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研究专题论著

  • 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ICR小鼠模型的建立

    董兆鹏;张振杰;杨雷英;李栋;史卫峰;

    为研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经不同攻毒方式感染不同日龄ICR乳鼠的感染情况,了解EV-A71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感染机制,为建立EV-A71感染动物模型,本研究采用分离自重症手足口患儿的EV-A71毒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以及脑内注射(Intracerebral injection,IC)的方式感染3日、5日和9日龄ICR乳鼠,感染后定期采集血液和各组织,通过Realtime PCR追踪各组织中病毒载量变化,并且通过切片制作和免疫组化对感染乳鼠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低日龄(≤5日龄)乳鼠,注射剂量在104.5 TCID50/g·体重时IM、IP及IC均为较好的感染方式,都会出现神经症状,且有极高的致死率。随着日龄增长,感染后症状有所减轻,但IM和IP感染途径对大日龄乳鼠仍具有良好的致病性,且IM和IP死亡率显著高于IC死亡率。经IM、IP和IC注射感染病毒的3日龄乳鼠在6dpi体重相对于各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54g(31.43%)、1.31g(15.06%)和2.52g(44.28%),而经IM和IP感染的5日龄乳鼠6dpi体重相对于各对照组分别下降了0.605g(8.95%)、0.886g(15.51%),经IC感染的5日龄乳鼠6dpi体重相对于对照组上升了0.904g(14.70%),感染组体重均显著低于对应的同期对照组(P<0.05)。经IM、IP和IC感染病毒的3日龄乳鼠9dpi均死亡,而5日龄乳鼠9dpi存活率分别为42.8%、25%和87.5,14dpi存活率分别为0%、0%和25%,9日龄乳鼠9dpi存活率分别为70%、84.62%和100%。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EV-A71病毒具有强烈的嗜神经性及嗜骨骼肌的特性,可导致病毒血症、脑神经元及骨骼肌坏死、心肌间质水肿及多脏器炎症反应。我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攻毒方式感染不同日龄的ICR乳鼠后的病毒动态分布及免疫病理损伤,发现经肌肉注射或腹腔注射5日龄乳鼠能够建立理想的EV-A71感染动物模型。

    2016年06期 v.32 671-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6 ]
  • 山东省柯萨奇病毒B1型VP1区全基因序列分析

    王海岩;陶泽新;李岩;张文强;刘晓林;徐爱强;

    为了解柯萨奇病毒B1型(Coxsackievirus B1,CV-B1)山东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对1994年至2015年山东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监测系统、环境污水监测和无菌性脑膜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的CV-B1病毒进行了VP1序列测定、系统发生学分析和同源性分析。共分离到CV-B1病毒53株,其中AFP监测、污水和及脑炎标本各分离到41株、4株和8株。基于VP1完整编码区序列的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CVB1山东株与国内其他分离株属于一个大的分支,该分支内无国外分离株,国外分离株构成了其他两个分支。山东株之间的VP1核苷酸同源性为84.4%~100.0%,与其他国家分离株的同源性为77.9%~85.0%。研究结果表明,中国CV-B1分离株与国外株相比有较大的遗传差异,需要加强相关手足口病病毒学监测,关注不同传播链的新的基因亚型的肠道病毒的输入。

    2016年06期 v.32 683-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9 ]
  • 江苏省2015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1基因特征

    黎俊宏;嵇红;樊欢;李琼;王凤鸣;姚萍;单军;

    分析江苏省2015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分离株VP1基因特征。对江苏省2015年分离得到的20株CA16毒株进行VP1区基因扩增和扩增产物测序,并应用Mega 6.0和DNA Star软件对其构建基因进化树并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20株CA16分离株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2%~100.0%和98.0%~100.0%;与A型国际原型株G10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3%~77.4%和90.6%~92.3%;与B1型代表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3%~98.4%和96.3%~100.0%;与B2型代表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4%~90.8%和96.6%~100.0%。20株CA16分离株基因亚型均为B1型,其中19株为B1b型,1株为B1a型,并有1个B1b传播链。江苏省2015年CA16分离株属于B1基因亚型,存在B1a和B1b两个进化分支共同进化和循环,其中以B1b为绝对优势流行株。

