疫苗的制备、评价及多价疫苗关键抗原表位筛选;云南省科技计划-生物医药专项(项目号:202202AA100001),题目:EV71-CA16联合疫苗临床前研究; 云南省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项目号:202305AC160008),题目: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
[下载次数: 5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研究专题_短篇论著

2018-2022年南京市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基因特征分析

梅唐林;董晓庆;乔梦凯;丁洁;

为了解南京市2018-2022年引起手足口病的重要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的基因特征及重组规律,为由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数据。收集2018-2022年南京市各区疾控中心上送的手足口病监测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病毒并分型,CVA6阳性标本通过一步法RTPCR对肠道病毒结构蛋白VP1区(915bp)和非结构蛋白3D区(812bp)进行扩增并测定序列,选取两个片段均测定成功的CVA6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018-2022年共收集疑似手足口标本2609份,肠道病毒阳性标本数1433份,阳性率54.93%(1433/2609)。肠道病毒阳性病例中,男女比例1.40∶1,0~3岁为高发年龄段,占肠道病毒总阳性数的61.34%(879/1433)。受新冠疫情影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阳性病例的季节性在各个年份有较大差异。121株南京CVA6 VP1区核苷酸相似性为89.5%~100.0%,氨基酸相似性为97.0%~100.0%。基于VP1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18-2022年南京CVA6株均属于D3亚基因型,120株属于D3a分支,2019年仅有一株属于D3b分支。非结构蛋白3D区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2018-2022年南京CVA6株3D型别以重组形式(Recombinant form,RF)A为主,2022年出现了与本研究的其他南京株及常见的各谱系代表株遗传距离较远的新谱系。2018-2022年南京市引起手足口病的CVA6以D3a基因亚型为主,3D型别以RF-A为主,2022年可能出现了新的重组型别。

2025 年 02 期 v.41 ; 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号:2021-11005),题目:南京市重大传染病早期预警及精准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次数: 15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7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兽共患病毒病—痘病毒研究专题_论著

缺失F1L对重组复制缺陷痘苗病毒天坛株在小鼠中免疫原性与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

刘士元;任皎;赵莉;吴依依;刘冠雅;韩一泽;黄保英;王文玲;田厚文;谭文杰;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广泛用于疫苗与重组病毒载体。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天坛株(Non-replicating Tiantan strain Vaccinia virus,NTV)作为新型猴痘疫苗近期已获得临床试验批准。前期研究中,本课题组通过回插基因C7L获得了重组病毒NTV-C7L(J),然而该重组病毒的免疫原性未得到明显改善,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NTV-C7L(J)进行了二次基因改造,构建了缺失F1L基因的重组病毒NTV-ΔF1L-C7L(J)。BALB/c小鼠免疫结果表明,105 PFU免疫剂量二次肌肉注射,NTV-ΔF1L-C7L(J)可诱导出较强体液免疫反应和CD8+T细胞反应,其水平明显高于NTV与NTV-C7L(J)免疫组。与2×105 PFU剂量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 strain,VTT)组尾部划痕单剂免疫组相比,NTV-ΔF1L-C7L(J)抗体应答低但细胞免疫反应强。初次免疫后第42d采用致死剂量(107 PFU)VACV WR株进行小鼠滴鼻攻毒,NTV-ΔF1L-C7L(J)加强免疫组与VTT单剂免疫组均可提供完全保护,且攻毒后前者小鼠体重保护明显优于后者;但NTV与NTV-C7L(J)免疫组仅呈现部分保护(分别为60%和90%)。研究结果表明∶F1L基因的缺失明显提高了NTV及NTV-C7L(J)的免疫原性与免疫保护效果,且安全性优于VTT。本研究为开发新型痘苗病毒载体及更加安全高效阻断猴痘的疫苗提供了新思路和实验依据。

2025 年 02 期 v.4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号∶2022YFC2304100),题目∶新冠与流感等大流行风险病原体多肽疫苗的研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82241066),题目∶猴痘病毒和痘苗病毒颗粒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下载次数: 7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C3L敲除改变痘苗病毒天坛株生物学特性并降低小鼠体内致病性

韩一泽;翟玉倩;吴长城;刘士元;任皎;赵莉;陈思研;田厚文;王文玲;谭文杰;