    2016年06期 v.32 689-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EV-A71和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诱导差异性IFN-I产生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宋杰;胡雅洁;李嘉祺;王晶晶;郭磊;郑惠文;宁若彤;王丽春;李琦涵;刘龙丁;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group A 71,EV-A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sackievirus A 16,CV-A16)。EV-A71感染易引发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而CV-A16感染所致的症状普遍较轻,且CV-A16容易引发重复感染,但目前其中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比较了EV-A71与CV-A16感染正常人呼吸道上皮细胞16HBE后I型干扰素(Type I interferon,IFN-Ι)产生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发现EV-A71感染后TLR3、TLR7、RIG-I、MDA5、MAVS、MyD88、IRF3、IRF7、IFNα和IFNβ的基因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性地上调,而在CV-A16感染后仅MDA5显著性上调;TLR3和IRF3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性地下降,而其它基因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地变化。此外,病毒滴度和病毒拷贝数的检测结果显示,CV-A16在16HBE上的复制效率明显高于EV-A71。上述结果提示我们EV-A71和CV-A16感染16HBE对其IFN-I产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完全不一样,且CV-A16更容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本研究为EV-A71和CV-A16引起的临床症状差异的机理研究以及CV-A16重复感染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

    2016年06期 v.32 694-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5 ]
  • 2013~2015年宁夏地区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6型基因特征分析

    袁芳;陈慧;马江涛;马学旻;詹军;

    研究2013~2015年宁夏地区普通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分离株基因特征。将2013~2015年收集的普通HFMD病例标本中所有非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71)和非柯萨奇病毒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的其它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阳性标本,使用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获得的毒株使用兼并引物进行VP1区基因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编辑后通过BLAST比对进行型别鉴定,选择CV-A6毒株进行基因进化分析。2013~2015年共收集非EV71和非CV-A16的EV阳性标本998份,共分离到227株毒株,其中61株鉴定为CV-A6,同源性分析表明宁夏61株CVA6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6.1%~99.8%和98%~100%,与Gudla原型株同源性为82%~83.5%和93.8%~95.7%,遗传距离较远。CV-A6成为宁夏地区2013年和2015年其它肠道病毒中导致HFMD的主要病原体与国内流行的CV-A6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流行趋势一致,并且在宁夏地区存在多个传播链。

    2016年06期 v.32 702-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29 ]
  • 2014~2015年重庆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顾新蕊;赵华;冀天娇;李勤;凌华;祝双利;张勇;杨倩;宋洋;黄为;许文波;

    通过对2014~2015年重庆市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病原构成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VP1区编码基因分析,为制定重庆市HFMD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5年全市报告HFMD共100176例,其中重症284例,死亡37例;全市39个区县(自治县)均有病例报告,且主城区报告发病率(298.83/10万)显著高于郊区(103.37/10万),5岁及以下的儿童占报告发病数95.64%,3岁及以下占83.21%,每年的4~7月为发病高峰期,每年的10~11月为发病小高峰期。重症和死亡病例在3岁和5岁及以下的年龄组中分别占86.97%、94.59%和96.83%、100%。其中重症病例主要集中在万州区、梁平县、涪陵区3个区县中,占全部重症病例的74.65%;死亡病例分布广泛,散在17个区县内。7503份HFMD临床标本的EV核酸检测结果,EV-A71、CV-A16、非EV-A71/CV-A16其他EV分别占23.54%、33.21%、43.25%;非EV-A71/CV-A16的其他EV成为导致重庆市HFMD的优势病原,但重症和死亡病例仍以EV-A71为绝对优势病原。对55株2014年和2015年重庆EV-A71代表毒株VP1编码序列测定和分析,提示54株均属于C4a,1株属于B5。本研究为重庆市制订HFMD防控策略,降低EV-A71引起的重症和死亡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基础资料。

    2016年06期 v.32 707-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6 ]
  • 广东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

    冀天娇;谭小华;刘冷;顾新蕊;刘俐;郑焕英;曾汉日;杨倩;李晖;许文波;