痘苗病毒C3L编码的补体控制蛋白(Vaccinia virus complement control protein,VCP)具有抑制补体系统激活等生物学功能,但其对病毒复制扩散及致病性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痘苗病毒天坛株(Vaccinia virus Tiantan strain,VTT)C3L缺失构建了重组病毒rVTT-mCherryΔC3L,并通过细胞和小鼠模型系统评估其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在HeLa、Vero和BHK-21细胞中,rVTT-mCherryΔC3L(MOI=0.01)的复制效率与VTT无显著差异,但感染48h后形成的免疫噬斑面积显著增大(分别为VTT的1.3倍、2.1倍和1.6倍,P <0.01);滴鼻感染BALB/c小鼠后,5×10~4 PFU rVTT-mCherryΔC3L感染的小鼠,体重下降幅度减轻且恢复时间提前,5×10~5 PFU感染时存活率显著高于VTT组(100%vs 16.7%)。研究结果表明,C3L缺失虽未显著影响病毒复制能力,但细胞间扩散能力增强,而小鼠体内毒力降低。该研究为痘苗病毒减毒疫苗设计及抗正痘病毒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5 年 02 期 v.41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254390),项目名称:重症猴痘病例中分离的大片段缺失毒株的生物学功能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号:2024A103),项目名称:基因组大片段缺失猴痘病毒新变异株的生物学功能改变及其机制研究~~
[下载次数: 27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兽共患病毒病—痘病毒研究专题_短篇论著

甘肃省前3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张慧;王彪;张晓曙;董茂星;梁舒;赵哲;陈建华;魏孔福;魏欢;王淼;

了解甘肃省前3例猴痘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基因组特征及遗传变异情况,为甘肃省猴痘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对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相应样本,利用Illumina mini-seq二代测序仪完成猴痘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处理,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特征、谱系分型和进化树溯源分析。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均症状较轻,主要为疱疹伴瘙痒和神经疼痛,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主要传播途径为男男性行为密切接触,但使用安全套可能无法有效阻断传播;测序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长分别为病例1(GanSu-JC)197 199bp;病例2(GanSu-LZ)197 200bp;病例3(GanSu-BY)197 199bp,基因组覆盖度分别为97.12%、99.37%、99.38%,与参考序列(NC_063383.1)相比3例病例猴痘病毒基因组序列分别存在78、88、87处核苷酸突变,分别有38、42、42个氨基酸发生突变,涉及宿主免疫调控、病毒致病性等生物特性发生改变;系统遗传进化分析显示,GanSu-JC序列与韩国提交的序列遗传进化亲缘关系较近;GanSu-LZ和GanSu-BY序列与中国深圳、云南提交的序列遗传进化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Ⅱb C.1谱系。甘肃省报告的前3例猴痘病例均为西非亚型Ⅱb C.1谱系,兰州市2023年底之前很可能已存在猴痘病例,提示甘肃应加强猴痘防控宣教、鉴别诊断和防治工作。

2025 年 02 期 v.41 ; 甘肃省青年基金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号:20JR5RA141),题目:下呼吸道病原与NETs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20JR5RA142),题目:甘肃省疱疹性咽峡炎病原学监测研究~~
[下载次数: 8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人兽共患病毒病—痘病毒研究专题_综述

猴痘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及传播途径研究综述

陈召亮;张磊;李林芝;赵宗正;宋思慧;李秀博;刘聚祥;郭振东;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已在全球蔓延。加快猴痘病毒传播途径、传播效率等相关研究的速度,建立各种动物感染模型与传播模型十分必要。因此,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已经建立的猴痘病毒动物感染模型以及已知的猴痘病毒传播途径。目前,许多易感动物的猴痘病毒感染模型已经建立,涵盖不同动物种类、不同感染途径以及不同毒株类型等,并已经成功应用于解析猴痘病毒生物学特点的相关研究中。猴痘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接触污染物传播,还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呼吸道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性行为、母婴途径传播。考虑到猴痘病毒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才能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应进一步建立更多能够模拟各种自然感染途径的动物模型,为猴痘病毒疫苗、药物研发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2025 年 02 期 v.41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号:2023YFD1800403),题目:猴痘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建立及传播能力评价~~
[下载次数: 35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