    为阐明广东省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构成,探索全省HFMD发病风险变化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广东省2008~2015年HFMD监测数据、人口数据和地理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省的HFMD发病趋势、人群分布特征以及病原构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2008~2015HFMD报告人数2 133 722,重症人数5 066,死亡人数259;各地市均有不同严重程度的病例报道,尤以珠三角区域为重点高发区域;发病曲线呈双峰分布,春夏季是主高峰,秋季是次高峰;5岁以下儿童在全部发病人群、重症及死亡病例中比例分别为90.58%、95.93%和97.30%,其中3岁以下年龄组分别占65.24%、77.32%和81.85%;男性高发于女性。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优势病原呈现动态变化,2009年主要以CV-A16流行为主;2013和2015年以非EV-A71非CV-A16其他肠道病毒为主,特别是2015年,其他EV占71.97%;但EV-A71一直是导致广东省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优势病原和绝对优势病原。本研究提示应继续加强广东省HFMD流行病和实验室监测,为广东省进一步完善HFMD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2016年06期 v.32 713-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188 ]
  • 甘肃省瓜州县一起由埃可病毒30引致的无菌性脑炎疫情病原学分析

    陈建华;朱贞;李煜山;武海卓;刘海霞;王旭霞;于德山;

    对2015年6~8月发生在中国甘肃省瓜州县一起病毒性脑炎疫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其分子特征研究。采集74例病例样本132份(脑脊液14份,咽拭子25份,血清66份以及粪便27份)。对血清与脑脊液标本经ELISA IgM检测初步排除乙脑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感染之后,采用实时荧光PCR法对所有标本进行人类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使用HEp-2和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分离株进行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发现:132份标本中人类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2份,71份分子定型结果为埃克病毒30(E-30);从29例病例的46份样本分离到E-30;甘肃瓜州E-30的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2%~100.0%,进化树图显示其与中国2011年以后的E-30分离株属同一个分支。E-30是引起本次甘肃省瓜州县局部地区病毒性脑炎暴发的病原,且属于中国正在流行的ECHO30进化分支中近期流行簇。

    2016年06期 v.32 7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2 ]
  • 2011~2014年中国福建龙岩市Echo 30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陈前进;曹春远;张彦锋;杨秀惠;吴水新;何云;廖亦红;何春荣;罗招福;

    了解中国福建省龙岩市2011~2014年病毒性脑炎散发病例中Echo 30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收集病毒性脑炎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标本,细胞培养分离病毒,RT-PCR扩增VP1基因序列全长以鉴定Echo 30血清型及遗传特征分析。2011~2014年共从608例监测病例中分离到168株肠道病毒,其中60株为Echo 30;60例Echo 30相关病例分析显示,Echo 30流行高峰为6~8月;波及年龄范围广,以小于10岁高发(65%);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和呕吐为主,脑脊液清,细胞和蛋白含量检测多增加。VP1区分析显示,2011~2014年龙岩流行株均属于h基因型,但有两个传播链共同循环;与2011年导致福建省病毒性脑炎暴发毒株高度同源,但2014年龙岩株均在VP1蛋白I 120V出现新氨基酸变异。福建省2011年暴发流行株仍流行于龙岩市,且两个传播链病毒仍共同循环,但2014年病毒株出现了新的变异,持续监测将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毒变异积累和评估疾病流行的风险。

    2016年06期 v.32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6 ]

论著

  • 腹泻犬中细小病毒携带情况以及VP2基因进化分析

    曹雪峰;彭广能;黄祥明;王文博;田一男;徐晓阳;雷霜霜;杨颜铱;弓超;杨奎兴;袁博;任志华;钟志军;

    为了解四川省部分地区腹泻犬中细小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VP2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从四川省部分地区收集了50例疑似CPV感染的腹泻犬粪便,对标本采用PCR扩增VP2,并对VP2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分析。PCR检测阳性标本19份。序列分析显示,15份扩增出VP2基因全序列标本均为CPV-2a型,聚类分析显示全部序列聚类在同一分支,本次研究的四川省部分地区流行的CPV均为CPV-2a型。可推测目前四川省部分地区所常见的CPV流行株依然以CPV-2a型为主。本次试验所扩增的15份CPV阳性标本与国内外传统毒株有着极高的同源性,提示目前四川省部分地区CPV还未出现重大的变异情况。

    2016年06期 v.32 73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7 ]
  • 猪轮状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胡兴义;张双翔;冯旭芳;周碧君;文明;程振涛;王伟;王开功;

    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猪轮状病毒(PoR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RT-LAMP)的快速、灵敏检测方法。依据GenBank上登录的PoRV VP7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外引物与内引物浓度比、Bst DNA聚合酶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和反应条件等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外引物与内引物浓度比为200nmol/L∶2 400nmol/L(1∶12)、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0.64 U/μL、Mg2+浓度为2.5 mmol/L、dNTP浓度为1.0mmol/L,在恒温(60℃)条件下作用60min,扩增效果出现明显"梯状"条带,同时对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验证,其只有PoRV获得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其他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最低检测分子拷贝数为1.0×102拷贝/μL,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反应结束后肉眼可见阳性扩增产物出现白色沉淀,加入SYBR GreenⅠ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判定结果。该方法适用于野外、基层部门和海关快速检测PoRV的新方法,在临床上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2016年06期 v.32 740-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6 ]
  • 磷脂爬行酶1对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的影响

    李庆军;张波;张绮玲;王鑫;霍雨佳;杨静;

    研究磷脂爬行酶1(Phospholipid scramblase 1,PLSCR1)对干扰素抑制HBV作用的影响。设计合成PLSCR1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以完全随机序列的阴性小干扰(NCsiRNA)作为对照,转染HepG2细胞,于转染48h后分别检测PLSCR1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对PLSCR1具有沉默作用的siRNA;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干扰素处理组,将1.3倍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HBV1.3质粒分别与PLSCR1siRNA或NCsiRNA共同转染HepG2细胞或干扰素处理的HepG2细胞,转染48h后检测各组细胞中PLSCR1mRNA表达量及培养液上清中HBsAg表达水平。PLSCR1特异性小干扰RNA siRNA911转染后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中PLSCR1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与HepG2细胞对照组比较,干扰素处理组细胞转染HBV1.3质粒、NCsiRNA+HBV1.3质粒后,细胞培养液中HBsAg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PLSCR1siRNA与HBV1.3共转染IFN处理的HepG2细胞组与共转染HepG2细胞组相比较,细胞培养液中HBsAg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抑制PLSCR1的siRNA可抑制干扰素的抗HBV活性,提示PLSCR1在干扰素抑制HBV复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2016年06期 v.32 747-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昆明市某医院2013~2014年住院婴幼儿感染星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杨思达;任禹衡;邓丽丽;杨景晖;熊永英;井申荣;李利;

    探讨昆明市某医院2013~2014年住院婴幼儿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腹泻的感染情况,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通过逆转录RT-PCR法,对63份婴幼儿腹泻样品和42份非腹泻样品进行星状病毒分型鉴定;并扩增1株HAstV全基因组序列。结果在63份样品中,HAstV检出率为41.27%(26/63),以HAstV1型为主要流行株;42份对照组中,HAstV感染率为2.38%(1/42);扩增获得1株HAstV全基因组序列,进化树分析为HAstV1型。本研究获得了昆明地区婴幼儿星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数据,为昆明地区星状病毒腹泻的感染、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16年06期 v.32 752-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6 ]
  • 来自肺炎患儿的A1基因亚型人偏肺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郭春颖;朱汝南;孙宇;赵林清;邓洁;王芳;宋秦伟;田润;钱渊;

    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在HMPV监测中发现的少见型别A1基因亚型BJ-1610的全基因组序列,为HMPV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BJ-1610来源于一名患有肺炎的3月龄女婴的鼻咽洗液标本。对该毒株进行全基因组RNA分段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变异程度及是否存在重组等现象。BJ-1610株基因组全长为13 406nt(KU821121)。BJ-1610与HMPV参考株进行全基因和各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全基因组的核苷酸相似性范围为81.2%~98.4%,其中相似性最高的为澳大利亚株(KC562226),而SH和G基因则与其他澳大利亚株相似性更高。系统进化分析发现BJ-1610与HMPV A1基因亚型参考株位于同一分支,显示了与相似性分析相同的特征。对BJ-1610的膜表面蛋白F、SH和G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蛋白最为保守,SH基因编码区的终止密码发生了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后移15位,长度由552bp变为567bp;G蛋白氨基酸序列突变较多,并导致N-糖基化位点的减少。HMPV作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对其流行株基因组的分析将对其流行特征、遗传进化、致病机理、疫苗研制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06期 v.32 758-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B型流感病毒系间重配进化方式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瑶;周剑芳;李希妍;鲁健;秦堃;舒跃龙;王大燕;

    研究系间重配进化方式对B型流感病毒生长特性的影响。挑选2013~2015年中国分离的B型流感病毒野生型及系间重配代表毒株并传代扩增。以相同量的病毒感染细胞,检测不同时间点的TCID50值,测定生长曲线;进一步对病毒神经氨酸酶动力学常数(Km值)进行检测,分析神经氨酸酶活性。病毒生长曲线显示2013年和2014年病毒在感染后48h达滴度高峰,维持至72h后滴度逐渐下降;2015年病毒滴度则在24h达到高峰。2013年系间重配株B/福建同安/1565/2013与野生型病毒相当,而2013~2015年的其他系间重配病毒的生长曲线的峰值均不及同期的野生型病毒。通过神经氨酸酶活性实验得到病毒的Km值,显示系间重配病毒中B/福建同安/1565/2013NA蛋白的亲和力最高。2014年和2015年系间重配病毒的NA亲和力低于同期的野生型病毒。2014~2015年病毒检测结果显示,神经氨酸酶亲和力较强则生长特性较好,2013年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与生长特性表现不一致。表面蛋白基因交换造成的系间重配毒株其神经氨酸酶活性与生长特性表现并不一致,提示2013~2015年,病毒的内部蛋白影响了病毒的生长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6年06期 v.32 768-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3 ]
  • A型流感病毒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偏性对RNA二级结构的影响

    李瑞芳;于志芬;黄俏;郭春阳;李雪;

    以A型流感病毒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同义密码子使用偏性对RNA二级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同义密码子存在的意义及A型流感病毒RNA特征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收集整理了NCBI中收录的全部A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序列信息,计算了每一条核酸序列的RNA二级结构,计算出RNA环结构含量和茎结构含量及折叠自由能。在此基础上,计算了RNA二级结构的柔性。同时,计算了每一条核酸序列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由此,建立了A型流感病毒RNA二级结构数据库。分析每条核酸序列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与RNA的环结构、茎结构及柔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0%的氨基酸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与RNA茎结构含量和环结构含量显著相关;60%的氨基酸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与单位平均折叠自由能显著相关;50%的氨基酸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与RNA柔性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茎结构含量和环结构含量都显著相关的密码子,它们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与两种结构含量的相关性截然相反,而且发现,在所选的参量中,RNA柔性与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显示出更好的相关性。结果证实,对于A型流感病毒,同义密码子的使用偏性对RNA二级结构存在很大的影响。

    2016年06期 v.32 773-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中老缅边境蚊虫标本中Nam Dinh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雷雯雯;郭晓芳;付士红;冯云;宋敬东;周红宁;梁国栋;

    2012年在云南省南部中老缅边境地区采集的库蚊中分离到3株病毒(YN12039、YN12040、YN12060),该病毒只引起C6/36细胞发生病变。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80nm,有囊膜,表面有刺突。采用RTPCR方法对分离株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polymerase,RdRp)、HEL1(superfamily 1helicase)、S蛋白(spike protein)基因进行扩增,同源性分析显示3株云南新分离株与Nam Dinh病毒(NDiV)RdRp、HEL1、S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均为98%以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3株云南新分离株与NDiV的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该研究结果丰富了NDiV病毒的信息,对NDiV病毒分子特征、分布区域和物种嗜性等特征提供了数据参考。

    2016年06期 v.32 782-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2 ]
  • 用于狂犬病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检测病毒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于鹏程;陶晓燕;王力华;唐青;刘淑清;朱武洋;

    以狂犬病街毒株为攻击病毒建立检测狂犬病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的方法。小鼠脑内接种分离扩增狂犬病阳性标本24株;分离到的街毒株在N2A细胞进行培养及病毒滴度测定,选择能够适应N2A细胞生长且滴度较高的街毒株建立病毒库;建立方法后对TRN006单克隆抗体进行3次检测,评价其重复性。24份狂犬病阳性标本均分离成功;只有15株病毒能够适应N2A细胞,并在细胞上形成荧光灶;最终选取10株滴度较高病毒建立病毒库,该病毒库覆盖了中国9个不同省份及四个中国毒株群;用其中三种病毒对狂犬病单克隆抗体进行中和活性检测3次,T检验发现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2016年06期 v.32 790-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综述

  • 干细胞样记忆型T细胞在HIV-1感染中作用的研究

    陆小凡;李莉;夏欢;吴昊;粟斌;张彤;

    干细胞样记忆型T细胞(Stem memory T cells,Tscm)是最早期分化的、存活时间最长的一类记忆型T细胞。这类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能分化等干细胞特性,其在抗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也开始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Tscm细胞的特点、CD4+Tscm细胞在HIV-1病毒储藏库中的重要性及CD8+Tscm细胞抗病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行介绍。了解并充分利用Tscm细胞的特性及其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将有助于开发以Tscm为靶点的HIV-1疫苗及免疫治疗新方法,为HIV-1的防控及功能性治愈提供新的策略。

    2016年06期 v.32 796-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4 ]
  • 病毒感染影响宿主细胞葡萄糖代谢研究进展

    吴仕伟;付小哲;林强;刘礼辉;梁红茹;黄志斌;李宁求;

    病毒挟持宿主细胞代谢以实现自身的复制和增殖,糖类作为宿主细胞最主要能量来源及大分子物质合成重要碳源,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其代谢受到严密调控。本文从病毒感染影响葡萄糖转运、糖代谢(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等3个方面概述病毒感染影响宿主细胞葡萄糖代谢研究进展,以期为病毒影响细胞葡萄糖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06期 v.32 800-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9 ]
  • 人腺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孙西魁;刘兴龙;冯立强;

    人腺病毒感染常导致急性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肠胃炎甚至重症肺炎。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抗腺病毒药物。建立可支持腺病毒感染/致病的动物模型对于腺病毒致病机制研究及制定抗腺病毒策略至关重要。目前某些腺病毒的感染受体尚未阐明,以及临床上常见的B种腺病毒无法感染啮齿类动物,影响了对此类腺病毒感染的研究。此外,人腺病毒具有宿主范围的种属特异性,在感染的其它种属的动物细胞中由于宿主范围限制因子的存在,而不能有效复制、增殖,严重阻碍了对腺病毒体内致病机制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人腺病毒感染受体、宿主范围限制因子以及感染模型等方面的进展,以期为新型腺病毒感染/致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6年06期 v.32 810-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4 ]
  • 疱疹病毒VP16研究进展

    张雨薇;程安春;汪铭书;

    疱疹病毒VP16蛋白是疱疹病毒重要的皮层蛋白,参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转录的激活、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与释放等过程,与许多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都存在蛋白相互作用,且部分疱疹病毒VP16具有去泛素活性以及帮助病毒抵御宿主免疫的功能。本文将以疱疹病毒VP16蛋白的结构特点为基础来阐述VP16的功能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疱疹病毒的成熟过程以及VP16涉及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2016年06期 v.32 817-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6 ]
  • 中东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进展

    樊毅;姜子义;李萍;邓益超;黄剑波;朱玲;徐志文;

    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 Coronavirus,MERS-CoV)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目前该病已经蔓延到全球25个国家,造成1400余人感染,近500人死亡,并有4个国家报道骆驼感染MERS病例。研发相关疫苗成为预防该病非常重要的措施。研究人员在病毒载体、重组蛋白、DNAs、纳米粒子、MERS-CoV重组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候选疫苗开发,其中一些还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了效果试验。本文就当前一些候选疫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括,以期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当中。

    2016年06期 v.32 825-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HIV抗体抑制病毒感染的免疫效应和机制

    粟斌;李岚;牟丹蕾;MOOG Christiane;吴昊;张彤;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证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具有保护作用。近期bNAbs 3BNC117和VRC01的临床Ⅰ期试验证实,两种中和抗体均可降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然而,bNAbs目前尚难以通过疫苗诱导产生。在泰国RV144疫苗试验中,疫苗对受试人群的总体保护率为31%,血液样本中未检出bNAbs,表明抗体的其他免疫效应功能在抑制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抗体Fcγ受体(FcγR)介导的非中和抑制作用在保护黏膜组织免受HIV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在HIV通过黏膜组织传播的早期,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表达的Fc受体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它们是HIV通过黏膜组织最初感染的靶细胞。因此,在新的疫苗设计策略中,除了诱导bNAbs产生,具有其他免疫效应功能的非中和抑制性抗体也应纳入疫苗接种评价体系中。

    2016年06期 v.32 830-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1 ]
  • 下载本期数据